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明清宫廷档案 >

第42节

明清宫廷档案-第42节

小说: 明清宫廷档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知道现在某些大饭庄,每道菜都注明制作厨师名号的做法,源自何处,起于何时?反正皇帝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附带着厨师的名签。    
    除了某些宴会,皇帝一般都“吃独食儿”,单独摆桌,单独进餐。餐桌旁有时另设一几案,以备赏赐臣工用餐。被赏者大多数都站着吃,极少有“赐座”,或与皇帝同席的待遇。    
    御膳房所以能够做到一声令下,立即出“洞”,拿出六七桌饭菜来,那是因为,他们为了应付皇上随时传膳,便早早做好了,煨在炉火上“待命”。皇上不可能把那么多饭菜吃个遍,多数情况下,都是盯着离自己较近的几样。远处有中意的,“侍膳太监”会“遵旨”为皇上布菜。因此,“摆膳”也就成了一门学问,需要审时度势,察言观色,揣摩帝意,把皇上爱吃的,可口的,新鲜的,尽量摆在皇上眼前。如果皇上正着急上火呢,在他眼皮底下摆上红烧鱼、猪肉炖粉条子,那不是找挨骂么!    
    《周礼》规定,皇帝吃饭,应奏乐助兴。这个条款,后世皇帝大多没有认真执行。除了在宴会上,安排乐队、歌舞演员表演外,明清皇帝日常用餐,不奏乐。    
    “万事何如杯在手。”酒可是个好东西,能销愁,能助兴,又是“色媒人”,皇帝不能不一醉方休。在中国,有三千多年历史的酿酒业,到了清代,又获得了长足发展,“规模经营”的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大量涌现。紫禁城里不仅有全国各地进贡的琼浆玉液,而且朝廷也搞“多种经营”,自办企业酿酒。光禄寺下属的“良酝署”,是朝廷的“酒类专卖”部门,每年春秋两季,都用糯米、豆类、麦曲、花椒、芝麻等,取西郊玉泉山的泉水,酿制御用的“玉泉酒”,还有“太平春”等等。    
    把颐和园昆明湖产的莲花,泡在“玉泉酒”里,就制成了“莲花白”;用“玉泉酒”泡各类补药和菊花,又造出了“菊花白”;这都是清代的“宫廷名酒”。    
    乾隆年间,刑部尚书张照与皇帝很谈得来,关系处得不错。张照乘机进献“松苓酒”秘方。乾隆皇帝弘历如获至宝,指示良酝署如法炮制。良酝署的官员带着酿酒师傅,钻到深山老林里,披荆斩棘,寻找古松。找到之后,在树下挖坑,掘到树根底下,把开着盖的酒瓮埋在下面,几个松根(禁止)酒瓮,封好,埋上。这样一来,根液会慢慢滴入酒中。一年后,取出酒瓮,异香四溢,琥珀色的酒浆,晶莹剔透。    
    清末,皇宫中增添了各种各样的“洋酒”。据说,“白兰地”香气扑鼻,但后劲儿很大,“上当受骗”的人不少;香槟味道挺好,劲儿不大;有好多的汽儿,还得用一种“小锥子”开瓶,“很好玩儿”,颇受后妃们的青睐。    
    乾隆皇帝弘历每日晚餐,差不多都要喝上个一二两。嘉庆皇帝颙琰酒量大,每天喝半斤左右;兴致高时,一次能喝八九两。如前所述,咸丰皇帝有酒胆,没酒量,动不动就耍酒疯。和奕相反,康熙皇帝玄烨有酒量,没酒胆,平时很少沾酒。同治皇帝载淳好喝“花酒”,没有窑姐陪着酒量顿减。    
    清初有“文件”规定,御膳每餐一百二十道菜,另有果品;点心、主食、弥缝儿的“粥品”,摆三桌,咸菜摆一小桌。但是,那段时间在位的几位皇帝,好像都晓得柴米贵,不太爱摆谱。福临、玄烨“崇尚节俭”;老爸留下的家底不厚,账上也就有七八百万两白银,胤禛没敢大肆铺张。弘历接班时,国库里大约有了七八千万两雪花银;但是,他还算明智,尽量板着好大喜功的冲动。史料记载,乾隆五十三年七月初七,正值过“七巧节”,弘历的早膳为:燕窝扁豆烧(又鸟)丝,酒炖鸭子,酒炖猪肘子,燕窝肥(又鸟)丝,烧羊肉片,托汤鸭子,清蒸鸭子,糊猪肉盘,竹节小馒头,荪泥额粉白糕,巧果,(被禁止);还有几样烧时鲜蔬菜。总的来说,可谓“富而不奢。”    
    显而易见,这样的吃法儿,仍然供大于求,浪费很大。随着国力逐渐衰弱,皇家也感觉到“罗锅子上山”,钱紧,不得不从嘴里往外抠。嘉庆年间,削减皇帝的饮食开支,每餐供应六十四道菜。实际操作起来,却是节而不俭。清室档案中保存的嘉庆四年正月初二的一份膳单上记载,辰初二刻(早上八点多钟),(太上皇)在养心殿进早膳,有用燕窝、鸭子、(又鸟)肉、鹿尾、猪肉等烧的汤、菜,还有小馒头、年糕、点心、(被禁止)和各种小菜,共四十多种。晚膳与早膳差不多。    
    咸丰年间,御膳又减半供应,每餐有“三十二品”;光绪初年,慈安太后倡导“勤俭节约”,又削掉八品,还剩二十四品。即便如此,皇帝也不会“胃亏养”。而慈禧太后之辈,阳奉阴违,我行我素,品减量不减,仍然“可劲儿造”。“吃不了没关系,瞧着高兴就行!”这种风气,还真是后继有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边规定,用“四菜一汤”招待客人。有些地方“严格”执行:上四个“大海盘子”,每个盘子里都有好几味菜;那“一汤”更绝,恨不得把所有海鲜都装到一锅里,说是“汤”,实际上是一道高质量的大烩菜。见当官儿的如此胡吃海塞,气得某些地方的“学雷锋标兵”,把装着牙膏皮、废铜烂铁的“节约箱”,都摔了扔了。    
    慈安太后一死,慈禧太后更无所顾忌。宣统年间,她的阴魂不散。宣统二年(1910年),五岁的溥仪,一次早膳为:口磨肥(又鸟),三鲜鸭子,五绺(又鸟)丝,炖肉,炖肺肚,肉片烧白菜,黄焖羊肉,羊肉炖波菜豆腐,樱桃肉山药,驴肉炖白菜,羊肉片氽小萝卜,鸭条熘海参,鸭丁熘葛仙米,烧茨菇,肉片焖玉兰片,羊肉焖炮达丝,黄韭炒肉,祭神肉片汤,白煮塞勒,烹白肉,花椒油炒白菜丝,烹掐菜,熏肘花小肚,卤煮豆腐,熏干丝,五香干,炸春卷……


第五部分第十一章 宫门酒肉臭(2)

    乾隆白玉错金嵌宝石玉碗深宫中的事儿,说也说不清楚。珍馐美馔,水陆俱备,有的人还总是喊冤叫屈。光绪皇帝载湉的母亲,每每说起皇帝儿子的吃喝,泪蛋蛋就止不住“叭达叭达”地往下掉。她对人念叨:皇上每日两餐,各有菜肴数十品,罗列满桌,却总是填不饱肚子。许多菜,上顿进上来未吃,下顿又进上来充数;离御座稍远的菜,多半已经变味。摆在皇上眼皮底下的几个菜,倒是当日新烧的,却因“久熟不热”,不可口,弄得载湉“没胃口”。有时,他让御膳房现做一个自己喜欢吃的菜,“司务长”还得去请示慈禧太后。老佛爷非但不准,还训斥载湉“娇气大重”,“不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载湉虽然贵为天子,“待遇还不如孤儿”,终因“衣食不善,落下一身毛病。”等到成年,载湉身体欠佳,慈禧太后假惺惺地“遍求天下名医”,“淘涣秘方良药”,为他诊治,已“积重难返,为时晚矣!”    
    慈禧太后是载湉的干爹,载湉的爸爸是慈禧太后的小叔子,载湉的妈妈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载湉的老婆是慈禧太后的娘家侄女。瞧这一家子,不知道怎么就弄到这个份儿上了!    
    为皇帝制做饮食,有各种“专业”机构。清茶,还有用牛奶、奶油、盐和茶熬制的奶茶,由御茶房供应;各类点心,由饽饽房制作;正餐饭菜,由御膳房操办;晚点、小吃、小菜,稀饭、果品,也都各有承办之处。每日正餐两顿,常常是皇上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随叫随到。每餐“如例”备办,一一开列清单,呈报内务府“画圈”,照办。    
    内务府大臣二人,总管茶膳之事,下辖荤局、素局、饭局、挂炉局、点心局等等。慈禧太后当政时,又增设“西局”,专门伺候她。    
    皇帝吃饭,每年约需白银数万两,主要用于采购(又鸟)、鸭、猪、鱼、蔬菜等;米、面、羊、奶、山珍海味、干菜,或由各地进贡,或由内务府所属庄田、牧场交进。给皇帝做饭、泡茶的水,每天有专车从玉泉山取运,日供皇帝饮水“十二罐”。    
    从故宫保存的档案资料看,清代皇帝曾经一度每日供应:汤肉五斤,盘羊肉二十二斤,羊两只,鸭三只,(又鸟)五只(三只为当年的),猪肉一斤,奶油一斤,牛奶约一百斤,茶叶十五斤,酱、酱油各三斤,官醋二斤,玉泉酒约三两,葱六斤,各种蔬菜共约一百斤;另有山珍海味和各种调料。    
    资料表明,宣统二年九月,五岁的小皇帝溥仪一共“吃”了九十只菜(又鸟),九十只肥(又鸟),六十只肥鸭,一百五十斤猪肉!    
    皇后日供:猪肉十六斤,盘羊肉一盘,(又鸟)鸭各一只,猪油一斤,香油约二斤,(又鸟)蛋十个,豆腐一斤半,面筋七两,甜酱约一斤半,鲜菜十五斤,新粳米约二斤,老黄米约一斤半,高丽糯米一斤半,粳米粉一斤半,白面七斤半,麦粉半斤,白糖一斤,盒糖和蜂蜜各三两;另有各种调料,还有少许核桃仁、松仁,枸杞等。    
    “分例”规定,皇太后每月“吃”一百八十斤肉,(又鸟)鸭各三十只;皇贵妃三百六十斤肉,(又鸟)鸭各十五只;贵妃二百八十斤肉,(又鸟)鸭各七只。由此可见,“官”越大,胃口越大。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每天正餐两顿,小吃两次,费用在当时可买两千四百多斤大米,够五个人吃一年的。    
    宣统年间,光绪皇帝载湉的遗孀隆裕太后,在吃喝方面向老佛爷“看齐”,每次正餐的菜饭,都在一百种之上,需要摆六七桌。    
    明摆着,这么丰盛的饭菜,别说一个“窈窕淑女”,就是长着特大号肚子的弥勒佛,恐怕也难以一一吞到腹中。因此,等到“晚膳”之后,照例给各位女菩萨进的点心、果品、小吃,她们有时连看都不看,更甭说吃了。陪侍的太监、宫女,便可大快朵颐了。    
    据说,慈禧太后是个“著名”的饭桶。她老人家的食欲之旺盛,常常令后宫佳丽们瞠目结舌。正常情况下,从早晨睁开双眼,到晚上闭上双眼,她的嘴很少有闲着的时候,不是说,就是吃。无论是在便殿闲坐,还是在宫中散步,一时兴起,便吩咐太监支起特制的小炉灶,让御厨当面烹调,现做现吃。就是这么一个能干的老太婆,等到正餐的大批饭菜端上来时,也招架不住。    
    太后在颐和园德和园听戏,顺便在颐东殿“打尖”。她习惯用炕桌用餐。太监把两张方桌拼作一处,再上下摞起两张炕桌,与方桌一般高。饭菜装在绘有蓝龙花纹的黄色食盒里,从厨房运来,由几个戴白套袖的太监“尝膳”,摆桌。方桌上各放十几道菜;炕桌上摆五六样,都是太后最爱吃的,有焖蒸鸭子、清炖鸭子、樱桃肉、烤鸭、烤乳猪、炸猪皮肉、西瓜盅,还有鲜笋、姜牙、青菜什么的。    
    从内务府的供货清单和存档的菜谱,可以看出点儿门道来:帝后都对鸭子有特殊的感情。大概他们操心的事儿太多,容易“上火”;而鸭子是“凉性”食物,可以“败火”消炎。    
    慈禧太后偏爱鸭子。二三十条鸭舌,与鸭肉一起炖好,装在一只杏黄色海碗里,端到太后面前,她立马儿会眉开眼笑。鸭掌、肫肝、肠子,也都对太后的胃口。总之,除了毛、屁股、骨头,都是太后的“最爱”。    
    太后爱吃的菜,一般家庭很难享受得到。就算你有的是钱,也没有那么多的闲工夫跟鸭子叫劲。焖蒸鸭子,洗净,去内脏,装入瓷罐,得用文火煮两天,把鸭肉整得酥烂;去掉毛和内脏的鸭子,放到坩锅里蒸三天,才能做出清炖鸭子;把西瓜瓤淘净,装上(又鸟)丁、火腿丁、龙眼、胡桃仁、松籽、杏仁、新鲜莲籽等,盖上“西瓜盖”,用文火蒸十几个小时,那才叫“西瓜盅”。把带皮精猪肉切成樱桃大的块,与新鲜樱桃一起泡在温水里;过一段时间,装入瓷罐煨十多个小时,才能烧出太后爱吃的“樱桃肉”。把带皮精猪肉切成小块,在调料中浸泡几个钟头,再下锅油炸;松脆可口,嚼起来“嘎巴嘎巴”地响,名为“响铃”。    
    饭菜摆好,侍膳太监“跪请”太后用膳。太后由人搀扶着,走到餐桌前,就座,用膳。有时,光绪皇帝载湉来给太后请安,赶上“饭口”,就在太后宝座右侧加一个宝座。和太后同席用餐,对载湉来说,绝对不“幸福”;老太太爱吃的,他不敢伸筷子;老太太不喜欢的,离得远,够不着。慈禧太后“吃一看二想着三”,不时吩咐侍膳太监:把方桌上的那道菜,端过来“尝一尝”。等她吃饱喝足,就命令太监,把一张方桌上的菜“克食”——赏给某位王公大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