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方力钧文字自传:像野狗一样生存 >

第2节

方力钧文字自传:像野狗一样生存-第2节

小说: 方力钧文字自传:像野狗一样生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念下,再说写生这个词,我想也是要描述个体的人在当下这种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艺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第5节:向生活学习(5)

    我特别赞成〃艺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句话。到学校去讲课,老有学生提同样的问题,有老先生们说〃油画已经走到尽头了,西方已经发展几百年了,不可能再有什么了〃,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无聊。我总是回答道,一个最基本的前提要先搞清楚,油画到底是一个手艺活儿,还是跟生命有关的事?情?

    用吴山专的话说:你爷爷跟你奶奶做爱,你爸爸跟你妈妈做爱,你跟你媳妇做爱,你儿子还会跟你儿媳妇做爱,你能说你爷爷做过爱你就不必做了吗?它跟生命体是会有关系的。进一步来说:艺术跟人的关系就是疾病和人的关系,只要人还存在,你能说疾病没有意义了吗?二十年前你身上的感冒治好了,所以今年的感冒就不用治了吗?

    艺术的基础是关于人的,只有理解人所创造出来的东西,才能被别人感兴趣。没有任何关于人的事情,是属于工作之外的。经验多,人在社会生活里肯定会找到感觉,会找到一定的道具,然后来做比喻。所有的画家都会利用画面打比喻,区别在于有的人想象力更丰富一些,有的人的想象力或许不太到位。

    也许你有一种感觉,可是你始终无法把它转化成艺术语言,那是你自己的问题,不是你生活经历的问题,所以说没有艺术家有权利去抱怨他的生活经历。

    对我来讲,现在画画也好,做雕塑也好,有点随手拈来的感觉,不需要特别地计划,它是自然生成的,不是要刻意制造的。当然它有一个选择的问题,太多的可能需要你选择,但这毕竟比生造要来得自然多了。人都得活着,如果你对生命特别重视,你的画就会有生命感。

    艺术、艺术品和生命是一个共生体

    对我来说生活本身是主体,画只是捎带的。别人看我从小学画画,又是科班出身,就觉得我的画是主体,而生活却变成附带的了。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变化,到后来我懂了点事情之后,就觉得自己其实是随着水流在漂的。艺术只是河里漂的一片树叶,但人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这片树叶上了。我的学习分成两条线,一条是学习技术层面,一条是学习生活本身。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太看重作品。因为在我的生命、生活之间,艺术品只是一个从属的位置。可能外界会更看重作品,毕竟能够和艺术家本人成为私人朋友或者产生交流的人是少数,更多的观众是通过作品来了解这个艺术家的。

    但我很讨厌他们说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想艺术品实际上应该是病人(艺术家)的小便,只要能获得充足的水分,就会不时地去小便,于是艺术品就产生了。医生(观众)可以通过它看出这里面有什么病菌,从而看出病人是什么身体状况……你吃了什么东西,你就排泄出差不多相同因果的排泄物。你生活的境遇、关心的东西不一样,你的艺术品也就不同。这是非常自然的一个过程。生命毕竟是按它的需要去储备和排泄,而不是根据你想要向观众显示什么。艺术家和作品的关系,就相当于人和他的排泄物的关系,是强努、假装不出来的。

艺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第6节:向生活学习(6)

    你若是为了保持你模样的一贯性、可识别性,硬要把毒素留在体内,把有价值的东西排泄出去,这可能是对你最大的伤害。这涉及到一个问题:一个艺术家,到底是应该以自己的生命为主体,还是以自己被别人看起来的样子为主体。

    我觉得作品应该是从生活状况里自然弥漫出来的一种东西。不是说绝没有作秀,但是只有和自己的生命相关,艺术创作才能是很长远的一个过程、很长远的一个项目。

    画画也是我审视自己的唯一方式,画来画去,涂来涂去,无非是反复论证自己。心仪的创作状态像是记日记,有感而发时记得密密麻麻,没话说时挤不出一个字。画画比写日记更抽象,可以在作品里把时间、经验,甚至各种感官体会压缩在一起,能极大满足探索自己、论证自己的虚荣心,还有不错的收益。大体上还能够让别人为你拍拍巴掌,已经够心仪的了。

    有人问我,哪个是你的代表作?哪个阶段是你的创作高潮?我的答案是,所有的作品都是我的人生笔记。人非得要在人生笔记中挑出一篇,说这是我的代表作,再挑出另一篇,说这篇超出了我的代表作吗?没有哪一篇日记可以代表你的一生,它们只不过是你个人生命的记述。

    回到开始,谈到作为生活附属品的艺术品,实际上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创作也好,或是偶尔好奇去客串一下电影,再要么做一些普通得让大家瞧不起的小买卖,自己有一点小算盘,我觉得都构成了对生命的一种滋养。艺术家需要多方面的滋养,这种滋养不仅仅限于理想、不仅仅限于读书,因为每个艺术家所获得的这种滋养和能量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好色,有些人可能借助药物,有些人可能去读书,有些人争强好胜,有些人可能很卑微,但是他必须能感触到一种环境的体温,才能够创造出好的作品,才能够使生命得以寄生于艺术和艺术作品。也只有通过各种滋养,你的创造力,或者说你的作品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供应。

    艺术、艺术品和生命是一个共生体,艺术品更像是寄生在这个共生的本体上面,所以说一切归结于你必须是一个生命,然后才有意义。最亲切的、最温暖的、最翔实的是人,最捉摸不定的也是人。一个生命在这个社会里面存在,它对方方面面都是麻木的,这就太悲惨了,没有疑问,也没有发现,那么这个生命就跟一块木头或者跟一块石头差不多,这个是不能忍受的。艺术的魅力正是源自于此的,去研究,或者追着一件最有魅力的事情去创作,乐趣是无穷的,动力也是无穷的,我明白了艺术的本质之后,画东西也不太费力气了。所以,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碍我去创作,我也不会担心我的灵感会枯竭或者我的创作会停止。

艺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第7节:向生活学习(7)

    对我来说艺术和生活就是一体的。

    伟大的理想和天才的火花是靠不住的

    我觉得伟大的理想和天才的火花是靠不住的,因为它没准,它有的时候出现,有的时候不出现,也可能一辈子都不出现,或者一辈子出现的,其实都不是那么伟大的想法,只是自己被自己?欺?骗。

    有些艺术家希望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面,保持一种纯洁的精神状态,然后只靠他的伟大的理想,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所以他拒绝生活。我形容这样的艺术家拒绝喝水只想小便,起初的时候还能使劲挤出一点来,最后可能只挤出一些血丝,把血挤完了,没有补充、没有供应和新陈代谢系统,迟早是要干枯的,你不但创造不出艺术品,而且人会死掉的。

    我也不是说这样就绝对不可能成功,人的想象力确实是不可限量的,天才的火花也没准什么时候是能够闪现的。可生命的盲目性在于,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清楚地说我们的前景和梦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即便你只是只微不足道的虫子,也有让你以为崇高、强有力的理由,使你每天不断地忙、不断地奋斗。可是,要是每个人都以为有义务去改写文化史,就不再有人屑于体会人生的美妙或者人性的妙处了。

    我自己大多时候也是一个人在画室工作,时间长了,觉得挺可怕,会有一种危机感。在画室里,一切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慢慢地,你的想象会脱离现实,你想什么,什么就是全世界。因为你社交范围有限,即便你接触到一些人对你的作品的反应,也都是夸你的,你不仅得不到别人修正你的机会,还很有可能因此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变成一个疯子,一个妄想狂,现实中确实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

    这样的艺术家的生活是一个巨大的陷阱,掉进去,可能就爬不出来了。我希望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来从事艺术创作,而不是作为一个精神病患者来从事艺术创作,所以我希望能够和社会保持一种相对比较正常、比较健康的关系。

    当然,有些艺术家的情况不至于如此极端,但他们的创作,仍然只是考虑到工作室阶段。比如说谈到空间问题,就只有〃看〃,什么近大远小,避实就虚,实际上画的空间也包括心理空间,画传达的也是一种心理,因为眼睛毕竟是一个通道,是一个终极的接受的地方,你最终的空间是由心理空间派生出来的,那么你的心理空间是由你的社会经验产生的。

    像现在这样开餐厅,我会变得很〃小市民〃,我得关心成本和利润,这个事情能不能做?我是亏了还是赚了?必须得斤斤计较,然后这个生意才能继续下去。还要跟公安、社会上的一些人去打交道啊,等等。当然,它除了可以作为和朋友聚会的场所,证明你是不是有经营的能力,还有一个很重大的考验就是你是不是可以跟别人进行合作。餐厅对于我来讲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够让我从工作室走出来,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社会化、生活化的空间,让我有正常人的属性。你不能因为你从事了艺术工作,就有借口和理由变成疯狗,而且你的艺术作品中,要呈现更广阔的心理空间,这就是我的出发点。

    每个艺术家对生活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人向往那种自由、解放的生活,做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粹的艺术家,像凡·高、高更,都是榜样。而我更愿意把赌注压在我不拒绝人间的麻烦和幸福,在一个正常人的基础上、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和生活状态里面看自己能够做出什么样的艺术。如果我有问题的时候,我就去解决问题,如果我什么问题都没有了,那么我的创作也就枯竭了。其实只有一种情况下,你是不会有问题的,那就是生命不存在的情况下,你就没有问题了,你也不会去?创?作了。

艺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第8节:社会给我最好滋养(1)

    第二章社会给我最好滋养

    一、我的社会体验

    称自己是现实主义者是很大的褒奖

    我们经历的那个时代,不允许你和别人不一样。比如一个女孩在街上抽烟,并没有冒犯别人,但可能就有人说你是破鞋、是坏人。两个人谈恋爱手拉手,我看到以后不高兴,也可以说你们是狗男女。

    所以,从〃文革〃走过来的人,自觉不自觉地就会对自己有特别大的约束。在别人约束你之前你已经先约束自己了。因为知道大多数事情是不能干的,对自己的定位也就特别清楚,也不会?张?狂。

    那时候,作为方地主的孙子,我永远处于一种被控制或者随时被欺负的角色,这实在不太好玩,也实在太危险了。从小我就一直想找出一个办法,就是我不跟大家一起玩,自己躲起来。长大之后,我也在找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我能够逃掉。

    从美院毕业后,像野狗一样地生活,正是我比较理想的状态。野狗呢,就是饿了去找吃的,吃饱了,就随地大小便,愿意和别人咬架就咬架,愿意和别人亲热就亲热。没人管你,没有任何一个东西制约你,你也不向任何人献殷勤,你献也没有用,因为你找不到对象,也找不到目标。这种比较自由、比较随性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这类选择,无论在中国历史还是西方历史上来看,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其中不乏本身背景相当好的人。但是最终,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都被社会淘汰了。当然,没有资本做选择的人被淘汰得会更残酷。

    那个时期的作品和生活、生理状态,也和这种社会身份是完全符合的,它不需要像现在,还应该要做出什么样的一个姿态。连想象你是一个什么东西,都觉得自己没资格。然而,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个短暂的时期,在圆明园画家村的我,似乎得了一种妄想症,当心里受到大的冲击后,肯定会有什么触动到人的创造力,是让人开窍的机会。我觉得全国的文化人都在家工作,两三年以后都会拿出成果来。这个时间肯定不会太长,因为谁也不会憋这么久。当然这个感觉后来应验了。我通过画黑白作品,避开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并通过这个时期的工作,把油画材料的性质和感觉找到了。

艺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第9节:社会给我最好滋养(2)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选择圆明园画家村这种生活方式的艺术家,他们为什么要群居,组成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所谓的自由的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