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

第11节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第11节

小说: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向我学习。一个迈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能够获得这样的殊荣,跟我第一年的经历可以说密不可分。

    这就是紧紧聚焦于目标产生的奇迹!

    前面我们谈到因为聚焦目标,王石从最不可能登顶成功的人变成了成功的登顶者,而他的队友,却因为目标太分散,从最可能成功的人变成了失败者,白白辛苦了一场。一个智慧型的员工,一定要善于将“紧紧聚焦于目标”作为自己发展的加速器。他会做到:

    (1)目标清晰具体

    当你问一个智慧型员工下个月的目标是什么,他不会回答“这个……我的目标有很多”,而是会告诉你“每天打100个客户访问电话”、“和××企业达成合作,并签订合同”、“优化流程,将成本降低30%”、“完成30万的销售额”……

    (2)紧紧围绕目标开展工作

    王石的方法是心无旁骛,不做任何与目标无关的事情;应聘女孩的方法是先了解企业文化,并让自己成为这种文化的一部分;我的方法是不仅多写,更是多学,努力将别人的优秀变为自己的优秀……

    光有目标,而不围绕目标做工作,目标就可能只是空想,而只有努力没有目标,就是无的放矢,再好的方法也派不上用场。只有目标和努力、方法相结合,才不会做无用功,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

    少一点挑剔指责,多一点解决方案

    我们前面说过,很多有能力的人工作起来之所以“无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指责上。他总在做问题的挑剔者,而不是问题的解决者。

    在北大总裁班上,我的一位学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曾经有一个助理,她很聪明,也很有能力。因为他经常需要出差,所以公司一些重要的事情都交给助理去处理。但很多时候,交给她的工作进展得都不太理想。她一方面说自己很辛苦,另一方面却不停地抱怨:“文秘实在是太笨了,连一份简单的文件都起草不好,时间都耽误了。”“市场人员的沟通能力太差了,跟客户说话的时候根本不到位,这样怎么能让客户满意?”“时间那么紧,我手头的事又那么多,让下面的人去做又做不好,光靠我一个人怎么可能完成?”……

    于是这位老总问她,既然你已经看到有问题存在了,那么有没有想办法解决?

    结果,她的回答让老总大吃一惊:“我认为有些人的能力实在是太差了,应该全部炒掉,换成真正有能力的人。”

    而在这位老总看来,她所说的“有些人”并不是没能力,只是因为工作不熟悉,暂时遇到了瓶颈。

    之后,他跟助理又交流过好几次,也给了她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但她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一个月后,他没有炒掉助理说的“有些人”,而是请助理离开了公司。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二单元 决不做无效的“能人”(4)

    尽管好几年过去了,但这位助理的形象一直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在他讲完这个故事后,总裁班上的学员们纷纷讨论。大家说,这位助理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职场中很多有能力的人。因为有能力,他们能一眼看出别人的不足、做事不到位的地方,也能在某项工作进展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然而遗憾的是,本来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但却因为种种类似“他们的水平就那样”、“就算是教,他们也学不会”、“谁让领导做出这么弱智的决定,就算是做砸了,也不是我的责任”……这样的心理,使得他们面对问题时,要么指责、要么逃避、要么干脆随它去。

    这样一来,结果无非是两种:

    (1)既然别人都不行,那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来做好了。结果自己忙得团团转,别人却无事可做,效率自然低下。

    (2)随它去,能做就做,做不到拉倒。结果别人的能力起不来,自己的能力也无用武之地,最后只好把自己降格为“无效的能人”。

    而一个有能力、有智慧的员工不会这么做,他会少一点指责,多一点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一直在想,如果当初这位助理能够换一种方式,结局又会怎样?

    如果她是这么做的:

    (1)一条一条告诉文秘起草文件的规范、注意事项和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有必要的话让文秘将这些都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或者自己起草一个文件的样本,这样文秘在以后起草文件的时候,都能参照它。

    (2)和市场人员进行细致的讨论,帮助他们找到瓶颈。针对他们和客户沟通时共同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具体问题应该怎么沟通和回答。

    ……

    我相信,当她一个人的优秀变成了团队的优秀,当她一个人的成长变成了团队的成长,那么她收获的不仅是一个让自己解放出来的高效团队,而且会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结局完全就是两个样。

    要做到这一点难吗?其实一点不难,只要心态一转变,就会有很多的方法!

    不要以虚假的“重要”来愚弄自己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笑话:

    一天,两个经济学家边散步边讨论经济问题。走着走着,经济学家甲突然看到一堆狗屎,于是他对经济学家乙说:“如果你吃了这堆狗屎,我就给你100万。”

    乙犹豫了一下,但经不住金钱的诱惑,就吃了下去。当然,他获得了100万。

    不一会儿,乙也看到一堆狗屎,就对甲说:“如果你吃了这堆狗屎,我也给你100万。”

    甲原本损失了100万有些不服气,为了赢回来,他就爽快地答应了。当然,他的100万又回来了。

    此时,乙一下子回过神来,说:“不对呀,我们谁也没挣到钱,却无端吃了两堆狗屎。”

    甲听后恍然大悟,缓缓地说:“可是,我们创造了200万的GDP啊。”

    但这难道仅仅只是一个笑话吗?

    仔细想想,我们很多时候,是不是也像这两位经济学家一样,创造着很多并不重要甚至毫无意义的“200万GDP”?

    我曾经和一位著名的企业家有过一次交谈。他说,自己去年一年都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参加的活动大大小小不下于100个。但等回过头去看时,却发现真正有很大价值和意义的不超过10个,绝大多数,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这位企业家的话并不是危言耸听。我们都很容易被看似“重要”其实并不重要的事情所愚弄,为此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因此成了“无效的能人”。

    很多人一进办公室就把自己变成了陀螺:电话要打,邮件要回,客户要见,会要开,谈判的资料要准备,项目进度要掌握,任务落实情况要了解,方方面面的关系要协调……

    每一件事情看上去都刻不容缓,都非常重要,恨不得生出八只手来应付才好。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却发现效率很低,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反而在一堆琐事上花费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那么,如何才能将自己从这种忙而无功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很简单,做到两点:

    (1)分清哪些是必须现在做的事情

    每天工作之前,先花十分钟想想,哪些是必须立即做的事情,哪些是可以缓一缓再做的事情,哪些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对于立即要做的事情,一定要优先保证;对于可以缓一缓的事情,不妨稍后再做;对于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坚决不做。

    (2)分清哪些是必须自己做的事情

    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要学会分解,有些事情可以交给下属和同事,这样,就不会被一些琐事牵扯太多的精力。

    做到了这两点,就能分辨出哪些是真正“重要”、哪些是虚假“重要”的事情,才能将最多的时间、最大的精力,用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二单元 努力重要,选择更重要(1)

    第九章

    很多人觉得自己很努力,却依然没有效果,这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努力固然可贵,但选择更重要。

    选择决定命运,我们应该选择发展和成长的方向,而不是选择“熟悉”和“易做”;我们应该选择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而不是选择一时的待遇……

    关于如何选择,李开复总结出有效选择的4大技巧。

    选择决定命运

    前一段时期翻开报纸,看到一条让我十分震惊的消息——海南“第一贪”谢明中:政治“明星”的轰然坠落。

    我之所以对此感到惊讶,是因为我在担任中国青年报海南记者站的站长时,谢明中是共青团海南省委书记,因此和他有几面之交。在我的印象中,他很朴实,为人也谦逊。到底是什么让他成了海南“第一贪”?

    据报道的介绍,2002年,谢明中担任海南著名侨乡文昌市委书记。起初,他很清廉,还总是叮嘱下属不要“经济搞上去,干部倒下去”。

    他给人的是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地方官形象,而且口才卓越,经常脱稿演讲,还频频亲临第一线检查属下的落实情况。结果,他在任期间,文昌的财政收入5年间翻了5倍。

    然而,他在推行“经营城市”期间,使得很多房地产老板迅速暴富,而他自己却依然一贫如洗。这大大刺激了他,他心理开始感到不平衡:城里的车一天比一天多,而他连辆车都没有;他帮助人们富了起来,自己却每个月拿着微薄的收入;别人花天酒地,他却整天为工作忙的焦头烂额;……

    在清廉和钱色面前,由于这些不平衡,他最终选择了钱色。东窗事发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昔日的大清官竟然贪污了2500万之多。

    走上大权在握的市委书记岗位,诱惑太多,谢明中这个农民的儿子终于经不起诱惑,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毁灭的道路。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人物。

    2008年2月4日,许多媒体都在显要位置上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被正式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这是世界银行首次任命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者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林毅夫出生在台湾宜兰,1979年他27岁时,在金门担任陆军上尉连长的他悄悄地从金门驻地下海,孤身游过两千多米的台湾海峡,来到了大陆厦门。

    林毅夫到大陆后,先在北京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后来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

    之后,林毅夫在北京大学就职,专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并创办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他提出的一系列理论,都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经济政策。

    谈到当时为什么会选择从台湾到大陆,林毅夫这样说道:“我觉得这个历史发展的潮流是非常明显的。中国要统一才能够复兴。那么中国统一的希望应该是在大陆,所以回到大陆来,我想才能够对这个中国的统一,对中国的发展的进程做出贡献。”

    因为这一选择,林毅夫不仅在中国找到了自己广阔的舞台,还将这一舞台发展到了世界。

    谢明中和林毅夫所做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选择,而他们的命运也完全不同。

    正确的选择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在职场上,一个最重要的法则就是:“选择大于努力,选择不对努力白费。”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1)选择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事。

    (2)选择最能帮助你成长的人。

    (3)选择最有效的方法。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二单元 努力重要,选择更重要(2)

    (4)选择长远利益而不是眼前利益。

    选择发展和成长的方向,而不是就着“熟悉”和“易做”

    “这些工作我熟悉,交给我做好了。”“我从来没做过,恐怕自己不能胜任,还是让别人做好了。”“在这个行业做了很多年,换一个行业恐怕无法适应,还是维持原状好了。”

    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熟悉和易做的工作和行业,这是大多数人共同的心理。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选择并没有错,但有时候,如果想得到更大的发展,就不能单纯选择“熟悉”和“易做”,而应该选择更有发展和成长的方向。

    我们来看被誉为“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的王选是如何做的。

    王选倾其一生完成了我国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从而结束了排版印刷“铅与火”的时代,使之进入“光与电”的世纪。

    王选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就是在上大学时选择学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计算数学。

    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