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字楼到玉米地----一个it人的十年轮-第3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这几天准备写点新东西了,这次写个长点的,题目凶悍点,《旗帜鲜明地保卫耕地红线》。。。。。。。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08…12…31 13:37
作者:lolachen 回复日期:2008…12…31 12:36:31
不知为什么居然被感动
加油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加油,一定加油,加得中石化中石油赚钱大大的才罢休。哈哈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08…12…31 13:42
作者:响水人作弊 回复日期:2008…12…31 12:47:40
——————————————————————————
兄弟我做事一向老实,自己能够做多大就做多大,参加jj…套子言论。绝不冒进,不集资,不分股,不合伙,不赖账。
观光农业是不做的,要是有人想去地里看,那也是不反对的。美女买东西优惠,那是不假的。
准备去我那里玩的要做好失望的准备,一点都不精彩,很单调。不过面积那么大是真的。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08…12…31 14:32
在非洲种植玉米的那位兄弟,祝新年快乐,考虑时差的因素,你那里的年来得晚一点,那就祝你晚年快乐。
网络上学习来的甜玉米糯玉米速冻保鲜技术,国内应该有成套设备供应的。供参考。
甜玉米速冻保鲜
速冻就是将经过预处理的甜玉米穗置于-30~-40℃低温下,使细胞内水分快速冻结。解冻后,组织中的汁液流失很少,较好地保持了鲜玉米穗原有的色泽、风味。
1采收:在乳熟初期,即授粉后20~22天采收。授粉第18天开始,测定甜玉米的水分含量,含水量在70%~73%时即可采收。装箱宜轻放,装车时上层筐不可压在下层筐上。采收后立即装箱,不能在田间长留和曝晒,以保持苞叶青绿不脱水。
2去苞叶:清除苞叶,掰掉秃尖,去掉虫蛀、发霉、腐烂、缺粒、杂色、籽粒排列不紧密和过熟过嫩的原料。还可在浓度1%~1。5%的食盐溶液中浸泡1~5小时,收到调味、驱虫和冷却的效果。
3冷却:去苞叶后在4℃冷水中循环冷却15~20分钟。
4分级:按整穗、切段分级,要求不秃尖、不秃尾,整体无虫蛀、无缺粒,籽粒排列整齐均匀。按直径分级:直径4。5~5厘米为一级,3。8~44厘米为二级。
5去花丝、清洗:用手工或机械去除花丝,在流水中清洗干净。
6切段:用切段机或切刀切段,切刀操作实行流水作业,第一操作者将尾部(粗端)切除1~2厘米,第二操作者切去尖部3~5厘米,确保切口平整,刀口周围籽粒无破碎。
7漂洗:在流水中清洗玉米穗表面(快速操作),要求无花丝、无污渍、大小粗细一致。
8热烫:玉米穗在沸水或蒸汽中加热到90~98℃,时间7~12分钟,可杀死部分微生物,破坏酶活性,排去组织内部分气体,减少脆性和破损粒。
9冷却:烫后立即冷却,先在10~15℃凉水中预冷,玉米穗由90℃降至30℃后,再放入0~5℃冷水中冷却至5℃以下。
10挑选:冷透后在传送带上人工挑选,剔除过熟、未烫透的玉米穗和碎粒。
11吹干冷却:吹干玉米表面水分使其进一步冷却。
12速冻:采用流化床隧道,要求装置内气温为-30~-40℃,带下冷空气流速为6~8米/秒,直径4。5~5厘米的玉米棒冻结时间为8~15分钟(棒中心温度在-18℃以下)。
13挑选:进一步剔除有缺陷粒及碎粒,在-5℃条件下装入聚乙烯薄膜包装袋。
14冷藏:速冻玉米的冷藏温度为-18~-20℃,相对湿度95%~98%,贮藏期间主要防止结晶和冰升华。
15检验:主要是进行感观、理化及微生物检验。
作者:zhouyutang 日期:2009…01…03 14:42
旗帜鲜明地保护耕地红线(一)
我们需要不需要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需要不需要吃得更绿色健康阳光?
我们需要不需要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需要不需要军事政治的独立自主权?
我们希望不希望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我们需要不需要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
……。
针对这些问题,如果希望响亮地说yes,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底气?
土地是一切财富之母,土地是我们面对任何不测风云的底线。“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现代工业再发达,也不能代替上帝,给我们制造食品。那么,我们需要多少土地才够?18亿亩耕地,是充足还是勉强,甚至已经不足?经济学家惯于使用数字说话,这些数字背后,有着怎么样的不为人知的隐情?
写这个题目,是因为北大天择经济研究所茅于轼教授,最近发布了一个研究成果,说18亿亩耕地不用守。实际上,用历史的数据来说话,他的观点基本没有错。但是经济学家不能只拿历史来说事,当“事后诸葛亮”不是不可以,但是拿几年的光荣历史来预测未来,很容易犯过度乐观的错误,从而制订冒进的政策。
而关于土地和粮食,偏偏是最开不得玩笑的经济决策底线。预测股市错误,大言不惭地还可以好教授我自为之;预测楼市错误,腊鸭子撑硬脖子,照样可以四处忽悠;但是如果粮食政策错误,那后果就大大地不妙了。说难听点,股市楼市很多方面,极不规范,活像赌场,死也好活也好,参赌人员的零和游戏而已,有人亏钱就有人赚钱,经济学家唱多唱空,不过是赌场里劝人们下注的说客。吃饭问题,可是每天都需要面对的,解决吃得饱不饱这个问题之后,还需要解决吃得好不好的问题。
我不是经济学家,不是三农专家,甚至连基本的经济学教科书都只是略微读了一点点,我只是一个刚刚学种地的小农民,头发不长,见识不算短,我也来凑个热闹。说说我对18亿亩耕地的理解。
前面我写过一亩三分地的红色警戒,并且提出了粮食当量的计算思路,实际上,那个文章写得很粗略,很多细节都没有考虑进去。但是我坚持认为,那个思想方法基本没错。1000多斤的粮食当量,确实是这片土地能够分配给我们每个人的一个近期极限。在目前的条件下,每提升一些产量,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并且可能导致未来更多的不可预知后果。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按照我理解的目前政治体系,中央政府乃是谋万世者,而地方政府、利益集团则是典型的谋一时者。关于保护土地,中央政府为国家长治久安计,态度旗帜鲜明,农业政策方向也越来越理性;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却暧昧得多,为了更多的GDP和政绩计,搞建设、搞房地产、搞工业化、搞城市化,甚至仅仅是为了“面子工程”,都需要圈占大量的土地。我曾经见过某县级市的政府广场,粗粗估算,面积接近北京天安门广场。而且这种广场,在我出差去过的很多地方,绝不是罕见之物。
不管茅教授的理论正确还是错误,如果采纳他的理论做决策依据。那么最开心的还是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有更多的土地可以卖,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开心无比的事。
啰里啰嗦了一大堆牢骚,下面进入正题。
1。 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的耕地
我们这些年的发展,都是以透支未来为代价的。农业更不例外。发达国家强制休耕和轮作的措施,在国内就很难执行。因为我们无法承受耕地大面积抛荒的代价。
目前国内大量的土地,由于长期种植品种单一,化肥使用过度,已经出现了板结。土地对于化肥,犹如吸毒上瘾,剂量越来越大,但是效果却越来越差。而农户养殖业的衰落,大大减少了土地有机质的供应来源,加剧了这个过程。
就连以肥沃黑土地著名的东北,土地的有机质也在下降。原来几乎不需要化肥就能够稳产丰产的沃土,也慢慢走向贫瘠。
通过技术改良,提高作物产量,是一条科技兴农的路线。但是这条路线,也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每一种高产的优良品种,实际上包括了对土地更多的负载。一个人长期在高压状态下高负荷工作,可能会过劳死。土地和人一样,地力是有极限的,总有一天,土地会反抗,拒绝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产出。
有人说,粮食产量和土地面积无关。这句话,连袁隆平都不敢说,倒是北大经济学家教授敢说。无知者无畏,真是满瓶水不动,半瓶水晃荡。天天压榨日益窄小的耕地,等到哪一天,量变积累到质变的时候,我们就回天无力。
自己吃饱,不管身后洪水滔天。这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在干的事情。我们的子孙,还要继续生存在这个国度,还需要依赖这片土地来提供衣食。孩子们现在都还小,甚至还没有出生,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等他们长大,我们变老的时候,面对他们愤怒的目光,我们如何面对?
在资本的支持下,土地变成水泥建筑容易;水泥建筑,再变回良田沃土,可就比登天还难。
有人开着奔驰宝马,剔着牙签,翘着二郎腿,说我们不需要那么多耕地,土地做房地产做城市化,那才有价值。等到哪一天,大家都吃不饱吃不好,都啃着水泥墙皮来过小康生活?
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多少耕地? 按照我个人的看法,一亩三分地已经是最低的极限。人均1000多点的粮食当量,已经不可能再少。现在社会分配制度,两极分化之下,有钱人拿下的粮食当量2000、3000甚至更多,更不要说奢侈生活的享受了,举例来说,酿造一斤茅台酒,需要五斤以上粮食,而且是那种亩产很低的糯高粱。1斤茅台,也许就超过了10几斤的粮食当量。
那意味着很多人每年能够分配到的粮食当量,就远远不够1000,也许只有500、600。我们发展的目标,不是社会富裕,全民小康吗?粮食当量不足1000,算哪门子小康生活?
有人对我提出的亩产800斤粮食当量有异议。说现在科技技术和种子技术,可以种植多季,亩产千斤不在话下。其实只要亲自到处走走就知道了,我们国家的18亿亩耕地,高产的并不多,旱涝保收的也很少。大量的山区丘陵地带,平原只占少数比例。在汶川地震的报导中,如果大家留心观察,很多山区旮旯,都要见缝插针地种植作物。平均每亩800斤粮食当量,已经相当为难。
想要可持续发展,不保护我们的耕地红线,怎么能行?不敢想像,我们的小康生活,仅仅是以800斤900斤粮食当量为基准。
2。 绿色农业需要更多的土地
有机农业在国内很难规模发展起来。除了信用体系。另外一个大的障碍,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土地资源。退而求其次,绿色农业、阳光农业,总可以要求吧。总不能大家都吃垃圾食品,一代两代以后,再做回东亚病夫。
按照现代农业的技术基础。不考虑任何食品质量,不考虑食物的阳光指数,花重金投入建设农业设施。我可以肯定地说,甚至14亿亩土地,就可以养活我们的全部国民。
一亩大棚,四季立体种植,采用先进滴灌技术,加上激素和化肥配合,亩产超过4亩普通的耕地。那是非常容易做到的。温度不够,烧暖气维持;日照不足,加激素催长果实;地力不够,滴灌良好配方的营养液可以保证植物生长需要。
至于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的问题,我就不说了。我并不反对大棚生产,只是觉得那是一个补充,尤其是北方的冬季,意义很大。但是一旦成了主流,那就是天天在克扣我们的阳光指数。直到某个时候,也许大家慢慢集体阳痿,到那个时候,女同胞眼中的10个中国男人,也许就是1个马马虎虎,9个一塌糊涂。
这不是我们希望吃到的东西。开着好车,住着大房子,喝着污染的水,吃着垃圾的有毒食品,算不算发展的一种耻辱?我们希望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