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土地是稀缺的,城里的房子很贵,特别是像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房价高得吓人,真正是“都市居,大不易”。可是这不是因为房子本身贵,房子本身不过是砖瓦砂石,并不贵,而是土地太金贵。在北京、上海、香港的房价中,又以香港为最,因为香港的土地可谓寸土寸金,香港岛人口稠密,不得不高楼林立,而著名的香港启德机场,居然是靠填海造地修建的。
第二部分 第14节:经济学的作用:让人更快乐(3)
劳动力是稀缺的。虽然中国人口有13亿多,可是受过中等、高等教育的却不多,农民工有2亿,但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很少。
资本是稀缺的,干什么都需要钱,没钱简直寸步难行。如果你大学毕业,没找到工作,想自己创业,可是没本钱,你一定会感叹,资本是稀缺的。
企业家更稀缺,合格的企业家少之又少,所以,有些出色的,年薪可以高达千万元人民币,甚至更高。如李开复、唐骏等,我们称他们为“打工皇帝”。
时间也是稀缺的,大家都想多活几年,都觉得时间不够,不但每天只有24小时,一个人的一生也“不过百年”(长寿的记录是由法国人让娜·卡尔曼夫人创造的,121岁),如果时间不稀缺,人们又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慢慢来吧。
按照《福布斯》(Forbes)发布的2009年全球富豪排行榜,世界上最有钱的两个人,分别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净资产400亿美元,以及“股神”沃伦·巴菲特,净资产370亿美元。他们还有稀缺的问题吗?
有!他们的钱肯定是够花了,两位今后的事业主要就是往外捐钱。但是,无论是盖茨还是巴菲特,都想长寿。为了长寿,有人花钱买保健品,吃绿色食品,买跑步机,打太极拳。时间对每个人都稀缺,盖茨和巴菲特也不例外。
我们需要的资源是稀缺的,不足以满足全部的欲望。这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而且是永恒的问题,即便将来,经济问题解决了,也一定会有其他方面的稀缺性。
有两种解决思路,其中之一是减少欲望,没有了欲望,就没有了痛苦。
怎么压制人的欲望呢?用宗教或者类似于宗教的东西。比如,佛教教义提到,人活着就是受罪,好好修行,死后上天堂。信奉宗教的人,比一般人有更强的自制力,也就是压抑自己欲望的能力强。
但是,这样的办法,虽然有效,却有悖人性,让人对于生命兴味索然。古希腊有位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我们前文提及,他在希腊文明中的地位以及生活的年代,都相当于咱们的孔子,他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有人称他是人类的第一个智者,对西方文明贡献卓著。
苏格拉底的哲学与以前的希腊哲学完全不同,以前希腊哲学告诉人们如何克服自己的欲望,遵从宗教教义。苏格拉底的哲学却是世俗的,他说,人应该追求现世的快乐,而不是来世,因为人只有今生,没有来世。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宗教的教义说人活着就是受罪,但是,它也不认为人生的终极目的是痛苦,因为,你今生受苦,仅仅是为了来世快乐,比如进天堂。
然而,苏格拉底说没有来世,断了人们的后路,所以,人就只能追求今生的幸福和快乐了。
第二部分 第15节:经济学的作用:让人更快乐(4)
大哲学家罗素说过,希腊文明的突然爆发,是全部哲学史上最令人惊异的现象。西方的文明就是从古希腊开始的,所谓文明,就是尊重人的欲望和尊严。
可是,从公元5世纪开始,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特别是其中的前几百年,被称为黑暗时期,宗教教义重新统治人类的生活,疾病流行,城邦消失,文明停顿。
14世纪发轫于意大利,而后在15世纪扩展到欧洲各国的文艺复兴,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结束了中世纪的阴霾。它所要复兴的就是古希腊文明。
文艺复兴是艺术打头阵的,它告诉人们,追求世俗的快乐是完全正当的。看看文艺复兴艺术三杰的作品吧,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恬静迷人的微笑,拉斐尔笔下闪着慈爱光芒的圣母,米开朗基罗展示男性阳刚有力的雕塑,无不张扬着人性的光辉。
近代科学由此产生,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开始萌芽、生长,国际贸易逐渐展开,生产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从那时开始,人类解决欲望和痛苦的办法,不再是压抑人的欲望,而是发展生产,提供更多的满足欲望的手段。
经济学正是为此而来。经济学要解决的是: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尽力克服稀缺性,更好地满足人的欲望。
经济学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
第一,生产什么?
明天就要考试,不及格就不能毕业,而心爱的女朋友非要去看《2012》,不去的话,“女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今晚的时间是一定的,不能两样都做,选择一个意味着放弃另一个,你必须做出选择,究竟用它做什么,看书还是看电影?
中国电视机产量世界第一,大飞机却一架也不生产。如果不生产电视,把资源转为生产飞机会怎么样?
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兼顾(如果能,资源就不稀缺),只能选其一,这个问题叫“生产什么”。这是人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如何生产?
农民种粮,既可以用机器,也可以用人工。收割机当然比人工快,可是如果只有一亩地,还是人工好,因为机器太贵,不值得。如果是大面积耕作,当然是机器划算。所以,中国农村至今主要用人工,美国的农场则用大型机械,否则全赔钱。
比亚迪的老总王传福(2009年中国福布斯排行榜第一名)去日本学习手机电池生产,发现日本用机器人做,因为日本的人工太贵,用机器可以节约成本。他手里只有几十万元钱,日本人的方法学不了。回来后,他决定用人工生产,中国的人工便宜,他把日本机器人的那些分解动作,全部改造为人工操作,比亚迪成功了,现在比亚迪手机电池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
第二部分 第16节:经济学的作用:让人更快乐(5)
中国每年的会议费有3000多亿元,有些会议没有任何实际的用处,不过是确定了下次开会的日期。单就开会的形式来说,没有特别的必要,集中开会实属浪费,电视电话的方式就够了,能省很多钱。
中国邮政为什么连年亏损?居然是因为技术太先进了。引进大量的信件分拣机,结果工人下岗。信件就那么多,用机器和用人工的效果一样,可是用人工便宜,机器贵,弃人工不用,当然就亏损了。
有人很迷信技术,觉得手段越先进越好,其实,这是误解。技术不是我们追求的,我们追求的,应该是经济效率,也就是利润最大。技术只是实物形式的效率,和利润是两回事,利润是货币形式的效率。
生产(也包括消费)的方式有多种,不同方式的后果不同,这是第二个问题,即如何生产。
第三,为谁生产?
生产并不是目的,消费才是。产品只有到达消费者手里,才算完成了它的使命。产品到个人手里的过程,叫做分配。如何分配,即“为谁生产”,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平均主义分配原则,卖力干活的和偷懒怠工的,最后的报酬完全一样。
平均主义制度的假设是,大家都会努力工作,没人偷懒。开始时,大家可能积极劳动。可是,热情作为动力总是暂时的,利益才是最可靠的激励手段。
总有一天,那些努力工作的人会发现,自己被偷懒的人剥削了。谁也不比谁傻多少,结果就是大家都偷懒。在平均主义体制下,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偷懒,占别人便宜。制度存在缺陷,好人也只有做坏事的份儿。
三个问题合起来,就是著名的“资源配置”。
计划经济配置资源,采用的方法是计划。生产什么,按照事先的计划;如何生产,看计划如何规定;为谁生产,按照事先计划的分配方法。
市场经济则用价格机制解决资源配置。生产什么,要看何者的利润大;如何生产,要看哪种生产方式的成本低;谁能得到,要看谁的出价最高。
计划经济听起来是美妙的。你看,由最聪明的人组成计划部门,制定计划,只要按照计划执行就行了。
市场经济看起来不那么完美,好像没人管,任由个人发挥,无所适从似的。
计划经济的有形的手,有时会把问题搞糟。市场经济由看不见的手来安排,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盛赞了这只手的美妙。
新中国建国60年,前30年是计划经济,后30年是市场经济,问题在于,为什么开始的时候,我们不信任市场,而很多国家从来就相信市场呢?
很简单,人们对世界和人自身的认识不同。如果你认为,个人的、自发的、自利的力量,比集体的、自觉的力量更大、更根本,你就会拥护市场经济,否则,就支持计划经济。
第二部分 第17节:经济学的作用:让人更快乐(6)
为什么听起来那么好的计划经济,比不上看起来混乱的市场经济?比如,中国的农村,原来以集体为单位生产,就不如现在的以家庭为单位好。
计划经济的计划要实现,有一个前提,必须知道每个人的欲望、需要,没有任何失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除非官员个个是神仙。
市场经济把决策权交给个人,靠价格传递的信息引导,个人就可以做出决策,而且可以适时调整。不要小看价格,只要价格不被压抑,就可以保证不出大事。
一个地方粮食绝收,这肯定是计划者没有料到的。怎么办?计划经济不允许人们把其他地方的粮食倒腾进来,那叫“投机倒把”,是要判刑的。只能层层上报,即使不存在有意隐瞒,在上报前,还要搜集信息,核查真假,上级在接到信息后,就要开会研究,然后制定计划,看看从哪儿调粮食过去,计划的变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搞定的。有了粮食,还要有调运的计划,也是个麻烦事。等粮食终于到灾区的时候,人恐怕早就饿死了。
市场经济下,情况则是这样的:粮食灾区的粮价将飞涨,这个信息很快会传递开去,得到信息的人发现了赚钱的机会,就会把粮食贩卖进来,而且只有动作快才能挣到钱。这些人虽然赚了钱,但是他们功德无量,不但让濒死的人没有饿死,还让粮食富余的人增加了收入呢!
允许市场作用,就不会饿死人,经济学是伟大的!
大人常常告诫孩子,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
一代代的大人,都这么告诫下一代,其实“好高骛远”,“这山看着那山高”,是人之常情,所有人都这么想。
有趣的是,大人们又同时让小孩子有理想。理想是什么?说得严重点,不过就是好高骛远,这山看着那山高罢了。
更有趣的是,孔子教育学生:“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意思是说,你的目标一定要高,这是个理论值,实际上,最后得到的,一定会差得多,所以,理想一定要高远,否则将一事无成。
人总是对现状不满意,对自己没有的东西充满向往,这叫“欲望”,欲望就是心中有想要的东西。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中国人常说,“欲壑难填”,“人心不足蛇吞象”。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认为人的欲望有五个层次,它们的关系是渐次递进的。
第一层次是生理上的需要。这是最低层次的欲望,包括充饥、解渴、穿衣、居住等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生存就成问题,遑论其他?人在生理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疯狂、犯罪。
第二部分 第18节:经济学的作用:让人更快乐(7)
第二层次是安全上的需要。不愁吃喝了,就在乎安全了。平安是福,我们总是祝人平安。
第三层次是感情上的需要,包括友爱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人是感情动物,人人都需要友谊和忠诚,希望得到爱,这在小孩子中最明显了;人还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且相互关心和照顾。加入某些组织、老乡会、同学会、战友会等,都是出于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