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华商圣 >

第5节

中华商圣-第5节

小说: 中华商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争而经商,行情看得很准。孔子的这些话并无责贬之意,可见那时对经商并不贱视,虽然在口头上常说“罪子贡善居积”,但内心还是偏爱他的,只要你仔细品味《论语》中孔子所说的“亿则屡中”那句话,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到了后世,子贡不断地被历代帝王祭祀和封爵,并且他的后裔子孙也受到了恩泽。唐玄宗封其为十哲之一,后追封黎侯。北宋则加封黎阳公,到了南宋又改封黎公。到了明朝的时候,又一次改封为“先贤端木子”。至清康熙帝时,康熙帝赐子贡七十世后裔端木谦“贤哲贵遗庥”匾额一块,并封其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且后代世袭。乾隆封子贡为十二哲之一,并塑其像于孔庙大成殿内。至今,在河南一带仍流传着“既在黎阳学子贡,何必南越法陶朱”的说法。在《河南日报》上,曾有一篇文章称子贡为“学者型富翁第一人”。1997年,在“马来西亚第二届世界儒商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曲阜孔子文化学院路承烈教授也发表了一篇论文,称子贡为“自古儒商第一人”。子贡开辟了文人经商的先河,以其齐家治国之气魄,勤奋好学之精神,博济广施之胸怀,谦逊至孝之美德,垂名后世。他与孔子的关系堪称尊师重教的楷模,使儒家思想在商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不愧为儒商之鼻祖,商界之楷模。

子贡 第14节:3。内儒外商,文行忠信

    3。内儒外商,文行忠信

    如今,“儒商”似乎已经成了一个流行的恭维词。如果一个人做生意发了财,你称他为“儒商”,就像你给别人一个笑脸,总会让人觉得十分舒服。“儒商”表示不但有钱,而且还有文化的意思。在相当一部分现代人的语言中,如果说一个人“没钱”,那是中性的,但如果说一个人“没文化”,那就有点骂人了。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儒商”呢?简单地说,儒商就是儒与商的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和商是两个被严格区分开来的称谓。儒乃秉承儒家学说的文士之谓,其天职在于求道求义;商乃通货之民,其本性在于求利求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以重义轻利、修身齐家治国、成贤成圣为基本价值取向和最高追求,故尊儒而贱商。然而,在商业活动中,儒商却自觉地把儒家伦理、精神文化同商品经济行为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商业文化。子贡就是这样一个儒商,他是孔子的高徒,是七十二贤中的佼佼者,有着纯正的儒家文化背景。子贡与具有早期道家思想的范蠡比较,似乎更具有典型的意义,就如《论语·述而》篇所讲到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所谓“文”,就是指历代保存下来的文献,亦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所谓“行”,就是指一个人的社会经验。孔子认为,丰富的生活阅历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所谓“忠”,就是下级对上级的忠诚。所谓“信”,就是指人际交往中的“信用”和“信誉”。也就是说,在子贡的观念里,一个真正的“儒商”,不仅要有学问,懂得书面知识和社会经验,而且还要有“道德”,也就是“忠”和“信”。至于学问和道德的关系,孔子教导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道德是第一位的,如孝、悌、信、仁等,其次是社会经验,然后有了“余力”,再去学习文化。道德在先,学问次之,也就是做人重于做学问。作为一个商人,求富取利无可厚非,但要符合道德原则,并且要把道德放在前面。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可见孔子对道德仁义的看重程度。孔子的教导对子贡的人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把学和行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他的言行举止上,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精神上有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所以他不但有钱,而且也有了精神上的独立和满足。从子贡的创业经历、所作所为中,可以得出现代儒商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具有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竞争意识,为了事业的成功,不怕挫折,始终如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儒家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遵循儒家以诚信为本的道德规范,注重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鄙视假冒伪劣,坚持以信取胜,视名誉为生命,力求做到名与利的统一。注重自身素质修养,以人格魅力影响部下,以儒家“仁者爱人”的人性观增强全体员工的凝聚力。一言以蔽之,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即是要发展经济,追求货币增值,这是商人的本性;“有道”,即是要讲人性、守道德,这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两者相结合,就是儒商经济伦理的本质。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常怀民族忧患意识,他们通过赞助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事业为国分忧,通过扶贫救灾为民解难,是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在经济领域落实和扩充的执行者。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程度,广博的知识结构,熟悉政治、经济、法律和现代科技,有较高的驾驭市场能力,善于审时度势作出正确的决策,把儒家学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运用得得心应手。

子贡 第15节:4。诚信为本,一诺千金

    4。诚信为本,一诺千金

    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信作为人生的准则,这是对儒商的根本要求,也是儒家先哲子贡所提倡的美德。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经商之本,是商业活动顺利进行和企业稳步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条件。一个人如果讲信用讲到了众所皆知的程度,树立起了信誉,他就享有了一种无形的资产,这样的人做事情总比一般人多几分可靠性。在《论语·颜渊》篇中,子贡与孔子有这样一段对话,叫做“子贡问政”,也就是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子贡问政时,孔子说:“一个好政府应该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和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子贡问道:“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是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那就什么都谈不上了。”在这段对话中,孔子强调了一个“信”字。“信”是本,没有“信”,一个政府立不起来。再具体地说,没有“信”,一个人也立不起来,那么一个企业无信自然也会没有商家孔子和他合作。把诚信二字分开来解释,诚就是真诚、诚实、虔诚之意,信就是信用、信誉、守信之意。诚偏向于内在,偏向生命主体,而信则偏向于外在,偏向行为表现。诚为体,信为用,以诚为本,方能有信用和信誉,方能言行一致,一诺千金。提到“一诺千金”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来回顾一下它的出处。据《史记·季布列传》记载,“一诺千金”的典故来自于春秋时期的季布。当时,季布是楚国人,为人重义气、重承诺,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完成。因此,在楚国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原本是项羽麾下的一名将军,曾经多次围困刘邦,后来项羽大败,退至长江岸边举剑自刎;刘邦得到天下后,贴出告示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并且向世人宣告:“若有胆敢在家中藏匿季布者,则罪及连诛三族。”但是,人们都敬重季布,无论季布走到哪里都有人冒着连诛三族的危险保护他。后来,季布来到了河南濮阳的周氏和鲁朱家,周氏和鲁朱便千方百计找人劝服刘邦,使季布得到了特赦,并且还任用季布做了郎中,后来又升任中郎将、江东太宗。由此可见,言出如山,重言诺,得到的回报是多么的巨大。有了信誉的保证,人们就觉得你说的话值得信赖,也就多了一份成交的可能,少了一分疑虑和不安。而且,拥有这样的好名声,各行各业的人都愿意与你打交道,愿意与你交朋友,就会在无形之中多出了很多条可以走的路。反之,如果一个人不重承诺,言而无信,则难以在社会上“立身”,连脚跟都站不稳,要成大事岂不成了空谈?值得注意的是,诚信又必须与行动相结合。《论语·先行》中记载,子贡问:“如何做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就是说,先为人们做出语言上的保证,然后再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意即君子必须做到言行一致。所以,检验一个人是否讲究诚信,只要从言行是否一致判断便可以得出结论。言出如山,一诺千金。在商品经济的今天,不仅人人都必须讲信用,而且要把信用讲好、讲出名气,所以诚信还要与智慧相结合。现实生活中,常常存在正直者遭到陷害,真心者受到欺骗,诚实者受人利用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就应当将诚信与智慧结合起来。一个有智慧的人,懂得智谋,善于权变,善于知人察人,有一定的警觉,方能正确运用诚信之道。因此,如果一个人能珍惜自己的声誉,发扬诚信的美德,美名一定会越传越广,越传越大,利润也会随之见长,而且会越长越高。

子贡 第16节:5。以和为贵,以仁为本

    5。以和为贵,以仁为本

    子贡不仅讲求信誉,而且还特别强调宽恕和仁爱。子贡曾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讲求“仁”也代表了儒家的另一思想——“尚和”。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子贡深受这一思想的陶,并且把这一思想贯彻到了他的经商过程中,即“以仁为本,以和为贵”。“和”即和谐、团结、融洽的意思。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追求“和”的理想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和谐、家庭和睦、性情和顺、纠纷的和解与和好、协作中要和衷共济、国家之间要和平相处等,这都是儒家文化的“和”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目标与追求。由此可见,“和”是何等的重要,只有“天时”和“地利”不见得就能取胜,“人和”才是最关键的因素。自古以来,儒商非常重视“和”的思想,并把它运用到商业活动中。他们提倡“和气生财”,“和为贵”,认为“老板与雇员之间的和谐,商家与商家之间的和谐,商家与顾客之间的和谐,商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都是实现管理目标和市场有序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如果没有“和”的存在,过于争强斗胜常常会导致两败俱伤,而合作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创利益,在“存异”中求发展和进步。那么,要想达到“人和”的效果,就应该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情感桥梁,就是“仁”。“仁”与“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所谓“仁”,就是“仁者爱人”,爱人即尊重人、爱护人和帮助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在仁爱端木子贡之心的统领下,人们之间才能和谐相融,才能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上下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情同一家。换个立场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通的,在你拥有一颗“仁”者之心的同时,别人也会对你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你也获得了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从而能更好地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懂得如何做人。现代的商人应该以现代人的眼光去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传统伦理和现代法治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把传统儒学“仁者爱人”的胸怀和法治社会“人人平等”的观念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现代商人所要做的就是,更好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担当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及责任。在管理上施行仁政,交易之际也时刻保持一个“仁”字。当你以一颗仁爱之心与人交往,由此换来的就是他人对你的忠诚、理解和支持,从而增强了凝聚力,使众人合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

子贡 第17节:6。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6。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尽管如此,作为一个现代商人一定要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儒家并不是从根本上反对经商,而是强调正义之道是经商之道的前提。儒商所讲究的是在商不唯商,求利不唯利。儒商的价值观包括仁爱善良的道德观、强国富民的目的观、取财有道的价值观、以民为本的服务观、见义勇为的责任观、公正平等的权益观等。儒商推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即发展经济,追求货币增值,这是商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