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2005年第03期-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终于有人,世纪之交的当代学者,响应凯恩斯的先知的声音。一个叫里夫金的学者1995年写了一本书《工作的终结》。我讲一讲他叙述的美国历史,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美国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四分之三,1870年的时候降到了二分之一,1900年时是三分之一,到了1940年的时候是五分之一。到了今天是多少?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百分之三。再看工人,五十年一个周期地看。1810年的时候,美国有7.5万工人,1860年的时候有50万工人,1910年的时候有800万工人,1960年的时候美国有1600万工人,这是美国工人数字的高峰,占当时全部就业者的35%。再以后的历史,也就是1960年以后,美国工人的数字开始递减,而生产在不断的增长。到了今天,生产的规模和产值大概是1960年的二倍以上,可是工人的数字只有1960年的一半。1970年的时候300万人从事服务业,1990年是时候是9000万。服务业使美国免遭大规模的失业。但是谁敢说明天的服务业不是昨天的农业和工业,不遭遇这种命运?
我们再看机械和自动化的作用。1944年,美国发明了摘棉花的机器。大家知道美国南部很多黑人种棉花,当然种棉花的黑奴是更早的历史,南北战争之后仍然有很多黑人不是奴隶了还在摘棉花。摘棉机的使用使美国500万黑人不再摘棉花了,有机器摘了,大农场不再需要黑人摘棉花了。500万黑人向北方移民。学者说这是比解放黑人宣言更有效的手段,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最快的移民。这样一个大的变迁全都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机器的出笼。我们再说,过去卷烟是靠人操作,每人每天能卷3000支烟,一台卷烟机每天能卷12万支烟,能顶上40个人。随着新的印刷技术的发明,美国大批报社的排字工人将面临着失业的危险。但是工会和老板一直在激烈的争夺,老板不得不向工人让步。1966年时美国三家最大的报社将他们是否要使用新的印刷技术的选择权交给了工会。你们说要使用新的机器,咱们就用,你们说不使用,还是人干,咱们就用人。工会还是很厉害的,老板不敢霸道地说用机器,真的这么干的话,会有大批人下岗回家。再说一项技术,也是今天看起来稀松平常的技术——自动接话机。电话自动接话机使全美6000个接话员下岗。再说银行取款机,一个取款员每天可以处理200件业务,一个取款机可以处理2000件,一个取款机一周工作168个小时,昼夜不吃不喝在那里干,它的成本只是2.2万美元,它没有福利待遇,没有养老金。你说为什么老板还要用一个血肉之躯的营业员呢?所以老板当然是愿意用机器不愿意用人。黑人首先从农场下岗,而后从工厂下岗,唯一能增加黑人就业的岗位在哪里?在政府部门。此前的历史从农奴时代开始,一直是黑人被剥削,随着机器的自动化,黑人从被剥削到没用处,自动化最终毁掉了工人们最重要的一个武器,什么武器?罢工。自动化使工人再也拿不出这个有利的武器来对付老板。不错,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和《工作的终结》相对立的观点,说新科技除了能代替很多工人以外,新科技也造就了一些新的产业、新的就业。比如说电话的生产。不错,新的科技也造就了一些新的产业,增加了一些人的就业,但是它远远赶不上它所造成的下岗。这样的例子我想大家动脑筋就会发现比比皆是。你想想,电脑汉字系统的文字处理,将减少多少排字工?
下面我们再看看全世界的失业情况。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世界失业的人数 4.5亿,六十年代是4.8亿,七十年代6.2亿,八十年代7.3亿,1993年,全世界有 13%的人失业或者不充分就业。现在全世界有8亿人失业或者半失业。这个数字是三十年代大萧条之后的最高峰。工业文明增加了物质财富,信息革命造成了一种新的变化,增加了空闲时间,北部世界财富的增长已不在话下,更大的变化是增加人们的空闲时间。
在这一部分,我要讲的最后一个观点是:认清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能解决失业问题吗?能让更多失业的人找到工作吗?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失业,这不仅是中国,也是人类世界的大势所趋。如果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是没有摸到时代的脉搏。但是很不幸,不仅在中国,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竞选的时候还在许诺,增加就业。这与人类发展的大趋势绝对背道而驰。培训是增加不了就业的。为什么不能增加就业?培训只能使一部分人代替另一部分人。比如说你下岗了,参加培训后技能提高了,你去竞争上岗,就把另外一个人挤下去了。假设你们从事的是传统产业的话,那么你们技能提高了,一定要挤下去一部分人。这是零和博弈。有100个岗位,有50个待业人员,他们培训后,有 50个人上岗,就有50个工人下岗。假设你从事新兴产业的话,可能增加一些就业。传统产业的话就一点也增加不了。但是我们想想,如果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简单培训一下能够加入新兴产业吗?不能。所以说培训要增加就业是不可能的。这是一个层次较低的道理。但连这个道理也没有被社会上所有的人,乃至政治家全部消化。上面的道理就更不用提了。上面的道理,即闲暇的增长是历史趋势,实际上是在反驳主流的意识形态。主流的意思形态总是说消费带动生产,消费带动就业。实际上是非常荒诞的,不符合人类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从两点上反驳:第一个,如果我们承认以后的生产力越来越依靠机器,越来越依靠自动化,那么消费凭什么能增加就业呢?消费增加了可以增加机器啊。这是第—点反驳。
第二点反驳:为什么要用消费来带动就业呢?昨天你的消费挺合适的,有人告诉你说再多消费点,有些朋友和兄弟还没有就业呢,所以再多吃点,再多穿点。这不是有病吗?对于你来说,消费够了就不要再消费了。够了为什么还要消费?就业也不是目的啊。一部分人通过更多的消费让另一部分人上岗,这不荒诞吗?一部分人吃饱了还要再多吃点,就是吃撑着,以求让另一部分人上岗。再说多吃点,钱从哪里来呀?多吃点不花自己的钱吗?你又不是腐败分子。多吃点要花自己的钱,意味着要多生产一点,能挣出更多的钱来。我多吃就要多挣,所以我还要额外的多工作,然后再把自己吃撑。我们今天的社会里多数人的工作是为了挣钱,工作本身乐趣不大。我们要是能达到马克思所说的工作变成自愿,那当然好。但现在只有一部分人能做到。我很幸运,我能做到。我读书读得眼睛受不了,所以现在很苦恼,要不然我读书就是极大的乐趣。我工作没有什么钟点,因为这就是我的乐趣。如果工作的人都变成像我这样,就进入共产主义了。可是目前感到工作本身有极大乐趣的,只是一小部分人。我们短时期内不可能造成多数人对工作抱有很大的乐趣,那么让大家多消费的话,就等于说让大家多劳动。多数人劳动不太有乐趣。那么告诉你多消费的话,就意味着让你多劳动,就意味着你要有更多的不幸。因为你也不怎么愿意热爱这劳动嘛。比如,满足自己恰当的消费干6小时就够了,但是为了多劳动多消费乃至帮助别人就业,干了8小时,每天多了两个小时实际上是多了两个小时的不幸。所以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在温饱已经解决的前提下,在十年、二十年以后我们人均的GNP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程度的时候,我们的奋斗目标应该是增加每个人的自主时间,即减少工作时间。
有相当多的人下岗,这是大势所趋。我们说凯恩斯在1930年就说100年之内,每个人每周工作15个小时就可以满足全部生活需求,15个小时要是按照5个工作日。箅的话就是一天工作3个小时。要按8小时工作制算的话就是两天都不到。今天世界很多地区就可以这样做,明天的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这样。这个变化太大了。
要应对这个变化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就是每个人减少工时,大幅度地减少工时,其实这个趋势我们已经看到了。我们的父兄原来每周工作6天,后来变成 5天了。还会往前走,某一天就宣布变成4天了。其实在发达国家工人们愿意牺牲工资增加休闲,这多好啊!但是他们没有选择自由。为什么没有选择的自由啊?老板不愿意增加一些工人,而每个人减少一些工时。老板觉得这样不好管理。比如说老板有100个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他不愿意有120个工人每天工作6小时。这样人太多管理费力。愿意人少一点,他们多干一点,这样好管理。老板不愿意减少工时,老板不给这种自由。这是发达国家。但是减少工时一定是未来选择的一个方式。减少工时意味着不要有太多的人失业,大家共同承担“失业”。原来8个小肘,现在7个小时、6个小时、5个小时,原来工作5天,现在4天、3天,轮着干。劳动是权利,分享劳动机会,自己可以不干,别人不能剥夺。这是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是社会上相当多数的人不工作,发给生活费,发的生活费足够解决温饱,绝对高于低保,但是你不能比干活的人挣的更多,人家毕竟在那干活。这个社会上以后就会有六分之一,五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有二分之一不干活。这样就划分出两类人,一类是干活的人,一类是不干活的人,不干活的人数量相当大。
在这个演讲一开始的时候我就说,这个演讲有点超前,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哪里是超前,简直是荒诞。但是我想和你说,我是在很认真、很理性地和你探讨这个问题。我没有多少年可活了,“你们有漫长的未来”——我一开始就做了铺垫。愿意不愿意相信我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想象力。我在北大上的课是“生物学对社会科学的启示”,这课上的非常高兴,上完这课以后充分理解了美国大牌教授的乐趣。他们坚持每年给本科生上课,绝对不是只给研究生上课。那些小孩子们是天才少年,比他们的哥哥们厉害。人的岁数大了四五岁就变得世故了,一世故以后就约束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8岁的孩子的想象力不得了!讲完课有的同学不走,热烈地继续憧憬着未来,一个同学对我说:美国的一个学者说(不是愚人节)二十年后会有超人出现,你信吗?我说:我觉得差不多,我真觉得二十年会有大变化,因为基因工程和电脑的配合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我相信这个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这个世界将被生物学极大的改造,和物理学改造这个世界完全不一样了。那时候生产力还算一回事?人类普遍的智商是100,这是基数,那时人类的智商都是150或200,生产力根本就不是一个事。轻而易举解决温饱问题在今后绝对不是难事。1930年代凯恩斯就跟我们说这个话了,如果今天你还觉得我在这里跟你们讲一个荒诞的故事,我只能说你不配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青年,你看不到趋势,你没有想象力。
我们一直以为失业是一种灾难。但是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失业不尽是一种灾难,不尽然。就举失业最严重的美国大萧条时期为例。大萧条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文化进步。那时人们没钱,生活相对紧迫,有时间,有大块的时间没事干。于是美国的公共图书馆兴旺了,人们没事干,读书。大萧条造就了美国人的读书习惯。大萧条还造就了美国人热爱运动,还是因为没事干。当然美国大萧条的时候不是中国的困难时期,不是1961年,不是吃不上饭,要吃得特别好做不到,但是吃饱了。这时候就运动,它造就了美国人热爱运动的性格,给美国打下深深的烙印,形成新的习惯,热爱读书,热爱运动,热爱园艺,在家里弄点花草什么的,有的是时间,不干这个干什么呀?当美国人民因为经济上不景气而有大量时间的时候,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开创了另一个美国,造就了另一种生活习惯。这种生活习惯是文明的、高尚的、优雅的,不是功利的,天天捞票子数票子,不干别的。实际上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带来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在演讲的第一部分说,女人因为不得已而为之,在一段时间内,在一段精力非常充沛的时候不得已回家了;不要以为这完全是一种灾难,你有勇气愿意尝试新的生活方式,你可能率先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率先在家里开始新的生存方式的选择。
我再举一个例子。德国人的物质消费只有美国人的一半,但是德国人享受的休假,享受的运动,享受的艺术生活,比美国人多一倍。你说谁活的好?我认为日本人活得最惨,日本的人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