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 _2009年合订本-第16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针对当前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普遍过度重视外语学习,而忽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深圳市政协委员郭志文、杨松、黎慧、苏振声联名建议在深圳市中小学每周开1…2次国学课。
如果我结婚,我早就在坟墓里了,你看我现在活得多好!
——世界上迄今最长寿的老人乌克兰男子赫莱霍里内斯特3月15日迎来了他116岁生日。有趣的是,内斯特称他长寿的秘诀正是“终身未婚”,并说了以上的话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在自己的眼泪中开始,在别人的眼泪中结束。两次眼泪之间的几十年,是光芒万丈,还是晦涩暗淡,完全由你自己做主。
——眼泪人生
可以活出闪光点来,不管是锈铜烂铁,还是新型钛合金躯体,能让你闪光的,永远是你内心的勇气与智慧。
——美国影片《机器人历险记》的台词
不仅领子白,脸色更苍白
——熬夜加班的白领很无奈
我们现在的社会,就像一个拼命奔跑的人,为了物质的进步踉踉跄跄、慌不择路、一边跑一边丢东西,等跑到终点,才发现爷爷奶奶塞到自己贴身口袋里的祖宗宝贝都丢了,忘记了自己是中国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田青如是说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2期P31
幸福开花
●清 心
不知从何时,他们开始出现在那个路口。那是我上下班的必经之路,除了特别恶劣的天气,他们都会在。
年近不惑的一双男女,应该是夫妻。做着爆米花的小生意。因为收费低,或是别的原因,生意很好。男人很安静,默默地一锅接一锅地装取。常会抬头看看身边的女人,目光极尽温情。女人盘腿坐在地上,下面铺着厚而大的棉垫。她看上去很傻,目光呆滞,头向一边歪着,嘴角常有口水源源不断地流出。
吸引我的是她的头发。一丝不乱地在脑后盘成髻,一侧优雅地插着玫瑰红的水钻发饰。明显被精心地梳理过。这样生活不能自理的女人,有着如此整洁美丽的发型,对我来说是意料之外的事。
忙碌的间隙,他不时地喂她喝水吃东西。给她按摩双腿。帮她擦掉那永远流不完的口水。这样的事情,要重复着做无数次。做着时,看不到任何埋怨与不耐,我甚至从他的脸上发现了某种幸福的东西。
我想,这个男人,一定是穷得家徒四壁,又没有别的本事,只好随便娶一个妻子,至少可以解决一下生理问题。只是,这样的女人,娶来何用呢?连交流都是问题,又如何产生感情?莫名地,有些难过。钱,有时会限制人的选择。一个人的命运竟被那小小的纸片确定。
那天,儿子想吃爆米花。一下子想到那对夫妻。也许是早晨的缘故,远远地只看到他俩坐在金黄色的阳光里。他好象在喂她吃东西。走近时,突然发觉男人的脸很英俊。虽遍布风霜,却盈满骄傲和坚定。女人坐在地上的背影亦很美。髻上的发饰在朝阳中耀着绚丽的光环。仔细看过,才发现那是两颗重叠着的红心。那个时刻,我仿佛感觉他们真的很般配,很温馨。
男人冲我礼节性地笑了一下。开始忙碌。我的好奇心蠢蠢欲动。交谈中,知道了他们不同寻常的过去。那一刻我流了久违的眼泪。为他们明净如水,情深似海的爱。泪中也有愧,为自己贫乏庸常甚至低俗的想象力。
20岁时,师范毕业的他们分到同一所中学任教。相识,相恋,结婚,加起来不过三个月时间。年轻的心向往着远方,飞翔的自由吸引着这对朝气蓬勃的伴侣。婚后第二年,也就是22岁时,两人双双辞职,成为令同事羡慕的北漂族。
在北京一呆五年。其间做过许多工作。后来开始尝试做生意。天资聪颖的她,加上智慧能干的他,真是天造地设的绝配。出售前景看好的家居装饰。从小店铺做起,一路走来,越做越大。后来包租了家装大楼的三楼整层,事业如日中天。
晚上,她小鸟般依在他的怀里。全身柔情蜜意。
老公,照这样下去,明年就可以给你生个大胖儿子。
他欢喜得合不拢嘴。把她的身体抱得紧了又紧。
还是先买房子吧。你的腰椎不好,生孩子会疼痛加剧。有了房子,首先给你买个最好的大浴盆。我给你放好热水,然后加些活血化阏的中药进去。你每晚躺在里面舒服地泡一个小时。这样腰痛会很快缓解。到时我们再生孩子。如果是个女儿,一定如你一样聪慧美丽。如果是个儿子,一定象我一样高大英俊。老婆,你说我是不是脸皮有点厚呢?
他吻着她如缎的长发。眼中幸福满溢。
她把身子又往他的怀里搡了搡。恨不得揉进他的骨头里。老公,一点也不。你就是我心中最棒的男人。
为什么呢?我有那么优秀吗?
因为你是我最爱的,且是我今生唯一的男人。物以稀为贵嘛。
眼中有湿湿的东西在奔腾。他把它咽到心里。对自己说,妻也是自己一生的唯一。
那天他去批发市场进货,她和雇员一起在店里忙碌。生意很爆。顾客源源不断地进进出出。她在接待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来选木地板。品牌选定后,两人在颜色深浅上产生分歧。妻子坚持用浅色,丈夫却执著地喜欢深色。于是你一句,我一句,相持不下。
此时,她的心突生莫名的烦躁,自开店来从未有过。隐约闻到一阵焦糊的味道。接着叫喊声与急促慌乱的脚步声纷至沓来。着火了,着火了……
心猛然收紧。她看到烟雾已从楼梯不可阻挡地弥漫上来。脑子轰地一声。很快恢复镇静后,马上疏散顾客迅速离开商场。在确认无人之后,她看了一眼自己的货架,心情复杂地跑了出去。
火势迅速蔓延。她站在外面看着里面浓烟滚滚。想着自己和爱人的心血终要化作灰烬,泪象六月的雨滴,哗哗啦啦地落个不停。这时,买木地板的夫妻突然大喊,孩子,我的孩子还在里面。消防车还未到,瞬间的犹豫后,她裹了一条湿毯便冲了进去……
孩子已被突然的变故吓呆,只会哭着喊妈妈,身体却一动不动。她把他抱起来,绕开火焰疾走。
快到门口时,头顶发出某种东西断裂的声音。她下意识把孩子放低,使出浑身力气扔了出去。自己却被重重地砸倒在那里……
他接到消息回来时,妻已神志不清地躺在医院里。与早晨出门时判若两人。脑部神经及腰椎严重受损。医生说即使能脱离生命危险,也将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他对医生说,我只要她活着。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只有她活着,我的生命才能完整。
在医院呆了三个月后,他把她带回家里。无法站立。说话含糊不清。痴呆。医生说,她伤得太重,我们已经尽力。他笑着说,谢谢你们。她还活着,这已很好。
火势太大,他们全部商品化为乌有。两人几年来的努力瞬间成了空白。他想东山再起,却苦无资金。也想过出去工作,但妻需要照顾,他无法离开。于是一切作罢。
偶然他遇到一个爆米花的人,眼前突然一亮。虽收入很低,却能够维持生活。且可以每天带着妻,随时照顾,不用分离。他买了三轮,每天把妻抱到车里。早出晚归。
几年来,他们走了很多地方。他说,妻是浪漫的人。一直喜欢旅游。我要陪着她,尽量多走走。
我的心里很感动。却也为他叫不平。这样的男子,本可以有更丰盛更向上的人生,却因着妻子的拖累,沦落街头,真是让人惋惜。
你可以再娶。然后两人一起照顾他。这样你会有更加明媚的人生。
不。有她我就够了。只有她是我的妻子。
你不觉得苦吗?还不到四十岁,这样的日子,会漫无边际。
她在我心中是最美的。为了一个陌生的孩子,她可以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而我,只是在照顾自己的妻子。与她相比,我做的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他帮她擦去唇边的口水。然后放一粒爆米花进去。她报以绽颜一笑。
微微的爱意在他的脸上荡着涟漪。
他对她的爱,沉静如海,琐细完整。
她浑然不知,却是最幸福的女人。
这时,只听滚桶“砰”的一声巨响。泪眼中,我看到她拍着手叽哩咕噜地似在欢呼。
我问,她在说什么?
他笑着答,她说开花了,开花了。
心中霎时暖意汹涌。那圆润饱满的爆米花,原是洁白的幸福之花,在充满爱的人生中,盛开如锦。
本文摘自《读者》2007第12期P18
星巴克:从小作坊到咖啡王国
●王小东
前不久,星巴克在故宫开店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人们斥责“故宫里的星巴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踏,要求它从故宫里搬出去。这次文化上的冲突让星巴克有些难堪,但是毋庸置疑,星巴克确实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咖啡厅之一。是星巴克的流行,让愈来愈多的人的早晨不再从电动咖啡壶中的苦水开始,而是像《电子情书》中知性的梅格·瑞恩一样,拿着咖啡大步走过纽约街头。星巴克最吸引人的,就是在平凡中创新,把存在了几百年的古老消费品,变成了挡不住的新流行,从而改写了现代人的生活。
卖咖啡豆的小店铺
在星巴克开店卖咖啡饮品之前,美国人不认识泛着浓厚奶香的拿铁,大家不相信日本人会在大街上喝咖啡。几十年来,美国培养了一大批咖啡迷,是像星巴克这样的咖啡馆使美国人懂得了享受咖啡的乐趣,对这一消费群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71年4月,第一家星巴克开张的时候,美国经济已经从60年代的巅峰走向衰退,咖啡的销量也已经下滑,咖啡的消费人群不断减少。但星巴克依然故我地开发咖啡消费市场,并在以后的几十年获得了巨大成功。
但是你也许想不到星巴克刚刚诞生的时候,只是一家卖咖啡豆的小店铺,而且它的三位创始人也都不是正儿八经的生意人:鲍德温当过英文老师,波克尔是位作家,西格尔则是位历史教师。之所以要开咖啡店,是因为三人都是优质咖啡的爱好者,由于经常光顾旧金山的一家咖啡店,与老板彼特很熟,而彼特对挑选咖啡、烘制咖啡豆及煮咖啡都有独到研究,三人经常泡在彼特的店里取经。 1971年,他们每人出资1350美元,又向银行贷了5000美元,合资开了第一家咖啡店,志在传播咖啡文化,取名starbucks(中文译作星巴克)。
他们宣称要提供美国最好的咖啡豆,赚不赚钱不是主要的。当时,星巴克只卖咖啡豆,不卖煮好的咖啡饮料,店内的摆设装潢也非常一般,一切以手工及崇尚自然格调为主。不过这家星巴克偶尔也会泡上一壶咖啡,请客人免费品尝。星巴克咖啡很受欢迎,在随后的10年中,三人在西雅图地区开设了4家分店。
咖啡体验比咖啡豆更重要
如果仅仅只是经销咖啡豆,星巴克很可能到现在还蜗居于西雅图,淹没在成千上万的小零售店中。但是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它的命运,他就是1982年加入星巴克的舒尔茨。
舒尔茨原是瑞典一家家用器具制造公司美国分公司的副总裁。1981年,舒尔茨发现西雅图有家星巴克咖啡店从他们公司订购了很多滴泡式咖啡壶,而且订购数量比西雅图当地的知名百货公司还多。舒尔茨觉得事出有因,便千里迢迢地从纽约赶到了西雅图,试图一探究竟。
到了西雅图星巴克,喝下第一杯星巴克咖啡之后,舒尔茨立即惊为天物,不能自已。“最初的星巴克咖啡店是一个很普通的地方,但很有特色。门打开的一瞬间,一股令人陶醉的咖啡芳香扑鼻而来,把我拉了进去。我进到里面,看到的就像是一座咖啡崇拜的庙宇。喝到第三口,我便被吸引住了。我感觉好像发现了一个新大陆”
舒尔茨当下就决定放弃一切,投入星巴克,让美国人告别喝劣质咖啡的时代,迎接如同上帝所调配的星巴克烘焙咖啡时代。舒尔茨回到纽约之后,马上辞去了高薪的工作,在亲朋好友的质疑声中,跳槽到星巴克去当运营和市场总监。
舒尔茨就任新职之初,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西雅图4个星巴克店里,站柜台、尝咖啡、与顾客交谈、体会咖啡店个性、学习咖啡零售知识。
1983年,舒尔茨到意大利米兰出差。在那里,他发现咖啡店服务员在为顾客服务时几乎能叫出每位客人的名字。顾客站在柜台前同服务员亲切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