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的诗意 -郭小聪-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讲人简介
郭小聪,国际关系学院中文系教授。
内容简介
有一家青年报做了调查,现在有很多青年人仍然把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那么这似乎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真正的敬意总是起自于默默的阅读。奇怪的就是,为什么路遥作品中那些穿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衣服,说着那个时代特有语言的人物,却能打动今天的年轻人。
有一个外国学者提到过,他说实际上应当把作家作品的杰出性和持久性划等号。我们不应该问这个作家优秀吗?我们应该问这个作家人们还读他吗?
我们知道路遥是在极度贫困中成长起来的,但他最终表现的知识面、思考和创造能力,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更让人思考的是,从极度贫困中成长起来的路遥是否因为生活过于悲哀,美就会消失,没有位置。是否因为被生活扭曲了,心灵就容易变得支离破碎。但是我们在路遥笔下,看到的却不是这些。如果苦难经历只是原原本本地再描写一遍,如果生存多么卑微,叙述的口气就是多么卑贱,或者是玩世不恭,那么高贵的艺术感染力又在何处存在呢?正是在这一点上,路遥的作品显示出了它独特的魅力,它让我们看到了他所经历的那种困苦的生活,同时又让我们看到了高居其上的诗意。
从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说,贫穷与心灵的关系并不是被动的,它只能围绕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状态来发生作用,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处境它使一个人沉沦,却让另一个人奋起?而路遥就是这样在贫穷中奋起的这样的作家。
所以我们说把生活的苦难、残酷和卑微描写出来,不是路遥的特色,许多作家都能这样做。而能够把年轻人的贫穷和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这才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你只有明白了作家对贫穷的这种诗意的态度,你才理解路遥的作品。而路遥难能可贵的是,当他成名以后,他并没有忘记过去的苦难,而是更加猛烈地要把过去思考的东西喷发出来,所以才有了《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这样的跳跃。他特别想超越活着的本身,特别想超越这种卑微和辛酸去挖掘人生的诗意。那么这种诗意过去顽强支撑他生存,也是他创作的通灵宝玉。
《路遥的诗意》 (全文)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文学馆。今天我们在这里呢,将以演讲的方式纪念一位已经去世的作家。11年前他以42岁的年纪;英年早逝。但是他的艺术生命并没有因为他肉体的消失而失去。相反,在今天文坛炒作风日盛的时候,他依然拥有大量的读者。可以说他的文学作品,他的艺术生命在延续他的青春和创作。他就是写出了《平凡的世界》和《人生》获得过国内最高的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的路遥。今天的《在文学馆听讲座》,我为大家请来的是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郭小聪先生。他对路遥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并深有研究。今天他带给我们演讲的题目是《路遥的诗意》大家欢迎。
郭小聪:路遥去世十余年了,这十年中中国社会变化多么大,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人们越来越讲究实际,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宣传和炒作,愿意为一个逝去的描写过去生活的,似乎已经过去的这样的作家去花费精力了。但是我发现十年了,我惊奇地发现许多人,特别是很多年轻人他们仍然在默默地读路遥的书。有一家青年报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很多青年人,仍然把《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列为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而且呢,这一切都是悄悄发生的。既没有组织,也没有炒作,它似乎又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真正的敬意总是起自于默默的阅读。奇怪的就是,为什么路遥作品中那些穿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衣服,说着那个时代特有语言的人物,却能打动今天的年轻人。要知道社会变化如此之快,一代和另一代之间用不了十年。而且呢,现在青年人非常倾向于在自己同龄人中去寻找那种偶像和兴奋点。
我记得有一个外国学者他提到过,我也很赞同他的意见。他就说什么呢,他说实际上应当把作家作品的杰出性和持久性划等号。我们不应该问这个作家优秀吗?我们应该问这个作家人们还读他吗?那么对于路遥的身世,我们所知不多。一般只知道他的生活是贫困的。从小生长在农村,受过很多苦,后来读到大学成了作家。那么作为一个有灵性的作家,路遥肯定是很早慧的,是非常聪慧的,早熟的。这从他早年的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得出。路遥他叙述过一生都很难忘一件事,就是小的时候家里太穷。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跟他走了几百里路,领到他大伯那儿。实际上要把他送给大伯,又没跟他说。然后有一天早晨呢,他父亲就偷偷地溜走了。可是他没想到这个早慧的,懂事的路遥早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他说他当时就躲在村口的大树下,眼望着父亲的远去。他说我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大喊一声冲过去,说什么也要回去。一种呢,就是留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因为伯父虽然穷但是还能供他上学。结果最后他就忍着眼泪留了下来。那么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就懂得为了读书而克制亲情,这需要多大的求知欲望和自制力呀。路遥的早慧,就是在这样残酷的生活选择中显现出来的,也正是这种选择,使我们今天能在这里谈路遥。
我为什么要说到这件小事呢?因为我认为这件事是路遥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路遥人生处境的一个象征。他这种处境就像是一颗小草面对石磨般的命运。他的这种生存的欲望是多么顽强,但是他的生存的根基又是那么脆弱。他就挣扎在基本生存的这么一条线上,没有人再关心他别的,关心他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如此早慧,更没有人想到他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有所成就。
所以比如说像上学读书这件事,对城里的孩子,这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对路遥来讲却是举步维艰,他的确是要走一步看一步。上小学是这样,结果上初中也是这样。因为伯父也供不起他继续念了,想让他回乡干活。这时候路遥是带着绝望的心情走进考场,那还是文革前,他就想证明自己有能力升学。结果他在全县几千名考生中,名列前茅,被录到县里的尖子班。后来这个细节用在了《平凡的世界》孙少安身上,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路遥。
从极度贫困中成长起来的路遥,他最终表现的知识面。就是当我们现在面对作家的这个路遥,他最终表现出的知识面,思考和创造能力,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是我觉得更大的奇迹是什么呢?也就是说,路遥作品中更令人深思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是否因为生活过于悲哀,美就会消失,没有位置。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本来呢,就有极大的可能。因为人被生活扭曲了,心灵就容易变得支离破碎。假如从路遥笔下,我们看到的是压抑已久的愤懑,焦躁和阴郁,那么这并不完全令人意外。因为他完全有权利来发出沉重的叹息。就从路遥自身的极度贫困几度艰难的成长经历来讲,但是你要从文学的理想状态这方面来讲,你就要问一个问题。当然作为个人他可以发出沉重的叹息,但叹息本身是美吗?如果苦难经历只是原原本本地再描写一遍,如果生存多么卑微,叙述的口气就是多么卑贱,或者是玩世不恭,那么高贵的艺术感染力,又有什么?又在何处存在呢?正是在这一点上,我要说路遥作品显示它独特的魅力,这点是什么呢?就是它让我们看到了他所经历的那种困苦的生活,同时又让我们看到了高居其上的诗意。我们还记得那个《平凡的世界》的开头,大家都印象非常深刻,那个开头就写什么呢?就写两个极度贫困的高中生,为了避免那种怕被人耻笑,太贫困了,故意挨到最后才来打饭。路遥对当年的生活困苦刻骨铭心,所以我记得开头特别描写了那个时候吃的干粮是三种。一种是白面馍,一种是玉米面馍,一种是高粱面馍戏称为欧亚非。然后菜也是三种,那么土豆白菜加点肥肉片加点粉条,三毛钱,这是最好的,甲菜。没有这个肉片就是一毛五,光是熬白菜就是五分。但是最后那两个学生连五分钱的都菜吃不起,所以小说的主人公孙少平一出场那是太可怜了。拿了自己那两个高粱面馒头,看见旁边乙菜盆里还有点汤,想盛一点又怕别人看见,慌慌张张结果被雨水溅了一脸。那么这样尴尬的场面,在生活中是谁都会畏惧的。这么寒酸这么尴尬,那么更别说敏感和要强的年轻人了,但奇怪的是一部百万字的长篇,为什么会用这样一个寒酸的开头呢?
这么一个开头这样一个细节,而且更令人奇怪的是,这个细节读起来却是绵绵如诗,很快就打动了很多的读者。它具有一种内在的美感。所以我跟一些年轻朋友一探讨,一说到这个开头大家就很兴奋,就觉得里边有一种内在的东西,一种内在的美感。那么我琢磨了一下,我觉得这种美感是一种表面上略带悲哀的,实际上是热烈兴奋的,充满期待的一种属于年轻人的美感。那么当然路遥对贫穷确实是刻骨铭心,因为我在网上看到有人置疑这一点。认为过度贫穷对路遥的创作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他认为呢,整个中国文学界多多少少都有这个问题。因为生活的贫穷呢,容易导致人的性格心理的变态,思想见解的扭曲。那么这样应该说也是有道理的,因为长久的这种贫穷呢,容易腐蚀人的灵魂。特别是最终会伤害我们与人为善的心境。
但是另一方面贫穷与心灵的关系并不是被动的,不是这个非此即比大而化之的。它只能围绕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状态来发生作用,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处境它使一个人沉沦,却让另一个人奋起?而我认为路遥就是这样,在贫穷中奋起的这样的作家,事实上从孙少平瘦弱的身躯里和褴褛的衣衫中透出的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勃勃声气。贫穷的感觉是他必须付出的代价。但这远远抵消不了他走进新生活的那种巨大的精神欢乐。对于这样一个内心独立丰富好奇好学的青年人来讲,他在贫穷面前是无辜的,贫穷尽管也会刺伤他的自尊心,但他的心地始终是坦白纯洁的。所以正是如此,在小说中,那种贫穷寒酸的细节无论写得怎样仔细,都无损于这个人物。而且相反外在的困窘和内心的高傲,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反差。主人公的命运他的发展似乎充满了张力。那么他的处境显得如此不公,又好像是上天特意要磨炼他,那么正是这种诗意的期待,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所以我说它那个开头为什么写的那么好,一下让人读进去,我觉得是这个问题。
所以我认为把生活的苦难、残酷和卑微描写出来,不是路遥的特色,许多作家都能这样做。而能够把年轻人的贫穷和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这才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但令人惊叹的是在我们身边似乎处处不如意的那种平庸沉闷的生活,在艺术中却没有变成泥沼。而是神奇地变成了别样的闪闪发光的东西。贫穷不是罪过,寒酸并不低贱,落魄依然纯真。这正是作品主人公那种心灵的诗意,也包含着生活的真理,那么你只有明白了作家对贫穷的这种诗意的态度,你才理解路遥的作品。
生活毕竟不是只供观察的,它还要人去过的,认认真真去过的。这种过的本身,就面临着很多艰难险阻。特别是对路遥笔下的年轻人来讲,他们大多出生农村家境贫寒,出路很少。特别是在一个城乡差别巨大阶层分明,而在当时呢,又很难自由流动的社会来讲,这种人生的出发点是非常不利的。而且一个更为复杂的情况是什么呢,就是城乡之间是互相渗透的。正像路遥所说的,由于教育的这种普及,形成了一个城乡的交叉地带,路遥特别用这个词,“交叉地带”。他认为今天的农村知识青年既有这种农村味,又有城市味。虽然生在农村,但向往城里的那种生活方式。但是问题是这种城市化的愿望并不意味着新生活的坦途,反而会带来更深的挫折和失望。而且许多人生悲剧和剧烈的心理冲突,正是由这一交叉地带产生的。所以你仔细琢磨路遥的作品,他的青年主人公都在交叉地带。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你看他卖馒头那个细节,他们父母让他到县里卖馒头,第一次。结果一个农村青年在县城里卖馒头,却张不开嘴,半天也没卖出一个。因为他不说话,人家不知道他蹲那儿干什么呢。结果呢,他一拐弯进了县里图书室,却如鱼得水。回到了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