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小人学 >

第26节

小人学-第26节

小说: 小人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王莽的这些举动决非无意而行之,在颇有权势的伯父、叔父面前,他将自己的这套“孝”功就练得更加细致入微、真挚感人了。其伯父大司马王凤生病时,王莽曾守候榻前,小心侍奉,煎汤尝药,一连数月不解衣带,顾不上寝食梳洗,结果“乱首垢面”,形容惟悴。看到侄儿比亲生儿子都孝顺,王凤十分感动。临死时,太后来探望,王凤郑重的将王莽托付给太后及皇上,希望他们予以照料。王凤死后不久,王莽便当上了射声校尉,进入仕途。王莽的孝顺也博得了叔父王商的怜爱,他甚至上书给成帝,要把自己的封邑让出一部分来给王莽。

    由于待人谦恭有礼,办事认真负责,王莽受到了许多朝中大臣赞叹,以之为贤能奇士,许多当世名士都纷纷出马,向成帝予以推荐。很快,王莽便被封侯,并成为皇帝的宿卫近臣。但王莽颇能自制,其位愈尊,其行则愈谦。他还慷慨好施,常以车马衣裘赈施宾客,而不顾及自己家中之用,因而结交了大批的将相卿大夫及社会名士。这样,朝廷上下更是交口称赞王莽,其名日盛。

    据说,王莽自己一直过着非常检朴的生活,他的封邑收入全部都用在了聘贤养士之上了。一次,王莽母亲生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前来问候。这些夫人们个个华裳丽服,佩玉戴珠,乘着高马驷车,来到王莽的大司马府第。王莽夫人慌忙出外迎接,这些贵妇们看到眼前的这位女人“衣不曳地,布刚蔽膝”,十分寒酸,还以为是府中供以驱使的婢女,经过交谈才知道,这就是权倾朝野的大司马王莽的夫人,都惊讶不已。此事不胫而走,广为传播,人们无不赞美,钦佩王莽的俭朴廉洁。

    成帝病死后,哀帝继位。新的外戚势力形成,与王氏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权力角逐。在此形势之下,王莽采取以退为进之策,请求辞职,以便积蓄力量,准备东山再起。此时的他,更加重视沽名钓誉。他的儿子杀死一名家奴,王莽大怒,痛责其子并迫令其自杀偿命。这在封建时代是一件绝无仅有的举动,使王莽获得了极大的名声。王莽隐退刚三年,上书为他鸣不平、呼吁他重返政坛的官吏就有一百多名。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王莽重被起用,再次出任大司马。

    出台的王莽已今非昔比,他开始施展铁的手腕,扶植亲信,排除异已。但是,他始终忘不了摆出一副正人君子、孝子忠臣的面孔,欺上瞒下,一方面骗取太后的信任,一方面以小惠收买人心,为自己歌功颂德。

    接着,王莽又毒死了汉平帝,立两岁的子婴为帝。此时的王莽在朝中已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了。不久,便发生了王莽制造“天命”,篡夺天下的事。

    平心而论,王莽为了得到人心,做到了许多当权者所无法做到的事,当时的很多政治家都远不如他。但是,这只是一种表象,是王莽用来实现其野心的面具。王莽沽名钓誉,把自己打扮成一副忠臣君子的模样,决非是修养所致,而是为了供以捞取政治资本,获取权力。王莽的超人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假戏真做,能够为了达到目的而吃苦受累,所以得以掩天下人耳目,美名远扬。许多史家称,苦非是发生了后来的篡位之事,王莽定能青史留名,成为可彰可表的为人楷模、为官典范。但是,小人毕竟是小人,其野心实现之日,也就是其真面目昭然于天下之时。在塑造忠臣与君子的正面形象方面,王莽可谓是一位杰出的、天才的“表演艺术家”,对于这种表演的本质,有人曾一语点破,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所以,对于“道德”小人,我们是最应提防的,因为他们最具迷惑性,因而也就最具危险性。

    (4)小人非常注意毁掉不利于自己的那些真凭实据。小人做事,向来是明里一套,暗里一套的,以明里一套作掩护,从暗里一套中谋取私利,这是其最基本的谋生方法。然而,小人在暗中所做的那一套往往是与道德和法律相违背的。而且小人们在做这些事情时又难免要露出蛛丝马迹,所以,出于安全需要,他们总是非常注意毁掉不利于自己的那些真凭实据。

    毁灭证据,既反映出小人精明狡黠的一面,也体现出小人的胆怯心虚。对于小人来说,他们最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搜集别人的证据,伺机谋算他人,以便从中牟利。因此,他们深深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因而也就最害怕别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极其强烈的防范意识,是小人性格中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这种性格特征体现在其行为方式上,就是决不给任何人留下足以威胁其生存安全的证据或把柄。这就像经验丰富的老狐狸,是绝对不会被别人抓住尾巴的,一旦尾巴攥在别人的手中,即便是没有毙命,肯定也已束手被擒了。

    小人案例之五十二:1934年夏,应蒋介石之命,阎锡山派师长李生达率部到江西“剿共”。蒋介石通过孔祥熙、苗培成等人对李生达进行拉拢,给了他大量的金钱,并许愿,如果李生达投蒋,将被授予第十九军军长、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和安徽省省长等官职。

    这些事引起了阎锡山的不满和不安。1936年春,阎锡山又截获了一份蒋介石给李生达的密电,经破译得知,原来是蒋要李作为关麟征、商震倒阎的内应。阎锡山遂由此产生了杀李生达之心。

    当时的李生达,身为师长,统辖万余兵马,处置不当,就会弄出事端。阎锡山苦思毒计而不得。一日,阎得到一个消息:李生达的马弁熊希月因与李妾私通,被李怀疑后,将熊调到部队去服务,熊十分怨恨。阎锡山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天赐的良机!他立即派人秘密地将熊希月找来,给了他一笔钱,要他去行刺李生达,答应事成之后,让他当团长,并且将李妾给他。

    1936年5月29日深夜,李生达正在晋西某县师部,熊希月突然闯入室内,将李枪杀。接着,又响起了两声枪响,熊希月也饮弹倒地。原来,阎锡山早已在周围预先布置好了伏兵,待熊杀李后,即杀熊灭口。第二天,山西各家报纸都登载了熊希月因仇杀李,逃避不及,举枪自杀的消息。实际上,这一切都是阎锡山安排的,用以掩人耳目。

    李生达的灵柩运回太原后,阎锡山又上演了一出“猫哭老鼠”的好戏,带着军政官员前去祭奠。然而,就在开吊的当天傍晚,李宅突然起火,势极凶猛。有人发现李妾被燃烧的花圈套住脖子,尚在挣扎,后因伤势过重,次日便死在了医院里。人们推测,这次火灾绝非偶然,很可能是因为阎锡山估计李妾已知阎、熊的密谋,为了进一步灭口,销毁证据,洗脱干系,又策划放了这把火。至此,知情者均已命丧黄泉,再也不能开口说话,而阎锡山即达到了利用别人除掉心腹之患的目的,又使自己洗清罪责、避免了暴露,可谓是“一箭双雕”。回过头来再看看整个事件的过程,可以说是环环相扣,从中我们不能不体会到小人做事的心机与毒辣。

    小人的心理安全系数很低,他们不相信任何人。自私自利的本性决定了他们只相信自己,只对自己的最高利益负责。无论是被他利用过的人,还是曾与他合作过的人,只要威胁到了他们的生存安全与利益,小人都会寝食不安,他们会不择手段地消除这些隐患、毁证灭迹。所以,正直的人们一定要提防小人、注意不要被卷入到小人们的密谋之中。你知道的越多,也就越危险。

    2。小人怎样附势

    在中国古代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森林之王”老虎捉到了一只狐狸,准备吃掉它。狐狸却说:“你不能吃我,因为我是上天派下来统驭百兽的。如果你不信的话,同我出去一同看看,看百兽对我是不是十分的害怕。”老虎便依其言,一起走到了森林中,野兽们果然望风而逃。老虎于是便真的以为狐狸是上天派下来的神兽,便放了它。但是,这位威猛强干的“森林之王”却没有想到,百兽逃窜决不是因为害怕狐狸,而是因为害怕老虎它自己。后来,这则故事被总结为成语,就叫做“狐假虎威”,用来指喻某些力量弱小的人仰仗和利用别人的权势来欺压他人。

    其实,小人的生存之道就在于“狐假虎威”,或日附势。小人的力量是孱弱的,既没有豹子的矫健不凡,又缺乏恶狠的坚牙利齿;既不能像青松那样抗风耐雪,又做不到像云杉那样直竖云天,他要生存,就必须要寻找依托,通过装腔作势、依附攀援,借以获得食物,获得阳光和雨露。通过“狐假虎威”这一成语,我们也会了解到小人附势的目的乃在于,假借虎威来惊骇百兽。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要用计谋和口才蒙蔽住主人,只有牢牢控制住主人的心理和思路,小人才能够通过取悦于上而获得庇护,从而为大逞己私于下铺平道路。

    小人行事成败的关键就在于附势是否成功。所以,小人的全部功课,无论是伪装也好,党同伐异也好,其核心都在于能否做到取悦于主人。因此,对于小人的附势技术,我们不能不作一番详细体察。下面这些方面,就是小人最惯用的附势技术:

    (1)找到并跟定可靠的依附对象。长藤在林问爬行,它无时无刻不在算计,我应该顺着哪棵树爬上去,才能又充足又保险地长期得到阳光呢?通常它会选择一棵大树,因为小树也正在为生存而苦苦挣扎,而在大树中它又会选择那些根深叶茂、身体高大者,因为它们不容易在暴风雨中被毁掉。当然,长藤可不是死脑筋,当它攀援到一定高度,发现那棵树已不能满足它的需要时,它便会从枝权之间攀附到另一棵树上,为了得到阳光,它将不断地作出选择,不断地向上攀登。

    同长藤一样,小人也必须作出选择:他应该依附谁呢?或者说,谁是最值得依靠的对象呢?确实,要作出正确的选择是很困难的。政治形势风起云涌,诡谲多变,各种力量此消彼长,明争暗斗,加之人心叵测、世事无常,即使是智力超人,也很难估计到谁荣谁辱,荣至何位,辱至何期。但是,小人又往往具有对人心高超的揣度功力和对权力天然的敏感,就如同鲨鱼对血腥的灵敏嗅察一样,他们会利用这种优势去选择那些最有权势的人。因为只有权势才能给他们带来人生欲望的满足。只要权势分配发生了变化,小人便会毫不犹豫地弃主而去。所以说,小人跟定他们的依附对象是相对而言的,如果主人的权势依然可靠,他们自然会“海枯石烂不变心”,一旦发觉主人的地位岌岌可危,大厦将倾矣,他们自然又会高唱“你我本是同林鸟”,甚至还要暗中放上一支冷箭,借以向新主子邀赏求功。

    了解到这些,我们就会发现,小人们找到并跟定某一他自认为十分可靠的依附对象,所依据的是对权势大小和稳固与否的判断。当权者们一定要注意,那些对你附首贴耳、唯命是从的人,所屈从的不过是你手中的权力和他们自己心中的利益,与小人讲忠诚与友谊,只会感动一时,后悔一切,求而不得……

    小人案例之五十三:在张春桥进人中共中央政治局之后的一年零四个月时,他受到了一次猛烈的冲击。这一次冲击来自林彪的率众围攻。而张春桥之所以一时成为斗争的焦点,却是事出有因。简而言之,这源于张春桥在毛泽东与林彪之间的两次权衡和选择。

    事情要追溯到中共九大。

    中共九大通过的党章,张春桥和姚文无负责起草的。党章《总纲》中,原本从林彪为《毛主席语录》写的《再版前言》中照抄了一句“名言”:“毛泽东同志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毛泽东看罢,眉头一皱,提笔圈去了“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三个副词。对此,毛泽东有着冷静清醒的看法,他说:“我不是天才。我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又读了七年资本主义的书,到1918年才读马列主义,怎么是天才?那几个副词,是我圈过几次的嘛。”

    九大以后,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已在紧张地进行着了。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便是修改宪法。毛泽东指定康生和张春桥负责修改宪法工作。

    康生是老资格,爱动嘴不爱动手,具体的修改便由春桥着手进行。

    这时,张春桥面临着一个两难命题。按形势,在修改宪法时,必须补入对毛泽东高度赞扬的语句,以表示对毛泽东思想的突出和强调。可是,那三个副词到底该不该写呢?如果要写进去,势必会惹主席发火,他已几次圈去那三个副词了;如果不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