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1].克劳塞维茨-第4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应先遣部队时最常用的和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强大的骑兵,因此当先遣部队离主力较远时,应该把骑兵预备队配置在主力和先遣部队之间。
因此,最后的结论是:先遣部队作用的发挥,与其说是通过真正的力量的发挥,不如说是仅仅由于它们的存在,与其说是通过它们真正进行的战斗,不如说是通过它们可能进行的战斗。先遣部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够阻止敌人的行动,只能象钟摆一样缓和和节制敌人的行动,使我们有可能正确地估计敌人的行动。
第九章 野营
对军队战斗外的三种状态,我们只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也就是说,只把它们看作是战斗的预先形态,即地点、时间和兵力的决定来研究。至于战斗的内部部署和向战斗状态过渡等问题,则属于战术范畴。
我们所说的野营,是指舍营以外的各种宿营——幕营、厂营或露营。野营同它所预示的战斗,在战略上是完全一致的,在战术上,却未必经常一致,因为人们基于某些原因所选择的营地,可能并不恰好就是预定的战场。有关军队配置( 即军队的各部分应占据的位置) 必须谈的问题我们已经谈过了,现在只是对野营作些历史的考察。
从前,即从军队的数量再一次大大增加、战争变得更持久、战争的各个部分联结得更紧密的那个时候起,直到法国革命时为止,军队始终是用帐篷宿营的。这是当时的正常情况。暖和季节一到,军队就离开营房,到了冬季,再回到营房里去。冬营在某种意义上应该看作是非战争状态,因为军队在冬营时就象停了的钟表一样已经不再起作用了。
军队在进入真正的冬营以前为了休息进行的舍营,以及在面积不大的地方进行的短时间的其他各种舍营,都是过渡状态和特殊状态。
至于双方军队这样有规律地和自愿地停止活动,在过去和现在为什么能够同战争的目的和本质协调一致,这里不是研究这个问题的地方,我们以后再谈。在这里我们只说明当时的情况就是如此。
自从法国革命战争以来,因为运送帐篷必须有庞大的辎重,许多军队就完全不用帐篷了。一方面人们认为,在一支十万人的军队中。,最好能省下运送帐篷的六千匹马,从而增加五千名骑兵或者几百门火炮。另一方面,在大规模的迅速运动中,这种庞大的辎重只能是一种累赘,不会有多大用处。
然而,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两个不利的影响:兵力将受到更大的消耗;地方将遭到更大的破坏。
不管粗麻布造的帐篷的保护作用多么小,人们都不能忽视,军队长时间没有帐篷是会感到很不舒适的。某一天使用帐篷或不使用帐篷,差别是很微小的,因为帐篷几乎不能蔽风和御寒,也不能完全防潮。但是,如果在一年里不使用帐篷的情况重复两三百次,那么微小的差别就变成很大的差别。军队由于生病而损失较大,就成为十分自然的结果。
至于军队没有帐篷会使地方受到破坏,那就无需加以说明了。
由于取消帐篷有上述两种不利的影响,有人可能会认为,战争的激烈程度一定会受到另一种方式的削弱,即军队不得不更长时间地和更经常地进行舍营,而且由于缺乏设营器材,有帐篷时本来可以采取的一些配置也只好放弃了。
如果不是战争在这个时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而抵销了这些微小的、次要的影响,那么就可能出现战争威力被削弱的情况。
但是,战争的原始暴烈性已是这样不可抗拒,战争的威力已是这样异乎寻常,以致连上述的定期的休息时期也被取消了,双方都在不可抑制地尽其全部力量寻求决战,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第九篇中详细论述。在这种情况下,就根本不存在军队的运用由于不使用帐篷而发生变化的问题。军队应该厂营还是露营,只能根据整个行动的目的和计划来决定,根本不是根据天候、季节和地形条件来决定的。
至于战争是否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会保持这样的威力,我们在以后再讲。战争的威力如果没有这样大,不使用帐篷当然会对作战产生一些影响。不过,如果说这种影响大到足以促使军队再使用帐篷宿营,那是值得怀疑的。这是因为,战争要素已经大为扩大,纵然它在某个时刻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还不时地回到以前那种狭小的范围中去,但很快又会以其不可抑制的本性不断地冲出这个范围。因此,军队的固定制度和装备只能是根据战争的性质确定的。
第十章 行军
行军就是军队从一个配置地点向另一个配置地点的单纯的转移。行军必须有两个主要的要求。
第一个要求是军队要舒适,要避免无谓地消耗本来可以有效使用的力量;第二个要求是运动要准确,军队要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如果编成一个纵队,也就是说沿着一条道路不间断地行军,那么这个纵队的首尾绝不可能在同一天到达目的地。在这种情况下,军队不得不非常缓慢地前进,否则就会象水柱一样,最后分散成许多水滴,加上纵队很长,必然会使最后的部分过度劳累,使全军很快就陷入混乱状态。
同这个极端相反,编入一个纵队的人数越少,行军就越容易和越准确。于是就产生了区分兵力的必要性,但是这种区分同为了分割配置而进行的那种区分是不同的。因此,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军队区分为若干个行军纵队,是根据军队的配置的需要,但并不是在每一个具体情况下都是如此。
要把一支大的军队集中地配置在某一地点,在行军时就必须把这支大的军队区分为若干个纵队。即使分开行军是根据分割配置的需要,也可能有时以满足配置的要求为主,有时则以满足行军的要求为主。例如,如果一支军队配置的目的只是为了休息,而不是在休息中等待战斗,那么,满足行军的要求就是主要的,而这些要求主要就是要选择良好的、修筑好的道路。考虑到这些不同情况,人们有时根据舍营和野营的情况选择道路,有时则根据道路的情况选择舍营和野营的地点。如果一支军队预定要进行一次会战,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到达适当的地点,那么;必要时就得甚至毫不犹豫地通过最难走的小道。与此相反,如果军队向战区作旅次行军,那么就应该为各个纵队选择最近的大道,并且尽可能地在大道附近寻找舍营和野营的地点。
不管行军属于上述两种行军中的哪一种,现代军事艺术的一般原则总是这样的:在预料可能发生战斗的任何地点,即在真正作战的整个地区内,编组行军纵队时必须使编成的各个纵队能够进行独立的战斗。为了满足这个要求,就要使纵队内有三个兵种的联合,对整体进行有机的区分,而且任命合适的司令官。由此可见,主要是行军产生了新的战斗队形并且从新的战斗队形中得到最大的方便。
在十八世纪中叶,特别是在腓特烈二世的战争中,人们已经开始把运动看作是战斗的一个特殊要素,并且开始利用出敌不意的运动来取得胜利。当时,还没有出现有机的战斗队形,因此,军队行军时不得不进行十分复杂而累赘的部署。军队要想在敌人附近进行运动,就必须经常作好战斗准备,而整个军队不集中在一起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为只有整个军队集中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侧敌行军时,第二线为了经常与第一线保持不太远的距离,即不超过四分之一普里,必须充分熟悉具体地形,不顾艰苦地越过一切险阻前进,因为在四分之一普里的距离内哪里能找到两条平行的良好道路呢? 军队向敌人垂直行军时,两翼的骑兵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在行军中有了炮兵( 它需要有步兵掩护的单独的道路) ,就会产生新的困难,因为步兵必须保持一条连续线,而炮兵会使本来已经拉得很长的步兵纵队拖得更长,并且打乱纵队内步兵的各部分之间的间隔。人们只要读一读滕佩霍夫著的七年战争史中的行军部署,就可以了解这一点,并知道战争因此受到的种种束缚。
然而,现代军事艺术规定军队可以进行有机的区分,各个主要部分都可以看作是小的整体,它们在战斗中能发挥大的整体所能发挥的一切作用,唯一的差别是小的整体的活动时间较短,这时,甚至为了共同进行一次战斗,各个纵队在行军中也不必相互靠近到在战斗开始以前能够全部集中的程度,而只要在战斗过程中能够集中起来就够了。
军队的人数越少,运动就越容易,也越不需要为了避免行动不灵活而进行兵力区分( 不是指为了分割配置而进行兵力区分) 。一支兵力小的军队可以沿着一条道路行进,即使要沿几条道路前进,也不难找到彼此接近的、可以满足需要的道路。
但是,军队的人数越多,就越需要区分,纵队的数目就越多,对修筑好的道路甚至大路的需要就越大,从而各纵队的间隔就越大。区分兵力的危险同区分兵力的需要,用算术术语来说,适成反比。各部分越小,就越需要相互支援,各部分越大,能够独立行动的时间就越长。我们只要回忆一下前一篇对这一问题的有关论述,只要考虑到在耕作区内主要大道两旁几普里以内,总可以找到几条平行的修筑好的道路,那么我们就很容易了解,在组织行军时,并没有什么非常大的困难足以使军队的迅速前进和准确到达同军队的适当集中发生矛盾。在山地,虽然平行的道路最少,各条道路之间的联系也最困难,但是每个纵队的抵抗能力却大得多。
为了使这个问题更加明确,我们想举个具体例子来说明一下。
根据经验,在一般的情况下,一个八千人的师同它所属的炮兵和一些别的车辆的行军长径相当于一小时的行程。
因此,两个师先后沿着同一条道路前进时,第二个师将比第一个师迟一小时到达指定地点。我们在第四篇第六章中已经讲过,一个兵力这样大的师,即使对优势的敌人也能抵抗几个小时。因此,甚至在最不利的情况下,即第一个师被迫立即开始战斗时,第二个师迟一小时到达也不算太晚。何况,在欧洲中部耕作地区,在一小时的行程内,行军大路左右多半能够找到可以行军的小道,而不必象七年战争时期那样常常需要越野行军。
此外,经验告诉我们,对一支由四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预备队组成的军队来说,即使在不好走的逭… 路上行军,它的先头部队在八小时内通常也可以行军三普里。
如果每个师的行军长径按一小时的行程计算,骑兵预备队和炮兵预备队的行军长径也同样按一小时的行程计算,那么整个行军时间将是十三小时。这个时间并不算太长,但在这种情况下,却有四万人沿着同一条道路行进。当然,这支军队也可以寻找和利用其他小道,因而很容易缩短行军的时间。如果在一条道路上行进的部队比上述部队还多,那么整个军队就不一定都要在当天到达,因为在现代,这样大的一支军队绝不可能同敌人遭遇后立即进行会战,通常要在第二天才进行会战。
我们谈到上述具体情况,并不是为了把这类情况全部列举出来,只是为了把问题阐述得更清楚一些,并根据经验说明:在现在的战争中,组织行军不再那么困难了。现在,组织最迅速和最准确的行军,已经不象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战争中那样需要特殊的技巧和精确的地理知识了,现在只要利用军队的有机区分,行军几乎就可以自动地进行,至少不需要拟制庞大的计划了。从前,单凭号令就可以指挥会战,而组织行军却需要很长的计划,现在,编组战斗队形需要很长的计划,而组织行军却几乎只凭号令就行了。mpanel(1);
大家知道,行军分为垂直行军和平行行军两种。平行行军又称侧敌行军,侧敌行军时要改变军队各部分之间的几何位置:并列配置的各部分在行军时要前后排列,或者相反。虽然直角范围内的任何角度都可能成为行军的方向,但仍然需要确定行军主要是属于哪一种的。
只有在战术上,才有可能这样彻底地改变各部分之间的几何位置,而且也只有使用所谓列伍纵队行进时才能做这一点,而大部队是不可能成列伍纵队行进的。在战略上更不可能这样做。过去,战斗队形中几何关系的改变只是两翼和各线之间的改变,而在现代的战斗队形中通常却是第一级单位,即军、师或者是旅( 根据整体的区分而定) 之间的改变。我们在前面谈到现代战斗队形时所得出的结论,对这一点也是有影响的,因为现在已经不需要象从前那样,在战斗开始前就把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