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建文帝下落之谜-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天我们讲建文皇帝的谜踪,建文皇帝的下落是几百年来众说纷纭的一个疑案。靖难之役打了四年之久,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进入南京,这时候,皇宫里大火烧起,燕军派人在宫里到处搜寻,宦官、宫女死的死逃的逃。燕军搜寻的人是谁?就是要找建文帝在哪儿。结果什么人没找着,在瓦砾当中拖出两个尸体来,有人说这个就是建文帝的尸体。建文帝到哪儿去了呢?这个是不是建文帝的尸体呢?
* 大火中拖出的究竟是不是建文帝的尸体呢?明朝的百姓似乎并不相信深受他们爱戴的建文帝就这样被大火烧死了,从此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民间流传起各种各样的传说。同时我们也发现,明朝的史书中对于这段历史记载也是模模糊糊。那么,建文帝是否逃过了那场大火?他又去了哪里?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建文帝的下落说法之一 焚死说
那么现在我们考察一下各种书的记载,关于建文帝的下落都有哪些说法呢?一个说法就是焚死说,就是烧死了,确实烧死了。《明史》,也就是两百年以后(写)的明史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是这么记载的:
“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说这个燕王派宦官在火里把皇帝、皇后的尸体找出来,过了八天以后安葬了。这是两百年以后的《明史》这样说,明朝人怎么说呢?明朝记载燕王时期的实录《明太宗实录》有这么一段话:
“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助。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看烟冒起来了,派宦官去救火,到那儿赶不急了。“上”指谁啊,“上”指的是朱棣,后来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他哭了,说你真是这么傻啊!我来就是帮助你做好事的,你怎么就不理解我的心呢?怎么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呢?壬申,也就是过了八天以后,说安排了很像样的礼节安葬了建文皇帝,明成祖还为此辍朝三日,放假三天不办公以示哀悼。《明实录》是明朝人说的,很多学者研究,实录不实,实录的记载是不可靠的。为什么?他要给官府和皇帝打掩护,他们做的一些事情不愿意让大家知道的,不写进历史。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你说葬了建文君,备礼葬之,坟墓在哪?什么礼?有的记载说是“天子之礼”,什么是天子之礼,天子之礼很隆重啊,大家看现在十三陵、南京的明孝陵,那个皇陵都是非常雄伟的,规模很大,那是天子之礼。建文君如果用天子之礼安葬,怎么没有坟呢?显然这个焚死说是不可靠的。有人为了把这个焚死说要说得合理,就说确实烧死了,但是在安葬的时候叫做“不封不树”,什么叫不封不树就是没有封土也没树立石碑,这可能吗?又想自圆其说,又无法自圆其说。所以焚死说是一个无法解释、无法令人相信的说法。
* 既然可以断定建文帝没有被大火烧死,那么新的答案又是什么呢?历史的记载中有新的蛛丝马迹吗?我们发现,就在建文帝被推翻的一百多年以后,明朝的第十三任皇帝万历和他的老师张居正探讨过建文帝的下落。真相会不会由此揭开呢?
《实录》的话、《明史》的话说不通,不仅说不通,而且刚才我们念的《明史》的话里面还有矛盾:说“使出帝后尸于火中”,找出来皇帝和皇后的尸体,在火里找出来,还接着写一句话,“或云,帝由地道出亡”,还有人说,皇帝从地道逃跑了。这是清朝人在雍正年间所写的《明史》的一段话,前面说是着找皇帝和皇后的尸体,后面说也有人说皇帝从地道逃跑了。当时修《明史》的这些人都是饱学之士,天下有学问的人集中起来把内府藏书天下藏书都找出来,闹了半天没闹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实际上这个疑案在明朝就已经不清楚了。也就是在建文帝被推翻的一百多年以后,万历皇帝,大家知道万历皇帝是现在十三陵定陵所埋的皇帝,万历皇帝跟他的老师,也是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有一次谈话,这个万历皇帝就问张居正说,听说建文帝有出亡这么件事。张居正也是一个读书人,饱学之士,张居正回答说“此事国史无考”,他所说的国史就是实录,说实录记载不可考。这是关于建文帝下落的一次对话,也就是在建文帝死了以后一百多年,明朝人也弄不清楚,清朝人更弄不清楚。
* 既然连明朝人都对建文帝的下落不清不楚,也难怪直到今天,后人对于建文帝的死因仍是众说纷纭,于是就有人认为建文帝不仅没有死,而且在外漂泊了几十年后又再次回到皇宫。那么,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呢?
建文帝的下落说法之二 归来说
第二个说法叫“归来说”,说建文帝回来了,什么时候呢?是在正统五年的时候。明英宗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有一个和尚年90岁,从云南来到广西到了思恩府,到了大堂上说我就是建文帝,我就是建文君。这个知府一听很害怕,这个知府叫做岑瑛,说建文君从建文四年就失踪到现在一直没找着,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这是真是假呀?赶快报告宫里,就把这个自称建文君的和尚送到北京的皇宫里,当时的首都就已经从南京迁到北京了。结果要派大臣去审问,一审问这个人说了实话了,他说他自己90岁了,建文君活着的时候,如果建文君活到现在也不过是五六十岁,你怎么90岁了,没有这么大岁数。再一问,这个人是河南钧州人,叫做杨应祥。这一审问都是假的,于是就把杨应祥这个人处罚了,杨应祥为首的处死,关到锦衣卫处死,其他人发去当兵了,戍边,这事就算了结了。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个杨应祥假冒的建文君,所以民间的传说又根据这个生出叉了。
* 一个假冒建文帝的故事我们今天听起来似乎觉得有些荒唐,就是这些民间的演绎使得建文帝的下落更加扑朔迷离。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我们继续寻找新的答案。民间对于建文帝的下落一直盛传着另外一个传说,建文帝是不是主动让出了王位,远走他乡了呢?而这个说法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有根有据。那么,这会是历史真实的答案吗?
建文帝的下落说法之三 出亡说
那就是第三种说法,叫做出亡说。燕军进入南京宫中火起的时候,建文君没有死,而是从地道逃跑了,那么民间传说,说建文帝的逃跑是让国,是逊国。为什么要让?为什么要逊?他们不愿意说朱棣是篡位,说朱棣当了皇帝是人家让出来的,人家不当了,那么朱棣自然当了。我想这种说辞显然都是后来编出来的,朱棣明明是要打到南京,篡夺皇位,怎么出来让国、逊国?是很多人对于建文帝抱有同情心,又不敢直接指责朱棣的夺权,因此就出了让国逊位说。
传说非常复杂,是怎么情况呢?燕军进入南京以后建文帝非常紧张,一时不知所措,到处走。这时候一个叫做王钺的太监向他汇报说太祖死的时候留下一样东西,说这个东西就收藏在奉先殿,他嘱咐我们不到危急的时候不能打开。周围的一些大臣就说赶快打开把东西拿出来,什么呢?一个铁匣子,铁匣子的油漆是红颜色,两个锁也都灌上铁。马上砸开,一砸开,里头有度牒三张,什么是度牒,就是宗教职业者的身份证,你有这个度牒就证明你是和尚,写上名字,从事宗教职业。度牒有三张,“应文、应能、应贤”写了三个人的名字,里头有袈裟,有剃刀,还有白金十锭。里头有一句话,说你们要是不想跑你们就自杀,要不然的话你们就拿着度牒跑,这是里面写的话,还说应文要从鬼门出去,其他人要从御沟水门走,到薄暮的时候,就是天傍黑的时候在神乐观会齐。那么应文是谁呢?朱允炆是带个文字,肯定是他。还有应能,还有应贤,那这个大臣里正好有叫应贤有叫应能的,这三个人于是就全剃了头,朱允炆带着一些人就从鬼门出了宫。什么是鬼门,实际上按现在的故宫来说,就是故宫北门,前门正门,上朝都走正门,那人要死了的话要从后门抬出去,从鬼门走。还有一批人就从御沟水关跑了。建文帝带着一批人走到神乐观,看见一个船就在岸边上停放,这个岸边是神乐观道士叫王升他一看见建文帝来了,说皇帝万岁,我在这等候您了。怎么回事呢?说我头天做了个梦,太祖就托梦给我让我今天预备好船在这等您。这时候天正是傍晚时分,于是从水关逃出的人也在这会合了,从此建文帝就带着这批人湖南、湖北、云南、四川、广西、福建到处云游了。
云游到各地,而且说的是有鼻子有眼有影有模样的,有诗,有他的遗迹留下。比如在四川的永庆寺,就有这样的诗,说是:
杖锡来游岁月深,山云水月傍闲吟。尘心消尽无些子,不受人间物色侵。
比如说在广西就写了这样的诗: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汉江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浦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都是在怀念一些宫廷生活,怀念当时宫廷生活,几十年在外面云游这些情景。因为有在外面云游的传说,所以朱允炆的一行人就在他所云游的各地留下了很多遗迹。他们云游在外,到了正统五年,就是公元1440年的时候,建文帝说我们也非常疲倦了,他们就在一个寺庙里休息。有一个僧人就偷了建文帝的诗拿到思恩府的大堂上去献给当地州官,说我就是建文帝。于是这个人就被送到北京,一审问说不是,说是杨英祥,刚才不是讲了把杨应祥处死了。真的建文帝还在广西这儿呢,建文帝听到这个消息以后说这个时候我也想回家,我是真的建文帝。于是又把真建文帝送回去,这就是出亡,出亡说,到后来又回到宫里。回到宫里头,因为他“牢落西南四十秋”,如果当时的小宦官十岁、二十岁、三十岁的话现在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人还活着呢,有些大臣也能够认识建文帝呢,所以皇宫里头就派当年服侍过建文帝的宦官就去辨认。有一个叫吴亮的宦官,让他去辨认,建文帝一见到他就说你不认识我了吗?说当年我吃子鹅,我把肉扔在地上,你是不是像狗一样舔着吃了!这个吴亮不敢抬头,趴上前去看看建文帝的脚,建文帝的脚上有一个黑痣,他一看有黑痣,于是大哭,确实是建文帝。建文帝当年受难,他没有辅佐建文帝逃跑自己还跟着在宫中,很惭愧,回去就自杀了。后来据说建文帝就养在宫中,死在宫中,人称老佛,死以后埋在西山。当时所谓西山实际上就是京西阜成门外海淀区这一带,在哪儿呢,三环路里中国画研究院里的白塔庵,这个白塔据说就是建文帝的衣冠塔。
那么上面我们说了这么多,建文帝的下落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到现在也还没有确切的根据,特别是出亡说,是不可相信的。
* 关于建文帝下落,一个又一个的说法也被我们一一否定,正当我们被深陷在历史的层层迷雾中,而感到困惑的时候,在《明史·姚广孝传》中又找到了关于建文帝下落的记载。那么,这段记载中究竟说了什么呢?真相是否就此打开?
建文帝的下落说法之四 穹隆山为僧说
第四种说法是在穹隆山为僧说,在穹隆山为僧说的相关记载记载在《明史·姚广孝传》中,这个穹隆山在哪?就在江苏吴县,实际上就是(今天的)苏州市。建文帝逃出去为僧,曾经得到一个僧人的帮助,这个僧人叫做宗泐,宗泐是谁,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当时不论亲王还是皇帝都有一个给他做法事的一个最重要的带头的僧人,(建文帝)的僧人就是宗泐。《明史》上怎么记载呢?说姚广孝到永乐十六年的时候已经84岁了,姚广孝是当年帮助朱棣夺取天下的和尚,最早朱棣打天下,是姚广孝给他出的注意。姚广孝在84岁的时候已经老了,他在见到朱棣的时候说我有一件心事你要帮助我,说什么心事啊,说当年都怀疑建文帝逃跑是宗泐和尚帮的忙,这个宗泐和尚被关起来一直关到现在,希望你把他放了。那么这件事确实吗?是不是宗泐帮忙,然后建文帝最后藏到江苏吴县就是现在苏州的穹隆山上呢?据说穹隆山上有佛塔,是建文皇帝的墓,这个确切吗?明史没有肯定,说“或云”,也有人说。
这些传说非常神奇,与此相连,建文帝在各地的遗迹也都有记载。比如说建文帝曾经藏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