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宫廷档案-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文章下载于Txt66
第一部分前言
湖北省武汉市西北约150公里处的随县,有一个杂草丛生的小山包,当地人称它为“擂鼓墩”,说是古代打仗时“击鼓鸣金”的地方。1977年冬,空军某部进行基本建设时,在擂鼓墩发现了一座距今近2500年的古墓。墓中有21具13至26岁的殉葬女人骨架。墓主人曾侯乙的随葬品中,有一只漂亮的漆木箱。椭圆形箱盖上,有一幅精美的图案:中间是一个龙状的“斗”字,左龙右虎,周围点缀着“星星”。
这是个什么玩艺儿?考古工作者曾一度百思不得其解。
1987年夏,河南省郑州市西北约150公里处的濮阳,人们修建水利工程时,又有了震惊世界的发现:距今6500多年的西水坡墓葬群中的M45号墓,南圆北方,男墓主头南脚北躺在穴中,东侧有一条蚌壳组成的龙,西侧有一只蚌壳组成的虎,脚端有一柄蚌壳组成的“勺子”;东、南、西、北各有一具12至16岁的“童男童女”骨架。
这是怎么档子事儿?积十年之经验,善于联想的考古工作者很快就闹明白了——这是一幅古人心目中的星相图:天圆地方,左青龙右白虎;北斗七星布于北方;“童男童女”分别躺在象征春分、冬至、秋分和夏至的方位上。
对于墓主来说,“星相图”的政治意义,显然远远超出科学价值。他要告诉人们的,无非是帝王由天而降,又重返天庭。历代皇帝也都如此,生,依据这个理念建造皇宫;死,则依据这个理念营造坟墓。
“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唱着这支“流行歌曲”长大的中国人,第一次到北京来玩儿,怎么着也得去瞧瞧天安门!到了那儿也许会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的交汇点上。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古今建筑,正在诉说着中国数千年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的历程。如果想进一步探索中国古老文明的源和流,不妨向北,用大约10分钟时间,穿过时空隧道:过天安门,进端门,一个按照古代星相图的模式建造的古老城堡,便会展现在面前——那就是包罗万象的北京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原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为目前全世界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中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从十五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初的五百年间,这里是一个泱泱大国的最高权力中心,是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发生的一切重大政治斗争的焦点所在,曾集中了容貌出众、成千上万的美女,以及价值连城、难以计数的珍宝。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珍宝(不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有100多万件(套)。此外,还有大量珍宝被当年的“八国联军”卷了包,流散于世界各地。
这座皇宫于1406年开始筹建,1417年动工,1420年建成,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占地约72万平方米,有宫殿、房舍9900多间,总建筑面积达15万多平方米。皇宫四周有高10米多的城墙。墙外环绕着52米宽的护城河。城的南北东西,各有一个高大的城门:“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与欧洲君主城堡四角炮楼耸立不同的是,城墙四角上,各有一个装饰性的角楼,设计精巧,造型俊美。城外的护城河,与城内的金水河一脉相通。
发生在1911年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建立了共和体制的中华民国。从那时起,这座皇宫在理论上就属于人民了。1914年,皇宫部分对外开放。1925年10月10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典礼后,故宫博物院正式“挂牌儿”。从此,这座庞大的皇宫,又有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名称——故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对故宫悉心保护,多次作大规模修缮。故宫,以其特有的外表和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去故宫会遗憾。
第一部分第一章 众星捧月紫禁城(1)
依据天象布置的南京城城墙《论语》说:人君“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拱之。”
朱熹解释说:“北辰,北极,天之枢也”;“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
玉皇大帝居于“紫宫”,明清皇帝住在“紫禁城”,皇宫、皇城、内城、外城,列居错峙,重门叠户,层层旋绕。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和星相家认为,天上“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其以神著有五列焉,是有三十五名,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四布于方各七,为二十八舍。”“北极谓之北辰”,“其星五,在紫微中。”
太史公慧眼独具,能根据星星所处的位置,分辨出哪个是“天帝”,哪些是“后妃”或“王公大臣”。他老人家在《史记》中说:“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后勾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后宫之属也。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
北京城的格局皇上把自己和后妃、王公大臣,都说成是天上的星星“下凡”。天上有个风吹草动,他们就吓得屁滚尿流,赶紧挑毛病,采取补救措施。万历五年十月初五,一颗大彗星从西南飞往东北,横扫“牛郎”,杀向“织女”。朝廷立刻乱作一团,君臣互相推诿。神宗朱翊钧(死后葬在十三陵定陵)说,问题出在大臣身上;百官说,皇上应该好好反省。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二十一日傍晚,一颗大慧星起自西北,“尾长十余丈”,奔京城而来,“掠屋过檐,声如巨雷”,光如白昼,轰然落于东南。京城官民,惊恐万分,风传:“紫微星陨,皇上命在旦夕。”巧得很,三个月后,光绪皇帝载湉(葬在河北易县清西陵崇陵)真的就死了。
天帝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称为“紫宫”。地上的这座皇宫,就被叫作“紫禁城”。“紫”者,红得发紫,贵重之极也。“禁”者,皇家重地,凡人免进也。
当初,成祖朱棣把自己“譬如北辰”,把皇宫建成了一座“城中之城”。“秃老婆坐当间儿”,让“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
紫禁城处于京城核心。它的外围,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及高墙之内的“皇城”。
天安门刚落成时,取“奉天承运”之意,叫作“承天门”。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七月,承天门毁于雷击。明宪宗成化二年(1465年),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把地基向南移到了现在这个位置。崇祯十七年(1644年),承天门毁于战乱。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改名为“天安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炮轰天安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修缮天安门时,曾发现联军“留下的纪念品”——许多弹片和三发未响的炸弹。
1919年“五四运动”时,爱国学生曾在天安门前开辟了“主会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1969年12月开始,有关方面用了大约四个月时间,“大修”天安门,把早已下陷的地基,提高了将近一米。如今这个天安门,“原味”却非“原汁儿”,用了新的建筑材料,增加了水、电、暖、通讯等新设施。现在,天安门已经对外开放,游客可以凭票登楼一览。
皇城之内,为皇家园林、寺庙、祭坛、仓库和内廷的办公机构占据着。按照中国古代典籍《周礼》规定的“左祖右社”的格局,天安门东侧建有皇帝祭奠祖宗的太庙(今日劳动人民文化宫),西侧建有祭祀社神和稷神的社稷坛(今日中山公园)。
别说是平民百姓了,就是朝廷官员,在皇城之内也无立锥之地。清康熙年间,首开“赐汉臣宅邸”先例。最早获此殊荣的,是入值乾清宫南书房(内阁)的张英(张廷玉之父)、高士奇和励杜纳,后来有朱彝尊、蒋廷锡等。
现在,还有东安门、西安门、地安门、东黄(皇)城根、西黄(皇)城根、地安门大街,这样的地名,城楼和绝大部分城墙已不复存在。沿昔日东皇城根儿南北,建起了公园。
北京主要中央机构分布图皇城被“内城”包裹着。内城城墙更高大,南有前门(正阳门)、崇文门和宣武门,东有朝阳门和东直门,北有安定门和德胜门,西有阜成门和西直门,共九座城门。清代设“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长官俗称“九门提督”。其部分职能,相当于现代的“卫戍司令”。
正阳门为皇家专用。崇文门设海关。宣武门出入囚车。“法场”在城门南面的菜市口,门西侧有皇家“象苑”(今日象来街)。朝阳门外有“水旱码头”,为京城的重要对外“窗口”,亦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东直门是京城所需木材的重要入口。朝阳门和东直门内外,设有许多大型仓库,为京城的“物流中心”,至今仍有“海运仓”、“太平仓”、“禄米仓”、“南新仓”、“北新仓”之类的地名。大军远征,出安定门,班师进德胜门。阜成门是京城所需燃料的重要入口,那里通往京西山区煤炭产地。西直门是皇家饮用水的重要入口,那里通向京西玉泉山等优质水源地。
后来,为了方便出入城,又在内城东南角开辟了东便门(今日北京站),在西南角开辟了西便门(今日北京西站一带)。
正阳门与天安门之间,大约在今日毛主席纪念堂所在的地方,明代设大明门,清代改称大清门。长安街上,大约在今日劳动人民文代宫和中山公园正门前,东西各有一座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
根据《周礼》有关“前朝后市”的规定,天安门以南、大明门(大清门)以北,即今日天安门广场一带,是户、吏、兵、刑、礼、工等各部,以及其他中央政府机关所在地。明代,大明门内东边,有礼部、户部、吏部、宗人府、钦天监、鸿胪寺等,西边设前、后、左、右军都督府,以及锦衣卫、太常寺、通政史司等。
东安门外以北、西安门外以北,即今日“东四”、“西四”一带,是集市、商业区;至今仍有“米市大街”、“灯市口”、“缸瓦市大街”一类地名。
把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办公地点,设在皇帝的“家门口”,方便了皇上发号施令。遇有重大国事,需要通告全国,皇帝在天安门城楼上“金凤颁诏”。清代,颁诏官把满汉两种文字写的诏书,放在名叫“朵云”的云状镀金木盘上,捧着登上天安门城楼,立于“金凤”前,用彩绳把诏书悬于“凤口”。“金凤”衔着诏书“从天而降”,缓缓坠下城楼;礼部官员用“朵云”承接,回到衙门,抄在黄纸上,布告天下。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最后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金凤颁诏”。
第一部分第一章 众星捧月紫禁城(2)
宗室王公、朝廷大员的宅邸及各级衙门,遍布内城。有资料表明,二十世纪初期之前,内城以王府、官宅、衙门命名的街道、胡同,数以百计。其中有:王府大街、定府大街、赵府大街、端王府大街、郑王府大街、霞公府大街、松公府大街、武定侯胡同、广宁伯街、石驸马大街、林驸马胡同、户部街、宗人府夹道、按院胡同、太仆寺街、(被禁止)府街,等等。
定府大街源于明代开国元勋、定国公徐达的府邸。徐达是明成祖朱棣的老丈爷儿。
清钦差大臣琦善的宅邸,原来也坐落在定府大街。这家伙接替林则徐任两广总督,不好好禁烟,与英国人勾搭连环,出卖香港;被夺职拿问,籍没私产,举家搬到北皇城根(今地安门西大街)居住。
今日平安大道北京电教馆所在地,曾是光绪年间黑龙江将军恭镗的府邸。后来,清廷将军、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的十弟徐世章,住过一段时间。
曾经在王府井住过的贻谷,乌雅氏,镶黄旗人,光绪十八年进士,曾任绥远将军,加理藩院尚书衔。
今日宋庆龄故居,曾是宣统皇帝溥仪父亲、醇亲王载沣府邸。咸丰皇帝奕的六弟、恭亲王奕的府邸,曾经是大贪官和恼樱丫酝饪拧!
永定门旧照想当年,烟馆、妓院、书场、戏园子之类的所谓“下九流”,统统不准在内城立足。住在内城的老爷们,又离不开这类行业,在家门口最好。于是,今日前门大街一带,就成了妓院娼寮、书场戏园子比较扎堆儿的“杂巴地儿”。民国初期,讨袁将军蔡锷与(禁止)小凤仙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