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自慢 >

第13节

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自慢-第13节

小说: 从员工到总经理的成长笔记:自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time; any where,无时无刻不分地点都可学习,回到学校,学习某一种特殊知识技能只是一种选择而已!

  一个真正的学习型人才,学习的空间无限大,兴趣也无限大,当然也不受年龄限制,不断自我改变、自我突破,岂只限于学校?

  33对专业绝对忠诚

  说到工作,只有两种形式:专业与业余,业余的人,七手八脚;专业的人,丝丝入扣,训练有素。在现代社会,要成功存活,追逐专业、拥有专业、谨守专业、对专业忠诚,是不二法门。

  跟我工作过的一个小朋友,后来到一家外商公司做事,负责公司的财务,对忠诚的要求极高。有一次他的主管交代他去做一件〃从权〃的事。事情并不符合公司的内控规范,但严格说来,也未必绝对违法。这个小朋友琢磨了半天,要不要拒绝老板的要求,但最后还是决定照办了,原因是为了不要给老板难堪,而事情本身也是一件小事。以台湾人的观点,给老板方便,也算是好事一桩。

  谁知道这是这家外商内部考核的过程,要考验员工是否一切遵照标准作业流程办事,也要考核员工的专业与忠诚。不幸这位小朋友没能通过,在公司里从此被打入冷宫,最后不得不离职。

  听完这个故事,我心中无限感慨。相同的剧情,我估计有百分之八十的台湾工作者可能无法通过,原因是台湾人太注重人情,太缺乏法治,不讲究专业,以至于是非不分、事理不明,太多的滥好人,太少的专业尊重。

  另一个故事是,有一家家庭式的连锁商店,在过年期间,有人拿了总公司主管名片,到其中一家分店,说是过年期间,情况特殊,要求店长交出现金,由他带回总公司。分店店长不疑有他,竟然就同意让他把现金带走了,结果当然是个骗局。

  听起来有点好笑,这样的骗术也能成功,凭一张名片,就能让人交出现金。我不知道多少台湾的公司面对同样的状况,能够全身而退?如果公司内有专业要求,工作者有专业训练,而且对专业忠诚,用专业办事,这个骗术是不会成功的。问题是台湾工作者的专业训练够吗?工作者对专业的忠诚有吗?还是讲人情重于尊重体制、尊重专业。

  台湾还是一个人治的社会,虽然在企业经营上,我们已经不断地强调系统,建立制度,建立规范,落实流程控管。但是每个人内心对专业、对制度的尊重是不够的,尤其是面对同事、面对熟人,我们还是尽量给人方便,不在乎这是伤害制度、放弃自己的专业,甚至认为这是一种美德。

第48节:第三章:自慢的专业方法(11)


  太讲究人际关系是中国人的特色,强调人与人的相处、互动,讲情理、不讲法治。这是为什么我怀疑百分之八十的工作者,通不过外商的忠诚考验的原因。

  追本溯源,工作者要具备的是专业,专业的工作方法、专业的工作态度、专业的工作伦理、专业的工作判断。在专业面前,不会因为是老板而给予方便,不会因为是同事,而放弃坚持,不会听老板的风向、看老板的眼色,更不会有〃为五斗米折腰〃,这种似是而非的言论。因为只要你不是对专业忠诚、对制度忠诚,你会丢掉工作,你污蔑了工作伦理。台湾工作者的专业主义绝对需要彻底再教育。

  ■后 记

  有人问我,专业到底是什么?

  我尝试着回答:对所做的事,以追根究底的精神,仔细研究,并拆解成标准化的步骤与流程,再经过不断地反复练习,形成反射神经记忆,务期做到每一次执行都得到一致的成果。

  简言之,就是最佳化、标准化、熟练化以及成果一致化。这指的是具体的工作流程与方法。除此之外,专业也有心灵层面,那就是专业精神与专业伦理。

  ? 中国人说:〃为五斗米折腰〃,指的是牺牲自己的原则。但如果是为五斗米放弃专业的坚持,风险就很大。尤其是财务人员,如果配合老板做账,可能换来牢狱之灾。至于其他的职位,风险虽然没有财务人员大,但也有专业伦理,那要坚持的是一个人的原则、道德与风骨。

  34你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吗?

  谁是组织中最需要的人才?做大家都能做的事,还是解决最困难的事?真正的人才,不论工作多难、多苦、多复杂、多危险,都能勇敢地挺身而出,而且也有能力去解决!

  如果有人问你:你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吗?相信没有人会回答:没有。我当然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我怎能在职场上工作?这是每一个人共同的答案。

  可是我的答案稍有不同,每个人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真正处境艰难、颠沛流离之际,就不见得每一个人都有这种能力了。

  根据我的经验,一个真正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不论你把什么事交给他,他大部分时候都能把事情办成,不论这些事情有多困难!

  而这些困难的事,又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状况:一、看起来疯狂,或者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二、一般的任务,但要求的标准超高,超乎一般的平均水平很多;三、没有足够的权力,其他单位又不配合,又要完成需要其他单位配合才能完成的事;四、没有前例可循,全新的任务;五、难度不高,但工作繁杂、分量极大、无趣又艰苦的工作。

  以上这几项如果你都能处理,才是真正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

  第一种状况是梦想家的能力,有想象力、不怕事、不自我设限,遇到不可能的任务,就当做是挑战,全力以赴,潇洒走一回,还是有相当的比例能完成;就算不能完成,自己在过程中,也得到全新的经验。

第49节:第三章:自慢的专业方法(12)


  第二种状况,是自我要求很高的人的能力。虽然一般人的水平做不到,但〃We are the best〃,所以我们做得到。这种人绝对不会告诉你,别的单位如何,别人只能做到什么程度,因此上司你的要求不合理。

  第三种状况,是办公室最常见的状况,你的任务需要许多单位配合,但他们又忙于原有工作,或本位主义很高,不愿配合。处理这种状况需要沟通协调的手腕再加上毅力,想尽各种方法,在没有上层权力支持下完成、解决。遇到这种状况,大多数人会两手一摊,我又不能命令别人,别人不配合,我当然无法完成,再不然就求助上司,要上司下命令。问题是,上司就是因为有困难,才会让你处在左右为难的情境,他指望的就是你能用〃智慧〃解决,用权力是无法解决的。

  第四种状况是没路找到路的能力,这种人常具有冒险精神,勇于尝试,对新鲜事物具有探索及找到方法的能力。

  第五种状况,也是组织常见的情形,通常是苦力型工作,多数人不愿做,因此日积月累,最后变成办公室的死角,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事。处理这种事,用的是决心、毅力、耐性与务实,这是〃阿信〃的能力。

  有这五种能力,才是真正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问题是大多数人不是这种人,是常人,而能解决问题的人是稀有动物。办公室多的是有知识、懂道理,但只会动嘴巴,发言盈庭,但不能解决问题的人。想一想,你是哪一种人?

  ■后 记

  我常问同事:你认为自己是杰出的人才吗?

  不论他回答是或不是,我都会告诉他,你一定要是杰出的人才,我们公司不要二等工作者。

  老实说:能力可以慢慢培养,但态度上自我期待一定要高,〃We are the best!〃有心就能成就一流人才。

  35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

  没有人天生英明神武,也没有人生来就聪明绝顶,所有的能力都是一点一滴慢慢培养的。关键在于每一个人是否有计划地一步一步自我训练、自我突破、自我调整。

  出版是一件有趣的事,经常会遇见全新的工作经验,而每一次新经验,都代表自己在挑战未知,测试自己的能力极限。

  新书的投标就是典型的自我挑战过程。记得刚开始时,我只敢,也只能用最低的预付金出价,因为我的出版能力不足,不敢出高价抢标。但随着经验的增加,我的投标金也水涨船高,从一两千美元,到三五千美元,到一万美元。记得我第一次投标超过一万美元时,我十分兴奋,我告诉自己,这本书绝对不能做输,我要证明我有做万美元大书的能力。

  接着,我又从一万美元,到三五万美元,到十万美元,现在我最高的经验是近二十万美元。一本书要付到二十万美元的权利金,这代表这本书如果没有卖到六万本以上,我就要赔钱,而以台湾这么小的市场,二十万美元的预付版税,这绝对是天价。

  当然经过这些历练,三五万美元对我变成〃家常小菜〃,轻松愉快!我知道人的成长与学习,是在不断自我挑战、自我突破中,能力的极限不断扩大,视野、企图也不断延伸。

第50节:第三章:自慢的专业方法(13)


  我也要求自己的团队,复制我的经验。我要求他们也要不断扩张他们的能力极限,但并不顺利。遇到大书,要拉高投标金,要扩大工作规格,他们愿意出的投标金额,总比我的想象差很多。我知道,他们信心不足,自我挑战的企图不够。

  我不愿揠苗助长,我让他们按他们的想象出价,但经常失之交臂,对手们的气派、想象力总比我们丰富。拿不到大书,这是我让团队自由成长的代价。

  我曾经尝试,要求某些高级主管,每年至少要买一本预付五万美元的大书。可是他们面有难色,问我:〃何先生,你要我故意拉高预付,达到你的标准,却让公司损失吧!〃我无言以对。

  我仔细回想,他们遇到大书,投标金超过几万美元时的情境:他们感受到的是压力、是困惑;而投标失利时,反而是轻松、是解脱。做能力以内的事,他们应付自如;超过他们能力极限,他们害怕,他们踌躇不前!

  我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当每一次遇到挑战,面临超过我经验值的事时,我知道我退无可退,做了过河卒子,只能勇敢向前,那颇有狗急跳墙的味道,但也因为如此,我打起精神、全力以赴,也就关关难过关关过,我的能力极限不断扩大成长。

  在学习成长的初期,我的挑战、我面临的困难,都是老板逼的,都是老板命令的,我无法拒绝。但后来,我逐渐知道,我可以的,不用怕,于是我开始习惯挑战,习惯不断自我测试能力的极限,甚至对没有难度的事,兴味索然。

  我应该这么说,能力是挑战出来的。每一段时间就要设立一个更高的目标,让自己陷入困难,然后全力以赴完成。每一次的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遇到超过能力以外的事,应该兴奋、要高兴,那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刻!

  ■后 记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有两股力量,一是内心,自我的期待;一是外力的压迫。这两者相互为用,重点是自己要愿意承受挑战,否则会崩溃。

  好公司、好主管通常都会塑造一个高度挑战的环境,迫使每一个人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

  一个杰出的人才,更不会满足现状。

  你是不断面对极限挑战的人吗?

  36该低头时就低头

  古老的话语,告诉我们做人处世要〃外圆内方〃,现代的话语是〃柔软度〃,面对各种环境的变化,如何因时因地制宜,采取最合适的手段,不坚持己见,不坚持面子,一切以大局为重,姿态柔软,才能得道多助。

  我永远忘不了二十几年前的那一幕:在经济部的一个小科长办公室,那时我还是记者,正在和这位科长聊某一个新闻,从外面闯进来一位西装笔挺的人,老远就朝这位科长立正敬礼,嘴上说着〃科长好!〃耳里还传来他双脚并拢立正时,皮鞋互撞的响声,显然那是极标准的立正礼。

  我几乎不敢相信我的眼睛,这个人正是当年叱咤风云的黄豆饲料大王,我印象中都是他意气风发、不可一世的样子,但那一天却恭恭敬敬地来向小科长报告事情。事后我知道,他的生意遇到困难,需要这位科长帮忙。他用最谦卑的姿态,表示最大的敬意。他的柔软度,让我这个旁观者吓了一大跳。

第51节:第三章:自慢的专业方法(14)


  我也还记得另一幕:张忠谋刚回国创办台积电时,有一次采访他,问了一些与采访主题无关但敏感的问题,他十分生气,站起来掉头离开,我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但没几分钟后,他回来了,除了表示抱歉之外,当天几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采访十分顺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