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当代2007年第5期 >

第71节

当代2007年第5期-第71节

小说: 当代2007年第5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前管风琴师不用大拇指),还有独门暗器脚踏板演奏。巴赫有一部完全用脚踏板演奏的管风琴曲,其效果酷似无伴奏大提琴,据说是即兴演奏被人记录下来的。1714年底,巴赫到卡塞尔为弗里德里希王子演奏管风琴,后来有人回忆:“他的脚插翅般掠过管风琴脚踏板,轰鸣随之奔雷也似响遍教堂。王子对巴赫的奇技叹为观止,一曲既毕,余音尚在绕梁,便脱下钻戒赐予巴赫。试想,巴赫熟练的脚就值一枚钻戒,那亲王又将以何物去奖励他的手呢?”
  值得一提的是,在尼采度过八年童年时光的瑙姆堡有座温彩教堂(Wenzelskirche),其中保存着全世界惟一一架巴赫亲自设计的管风琴,1746年建成。令人失望的是,此琴现在无法原音重现。对此负责的居然是听众:巴赫时代听众穿的衣服厚得多,而且他们都戴着扑了厚粉的假发,因此那时的回音效果跟现在完全两样。
  巴赫的《十八首众赞歌》皆是管风琴精品,在第二首《来吧、圣灵》(BWV652)中,脚键盘在右、左手演奏后追随右手主题,然后双脚稍息,双手互相模仿,紧接着手脚轮换,旋律围绕主题生生不息,往复不休。结尾时手脚速度骤然加倍,音符缤纷而下,像煞春风荡漾,花朵雨般告别枝头乘风飘舞,一眼望不到尽头。巴赫经常在作品开头时给音乐以“第一推动”,然后隐匿消失,那些低柔曼妙的天籁,似乎润酥春雨下的草色,迎春风而摇曳,化在基督的血肉中,无法阻挡,无可逃避。一般乐谱常以渐趋安静结束,可巴赫却经常在结尾顿现高潮,捧出新鲜奇巧的赋格,让他的天才惊鸿一瞥地倏尔消失于我们视界的天际。
  舒曼听了门德尔松演奏《十八首众赞歌》中的BWV654后说:“在那旋律四周闪亮着金色的叶子……如果你失去了全部信念和希望,这一首可帮你恢复一切。我沉溺其中,静入天堂。我的痛苦是,我无法为它添加哪怕是一小片花瓣。”
  巴赫音乐多源于《新约》,但这一首却与古拙的《旧约》款曲相投。它们凭“死”相通。然而这“死”如此美丽,简直就是永生的开始。
  巴赫的管风琴,天下一品。西方音乐史管风琴这一章,竟是巴赫一人天下。
  管风琴是巴赫的爱之始,也是巴赫的爱之终。
  与北德不同,位于中德的萨克森视多声部对位音乐与和声为下流,遑论用于礼拜。热衷和声音乐的巴赫注定无法与市议会共建和谐社会。更糟的是,一年后,巴赫与自己的学生打起来了。1705年8月4日,巴赫训练时骂了老捣乱的学生盖巴火。当晚,比巴赫还大几个月的盖巴火纠集五名高年级学生在学校黑暗的门廊等到巴赫,棍棒齐举,要巴赫“拿话来说”。
  巴赫老师并不认黄,他拔出佩剑撵得这些学生满坝子跑,最后揪下盖学生的衣服掷地斩得粉碎,并于第二天报警。盖爸爸很有势力,盖巴火最后只被训诫几句,市议会却反过来要求巴赫“用温和的方式上课”。
  那座看见少年巴赫扬眉剑出鞘的门廊,至今尚存。

  1733年2月1日,萨克森国王、选帝侯奥古斯特二世去世,其子奥古斯特三世继位,并于第二年加冕波兰国王。波兰以天主教为国教,奥三世依例改奉天主教。新朝要用新臣,巴赫拼命努力想抓住一生中最后一次当官的机会。这个与天主教不共戴天的新教徒为天主教新王登基写了大量作品,内中就有《b小调弥撒》。这是巴赫惟一一部天主教弥撒曲。他选用拉丁文歌词,因为天主教和新教的礼拜都要用弥撒曲。
  “弥撒”一词源于弥撒仪式散席曲结尾的“missa”(散吧)。弥撒是天主教圣餐,弥撒曲即仪式中所唱歌曲。天主教弥撒一般包括慈悲经(Kyrie)、荣耀颂(Gloria)、使徒信经(Credo)、圣哉经(Sanctus)和羔羊经(Aenus Dei)。
  新教回归《圣经》文本,抛弃天主教以教皇为中心的统治阶层和华丽繁复的礼拜仪式。路德说,聆听上帝的话语就是聆听福音“活的”声音,所以他将《圣经》译为德语。不过他保留了弥撒。
  《b小调弥撒曲》(die Messe in h…Moll)是巴赫的第一部弥撒曲,他引入歌剧及受难曲表现形式,独创“弥撒康塔塔”,独唱合唱对比强烈,管弦乐色彩宏丽,共分六个声部,该设计源于《圣经·以赛亚书》第6章第2节中撒拉弗(天使)有六个翅膀的说法。
  《b小调弥撒曲》展示了巴洛克全部的作曲技巧:帕萨卡里亚舞曲、对位法、意大利协奏曲、咏叹调和管弦乐,动用了除直笛外所有的乐器。巴赫集当时音乐之大成,不仅将这些黑白判然的乐段连接成有机丰富的和谐整体,还赋予它令人炫目的技巧和无与伦比的华彩。巴赫专家艾达姆说:“他纳入旧作,把自己的一生都写了进去……他把过去创作的曲调纳入这部大型弥撒曲,凭此进入更高境界。这不再是尘世的境界,这是上帝的境界。这部弥撒曲是他献给上帝的独一无二、必不可少的完美颂词,是他信仰的表白……全曲位于凡间之上……巴赫知道,上帝不仅在彼岸,而且在尘世。不论他遭受过多少次命运的打击,上帝仍然活在他的心中。他必得创作这样一部弥撒。曲中除了他与上帝的关系之外,就是无与伦比的活力恢弘的至死不衰的音乐活力。”
  音乐史上,只有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和亨德尔的《弥赛亚》敢跟《b小调弥撒》递葛。乐坛公认贝多芬基本音乐思想“透破黑暗迈向光明”即来自《b小调弥撒》。
  巴赫1733年就完成了这部弥撒的第一部分,但它直到巴赫去世95年后(1845)才出版!巴赫本人从未亲历自己这部伟大的作品。这部弥撒曲1934年由柏林歌苑首演,此时它已被世人遗忘184年。
  很多乐评家称《b小调弥撒》为“唯一最伟大的乐曲”,但巴赫的创作动机相当不伟大:他希望以此讨封“萨克森选帝侯宫廷作曲”。新王登基伊始他就写信请求赐封,那些极尽哀恳的信读来常使英雄泪满襟。国王没回信。四年后国王亲临莱比锡,巴赫再度写信求封。1737年11月21日,巴赫终于收到总理吕和喜伯爵签署的委任状。
  看官休要轻看这张烂纸。“宫廷作曲”是朝廷命官,直接受到国王本人的庇护。感激涕零的巴赫在德累斯顿圣母教堂上演盛大管风琴音乐会答谢。他终于可以堂而皇之地署名“萨克森选帝侯、波兰国王宫廷作曲”。这就像我在名片的“教授”屁股后头加个“(享受正处级待遇)”一样伟大。虽然永无补实之日,它却代表巴赫晋身“候补道”,已经不是庶民了。

  这是巴赫当过的最大的官儿。市议会从此对巴赫客气多了。

  “宫廷作曲”经常接触外交官。1742年,俄罗斯驻萨克森宫廷特使、帝国伯爵凯泽林专请巴赫给他作一部“柔和而活泼的”钢琴曲。作为催眠曲!
  巴赫施展长才写出“双键盘羽管键琴多变咏叹调”(Aria mit verschiedenen Veraenderungen vors Clavicimbal mit 2 Manualen)。在伯爵失眠夜为他弹奏这部作品的是私人钢琴师哥德堡(J。 G。 Goldberg)。此人曾奉伯爵之命跟巴赫学过钢琴,算巴赫门生。这部钢琴曲后来竟以“哥德堡变奏曲”(Goldberg…Variationen)之名传世,让无名鼠辈哥德堡直接进入世界音乐史。这部被巴赫注明“供音乐爱好者消遣的咏叹调及其各种变奏,由两个手键盘的羽管键琴弹奏”的变奏曲,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弘、技术最复杂的万世惊叹之作。

  “变奏”一词源自拉丁语variatio(变化),就是围绕音乐主题派生出各种各样的变奏。《哥德堡变奏曲》主题来自《致巴亚蜜键盘小曲》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包括30段变奏,其音乐结构建筑之微妙,令所有听过的人气结于胸,舌矫不下,只剩“叹为观止”四字可叹!
  凯伯爵的失眠症显然好多了,他的稿酬相当伯爵:一个盛着一百个路易金币的大银杯。
  这是巴赫一生得到的最高稿费。
  单是弹奏这部作品,音乐史上便出了无数的大师,其中以加拿大人古尔德为最。他1955年在纽约和华盛顿演奏《哥德堡变奏曲》,一炮红遍全球。古尔德在弹琴时习惯把琴凳锯矮,脑袋无限接近琴键,带着眼镜,摇头晃脑,口中同时哼唱莫名其妙之“古尔德艺术歌曲”。钢琴史上称这种怪异表演为“古尔德演奏法”。1981年,49岁的古尔德以截然不同于1955年的演奏方式重录《哥德堡变奏曲》,两周后撒手人寰,写就加拿大版的“朝闻道,夕死可也”。

  1740年,弗里德里希二世(弗里德里希大帝,旧译腓特烈大帝)在波茨坦加冕普鲁士国王。这个首次统一全国的德国秦始皇善吹横笛,据说还作曲。他即位后召开长笛独奏会,巴赫儿子巴佳爱伴奏,正中弗国王下怀,立聘为羽管键琴师。七年后,柏林颐和园无忧宫(Sanssouci)落成。弗大帝让巴佳爱把他爹叫来。5月7日,年已六十有二的巴赫以为鸿鹄将至,欢天喜地前来应召。
  无忧宫里到处摆着石可德的三角钢琴。他1726年就造出了德国版钢琴,但遭到巴赫激烈批评。这次看弗大帝面子,巴赫表示满意。然后大帝给了一个音乐主题,让巴赫即兴演奏三声部赋格。巴赫不慌不忙,信手奏来。
  大帝当场翻倍,要求巴赫就同一主题来个六声部赋格。
  诸位,五声部赋格几乎已是作曲的顶峰。巴赫恳求国王给几天时间。回莱比锡两个月后,作品完成,包括十部卡农、两部赋格和一部奏鸣曲,统统围绕弗大帝指定的主题。巴赫将他惟一的一部炫技作品刻成铜板题献大帝,后世称之为《音乐贡品》(Musicalisches Opfer BWV1079)。它展现了全方位巴赫:键盘天才、赋格大师、宫廷作曲、乐监、对位法集大成者和音乐教师。
  苦心经营的巴赫最终也未能把自己营销成姜太公。《音乐贡品》没有得到弗大帝一个字的青睐。
  事实上,巴赫一生没等来王公贵族的青睐。真正青睐巴赫的是平民百姓。当时欧洲的音乐仅供王公贵族欣赏。广大老百姓根本还不是人。但麻痹大意的王公贵族们没注意到事情正在起变化。1729年,巴赫接手台杰非创立的“音乐学社”,指挥由学生和业余乐手组成的乐队和合唱团举办户外合唱节,深受莱比锡人喜爱。巴赫还经常走到乡村小教堂去弹那些简陋的管风琴。有个乡村管风琴师听后对这位陌生人说:“您若不是伟大的巴赫,就是一位来自天堂的天使。这等技艺非他莫属!”
  这是巴赫有生之年听到的最高肯定。
  商人,只有商人,才是推动封建社会前进的动力。1743年,莱比锡16位棉布商店老板在“音乐学社”基础上组建“音乐大会”(Das grope Concert);约定每人资助一位音乐家;3月11日,第一场音乐会在“三天鹅”客栈举行。这就是莱比锡货栈乐团(Leipziger Gewandhausorchester)前身。它的建团历史仅次于德累斯顿国家乐团,名列德国老二。门德尔松、马勒和富尔特文格勒等著名指挥先后加盟,使它迅速成为世界一流乐团。
  1747年6月,巴赫成为“音乐科学通讯学会”第十四名会员。前十三名会员包括台杰非和亨德尔。全世界巴赫迷对这个协会感激涕零,因为协会要求每个入会者提供一幅近期画像。这是全世界现存的惟一一幅以巴赫本人为模特的油画。

  没当成姜太公让63岁的巴赫大受打击,他目力渐衰,人老体疲,但他的创作激情踏遍青山人未老。1748年他开始大规模创作赋格。他去世后,巴佳爱将这些作品结集出版。
  《赋格的艺术》(Die Kunst der Fuge BWV 1080),一部包括14部赋格和4部卡农的巨作。它涵盖了赋格所有的规则,是赋格音乐的顶峰,和结束。
  赋格和卡农是对位法的主要形式。对位法的顶峰是巴洛克复调音乐。巴洛克复调音乐的顶峰是赋格。
  巴赫,是赋格大师中的珠穆朗玛峰。他的赋格是复调与和声结合的最高典范。
  俄罗斯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说:“仅在《平均律》中你就可以找到宗教性的、英雄气概的、忧郁的、雄伟的、哀诉的、幽默的、田园风味的、戏剧性的各种各样的赋格曲。”
  《赋格的艺术》是巴赫音乐人生的最后惊叹号,被誉为“音乐史的哲学巨著”。除了未完成的《四重赋格》,所有赋格都围绕第一部赋格的主题。《四重赋格》最富传奇色彩,传说它就是杀死巴赫的凶手。这部作品的手稿出自巴赫临终前,在239小节戛然而止。巴佳爱在悼词中说:“死亡中止了写作……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