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小逻辑 作者德黑格尔着贺麟译·txt >

第29节

小逻辑 作者德黑格尔着贺麟译·txt-第29节

小说: 小逻辑 作者德黑格尔着贺麟译·txt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不要把那些本身性质为特殊或有限之物当作无限。——因此,关于这点区别,这里
才加以长期讨论,借以促其注意。哲学的基本概念,真正的无限,即系于这种区别。这
个区别通过本节前面所讲的一些反思给弄清楚了,这些反思是十分简单的,因而似乎不
甚重要,却是无可反驳的。

(c)自为存在(EuBrsichsein)


    §96

    (α)自为存在,作为自身联系就是直接性,作为否定的东西的自身联系就是自为
存在着的东西,也就是一。一就是自身无别之物,因而也就是排斥别物之物。
    附释:自为存在是完成了的质,既是完成了的质,故包含存在和定在于自身内,为
其被扬弃了的理想的环节。自为存在作为存在,只是一单纯的自身联系;自为存在作为
定在是有规定性的。但这种规定性不再是有限的规定性,有如某物与别物有区别那样的
规定性,而是包含区别并扬弃区别的无限的规定性。
    我们可以举出我作为自为存在最切近的例子。我们知道我们是有限的存在,首先与
别的有限存在有区别,并且与它们有关系。但我们又知道这种定在的广度仿佛缩小到了
自为存在的单纯形式。当我们说我时,这个“我”便表示无限的同时又是否定的自我联
系。我们可以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且因而异于一般自然,即由于人知道他自己是
“我”,这就无异于说,自然事物没有达到自由的“自为存在”,而只是局限于“定在”
〔的阶段〕,永远只是为别物而存在。——再则,自为存在现在一般可以认为是理想性,
反之,定在在前面则被表述为实在性。实在性与理想性常被看成一对有同等独立性,彼
此对立的范畴。因此常有人说,在实在性之外,还另有理想性。但真正讲来,理想性并
不是在实在性之外或在实在性之旁的某种东西,反之理想性的本质即显然在于作为实在
性的真理。这就是说,若将实在性的潜在性加以显明发挥,便可证明实在性本身即是理
想性。因此,当人们仅仅承认实在性尚不能令人满足,于实在性之外尚须承认理想性时,
我们切不可因此便相信这样就足以表示对于理想性有了适当尊崇。象这样的理想性,在
实在性之旁,甚或在实在性之外,事实上就只是一个空名。惟有当理想性是某物的理想
时,则这种理想性才有内容或意义,但这种某物并不仅是一不确定的此物或彼物,而是
被确认为具有实在性的特定存在。这种定在,如果孤立起来,并不具有真理。一般人区
别自然与精神,认为实在性为自然的基本规定,理想性为精神的基本规定,这种看法,
并不大错。但须知,自然并不是一个固定的自身完成之物,可以离开精神而独立存在,
反之,惟有在精神里自然才达到它的目的和真理。同样,精神这一方面也并不仅是一超
出自然的抽象之物,反之,精神惟有扬弃并包括自然于其内,方可成为真正的精神,方
可证实其为精神。说到这里,我们顺便须记取德文中Aueheben(扬弃)一字的双层意
义。扬弃一词有时含有取消或舍弃之意,依此意义,譬如我们说,一条法律或一种制度
被扬弃了。其次,扬弃又含有保持或保存之意。在这意义下,我们常说,某种东西是好
好地被扬弃(保存起来)了。这个字的两种用法,使得这字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双重意
义,实不可视为偶然之事,也不能因此便责斥语言产生出混乱。反之,在这里我们必须
承认德国语言富有思辩的精神,它超出了单纯理智的非此即彼的抽象方式。

    §97

    (β)否定的东西的自身联系是一种否定的联系,也是“一”自己与自己本身相区
别,“一”的排斥,或许多一的建立。按自为存在的直接性看来,这些多是存在着的东
西,这样,这些存在着的“一”的排斥,就成为它们彼此的相互排斥,它们这种排斥是
当前的或两方相互的排除。
    附释:只要我们一说到“一”,我们常常就会立刻想到多。
    这里就发生“多从何处来?”的问题。在表象里,这问题是寻不着答复的,因为表
象认多为直接当前的东西,同时也只认一为多中之一。反之,从概念来看,一为形成多
的前提,而且在一的思想里便包含有设定其自身为多的必然性。因为,自为存在着的
“一”并非象存在那样毫无联系,而是有近似定在那样的联系的。但是这种“一”的联
系不是作为某物与别物的联系,而是作为某物与别物的统一而和自己本身相联系,甚至
可以说,这种自身联系即是否定的联系。因此,“一”显得是一个纯全自己与自己不相
融自己反抗自己的东西,而它自己所竭力设定的,即是多。我们可以用一个形象的名词
斥力来表示自为存在这一方面的过程。“斥力”这一名词原来是用来考察物质的,意思
是指物质是多,这些多中之每一个“一”与其余的“一”,都有排斥的关系。我们切不
可这样理解斥力的过程,即以为“一”是排斥者,“多”是被排斥者;
    毋宁有如前面所说的,“一”自己排斥其自己,并将自己设定为多。但多中之每一
个“一”本身都是一,由于这种相互排斥的关系,这种全面的斥力便转变到它的反面—
—引力。

    §98

    (γ)但多是一的对方,每一方都是一,或甚至是多中之一;因此它们是同一的东
西。或者试就斥力本身来看,斥力作为许多“一”彼此相互的否定联系,同样也就本质
上是它们的相互联系。因为一于发挥其斥力时所发生联系的那些东西,仍然是一个一个
的“一”,所以在这些一中,“一”就与其自身发生联系了。因此斥力本质上也同样是
引力;排他的一或自为存在扬弃其自身。质的规定性在“一”里充分达到其自在自为的
特定存在,因而过渡到扬其了的规定性〔或质〕,亦即过渡到作为量的存在。
    〔说明〕原子论的哲学就是这种学说,将绝对界说为自为存在,为一,为多数的一。
在一的概念里展示其自身的斥力,仍被假定为这些原子的根本力量。但使这些原子聚集
的力量却不是引力,而是偶然,亦即无思想性的〔盲目〕力量。只要一被固定为一,则
一与其他的一聚集一起,无疑地只能认作纯全是外在的或机械的凑合。虚空,所谓原子
的另一补充原则,实即是斥力自身,不过被表象为各原子间存在着的虚无罢了。——近
代的原子论——物理学虽仍然保持原子论的原则——但就其信赖微粒或分子而言,已放
弃原子了。这样一来,这学说虽比较接近于感性的表象,但失掉了思想的严密规定。—
—象近代科学这样于斥力之外假设一个引力与之并列,如是则两者的对立诚然完全确立
起来了,而且对于这种所谓自然力量的发现,还是科学界颇足自豪之事。但两种力量的
相互关系,亦即使两者成为具体而真实的力量的相互关系,尚须自其隐晦的紊乱中拯救
出来,此种紊乱即在康德的《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原理》里,也未能加以廓清。——
    在近代,原子论的观点在政治学上较之在物理学上尤为重要。
    照原子论的政治学看来,个人的意志本身就是国家的创造原则。个人的特殊需要和
嗜好,就是政治上的引力,而共体或国家本身只是一个外在的契约关系。
    附释一:原子论的哲学在理念历史的发展里构成一个主要的阶段,而这派哲学的原
则就是在“多”的形式中的自为存在。现今许多不欲过问形而上学的自然科学家,对于
原子论仍然大为欢迎。但须知,人们一投入原子论的怀抱中,是不能避免形而上学的,
或确切点说,是不能避免将自然追溯到思想里的。因为,事实上原子本身就是一个思想。
因此认物质为原子所构成的观点,就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理论。牛顿诚然曾经明白地警告
物理学,切勿陷入形而上学的窠臼。但同时我们必须说,他自己却并没有严格遵守他的
警告,这对他乃是很荣幸的事。唯一纯粹的物理学者,事实上只有禽兽。
    因为唯有禽兽才不能思想,反之,人乃是能思维的动物,天生的形而上学家。真正
的问题,不是我们用不用形而上学,而是我们所用的形而上学是不是一种正当的形而上
学,换言之,我们是不是放弃具体的逻辑理念,而去采取一种片面的、为知性所坚持的
思想范畴,把它们作为我们理论和行为的基础。
    这种责难才是恰中原子论哲学弱点的责难。古代的原子论者认万物为多(直至今日
原子论的继承者仍然持此种见解),而认偶然为浮游于空虚中的原子聚集起来的东西。
但众多原子彼此间的联系却并不仅是单纯偶然的,反之,有如上面所说,这种联系乃基
于这些原子本身。这不能不归功于康德,康德完成了物质的理论,因为他认为物质是斥
力和引力的统一。他的理论的正确之处,在于他承认引力为包含在自为存在概念中的第
一个环节,因而确认引力为物质的构成因素,与斥力有同等重要性。但他这种所谓力学
的物质构造,仍不免有一缺陷,那就是,他只是直接假定了斥力与引力为当前存在的,
而未进一步加以逻辑的推演。有了这种推演,我们才可以理解这两种力如何并为什么会
统一,而不再独断地肯定它们的统一了。康德虽曾明白地再三叮咛说,我们决不可认物
质为独立存在,好象只是后来偶然地具有刚才所提及的两种力量,而是须将物质认作纯
全为两种力的统一所构成。德国的物理学家在有一个期间内,也曾接受了这种纯粹的动
力学。但近来大多数德国物理学家似乎又觉得回复到原子论的观点较为便利,并且不顾
他们的同道、即已故的开斯特纳的警告,而认物质为无限小的物质微粒叫做原子所构成。
这些原子于是又被设定为通过属于它们的引力和斥力的活动,或任何别的力的活动而彼
此发生联系的。这种说法也同样是一种形而上学,由于这种形而上学的毫无思想性,我
们才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提防。
    附释二:前面这一节所提示的由质到量的过渡,在我们通常意识里是找不到的。通
常意识总以为质与量是一对独立地彼此平列的范畴。所以我们总习惯于说,事物不仅有
质的规定,而且也有量的规定。至于质和量这些范畴是从何处来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关
系如何,又是大家所不愿深问的。但必须指明,量不是别的,只是扬弃了的质,而且要
通过这里所考察过的质的辩证法,才能发挥出质的扬弃。我们曾经首先提出存在,存在
的真理为“变易”,变易形成到定在的过渡,我们认识到,定在的真理是“变化”(Ve
raBnderung)。但变化在其结果里表明其自身是与别物不相联系的,而且是不过渡到别
物的自为存在。这种自为存在最后表明在其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斥力与引力)里扬弃
其自己本身,因而在其全部发展阶段里扬弃其质。但这被扬弃了的质既非一抽象的无,
也非一同样抽象而且无任何规定性的“有”或存在,而只是中立于任何规定性的存在。
存在的这种形态,在我们通常的表象里,就叫做量。我们观察事物首先从质的观点去看,
而质就是我们认为与事物的存在相同一的规定性。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观察量,我们立刻
就会得到一个中立的外在的规定性的观念。按照这个观念,一物虽然在量的方面有了变
化,变成更大或更小,但此物却仍然保持其原有的存在。
    
  







B.量(Die QuantitaBt)



(a)纯量(Reine QuantitaBt)

    §99

    量是纯粹的存在,不过这种纯粹存在的规定性不再被认作与存在本身相同一,而是
被认作扬弃了的或无关轻重的。
    〔说明〕(一)大小(GroBβe)这名词大都特别指特定的量而言,因此不适宜于用
来表示量。(二)数学通常将大小定义为可增可减的东西。这个界说的缺点,在于将被
界说者重复包含在内。但这亦足以表明大小这个范畴是显明地被认作可以改变的和无关
轻重的,因此尽管大小的外延或内包有了增减或变化,但一个东西,例如一所房子或红
色,房子却不失其为一所房子,红色却不失其为红色。(三)绝对是纯量。这个观点大
体上与认物质为绝对的观点是相同的,在这个观点里,诚然仍有形式,但形式仅是一种
无关轻重的规定。量也是构成绝对的基本规定,如果我们认绝对为一绝对的无差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