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人史-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称作尼尼微。 先知约拿断定它的广度相当于三天的路程。 在他执政的第
四十三年,亚伯拉罕降生了。这位亚伯拉罕就是我们信仰的开端。正是他接
受了许诺,我们的主基督向他默示说,他将要降世,并且要为我们受难,以
酬答对他的燔祭。他自己在 《福音书》中说道: “亚伯拉罕欢欢喜喜的仰望
③ ④
我的日子;既看见了,就快乐。” 根据塞韦鲁斯 在其编年史中的叙述,亚
伯拉罕这次献祭是在髑髅地的山上举行的,那就是我们的主被钉于十字架的
地方,今天公认为在耶路撒冷城内。在这座山上树立着救世主被钉的神圣的
十字架,从这里流出了他那神圣的血。这位亚伯拉罕接受了割礼之约,从而
说明他所受之于身者,我们则应铭记于心,正如先知所说: “你们当自行割
⑤ ⑥
礼,归耶和华,将心里的污秽除掉。” 又说: “不随从事奉别神。”还有:
⑦
“身心未受割礼的,都不可入我的圣地。”在亚伯拉罕的名字上面增添了一
个音节,上帝称他为多国的父。⑧
八他在一百岁的时候生下了以撒。在以撒六十岁的时候,利百加为他生
下双胞儿子。先生下来的一个叫以扫,又叫以东,就是 “凡俗”的意思,他
为了贪吃,卖掉了他的长子名分。他是以东人的始祖,从他往下传到第四代,
就是约巴,即:以扫、流珥、谢拉、约巴,约巴也叫约伯。约伯活了二百四
十九岁;他在八十岁的那年才从苦境转回,在此之后,他又活了一百七十年。
他的财富被加倍地归还给他,他从前失去了儿子,现在又如数都有了。①
九以撒的第二个儿子是雅各,他是上帝所钟爱的,正如上帝凭借先知而
②
传示的: “我却爱雅各,恶以扫。”他在同天使角力以后,被称作以色列,
以色列人即因他而得名。他生下十二个部落的始祖,他们的名字是:流便、
西缅、利未、犹大、以萨迦、西布伦、但、拿弗他利、迦得和亚设。在他九
十二岁那年,继这些儿子之后,又由拉结为他生下约瑟,他喜爱约瑟甚于其
他诸子;拉结还为他生下最后的一个儿子便雅悯。约瑟在十六岁的时候,显
③ 奥罗西乌斯: 《历史》,第2 卷,第 6 章。
④ 原文在西鹿之后漏掉拿鹤,见 《圣经·创世记》,第11 章。——译者
⑤ 原文版本在DCCCC 之后有四个空格,但其他版本有作DCCCC XLII 者,即九百四十二年。
① 亚述传说尼努斯建尼尼微城,其事亦见于希腊神话。——译者
② 见 《圣经·约拿书》,第3 章,第3 节。
③ 《圣经·约翰福音》,第8 章,第 56 节。
④ 苏尔皮西乌斯·塞韦鲁斯(约公元353— 五世纪初),生于阿奎丹,曾隐居从事写作,著有《圣史》(Historiae
Sacrae)两卷和关于马丁的传记及对话集等。——译者
⑤ 《圣经·耶利米书》,第4 章,第4 节。
⑥ 同上书,第35 章,第 15 节。
⑦ 《圣经·以西结书》,第44 章,第9 节。
⑧ 根据 《圣经·创世记》第17 章,第4、5 节,亚伯拉罕原叫亚伯兰,上帝耶和华叫他改名为亚伯拉罕。
——译者
① 见 《圣经·约伯记》,第42 章,所记约伯年岁与本书有出入。——译者
② 《圣经·玛拉基书》,第1 章,第2 节。
… Page 15…
示了一种救世主的仪范。他做了几个梦,都讲给他的哥哥们听:他梦见他在
捆禾稼,而他的哥哥们所捆的禾稼都向他的那些捆下拜;另一次是太阳和月
亮与十一颗星向他下拜。这件事使他的哥哥们的心中对他产生了强烈的憎
恨,因之他们妒火中烧,以二十枚银币把他卖给某些前往埃及的以实玛利人。
但是当一场饥荒降临到他哥哥们头上的时候,他们也去到埃及,约瑟认出了
他们,可是没有被他们认出。约瑟几度审问他们,让他们把同他是一母 (即
拉结)所生的便雅悯带到他那里去,并且向他们说明了自己的身分。从此以
后,所有的以色列人都前往埃及,并且由于约瑟的关系而享受到法老优厚的
恩惠。雅各在向他的儿子们祝福以后,死在埃及,他被葬在他父亲以撒在迦
南地方的坟墓里。可是在约瑟和法老死后,整个这一族人都被贬为奴隶,等
到埃及发生过十次瘟疫之后,他们被摩西解救出来,法老则溺死在红海里面。
十关于渡海的事,既然有许多作家作了不少的记述,我认为在这卷书中
插入一些有关他们渡越的地点和渡越的方式的叙述,是适宜的。如所深知,
尼罗河流过埃及,以它的洪水灌溉它,因此之故,埃及人通称为尼罗河上的
居民。许多旅行家讲到尼罗河谷今天布满了圣洁的修道院。在它的岸上有一
①
座巴比伦城,这不是前面提到的那座,而是同名字的另外一座。 约瑟在这里
以奇异的技巧用方块的石头和灰泥修起了谷仓,这些谷仓底部甚宽,顶上狭
②
窄,因之谷物是通过一个小洞而注入的;这些谷仓直到今天仍可看到。 国王
带领成队的战车和大量的步兵追赶希伯来人,就是从这座城出发的。上述这
③
条河流来自东方,朝着红海的方向向西方流去。 可是从红海伸展出来的一个
④ ⑤
湖泊,或者说是海湾, 却自西向东流,它长约五十里, 宽约十八里。在这
片海水的顶端修建起克利斯马城,倒不是由于这地方肥沃 (因为它是无比贫
瘠的),而是由于港口的关系;来自印度的船舶由于该地往来便利而在这里
停泊,在这里收集的货物散发到埃及全境。希伯来人穿过沙漠走向这个海湾,
来到海的本身,由于他们发现了甜水,就安下营帐。他们在这块沙漠和大海
之间的狭窄空地上停了下来,正如前人所记: “法老听说海和沙漠已经把他
①
们困住,无法再前进了,就命令要把他们赶上。” 当军队迫近的时候,人们
就向摩西呼喊。摩西根据上帝的吩咐,把他的杖伸向海水上方,海水便被分
②
开,他们从干地上走了过去。正如 《圣经》所说,一道水的墙垣从四面护住
他们,他们在摩西的率领下走了过去,毫无折损地来到西奈山对面的海岸上,
而埃及人却全都淹死了。正如我已经谈过的,关于这次渡海的记述是很多的,
但是我所注意的是只把那些我认为真实的东西安插在这卷书里,这些东西是
我从有学问的人和曾经到过当地的人那里听来的。他们说,战车轮子所造成
的辙印甚至一直存留到今天,就人们目力之所及,可以看到它们留在海底。
如果它们由于海的运动而被稍稍掩盖起来,那么等到风平浪静的时候,它们
① 在旧开罗城原址上。
② 谷仓即指金字塔而言,中世纪的传说归之为约瑟所建。
③ 古老传说谓尼罗河发源于印度,格雷戈里或许信以为真。
④ 即苏伊士湾。
⑤ 古罗马一里约合一千四百七十八米。——译者
① 见 《圣经·出埃及记》,第14 章,第 3 节。但此处与天主教会公认的 《圣经》通俗拉丁文译本(下称经
文)出入甚大。
② 见同上书,第 14 章,第21、22 节,此处系意译。
… Page 16…
就会奇迹般地恢复原状。又有人说,以色列人在海里绕了一个小圈子以后,
又回到他们原来从那里下水的海岸来了。也有人断言,他们在一个地方全部
③
下了海;可是还有人错误地引证 《诗篇》里“那把红海分成几部分的”这句
话,宣称在每一个部落的面前都打开了一条各自的路。但是这里所谓的几部
分不能按照字面而应作为譬喻来理解。因为世界被人们譬喻为海,它也包括
许多部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同样走过去的,也不是由同一条路走向永世
④
的。有些人在第一时 就走过去了;这些人因领受洗礼而再生,他们能够坚持
到尘世生命的末日而不受一切肉体污秽的沾染。有些人,纵使是在年纪比较
大的时候才皈依上帝的那些人,是在第三时走过去的。另外一些人,纵使是
克制肉欲的那些人,则是在第六时走过去的。正如 《福音书》作者所说,每
一个人都是在自己那个时刻里,依照自己的信仰,受雇在上帝的葡萄园里工
作。这就是渡过这个海时所划分的那些部分。但是为了支持那种认为他们来
到海边以后又沿着海岸返回的意见,人们引用了上帝晓谕摩西的话: “以色
列人转回,安营在比哈希录前,密夺和海的中间,对着巴力洗分靠近海边安
①
营。” 毋容置疑,渡海和云柱就是我们的洗礼的象征,正如神圣的使徒保罗
所说: “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晓得,我们的祖宗从前都在云下,都在云
②
里海里受洗归了摩西。” 火柱则象征着圣灵。
从亚伯拉罕的降生到在摩西八十岁时发生的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和渡过红
海,共计四百六十二年。
十一此后四十年间,以色列人居住在沙漠里,并且被传授戒律。他们在
接受戒律以后,跟着约书亚渡过约旦河,获得应许给他们的土地。
十二约书亚死去以后,他们玩忽圣诫,因此多次遭到外族的奴役。但当
他们带着呻吟而忏悔的时候,根据上帝的意旨,他们依靠强有力的人们的力
量,得到解放。这些事情过后,他们通过撒母耳向上帝祈求,希望也象其他
各族人那样,有一个王,他们起初得到扫罗,后来得到大卫。
从亚伯拉罕到大卫共传十四代: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犹大、法勒斯、
希斯仑、亚兰、亚米拿达、拿顺、撒门、波阿斯、俄备得、耶西、大卫。拔
示巴给大卫生下所罗门,所罗门受到他的兄弟先知拿单和他的母亲的推戴而
登上王位。
十三大卫死后,他的儿子开始统治的时候,上帝向他显现,并且应许赐
给他所要求的任何东西。但是他轻视尘世的财富,宁愿寻求智慧。这件事得
到上帝的赞许,他向所罗门说:由于你既不追求世上的王国,也不追求那里
的财富,而是祈求赐予智慧,那么就把它赐给你。在你以前的人都不如你聪
明,在你以后的人也都不如你聪明。这点后来在他判断两个妇人争执一个孩
①
子的案件中得到了证明。 这位所罗门修建了一座神殿,奉献给上帝的名下,
这座神殿建造奇巧,上面使用了大量的金、银、铜、铁,因之有些人说,世
界上的建筑物从来没有一座修得能与它相媲美。
③ 《圣经·诗篇》,第136 篇,第 13 节。原译文作: “那分裂红海的。”为了与后文衔接,此处文字作了
变动。——译者
④ 古时人们以日出和日落划分白天和夜晚,各划分为十二时。——译者
① 《圣经·出埃及记》,第14 章,第2 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