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成长]管好你的嘴 >

第4节

[成长]管好你的嘴-第4节

小说: [成长]管好你的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把人的一切感观知觉从人的体内全部赶尽杀绝!
  有道是瓶嘴扎得住,人嘴扎不住;坛口好封,人口难封;拴得住驴嘴马嘴,拴不住人嘴;人间有装水的瓦罐,世上无锁话的木枷;头可斩,舌不可禁——所有这些,无不来自民间流传多年对嘴之痒的感悟。但这并不能说明嘴可以肆无忌惮。由于嘴既难防又难封,因而“嘴痒”给自己乃至他人带来的祸害将无法估量。要不然为什么会有人说“‘嘴痒’不算错,不管会闯祸”呢?
  其实说来,“嘴痒”也未必都一无是处。看场合,瞄对象,观事态,依事理,适度的“嘴痒”,当属申明大义之举,此举非但不应予止,而应着力弘扬才是。一如逢得忧国忧民的性情中人,国是家事社会之事,耳既濡之目亦染之,感观知觉非麻非木,“嘴痒”难止则在情理之中。只是别遇上昏君,否则,因为“嘴痒”轻则要遭“掌嘴”,重则遭水煮火烹斩立决车裂之祸即在所难免。商鞅、吕不韦、韩非、金圣叹等人的命运就是例证。好在他们的“嘴痒”不乏智慧,因而还给后人留下不朽的英名。
  留不下英名,却又因无畏的“嘴痒”而惹事生非者,那就太不值当了。无怪乎古人“下民”中逢事多持“关我屁事”之心,“关我屁事”言外之意无非是止嘴之痒,不管“闲事”死来活去,虽有悖人之起码的德行,但也不至于因招惹是非而出祸端。
  谚语中有一句话叫“言多必有失”。言多,亦即“嘴痒”。“嘴痒”是否意味着必定要出错?这个说法值得商榷。我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成败与否并不在于他说了多少话,而在于他说的话对自己乃至对他人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要让自己的话在影响力上起到积极而非消极的作用,慎言才是最重要的。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则禄在其中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宁可保留不说,其余有把握之处,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地方,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后悔。能够做到言不招怪,行不招悔,就不愁得不到官职与俸禄了。其实,人与人之间语言礼仪的道理也是一样:言之无慎,毋宁莫说;言之有慎,多多益善——又何必止嘴之痒?
  当今社会,“嘴痒”者无处不在。从政客到市侩,从掮客到商人,从说客到布衣,无论是无聊的还是有聊的,也无论是“有礼”的还是“无礼”的,逢人逢事张嘴说话,是有效沟通的一种必然。如若没有语言或语言贫乏,那如何沟通?殊不知语言沟通一旦稍有不慎,各种难料的不测就会如期而至。真乃无嘴气死人,有嘴也会言死人!
  前不久,邻居赵某找来三位“麻友”开牌局,挑灯夜战。及至凌晨时分,赵妻夜班回来却被吵得难以入眠,遂与丈夫赵某口角,三个“麻友”见势不妙,自知理亏,敷衍几句,便溜之大吉。其妻听说赵某输了钱,睡意顿无,忿劲冲天,于是两口子的口角渐渐升级,双方恶语相向、拳脚相加。天亮之时,赵某屈于雌威,似乎已败下阵来,可其妻却越战越泼,摔锅砸碗扔瓶子,且哭且闹且吵嚷,不但毫无见好就收之度,而且大有和赵某战个你死我活之势。
  邻人有“好事”者纷纷起床劝架,未果。我去时,瞧得赵妻正从厨房摸出一把菜刀,说是先劈了赵某再说。一伙人上前将刀夺了,她仍不罢休,又回到厨房,不知又要摸出什么利器来。
  拉架人越多,赵妻“疯”得越来劲——看来,这场戏若是照着赵妻的“剧本”演下去,那将必然以出人命案来收场了。大家着急,我也着急,想说些什么但就是不知该说什么。
  大家都在“多动手少动口”地忙着劝架,谁都没有找到“一招就灵”的劝架办法,因为谁也不敢多说什么有实质性意义的话,慎言在上,谁都怕自己“嘴痒”说错了吃力不讨好。
  此时此际,住在我楼上的王老师出现了。只见他一步上前,劝开拉架的人们,大声嚷道:“大家都闪开,咱们倒要看看这两口子谁把谁打坏了,谁掏钱上医院,谁侍候谁去?”王老师的话刚落,几个劝架的人巴拉巴拉全退到门厅口。王老师又缓了点口气道:“你们两口子吵架,是吵给别人看的,还是吵给道理看的?”接着他又对赵妻说:“吵就吵了,还要大打出手,你们打呀!拿刀砍呀!你把你男人砍个好歹,你就能活得好?”那赵妻听了王老师这番话,嚣张的气焰顿时全消,坐在地上“哇——”地号啕起来。
  我看赵妻已威风扫地,便给旁边的几个妇女递了个“送台阶给人下”的眼色。她们立马心领神会地走过去,轻劝柔哄地让她“顺坡下驴”,她怏怏地爬起来,跟着妇女们走了。
  一场家庭战争因王老师的一阵“欲擒故纵”的“嘴痒”而告终。可以想见,如果没有王老师的一阵嘴,那位赵妻在人人皆怕“嘴痒”的情况指不定要把事折腾多大!
  知此事者,谁还敢一味地声称“嘴痒”都只是过而无功可言?故而引得“改版”《诗经》云:
  路漫漫其“嘴痒”兮,
  谁将上下而止之?


“难言”之灾——语者悟者各有其难

  读过韩非子《难言》《说难》的人无不知晓韩非子对说话技巧论述之精辟。《难言》《说难》不同程度地阐发了人“嘴痒”了必须说话、但往往又被说话之难所累的矛盾。韩非子认为,一个人不愁没有卓见、思辨力和自由表达的言论。关键在于:由于言论的仲裁权掌握在“听者”手里,所以说话要讲究方式和策略,不要“嘴痒”了便不分对象、场合、轻重随意道出口。韩非子的话虽为王室政客之所用,但依我之见,在当今相对开放的社会里,他的劝戒足已让所有的人引以为训。
  我姑且将“言论仲裁权”引申为当今的“听话”者对说话者语言的主观理解。因此可以诠释为:人不愁没有自由的言论,愁的是如何领会言论的自由。或是:非说话之难也,悟说话则难。
  许多人早已习惯用“众口难调”来形容人们口味之各异,这和一句话对不同人所带来的不同的理解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靠的就是语言,也恰恰是对语言理解之故,致使好端端的一句话,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没什么,一笑而过;而有的人就可能会敏感些,觉得受到了伤害。
  谁敢说所有的人所说的所有的话在所有的人心里都能达到一致的理解?
  所以说在一定的条件下“嘴痒”无罪,罪在理解之异!
  所以要奉劝人们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不要轻易地上“有话就说”的当!
  “嘴痒”者当诫而非为止。诫什么?勿躁是也!亦即:嘴可痒但要有体统且不失理性。理性的“嘴痒”并没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非理性致使“嘴痒”“痒”出了“嘴灾”!
  美国人际关系大师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的开篇就娓娓道出“不要抱怨、指责或批评别人”,“要以适当的方式赞扬别人”,“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的劝戒语,并将这些劝戒语作为说话准则分章论述。我把这些内容归结起来,找出卡耐基论述的立足点,发现他极为关注说话者在要说话那一瞬间的心理准备。卡耐基认为,说出来的话如果自己很明白,而别人却误解其意,那就莫如不说话。而韩非子在《说难》篇中下的一个结论是:“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处在可能被怀疑或是不该发表意见的处境中,即使再正确的话也不能让嘴发痒(即使止嘴之痒也是有前提、有条件的)。
  若是把卡耐基和韩非子的观点组合起来,一个值得人们注意的现象出现了:为什么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专制社会的韩非和如今生活在民主社会的卡耐基在对“管嘴”观点的论述上竟然会如此一脉相承?看来人类的天性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超越历史、超越阶级、超越社会、超越人种而普遍存在的微妙的东西。
  让嘴说话——这是没有人会拂逆的道理。但既要说话,又要管好嘴,这对很多人来说还真是个难题了。殊不知世界上正是因为有了难,才有难能可贵。我国著名学者马寅初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就曾经历过一次“嘴痒”却说话难的尴尬,但他依靠智慧,在一瞬间就语出惊人。
  那是马寅初先生应邀参加中文系郭良夫老师的结婚典礼。贺喜的人们看到校长亲临现场,情绪顿时高涨起来,鼓掌欢迎马校长即席致词。马寅初先生本来没有想到要讲话,但是置身于喜庆的环境里,不能有违众人的意愿,何况自己也真想讲两句祝愿的话。但是,讲什么呢?讲几句场面话吧,马校长没有这个习惯;讲做学问吧,显然不合时宜。突然,他灵机一动,来了个一句即兴:“我想请新娘放心,因为根据新郎大名,他就一定是位好丈夫。”
  在场的人听了马校长的这一句话,起初莫名其妙,还是在场的一个人联想到新郎官的大名,一点一拨,大家顿时恍然大悟:良夫,不就是善良美好的丈夫吗?于是大家都开怀地畅笑起来。
  马寅初先生借助新郎的大名加以发挥,既表示了校长对教师的良好祝愿,希望郭老师人如其名,做一个好丈夫,又妙趣横生地增添了喜庆气氛。
  如果把马寅初先生如上的那句话引至卡耐基的“位置对调”或韩非的《说难》理论来理解的话,更印证了说话者在说话前对“听话者”分析的重要性。
  如此说来,“嘴痒”之诫的真义还不仅仅单一地理解为勿躁,因为让说话时即时的“位置对调”未必就能使对方真正达到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说话者是不是还要进一步考虑自己的说话态度呢?韩非子在《说难》中已经把士人说动人主时可能遇到的种种难题罗列出来,并做了解剖,提出种种奴颜媚骨、卑躬屈膝、鉴貌观色的说客方案。这种说话方式和孔子所斥责的那种无节操、无人格的“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意思无异。
  我想马寅初先生在如前所说的那句话之精彩,就在于他道出了所有来贺喜者的心声。也就是说,他的祝词无论由谁说出口,他人的理解都是一样的。这就提醒我们,说话前最重要的思考,就是在不违自己的节操与人格的前提下,如何把话说得让更多的人听明白,更乐意接受!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吾欲借佛意念天下人心,故不齿一问:尽思考,不躁言,汝今能持否?


四类败嘴——无畏的嘴仗之源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所有器官中最难管教的就是自己的一张在不停地说话的嘴。
  讲错话本来就是难以避免的,如果把太多的时间耗在讲话上,那么可能出现的讲错话几率就更高了。这就像做一篇文章,本来几百字就能完成的文章,可能只会出现一两个错处,若是非要往里灌一大堆文字,这篇文章还能读吗?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有“笔痒癖”者虽知理却未必明理,因为“癖”字注定了他宁可与错误为伍,也不愿意止笔之“痒”。如果一个人的“嘴痒”也有成“癖”的倾向的话,那么我看他这张“败嘴”之名也就基本定型了。
  不要以为“快言快语”就是好口才。事实上有很多的“败嘴”恰恰就是败在他自我感觉良好的“快言快语”上。“快言快语”容易学,但在快言快语下不出语失,那可就难了。真正既能快言快语,又能很少出语失的人毕竟都是些语言天才。凡夫俗子,逢人逢事未思发语,其结果自然扑朔迷离,正误难料。如果你患了“嘴痒癖”,那么,你在每天空耗了大把时间的同时,又要在无头的语言官司上浪费多少精力呢?
  看到什么说什么,听到什么说什么,闻到什么说什么——语言是“快”了,但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未及缕理的前提下感官的语言折射,因而这种语言往往是非理性的、片面的、不成熟的,也是容易引起各种更多的语言争纷的。中国人由史而今一脉相承的好打嘴仗的劣习,其主要症结就出在广泛使用“少思多嘴”的“直入式”语言上。既然大脑是听觉、视觉和嗅觉的综合过滤器,为什么偏偏要让动嘴走在动脑之前呢?
  患“嘴痒”时来不及动脑——这也许是一种最好、也是惟一的解释。但凡干脆别动脑那倒也罢了,问题是脑子还总是要开动的,脑子一开动,大都是囿于对他人多心眼、小心胸的“有错必纠”上,于是“嘴痒癖”的“下文”自然会是互不相让的嘴角之仗。在这种嘴仗中,输赢已显得举轻若重,因为被空耗掉的宝贵时间已经举重若轻了——大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