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 >

第41节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第41节

小说: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著名的“加印”货币(“stamped”
money)这个方案;他由是而得名,费雪教授对之亦颇加赞许。依此方案,
则流通钞券(当然必须包括几种银行货币在内)象保险单一样,必须每月加
贴印花,方能保持其价值。印花在邮局出售,至于印花费用,自然可以斟酌
情形定之。依我的理论,应当先确定何种新投资量方与充分就业不悻,然后
求出该投资量之资本之边际效率,印花费用之多寡须约略等于货币利率(不
计印花费用在内)与该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差数。盖赛尔自己提议,应该每周
贴0。1%,每年贴5。2%。在现在情形之下,这个数目似乎太高,但正确数目
到底是多少,只能由尝试与错误中得来;而且也必须常常更动,不能一成不
变的。
加印货币背后所代表的思想,倒是健全的。而且也许真可以找出方法,
把这个办法小规模付诸实施。但是还有许多困难,盖赛尔没有设法解决。其
中之一,盖赛尔并没有想到,货币并不是唯一有灵活升值之物,他物亦有之,
只是程度之差而已;货币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货币之灵活升值,要比任何
其他东西大些。故设用加贴印花办法,去掉流通钞券之灵活升值,则一大串
替代品将代之而起,例如银行货币、即期债务、外币、宝石、金银等等。我
在上面说过,以前也许有过一段时期,大家都想持有土地,不管土地之收益
如何,因之把利率抬高。但在盖赛尔体系之下,因为土地国有,这个可能性
倒可以免掉。

① 生于卢森堡边境,父德国人,母法国人。
以上所论各种学说,大致都针对有效需求之一个构成分子之不足而发,
——即投资引诱之不足。然而把失业之病归咎于另一个构成分子之不足者,
即归咎于消费倾向之不足者,亦由来久矣。后一种对于当代经济病症之解释,
在16、17 两世纪尚不占重要地位,晚近始渐得势;但此种解释,亦不为经典
学派所赞同。
对于消费不足之指责,在重商主义思想中,虽然只占非常次要地位,但
海克雪尔教授也举出很多例子,说明“奢侈有利,节俭有弊,也是一个根深
蒂固的信念。节俭之所以被认为失业之原因者,其理有二:第一,众信若某
量货币不作交易之用,则真实所得即将作同量之减少;第二,众信所谓储蓄,
乃是把货币从流通过程中抽提出来”。①1598 年,拉斐玛斯(Laffemas)在
《置国家于繁华的金银财富》(Les Trésors et richesses Pour mettre I’ Estaten Splendeur)一书中,对反对使用法国丝织品者,大加非难,理由是,
凡购买法国奢侈品者都为穷人谋生计;彼吝啬守财之徒倒使穷人贫困以死。①
1662 年,配第为“穷奢极侈,建造凯旋门等等”辩护,说这些费用,还是要
流回酿酒师、面包师、裁缝、鞋匠等等之钱袋中去的。福特雷亦曾为服饰丽
都辩护。施柔特(1686 年)不赞成节约消费,希望服饰等等还要多讲究一些。
巴邦(Barbon)在1690 年说过:“挥霍这个缺点,对于个人虽然不利,对于
商业倒不然? 。贪得这个缺点,则对于个人与商业都不利。”①1695 年加莱
(Cary)说:假使每个人都多花一些,则每个人之所得都要大些,“而且每
个人都可以生活得舒服一些。”①
巴邦氏之思想,经贝尔纳德·孟迪维尔(Bernard Mandeville)《蜜蜂
之寓言》一书之渲染,大为流行。该书在人文科学史上,以声名狼藉著称,
1723 年,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州之大陪审官们曾宣判该书为败类。据说,只有
一个人曾为该书说过一句好话,那就是约翰逊(Johnson)博士。博士说:该
书没有使他觉得大惑不解;倒使他对于现实世界开了眼界。该书之邪僻,可
由斯梯芬(Leslie Stephen)“本国人名辞典”对该书之提要中窥见之:
孟迪维尔该书,大干众怒。该书用巧妙的似是而非之论,发扬一种
含有讥刺性的道德观,引人入胜? 。其说以为增加经济繁荣者,乃消费
而非储蓄;此说亦可列为迄今尚未绝迹之经济邪说之一。②他从两点出
发;第一,他接受遁世者之看法,认为人类之欲望大致是坏的,故会产
生“私德不良”;第二,他又接受一般人之看法,认为财富乃“公众之
福”,从这两点,他很容易推出:有文明,即有恶习? 。
“蜜蜂之寓言”是一首寓言诗,内容是说有一个很繁荣的社会,忽然其
中公民都决定放弃奢侈生活,国家也削减军备,大家都致力储蓄,结果却弄
得一团糟。因为大家都崇尚节俭,于是奢侈品无人过问,原有之奢侈品,如
衣饰、车马、宫室之类,或变卖偿债,或任其荒芜。结果是土地、宫室等之
价格大跌,依供给奢侈品为生者无法谋生;又因各业皆有人满之患,亦无法
① 他与乔治不同者,是主张当土地收归国有时,国家应付补偿费。
① 《自然经济秩序》(The Natural Economic Order)。第297 页及以下。
① 海克雪尔:《重商主义》,第2 卷,第208 页。
① 海克雪尔:《重商主义》,第2 卷,第290 页。
② 同上书,第291 页。
改行。由此所得教训是:
仅仅是美德,不能使国家兴盛;彼欲恢复古之黄金时代者,于
致力于俭朴时,也要顾到平民生计。
寓言诗以后,附有评语,今摘录二则,以示该诗也并非没有理论根据:
因为在私人家庭之中,处处节俭打算,从事储蓄,的确是致富之道,
于是有人想,不论国家得天之厚薄,假使每个人都实行以上这个方法,
则国家也可以致富。例如有人以为,假使每个英国人都择其邻居之节俭
者而从之,则英国人比现在还要富。我认为这是错的。③
孟迪维尔下结论说:反之,使国家兴盛快乐之道,厥惟给予每人以就业
机会。为实现以上目标,政府应当第一,提倡各种制造、技艺、手工业,凡
人类才智所能及者,皆予提倡;第二,奖励农渔二业,普及各部分,使土地
也象人一样出力。要靠这种政策,国家才能伟大幸福;用一些琐碎规章,来
限制奢侈,提倡节约,是于事无补的。金银之价值可以任其涨落,盖社会享
受之多寡,乃系于土地之出产以及人民之劳作,此二者联合起来,乃是可靠
的、真正的无穷的宝藏,彼巴西之金,普多西之银,安足道哉。
这种邪僻之说,无怪乎两世纪以来,受到道学先生及经济学家之一致抨
击,这两种人自己有一套严肃学说,认为除了国家和个人都实行极度节俭,
极度经济以外,别无良策;因为有这种学说,他们自觉胜人一筹。代配第氏
之“穷奢极侈,建造凯旋门等等”而起者,乃是格拉斯顿(Gladstone)之锱
铢必计的国家财政,国家“无力举办”医院、广场、高贵建筑,甚至不肯出
钱保存历史古迹,更勿论提倡音乐戏剧矣;这些只能让私人慈善事业来举办,
或让浪费成性者来慷慨解囊。
经过一世纪以后,孟迪维尔之说方又在上流社会重新出现。马尔萨斯晚
年,正式用有效需求之不足这个观念来解释失业现象。拙著《论马尔萨斯》
一文中④,已有详细论列,此处只就该文所引各段,最足代表氏之思想者,择
录一二:
世界各处,几乎都有大量生产力搁置不用,我对这种现象之解
释,是说实际所得产物之分配方法有欠恰当,以致继续生产之动机
不够充分? 。我认为如果人们想积财,而且想积得很快,则不生产
的消费必大形减少,于是生产动机乃大受妨碍,而财富之扩张亦在
时机未成熟时即遭阻遏? 。但设努力积财之企图,可以在劳工与利
润之间划下一条鸿沟,以致未来积财之动机与能力几全遭破坏;而
日增之人口,亦无法就业谋生,则我们还能够说,这种积财之企图,
或储蓄太多,对于国家无害吗?①
问题是:设生产增加,而地主及资本家之不生产的消费不成适当比
例,以致资本停滞,随后又引起劳力之需求停滞,我们能够说,这种情
③ 同上书,第20 页。
④ 斯梯芬氏于所著《十八世纪英国思想史》中,在提及孟迫维尔之邪说时,曾经说过:“需求商品不就是
需求劳力这句话,可以把此邪说完全驳倒:然而懂这句话的人太少了,能够完全懂得,就不愧为经济学家。”
见该书第297 页。
① 参阅经典学派先驱者亚当·斯密之说,“凡私人家庭行之,皆为得策者,安能全国行之,便成失策?”
斯密此说、大概针对上引孟迪维尔之言而发。
形对于国家无害吗?假使地主及资本家之不生产的消费,自始即与社会
过剩物资作适度配合,故生产动机继续不断,对于劳力之需求,既未过
度扩张在先,亦无骤然缩减于后,这种情形,不是比前种情形更快乐,
更富裕吗?假使如此,那么我们怎么可以晚,节俭也许对于生产者不
利,但对于国家不会不利呢?又怎能够说,在生产动机消失之时,增加
地主和资本家之不生产的消费,无论如何,总不是适当对策呢?①
亚当·斯密说过:资本由节俭而增,凡生活节俭者,皆是公众之恩
人,又说财富是杏增加,须看生产是否超过消费。这些命题大致都很对,
无可怀疑? 。但也显然不能无限制都对。若储蓄过度,亦足摧毁生产动
机。假使每个人都吃最简单的食物,穿最朴素的衣服,住最简陋的房屋,
则决不会再有别种食物、衣服及房屋之存在? 。这两个极端都很明显,
因此在二极端之间必有一点,在该点时,若把生产能力以及消费意志二
者都计算在内,则财富之增加受到最大鼓励。但恐政治经济学尚不能确
定此点在何处。①
聪明睿智之士所作议论多矣;余所见者,则以萨伊氏之说,立论最
不健全。又最与事实相径庭。萨伊氏说,用掉或毁掉一件物品,就等于
堵塞一条出路。此说是从商品与商品之关系立论,而不从商品与消费者
之关系立论。我倒要问,假使除了面包和水以外,一切消费都停止半年,
则商品之需求将变成什么情形会商品山积,但何处是出路?何处是庞大
市场?②
但是李嘉图对于马尔萨斯所说,充耳不闻。等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讨论其工资基金说时,①这场论战又呈最后的回光反照。穆勒氏是在这场论战
中熏陶出来的,他的工资基金说,在驳斥马尔萨斯晚期思想方面,颇占重要
地位。继穆勒而起者,不接受氏之工资基金说,却忘了氏之所以能推翻马尔
萨斯全赖此说。此后这个问题便不成为论战对象,亦不在经济学论列之中,
倒不是这个问题已经解决, 而是经济学家大家不提。凯恩克劳斯
(Cairncross)先生最近想从比较次要的维多利亚时代作家之中,②寻求这个
问题之遗迹,所得较预期可得者尚少。③消费不足之说一直蛰伏着,到1889
年,又在霍布森(J。A。Hobson)及穆莫里(A。F。Mummery)二氏合著之《工业
生理学》(ThePhysiologyof lndustry)一书中出现。50 年以来,霍布森以
百折不挠之勇气与热诚,著书攻击正统学派,然而没有用。该书是第一册,
① 《传记集》(Essaysin Biography)。第139—47 页。
① 1821 年7 月7 日马尔萨斯致李嘉图书。
② 1821 年7 月16 日马尔萨斯致李嘉图书。
① 马尔萨斯:《经济学原理序》,第8、9 页。
② 马尔萨斯:《经济学原理》,第363 页,脚注。
③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政治经济学》。第一篇,第五章。穆莫里及霍布森二氏于所著《工业生理学》
一书(第38 页及以下)中,对于穆勒氏此部分学说,尤其是“需求商品不就是需求劳力”这个学说,有重
要而透彻的讨论。马歇尔对于工资基金说之讨论,颇不能令人满意,但彼设法为“需求商品不就是需求劳
力”这个学说解释误会。
也是最重要的一册,今日已经完全被人遗忘。但在一种意义上说,该书之出
版,在经济思想史上是划时代的。④
该书是和穆莫里合著的。霍布森氏叙述该书之缘起如下:①
在80 年代中期,我的异端经济学说逐渐形成。亨利·乔治之攻击
土地价值,各种社会主义团体之暴露劳工阶级之被压迫情形,以及两位
鲍斯(Booth)先生之发表伦敦之贫困状态,这些在我的情感上都留下
很深印象,然而都不足破坏我对于经济学之信心。我对于经济学信心之
发生动摇,可以说是偶然引起的。我在爱克塞特(Exeter)城一个中学
教书时,认识一位商人,名字叫穆莫里,此人在当时以及以后,都以爬
山著称。他发现了一条新路,可以上马脱红峰(Matte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