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读者 2009年合订本 >

第32节

读者 2009年合订本-第32节

小说: 读者 2009年合订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手指,有些坐立不安。“哦,老太婆,为什么非要坐我这儿啊?”他心里嘀咕。

  这时候,司机看到了她的赤脚,不禁想道:“哦,这附近真是越来越穷了。如果他们能够安排我去开学院公园那条线路该多好啊!”

  一个小男孩也看到了老太婆的赤脚,便指着她对妈妈说道:“妈妈,您看,那个婆婆没有穿鞋。”

  小男孩的妈妈感到非常尴尬,连忙将小男孩的手拍下来,说:“不要用手指着别人,安德鲁。那样是不礼貌的。”说完,她转过头去,把目光投向窗外。

  “她的子女一定都长大成人了。”这时,一位身着毛皮大衣的女士愤愤不平道,“他们真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

  坐在汽车中间的一个教师将放在腿上的礼物袋放稳,然后对坐在她身边的朋友说:“难道我们所缴纳的税款还不足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这是疯狂的共和党政府实行的减税政策造成的恶果,”她的朋友答道,“他们这是劫贫济富。”“不,这分明是民主党的问题。”这时,一个头发花白的男人插话:“民主党的那些福利政策正是使人们变得懒惰,以至于无法摆脱贫困的主要原因。”

  一个衣着入时的年轻大学生也加入了议论:“如果那个老太太年轻的时候能为自己存些钱的话,她现在就不会这么遭罪了。这一切都是她自己的过错。”

  这时,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显然,他们都对自己的聪明和精辟深刻的分析而感到骄傲。

  对于同胞们的这种漠不关心的牢骚和议论,一位好心的商人非常生气。他鄙夷地瞥了他们一眼,然后从钱包里抽出一张崭新的20美元的钞票,塞进了老太婆颤抖的手中:“给,夫人,拿去给自己买双鞋吧。”

  老太婆点了点头,以示谢意。商人对自己的举动感到非常满意,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实干家,不像那些人只会发牢骚。

  一位穿着考究的女基督徒把这一切全都看在了眼里。她开始默默祈祷:“哦,上帝啊,我知道您是一位仁慈的神,不论多么困难的事情您都有办法解决。所以,请您就像洒落甘露一样将鞋子降落到她面前吧,让这位老太太穿着鞋子过新年。”女基督徒心里感到无比的圣洁。

  当汽车到达下一站的时候,一个年轻的男子上了汽车。他的耳朵里塞着耳机,耳机线连着随身听。和着音乐的节拍,这位年轻人扭动着身体。他就势坐在了靠近过道的一个座位上,正好面对着那个老太婆。

  当这个年轻人的目光偶然瞥见那个老太婆的赤脚的时候,他顿时停止了扭动。他呆呆地注视着老太婆的赤脚。少顷,他才将目光从老太婆的脚上移到了自己的脚上。他的脚上穿着一双崭新的、价格昂贵的名牌运动鞋。为了买这双运动鞋,他省吃俭用,攒了好几个月才凑够买鞋的钱。他的那一帮同伴都认为他穿上这双鞋之后真是“酷毙”了。

  年轻人弯下腰,脱下了自己的那双昂贵的运动鞋,还脱下了袜子。然后,他在老太婆的面前蹲了下来。

  “大娘,”他轻声说道,“我看到您没穿鞋子。呃,不过,我有。”说完,他小心地将老太婆结满硬茧、粗糙不堪的脚轻轻地抬了起来,将自己的袜子和漂亮的运动鞋穿在了她的双脚上。老太婆点了点头,以示谢意。

  汽车到达了车站,那位年轻人下了车,赤脚走进了冰天雪地。

  乘客们纷纷挤到车窗前,向外张望着,注视着那位年轻人拖着赤脚艰难地在雪地里走着。

  “他是谁啊?”有乘客问道。

  “我猜他一定是位先知。”一位乘客回答说。

  “我看他一定是位天使。”还有一位乘客这么说道。

  “快看呐!他的头上有一圈光环!”一位乘客叫道。

  但是,就在这时,先前那位用手指着老太婆的小男孩说道:“不对,妈妈,他们说的都不对。我看得很清楚,他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5期P42


   

殊途同归
尤今

  在一项聚餐会上,远亲珊蒂带来了她刚学走路的女儿。

  长得好似洋娃娃,一步一跌,满头一圈一圈软绵绵的鬈发一晃一晃的,煞是可爱。

  珊蒂在女儿后面,一步一步地跟,一声一声地喊累。

  在喊累的这一刻,她根本没有想到:母女俩能够步伐一致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实际上是一种很圆、很满、很大的幸福。

  这个时期,女儿唯母亲“马首是瞻”,母亲是她的天、她的地、她的一切。她不会置疑、不会反抗,她全心全意地模仿、百分之百地服从。母亲的脚跟着她走,她的心跟着母亲走;母亲说一,她不会说二。

  她驯良如绵羊、可爱如天使。

  身为母亲的,心里充满了甜蜜的矛盾,一方面希望她一分一分、一寸一寸慢慢慢慢地成长,好充分地享受她成长期间各种逗人的憨态与童趣;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她一尺一尺、一丈一丈快快快快地成长,长成个明白事理的好姑娘,好让母女并肩而坐,掏心地说着悄悄话。

  欢喜也好,担忧也罢,孩子“我行我素”地长着、长着,终于,来到了一个成长过程无法避免的分岔路口。

  在分岔路口处,孩子会在一连串的磨擦和冲突中继续挣扎着成长,母亲呢,则得在一连串的磨擦和冲突中寻求适应,为自我的角色寻找新的定位。这是一个双方都极感痛苦的时期──母亲明明白白地看到孩子可能因犯错而跌跤、因跌跤而受苦,所以,想为她放个安全的垫子,可是,她却嫌母亲多事、怨母亲剥夺自由,因而刻意把垫子抽掉、丢掉;母亲当然生气、比生气更甚的,是担心。于是,便与孩子没完没了地掀起了无休无止的大战和小战。至为矛盾的是:战火的起因是“爱”,双方却又被这熊熊燃烧着的战火烧得遍体鳞伤、雪雪呼痛。

  尽管母亲在前方出尽九牛二虎之力拉孩子,可是,叛逆的孩子却总有办法挣脱母亲的手,自行开路,就算另一条路满是荆棘、满是尖石,就算他会被荆棘刺得鲜血淋漓或被石头绊得一跌再跌,然而,只要她能享有“不被母亲拉着鼻子走”的自由,纵使吃再多的苦,她也心甘情愿。

  双方在不同的道路上走啊走的,走了一长段路后,却在另一个新的路口不期而然地相遇,孩子这才恍然发现:自己绕道走了那么一大段“冤枉路”,原来与父母的人生道路是“殊途同归”的!

  这时,双方在对视的目光里,便找到了过去不曾有的谅解与理解、宽容与包容。

  事实上,孩子在成长期间的叛逆,就像麻疹和水痘,到了时间,便会蓬蓬勃勃、兴兴旺旺地发作,压也压不了、挡也挡不住。

  由它去。

  在跌跤中成长的孩子,懂得在摔倒后迅速地爬起来,抹干眼泪、拭去鲜血,寻找新的方向。

  永远有着保护垫的孩子,不知道疼痛的滋味;有一天,当守护天使不在时,只要跌一跤,便永远站不起来了。

  这么说来,母女俩能在不同的方向走,对母亲而言,实际上也是一种很圆、很满、很大的幸福。

  此刻,听到亦步亦趋地跟在女儿后面的珊蒂报怨道:“哟,累死啦!”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5期P41


   

受了挫折的阳光
黄小平

  “妈妈,你看,彩虹!”

  “美吗?”

  “美!”

  “宝贝,你知道吗?彩虹其实就是阳光。”

  “阳光?我们平时见到的阳光,为啥没有这么美呢?”

  “因为在雨后,空气中留存的雨雾把阳光折射了,从而产生了七彩的光芒。这阳光的折射,就像人生的挫折,折射使阳光美丽起来,挫折也会使人生美丽起来。”

  “妈妈,我知道了,彩虹就是受了挫折的阳光。”

  雨后清新的阳光,照在那位妈妈的身上,照在那个孩子的身上,也照在孩子身下的那张轮椅上。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5期P29


   

侍从眼中无英雄
史海威

  英雄,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无论是在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还是在平头百姓的街谈巷议中,英雄总是叙述的焦点和仰望的中心。在一般人看来,英雄是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是智勇双全,有情有义的;是战无不胜,功勋卓著的;还是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心不跳的……不过在英雄的侍从们看来,众人仰慕的英雄却都算不得什么,这真是一个非

  常有意思的话题。

  科尔言需夫人说的“侍从眼中无英雄”这句话,其出处由来也早,16世纪法国学者蒙田就曾言:“人为其侍从所敬者,鲜矣。”后来美国学者爱默生更进一层,甚至认为在“奴仆”的心目中,“每个英雄终成厌物”。这些话初听起来似显偏颇,但细细思来,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不妨以几个事例证明之。

  大圣人孔子时以博学知礼闻名于乡里,但他的邻居却有点看不起他,时以“东家丘”讥之。汉武帝雄才大略,但在做过中书令,相当于汉武帝高级侍从的司马迁看来,汉武帝反而缺点多多,接近于昏暴之君了,这在《史记》的许多篇章中都有体现。拿破仑因其军事天才而被举世公认为英雄,但有两个人却不这么看,反而常给他难堪,那就是他的太太和他的老朋友。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我们想知道的是,不可一世的英雄们,为何在侍从眼中变了样,成了爱默生所说的“厌物”?

  我想大概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英雄虽然有非常杰出的才能,但他们也是人不是神,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短处,再加上英雄又对侍从们不设防,这些缺点就更容易暴露出来,甚至还会被有意无意地放大或发展到极端。二是,侍从的信息来源渠道有限,对英雄的了解往往不够全面,他们一般看不到英雄从容指挥千军万马,悄然胜敌于千里之外的场面;也理解不了英雄的高超智慧与丰富内心世界,更多时候只是接触到英雄生活中平凡、平庸的一面。基于这两点,英雄在侍从眼中自然光彩不再了。

  实际上,真正的英雄,当如罗曼·罗兰所说:“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压倒罢了。”末了,忽然想到市场上不断涌现的名人回忆录之类的书籍,这些书大多是作家所写,倒不如看看其中收录的名人身边人的说法更来得真实。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5期P43


   

世界差点没火车
黄仁 编译

  在火车并不普及时;一位权威人士以不可辩驳的口吻声称;如果美国要引进铁路的话;就一定要建立更多的精神病院;原因是如果人们看见火车头在自己的面前咆哮而过;会被吓破胆的。

  在德国;一群专家曾出面证明说;火车的时速不可以超过15英里;如果超过了这一惊人的速度;那么鲜血就会从乘客的鼻腔里喷射出来;而且在通过隧道时;乘客会因窒息而死。

  铁路大王范德比特看到威斯汀豪斯给他带来的最新发明…空气制动机时说:〃我可没有时间浪费在白痴身上。〃今天的火车上仍在使用这一发明。

  有句老话说得好;〃越是言之凿凿说别人不可能成功的人;就越应该把嘴闭上。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5期P32


   

诗两首


  断言

  DONALD HALL

  成长即失去

  变老,人人都知道会怎样

  即使年少时

  我们也常瞥见老之将至,点头认同

  当某个祖父逝世时。

  然后的年岁里我们仲夏时泛舟

  湖泊之上,天真而满足。但婚姻,

  起初并无害处,却破碎

  成片于岸边,

  一个上学时的朋友倒下了

  身体冰凉倒在多跞的浅滩。

  如果新的爱能承载我们

  度过中年,我们的妻子会死去

  在他最壮年最美丽的时刻。

  新的女人来了又去。都去了。

  那个宣称

  自己是临时的美丽情人

  都是临时的。那个勇敢的女人

  以中年面对我们的垂暮,

  沉沦在自己无法承受的焦虑中。

  另一位数十年的故友疏远了

  在污染30年的言谈之中。

  让我们窒息于池沼淤泥之下

  断言这是合适的

  甚至是甜美的——当我们失去一切。

  今生今世

  余光中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妳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