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炎黄春秋200901 >

第8节

炎黄春秋200901-第8节

小说: 炎黄春秋20090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学院有12位博士和4位讲师(都是欧美人),他们所教授的课程一般都根据他们的专长和所研究的问题来定,大致上分两大类:一是关于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的研究,如两汉南北朝史,中国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建筑史特别是《鲁班经》的研究,明清时代安徽商人的历史作用,明末清初的中荷关系(主要是荷兰与台湾福建的关系)等;还有一类是现代中国的研究,如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当代中国的社会心理,中国农村问题(重点研究岭南和关中地区),中国的民族问题,东南亚华侨史,中国书法,卞之琳作品研究等。 
  许理和还告诉我说:“最近有两位教师写的人物传记可以定稿出版,一本是《郑成功传》,另一本是《廖承志传》。” 
   
  三 
   
  莱顿汉学院的这些研究成果得益于收藏十分丰富的图书馆和资料中心。 
  我在第一次走马观花访问时就很吃惊,除了看到金发姑娘在读《孟子》以外,在图书馆的另一隅,我看到两个男学生在仔细地研究几张地图,一张地图上印有WeiHo几个英文字,我一时想不起是什么地方,一个学生用汉语告诉我,这是陕西省渭河流域的地图,是根据卫星照片绘制的;另一个学生看的则是天津地区的卫星照片,一张是1960年代拍的,另一张是不久前拍的,这位学生用英语对我说,这里是新开的河道,那里是新的居民区……他们说,作为学习“中国地理”这门课,学生都要来图书馆研究从美国买来的中国各地的卫星照片。我当时感到十分惶惑,我国大学里地理专业的学生能不能看到这一类的卫星照片? 
  汉学院有两位美籍华人,一位是教务主任梁先生,另一位是图书馆馆长兼中国资料中心主任马大任。马先生说,这里是西欧最大的中文图书馆,拥有中文图书16万册,有关中国的外文书2万多册。各种报纸杂志3000种(其中2200种是过
去出版现已停刊,有的已制成缩微胶卷),这些报刊有一半是大陆出版的,其余一半是香港、台湾和海外华人的报刊。以大陆出版的杂志来说,种类繁多、五花八门,我看到的有《红旗》《儿童时代》《瞭望》《化石》《大众电影》《遗传》《人民文学》,还有《中山大学学报》。单以上海出版的杂志就有《收获》《上海文学》《上海文艺》《上海戏剧》《上海教育》《上海农业科技》《党的生活》等20多种。 
  各种书籍按经、史、志、文和现代政治、经济、文学、哲学几大类编目。林林总总,十分丰富,特别将解放前的、大陆和港台出版的按主题放在一起,查阅很是方便。“志”的部分则收藏了大量的地方志,据说还相当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方面也很多,而且版本十分可贵,我在书架上就拿下一部《三宝太监西洋记》,是明万历年间刊行的,是难得的珍本。在那2万多册外文书中最多的是英文,但也有不少是法文、德文、俄文、日文的书。我在书架前大致看看,在书名中就可以看到不少“反共反华”的内容,但是我也有所发现,例如有关《易经》研究的外文书籍就有十多本;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有关中国的几本小说的各种版本和其他国家的文本,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据马主任介绍,这里有三类资料的馆藏是很可贵的。一是对敦煌资料的收藏,包括与我国相比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这里不但收集了解放前和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出版的有关敦煌的书籍、画册、论文、资料,而且收集了世界各国有关的文献和部分可以买到的实物,其中一部分已经上了书架。大量的还收藏在几个大木箱子里。二是收藏了一部分很有价值的太平天国的文献资料,其中有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于太平天国壬子二年(1852年)奏天王洪秀全准颁的诏书。还有《太平礼制》《太平军目》《太平条规》,以及太平军编的《三字经》(1853年出版)、《新历》等等。还有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香港、东南亚和西欧出版的有关天平天国的报道、评论和文献,也是很难得的。三是著名的汉学家高罗佩(1910—1967)生前所收藏的许多珍稀的中国明清时代的书画,在他去世后全都捐给了汉学院。高罗佩通14国语言,汉学造诣尤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写了长篇小说《狄公案》(以唐代名臣狄仁杰为主角的破案故事,共130万字,国内已有译本)。 
   
  四 
   
  看了当代中国的资料就会感到强烈的震撼。 
  我的面前是美国华盛顿出版的二十大本厚厚的《红卫兵资料》,共计8000多页,主要是红卫兵小报,有《新北大》、清华《井冈山》,有上海、广州、长沙,甚至哈尔滨、乌鲁木齐、拉萨各地“红卫兵司令部”出版的小报,也有国家机关“造反组织”的“给牛鬼蛇神的通令”、“大批判专栏”、“首长讲话”,还有各地武斗的“血案纪实”、“最最最强烈的抗议”等等。据介绍,这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已制成缩微胶卷(每个胶卷有1000张胶片)。管理员拉出一个抽屉,里面满满的都是胶卷。据说,在“文革”期间,美国的情报机关在香港高价收购大量从内地流传出去的小报,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进行分析,1970年代以后就分门别类,复印装订成册,在国际上出售。莱顿大学的这些资料都是从美国买来的。至于当时在香港和台湾出版的有关“文革”的资料、书籍更有一大堆,诸如《红卫兵造反演义》《×地武斗始末》《××部夺权记》《九死一生实录》等等,名目繁多。 
  我们新华社每天都出《参考资料》,其实几个大通讯社也都有,我就看到路透社出版的“参考”,其中主要是苏联和中国的材料(那也是可以公开订阅的)。这不稀奇,难得的是美国人在香港出版的《中国大陆现况汇报》《中国每日报告》《中国大陆报刊选译》《中国(地方)广播选译》,这四份刊物都是每周出6本,每本40—60页,已全部译成英文。还有一份华盛顿出版的《中国报告》,每周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分专刊出版。新出的还在书架上,旧的都装成合订本收起来了。在这些陈列着合订本的书架上,我还看到一本厚厚的《工作通讯》,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我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出版的、给团以上干部阅读的内部刊物,据说有人把1961年全年的一套偷带出国,卖给了美国,我所看到的已经是译成了英文的合订本。不必问了,这也是从美国买来的。 
  不过最令我吃惊的是1982年我第三次去采访时,马大任先生还拿出一包材料,打开一看,原来是1978年至1979年间“西单民主墙”部分大字报选,以及已被中国政府宣布为“非法印刷品”的小册子和传单。我随口就问,从哪里搞来的?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现代复印技术只要有了一份就会有成百上千份。作为学术研究,这些材料在多少年以后,有的东西还是很有用也很有价值的,毕竟这是历史。你可以批判它,但是你不能否认他的曾经存在和作用。 
  马先生还说,从整个中文图书和资料的收藏来说,英国、法国、德国收藏的要比荷兰多得多,但是都分散在各研究机构和大学里,而荷兰政府对中文图书资料却实行高度集中政策,凡是中文图书都要集中到莱顿汉学院来(包括国家图书馆以及外交部和教育部收集的在内,有两本以上的单位可自行保存)。图书馆也有条件地向社会开放。荷兰朝野谁要了解中国问题都可以到这里查询:好几个官方的代表团访华前也来听取有关的介绍;1977年荷兰公主贝亚特丽克丝(1980年登基为女王),访华前也曾来过这里。有的公司和中国做生意也来找资料,各部门收集到的中文材料也拿到这里翻译。汉学院自然成为全荷兰研究中国问题的中心了。 
   
  五 
   
  虽说这已是近30年以前的见闻了,但每想起那些事总有很大的感触。1982年离任回国后,我也写过一些文章在有关的报刊上发表,但由于当时的条件都没有做细致的报道。近年来,有些事引起我想重新整理这篇文章的意愿: 
  第一是报上报道世界各国兴起了学习中文的热潮,中国有关部门也在积极推广“孔子学院”,有些人好像很得意,“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了”。所以我想客观地介绍一下外国人过去是怎样学中文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都记得100多年前,许多中国人就开始学英文和法文了;解放前在一些大城市里小学三四年级就学外文了,不知道当时英国人和法国人也在“发扬光大”?现在人家有几家大学把学习中文当做选修课,而我们却在幼儿园里把英文作为必修课,这又说明什么呢?外国人学中文的人多了和中国人学外文的人多了,我认为这是好事,这说明全球化的趋势在加速发展,我们正在赶上这个形势。但是完全没有必要就自吹自擂起来。当然,我们为外国人学中文提供一些教材、音响制品,也是应该的,像英国的BBC提供《Follow me》(跟我学)一样。至于孔子是不是就是中华文化的唯一代表,而都叫“孔子学院”,那也可商榷,不过有人宣扬21世纪人类要靠孔子思想来“拯救”,那却是荒唐的。十多年前,原巴黎分社的杨起同志有一篇非常精彩的《专访法国总统》:希拉克说,法国在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和法国大革命中都有建树,但这完全不意味着可以教训别人,“每当法国想教训别人时,她就迷失了方向;每当她自守自爱时,别人就愿意听取她的意见……法国不要试图教训别人。”这是智者的语言,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第二是我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资料的态度问题。近几年是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重大节日”:2006年是发动“文化大革命”40周年,当年真是天下大乱、大灾难啊!同一年也是粉碎“四人帮”30周年,那时是全国一片欢腾啊!2007年是“反右斗争”50周年,几个月时间里就揪出几十万个“右派”,可说是“战果辉煌”!2008年是“大跃进”50周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吃饭不要钱,结果饿死多少人?恩格斯说,一个伟大的民族要善于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我们这个民族应该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不过这几年对这些教训好像没有什么声音,文章也极少,似乎大家都不记得“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这句话。可是在海外关乎这些的文章、书籍却不少。所以每当我想起在莱顿大学汉学院看到那一大堆“红卫兵”小报和关于中国的资料,我的心是不平静的(荷兰只是一个小国,就有这么多的资料,美国、苏联、日本等国肯定会更多,而且我听说他们的资料早就信息化,用电脑储存、联网,数量更大了)。许多事我们自己不让说,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会说,海外华人会说,外国人也会说。在信息社会里,我们一手遮不了天。对于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歌颂它、批判它,但是不能掩盖它,更不能伪造它。历史就是历史,中国人不研究,外国人也会研究。 
   
  (责任编辑 杨继绳)

“内人党”冤案亲历记·哈斯格尔勒
  1967年,滕海清来内蒙古担任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对内蒙古实行全面军管。 
  1968年1月10日,根据由南方支边来内蒙古大学的一位历史教员捕风捉影的情报,在自治区革委会核心组几个负责人的策划下成立了挖新、老内人党的工作小组。 
  1968年2月4日,滕海清带着李树德(内蒙古革委会副主任)向康生、江青汇报准备挖“内人党”,得到首肯,并得到康生的指示:“内人党至今还有地下活动,开始可能揪得宽点,不要怕!” 
  1968年4月14日—26日,在郭以青的指挥、策划下,对时任内蒙古大学党委副书记的巴图进行“车轮战”式的审判。酷刑下巴图编造了假口供,指认鲍荫扎布等16名厅、部、盟、市级干部是内人党骨干。这16人立刻遭到秘密逮捕并分别设立专案进行突审。 
  1968年4月26日,高锦明签发了由“滕办”主任李德臣起草的《关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叛国案件的报告》,直接报送了党中央毛主席、中央文革。 
  在全内蒙古范围内一场骇人听闻的挖“新内人党”运动就开始了。 
  这次从金字塔的顶端发动、领导、布置,不断督战的运动之火,到了金字塔的最底层,火就越烧越旺越大,到后来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给国家、给蒙古民族、给内蒙古地区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计算和估量的。 
  现在我们就官方发布的数字,仅看一下能数得过来的损失,就可见一斑了: 
  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