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立志书籍-第18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司一成立,就接到了一些订单。于是他们认为现在正是好时机,拼命地扩大再生产,等一
大批新员工到位之后,原来积累的订单已经消耗完毕,新的市场开拓又缺乏章法,难以完全
奏效,公司陷入了混乱之中。不久,他们在短暂的“繁荣期间”赚到的几个钱就都赔上了,
公司只好关门。
《第五项修炼》里面讲到的啤酒游戏有零售商、批发商、生产商三个角色。在市场突然
增加的激励下,零售商开始不断地扩大订单,一直到货物供不应求。于是零售商更加扩大订
单,批发商和生产商更大规模地订货和生产。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灾难性的后果终于
造成了,市场上积压了大量的库存。在现实中,这种故事也一再发生。
清华紫光是一家1988年创立的公司,公司主要经营与计算有关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
和服务等,同时也涉及一些期货交易、医药和保健品等。2004年,清华紫光的营业额达到了
30亿,利润为2500万。清华紫光一直以来都是一家不错但平庸的公司。尽管在科技股被竭
力追捧的2000年,公司依仗清华这个牌子,股票价格达到了106元的最高价格,但这并不能
改变其业绩平平的事实。
清华紫光的业绩和公司实施的比较纯粹事业部制有很大的关系。在紫光的大牌子下面,
每个经营单位都是一个自负盈亏、独立性非常强的实体。这种组织方式最大的优势就是经营
决策灵活,一般不会发生大的投资或者战略方向失误,“不赔钱”是这种公司的主要特征,因
为任何一个赔钱的业务发生之后,它自身就会倒闭而不影响全局。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
的,就是各个实体之间缺乏协同优势,尽管它们都用一个“牌子”,各个部门之间没有找到一
个共同的支点撬起一个产业。
位于深圳的华为公司也是创办于1988年,公司从事通信设备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业务。
2004年,销售额达到了462亿,利润超过40亿。华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通信设备供
应商之一。华为的业绩优秀有很多原因,组织上的成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直到今天,华为公司还是一个整体,没有施行各自相对独立的事业部制。在这种制度安
排下,公司统一作战的协同能力非常强。公司采用交叉补贴的方式以中长期为目标拓展市场
和产品的作法也非常有效,显然在这种组织结构下的“战略意图”更容易实现,
通信设备的主要客户——电信运营商在采购环节上也趋于更有效率的集中化。客户的这
种需求强化了华为公司组织结构固有的优势,所以他们相对更容易发现公司发展平衡运作需
要的支点,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
公司在运作过程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是很重要的。在找不到支点的情况下,就会呈
现出一种“有病乱求医”的混乱状态。有的公司本来是一个运作平衡的公司,当外界环境变
化时,就失去了支点。一位企业管理者解释道:
领导一个处于夕阳行业的公司是困难的。但是,精明地管理一个高速增长行业的公司更
加困难。你总是被引诱去建立过剩的生产力、增加基础设施、增加人手以及许多固定的费用。
当增长之势消退以后,你的大量资源被套在无利润区,留给自己的只是一片亏损。这种情况
将极大地损害股东的价值。
我们所看到的现实是什么呢?上述情况在商业领域一直发生着,循环往复。
/* 21 */
CHAPTER22。1 是谁创造了利润(1)
身处赔钱的时代,若不是寄希望于超凡的运气,就不得不重新思考整个商业环境。
有关企业的研究,既不缺乏管理专业书籍,也不缺乏对一些细枝末节的研究。光从“营
销”这一类的书籍的更新速度来看,一个人即使花上全部的时间阅读也是难以应付的。
商业永远是一个矛盾体,它的魅力和问题都在于,商业从来都没有成熟的、一成不变的
法则。商业法则之间永远是对立统一的,机械地理解任何一个法则,除非运气特别好(这个
法则正好可以和周边的条件契合起来),否则都会毫无例外地失败。
为什么我敢这样说呢?随便看看我们周边的事实就知道了。“市场细分”的概念已经在每
个有一点营销知识的人的头脑里扎下了根,被认为是一个正确的法门。看看现在的汽车市场
和手机市场就明白了,几乎所有的厂商都扩展了自己的产品线,以图覆盖更广阔的市场。其
结果怎么样?还是一个零和游戏或者负和游戏。
“数一数二”其实还是20世纪初福特时代商业信条的翻版。韦尔奇的成功给这个信条赋
予了新的意义,仿效他的企业都成功了吗?没有,卡丽??菲奥丽娜收购了康柏公司;惠普大
是大了,可是公司的市值和赢利能力反而下降了,菲奥丽娜也只好下台。
于是,人们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时下正流行的观点——执行。就像所有的理
论产生时如果不否定其他的理论就不足以引起轰动一样,执行理论认为:不同的企业在战略
实际上大同小异,区别仅在于是否具有可执行性,是否可以执行得好。不然为什么满大街都
是咖啡馆,而星巴克却比较成功。大家开类似的超市,为何沃尔玛一枝独秀。
显而易见,再好的策略或者战略如果执行理论不力也是空头支票。执行试图解释的是两
家一模一样的公司,或者一模一样的咖啡馆,为什么一个赚钱一个赔钱;一个生意兴隆,一
个门可罗雀。
但是,执行的观点也是“盲人摸象”,仅仅说出了其中一部分的道理。沃尔玛并不仅仅是
执行得好,更重要的是它在和主要对手凯马特的竞争中采用了独特的战略,这是一个关键因
素,看一看山姆??沃尔顿的自传就明白了。星巴克的成功也不仅是执行得好,它独特的市场
定位和商业模式组合才是关键因素。但是写书的人或者讲执行理论课程的人为了突出自己观
点的重要性,总是故意歪曲事实,怪就怪在他们偏颇的论点竟然能够赢得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任何胡说八道的观点都可以找到有力的证据,但却不能帮助我们改善经营业绩。因为企
业成败具有多方面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对于成功的企业,你可以说是因为这个因素,也
可以说是由于另外的因素。这也同时证明了案例并不是那么可靠,真正可靠的是要通过你的
头脑进行连续、动态和全面的思考。
“没有通用的商业原理”并不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宣扬不可知论。就像20世纪末流行起来
的管理理论,《公司再造》这本书在封面上“大声疾呼”:“忘掉你所知道的经营知识吧——它
们大部分是错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论调和言论都有其正确的部分。比如执行理论,你总不
能说执行得好其实没有用,你也不能说好的产品或者营销策划其实一文不值。
问题在于,经营企业总是非常具体的,不可能不受到一些条件的约束。这些条件决定了
企业可能的边界,企业也必须在这些条件之间作出判断。任何图书为了自身的论述更能占据
有力的地位,无一例外地都对其限制条件都进行了本能的忽略。任何理论不在特定的条件下
说明问题,都可以用“胡说八道”来定性。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
《财富》杂志在1997年4月14日宣称:“在这4年内,郭士纳使IBM的股票价值增加了
400多亿美元。”好像公司的每一分钱都是郭士纳赚的,这显然不可能。但是在郭士纳之前,
IBM确实是一个连年亏损、濒临破产的公司,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是战略帮助IBM赚了钱吗?郭士纳说IBM没有战略(当然这是一种随意的表述,并不代
表IBM真的没有战略)。正确的战略仅仅是可能赚钱的基础,绝不意味着就能赚到钱。
极端一点地说,执行也不能真正创造利润,赚钱的人靠的并不是异常的忙碌,赚钱的行
业不是那些效率最高的行业。利润的来源并不是靠超人的努力和勤奋,实际情况有可能恰恰
相反,越忙越不赚钱。非常吃力地盯着用户的需求和采购的时候,正是没有合同可签的时候,
这才是常理。
“利润来源于何处?”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最关键也可能是唯一关键的问题。庖丁
解牛的方式也许提供了一种较为可靠的思路。作者当然知道,正像一个运动员跑得快,不能
说大腿是关键还是腰部更重要一样,总体不是只由某一个因素决定的。但在研究问题时,分
解才是综合的基础,只有部分清楚才能总体明确。
/* 22 */
CHAPTER22。1 是谁创造了利润(2)
推演的方法往往比案例归纳法得到的结论更可靠,因为案例虽然是事实,但是各种边界
条件十分多,而这些又往往是案例之所以成立的关键要素。只要忽略其中一个边界条件,结
论完全可能南辕北辙。
我们看看组成企业的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分
而治之然后再归纳起来,正是本书倡导的对于企业问题思考的主体思路。
人力是资本还是负债?
企业的第一个要素是人,早年企业中的人力管理部门叫做人事部或者人事科之类的,近
年来已经没有这样的叫法了,这些部门成为人力资源部。
这并不像人随便起一个名字一样简单,它理论来源是一种有关企业人力的流行观点。这
种观点认为,“人事部”的时代认为企业中的人是一种成本,因为只要有人,企业就必须为这
个人支付报酬,所以人是一种成本。新的理论把企业中的人看作是一种资源,因为企业的价
值都是人创造的,所以人像生产资料一样是一种企业资源。
有更激进的学说认为,企业中的人其实已经不是一种资源,而是一种资本了,就像钱本
身一样重要。几个人攒一个公司,开发一种抢眼的产品,经过适当的包装和炒作,然后把它
整体卖给一家大型的公司。这个时候,人头是值钱的,所以人已经成为了一种资本。
现实的情况是企业景气的时候,总是要招很多的人,这说明企业想把它的规模扩张,以
创造更多的利润。但是,企业不景气的时候,不管是哪种改革方案,总也少不了裁员这一条,
这说明人已经成为公司的负债或者成本。
现代社会,时空被大大地压缩,一个企业在彼时赚钱、此时赔钱已经是一种常态。人还
是那些人,事还是那些事,结果却不一样。所以企业中的人既不是资源,也不是成本,这是
凭本能就知道的事。错就错在被那些着意要强调其中一种特征的理论搞糊涂了,在“人力资
源”或者“人力资本”的理论误导下,盲目扩充的冲动显然比以前要多得多。
人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是利润的来源,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人员则成为了企业的负担
和成本,企业运作的目的是找到并保持人成为资源而不是成本的途径。
企业中的领导
是资本家创造了财富,还是工人创造了财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有说服力的结论,并
且,在未来恐怕也难以有结论。《大宅门》里面有一个情节:解放的时候,白景琦被抓起来批
斗,觉醒的工人代表说:“你剥削了我们,是我们养活了你!” 白景琦毫不示弱:“当然是我
养活了你们!”这个问题确实很难说清楚,论战的双方都可以找到自己比较严密的逻辑和确实
的证据。
我们先对比看一看IBM和惠普的案例:
IBM在1991—1993年连续4年亏损,其中1992年的亏损达到49。7亿美元。人们不相信
这个巨人还能站起来,并不是由于它的巨额亏损,而是人们相信IBM的那套逻辑已经过时了。
1993年郭士纳出任IBM公司CEO,九年后当郭士纳从CEO的位置上退下来的时候,围绕他的
是又一个美国英雄的神话。早在1998 年,IBM的收入就首次超过800亿美元,公司利润达到
历史性的63亿美元。
2005年1月9日,惠普公司解雇了卡丽??菲奥丽娜,理由是公司经营业绩不佳,没有达
到公司董事会的要求。卡丽??菲奥丽娜结束了在惠普公司5年半的职业生涯,尽管这种结局
对于一个职业经理来讲是很沮丧的,但是,菲奥丽娜仍然得到了含工资、奖金在内的2110
万美元的补偿。
对于上述两个结果相反的案例,如果说完全是企业领导人创造了利润或者亏损,恐怕没
有人会相信,以一己之力(或者一个团体)怎么可能创造这么多的利润或造成这样大的亏损?
但是企业的领导者对于企业的确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美国人按着契约的方式给领导者支付报酬,他们多半是不问“是资本家创造了利润,还
是工人创造了利润”这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