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价丛书--东方文学简史-第2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沃·索因卡生于尼日利亚西部农村,父母都是约鲁巴族人。索因卡先后
就读于尼日利亚的伊巴丹大学和英国的利兹大学,离开学校以后曾在伦敦皇
家宫廷剧院担任剧本审读,从而有机会广泛接触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戏
剧艺术,培养了他对戏剧艺术的浓厚兴趣。因此,他的艺术才华首先表现在
剧本创作方面。早期所写作品有《沼泽地居民》(1958)、《雄狮和宝石》
(1959)等,前者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描绘沼泽地农民的痛苦和不幸,后
者是轻松活泼的喜剧,表现曲折的男女爱情故事。此后,他的戏剧创作有了
进一步的发展,更加注重社会讽刺功能。其中既有《孔其的收获》(1965)
这个思想明确、风格明快的作品,也有《路》(1965)这样隐晦曲折、具有
荒诞派特色的作品;前者着重揭露非洲国家社会的混乱和统治的腐败,后者
描写一群汽车司机的形象,于发表后不久获得非洲艺术节大奖。总之,他的
剧作力图将西方现代戏剧艺术与非洲民间戏剧、音乐、舞蹈熔为一炉,旨在
表现非洲大地上旧与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种种矛盾。除剧本外,索因
卡还写有一定数量的诗歌,主要收集在《伊当洛及其他》(1967)和《地窟
中的梭》(1972)两部诗集里,后者所收作品是他1967~1969年被警方囚禁
期间创作的,充满孤独哀伤和愤怒情绪。他的诗歌也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表
现他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讽刺诗虽有政论性
质,却并非标语口号式的。此外,《解释者》是他所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并一举确定了他的尼日利亚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突出地位。这是一部结构复
杂、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困惑心境,揭发社会存在的
种种不良现象。有的西方评论家认为,它可以与西方现代名作家乔伊斯、福
克纳等人的小说并列而毫无愧色。由于文学创作成绩卓著,索因卡于
1986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非洲大陆第一个获此项奖金的作家。瑞典科学院
在宣布这一重要决定时,称索因卡为具有广阔文化视野和富于诗意联想的戏
剧作家。
两幕剧《森林舞蹈》(1960)是索因卡的代表作之一。这个剧本是为了
庆祝
1960年
1O月
1日尼日利亚民族独立日而作的,并在独立日庆祝活动期
间由他亲自创建的伊巴丹大学剧团公演,获得很大成功,引起热烈反响。剧
情围绕人类为庆祝民族团聚而举行的聚会(象征尼日利亚民族独立大会)展
开。人们为了欢庆民族的大团聚,决定请求森林之王准许他们死去的祖先前
来参加盛大的聚会。他们本来想请的是“骄傲祖先的后代”、“伟大祖先的
儿孙”、“帝国的创建人”、“伟大民族的后代”,让他们作为“民族杰出
的象征”,作为“历史的纽带”来联系这欢乐的时节。可是森林之王却把此
事交给瘸子阿洛尼去办,阿洛尼便派了死而不得安宁的一男一女幽灵前来参
加。男幽灵生前是马塔·卡里布军队中的队长,女幽灵是他的妻子。据阿洛
尼说,他派这两个幽灵来并非没有道理,因为“他们原先的生活与四个活着
的后代有暴力和血肉的联系”。人类似乎不欢迎这两个客人,他们把客人赶
了出去。于是阿洛尼把这两个人保护起来,请他们当自己的客人,让他们参
加森林居民的欢迎会。森林之王还邀请了雕刻家戴姆凯、议会演说家阿奈比
和名妓罗拉参加欢迎会。于是时间倒回去几个世纪,场上出现了人类过去的
一个伟大帝国——马塔·卡里布的宫廷。原来卡里布是一个热中于流血事件
和侵略战争的帝王,他肆意抢夺别人的妻子及其财产,并驱使自己手下的武
士去做无谓的牺牲;他的王后乌龟夫人则是一个淫荡的女人,始而与下士调
情,既而则恼羞成怒,与丈夫一道拆磨武士及其妻子。而武士之所以遭受百
般折磨无非是因为他不肯心甘情愿地去为国王和王后卖命,更不肯带领士兵
一齐去卖命。马塔·卡里布帝国的故事告诉人们,过去并不那么伟大,并没
有过什么黄金时代,只有正视历史问题,正视现实生活,面向未来世界才能
找到真正的出路。这是作者社会观点的体现,是作者对于民族命运深入思索
的表现。这一幕表演过后,森林之王首先命令给女幽灵卸下担子,让她那半
人半鬼的孩子出世。埃舒奥罗便打扮成红色人影,与孩子玩游戏。结果红色
人影赢了,孩子输了。埃舒奥罗他们把孩子扔来扔去。最后奥贡把孩子接住,
并把他传给戴姆凯,戴姆凯又把他交给了女幽灵。欢迎会到此结束。另一方
面,人类的议会决定雕塑一个重新联合的象征物,并委托载姆凯去完成。当
载姆凯从树上掉下来时,雕刻匠保护神奥贡伸手接住了他。全剧到此结束。
《森林舞蹈》不仅寓意深刻,哲理性强,而且在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作者将
西方现代戏剧的精巧结构和非洲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的种种因素巧妙地交
织在一起,将热情洋溢的现代派诗歌和含意丰富的约鲁巴颜语自然地糅合在
一起,从而显示出独特的风格。
东非文学
在非洲东部地区,使用当地的语言——斯瓦希里语的文学和使用外来的
语言——英语的文学并存。东非文学以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两国较突出。
语言——英语的文学并存。东非文学以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两国较突出。
到
18世纪初,19世纪
80年代以后取得很大发展,20世纪
60年代之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出现了如夏巴尼·罗伯特(1909——1962)
这样的著名作家。英语文学要年轻得多,是本世纪
60年代初才诞生的,还没
有大作家问世。
夏巴尼·罗伯特生于农民家庭,是个伊斯兰教教徒。他一生写了
20几
部作品,包括诗歌、小说、传记等,比较重要的有《可信国》(1951)、《农
夫乌图波拉》(1956)、《非洲人之歌》(1956)、《我的生活和五十岁以
后》(1961)等。尽管作为艺术创作来说他的某些作品具有明显的缺欠(如
说教性质),但是他的作品仍然受到坦桑尼亚读者的热烈欢迎,得到坦桑尼
亚评论界的高度评价。这是因为,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坦桑尼亚人,他与他的
祖国和人民息息相通,他善于把伊斯兰教的传统信仰与人民大众的现代理想
巧妙结合起来。如在第一部小说《可信国》里,他首先描写了“可信国”所
存在的种种弊端——专制、贪污、残暴、落后;然后描绘出一幅未来国家的
美好图景——和睦友爱,勤俭节约,民主自由,科学发达:最后表示相信,
“可信国”必然能够变成一个繁荣幸福的乐园。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沿海,东南临印度洋,陆上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
苏丹、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等国接壤。全国有
40余个部族,其中班图语系尼格
罗人,如基库尤族,卢希亚族、梅鲁族等人数较多。国语为斯瓦希里语。1895
年成为英国“保护地”,1920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63年宣告独立,次年成
立肯尼亚共和国。肯尼亚虽然也有斯瓦希里语文学存在,可是却没有像坦桑
尼亚那样产生夏巴尼·罗伯特一类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反之,肯尼亚的英
语文学虽然也像坦桑尼亚的英语文学那样年轻,可是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
就,除了杰出的作家恩古吉(1938——)之外,还可以举出如下几个重要作
家名字:格·奥戈特(1930—)、基贝拉(1940——)、梅佳·姆旺吉(1948——)等。
恩古吉毕业于乌干达马凯雷雷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他以剧本《黑隐
士》(1962)而登上文坛,随后发表了几部长篇小说:《孩子别哭》(1964)、
《一河之隔》(1965)、《一粒麦种》(1967)、《血的花瓣》(1977)。
前三部小说都是描写肯尼亚殖民地时代的状况,表现肯尼亚人为争取土地和
自由而斗争的主题,指出长期以来肯尼亚人对待现实生活始终存在着两种不
同的态度,一种是忍气吞声的态度,一种是坚持斗争的态度。其中,第三部
小说《一粒麦种》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最为成熟。这部小说采用主人公回忆往
事的形式写成,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揭示出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这
个主人公曾经参加过民族独立运动,但是后来却在紧急关头出卖了自己的同
伴;他感到良心上的谴责,终于不得不坦白了自己的罪行。与这个人物相对
照,小说还成功地刻画了在民族独立运动中英勇献身的战士形象。表现手法
多样,艺术构思复杂,心理描写细腻等特点则表明作者在艺术上取得了长足
的进步。
照,小说还成功地刻画了在民族独立运动中英勇献身的战士形象。表现手法
多样,艺术构思复杂,心理描写细腻等特点则表明作者在艺术上取得了长足
的进步。
南非地区的文学在语言方面更加多样,有使用葡萄牙语的文学,如安哥
拉;也有使用班图族语的文学,使用英语的文学,使用阿非里卡语的文学,
如南非共和国。
安哥拉位于非洲西南部沿海,西临大西洋,陆上与扎伊尔、赞比亚和纳
米比亚等国接壤。境内有。。 30余个部族,以班图语系尼格罗人各族为主,人数
较多的如奥文本杜族、姆本杜族和刚果族等。各族使用自己语言,官方语言
则为葡萄牙语。1885年被葡萄牙划为殖民地,称为“葡属西非洲”,1975
年宣布独立,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国。安哥拉的文学主要是用葡萄牙语写成
的。安哥拉葡萄牙语文学始于。。 19世纪中叶,但是取得重大发展则是 20世纪
四五十年代的事。1948年,成立了一个重要的文学团体——安哥拉新知识分
子运动。他们提出“让我们来发现安哥拉”的口号,出版《安哥拉新诗人诗
集》,创办《信使——安哥拉人之声》杂志,被称为安哥拉新文化的转折点。
诗人维里亚托·达·克鲁兹(1928——1973)、阿戈什蒂纽·内图(1922—
—1979),作家卡斯特罗·索罗梅尼奥(1910——1968)、罗安迪尼奥·维
埃拉(1936——)、曼努埃尔·多斯·桑托斯·利马(1935——)是安哥拉
新文学运动的重要成员。
卡斯特罗·索罗梅尼奥属于葡萄牙血统,但是生在安哥拉·长在安哥拉。
他从。。 30年代开始从事创作活动,陆续发表了剧本《纳拉》(1939),小说
和故事集《悲伤的夜晚》( 1939)、《没有出路的人》(1942)、《疾风
和其他的故事》(1943)、《卡兰加》(1945)等。这些作品着重描写数百
年以前安哥拉的历史面貌,即葡萄牙殖民者侵入之前的时期。值得注意的是,
作者并没有把那个时期理想化,而是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忠实地再现当
时的恐怖和贫困。1949年长篇小说《死亡的土地》问世,标志着他的创作进
入了新阶段。这部小说转而描写本世纪。。 30年代中期葡萄牙殖民当局残酷统治
下的安哥拉,表现了安哥拉人民对殖民者难以遏止的愤怒和仇恨。尖锐的社
会批判,细腻的心理分析,使这部小说在风格上焕然一新。在第二部长篇小
说《转折》(1957)里,作者对“白人优越论”等殖民主义理论加以嘲笑。
此外,他还写有《黑土地的故事》(1960)、《创伤》(1970)等作品。
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最南端,东、南、西三面临印度洋和大西洋,陆上
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斯威士兰和莱索托等国接壤。
居民构成颇为复杂,非洲人占大多数,另有白人、混血种人和亚洲人。非洲
人中绝大多数属于班图语系尼格罗人,包括科萨、祖鲁、斯威士、文达、巴
苏陀、茨瓦纳等族。白人以早期荷兰等国移民居多,称南非白人(即布尔人);
此外还有英国血统白人。1652年荷兰首先在南非设立殖民地,其后英国势力
逐渐扩大,1910年成立白人统治的南非联邦,作为英国的自治领地,1961
年南非当局宣布改称南非共和国,并退出英联邦,但继续实行种族歧视政策。
由于南非共和国的居民成份复杂,日常语言多样,所以它的文学创作也使用
多种语言,如班图族语(包括祖鲁语、科萨语、苏陀语、茨瓦纳语等)、英
语、阿非里卡语(即布尔人语)等。南非共和国文学形成于。。 19世纪。当地的
白人文学分为英语文学和阿非里卡语文学两个系统平行发展起来,到了。。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融合,英语文学逐渐取代阿非里卡语文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