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高盛帝国 >

第1节

高盛帝国-第1节

小说: 高盛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家历经140年的磨难岁月却屹立不倒的公司,

这是一家当今世界上盈利最高财力最雄厚的投资银行!

高盛——即便是在巨鳄遍地的华尔街,它也是最耀眼的“明珠”!

作为为高盛提供战略咨询服务超过30年的专家,查尔斯?埃利斯与高盛现任和以前的多位合伙人保持密切联系。在本书中他深入描述了高盛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并通过揭示那些关键的人和事件来讲述成就高盛今日地位的色彩丰富而且引人入胜的故事。

《高盛帝国》一书充分展现了为高盛播下成功种子的伟大人物:

市面上极少出现投资银行的传记,因为他们并不想让大众知道他们究竟在干什么。直到雷曼破产之前,我们依然对这些掌握金融领域最高秘密的组织顶礼膜拜,但这一切都过去了……这本记叙高盛曾经流金岁月的传记会让你找寻到一个商业帝国崛起的秘密轨迹。

如果你对美国投资银行的运营模式感兴趣,如果你想了解高盛集团的辉煌历程和未来走向,《高盛帝国》这部书你一定要读。

作者: '美'查尔斯?埃利斯
出版: 中信出版社
类型: 选载


高盛

即便是在巨鳄遍地的华尔街,它也是最耀眼的“明珠”!本书为你展现的就是有着钢铁般意志的高盛帝国最恢弘的篇章

献给我的孙子、孙女们 杰德、摩根、查尔斯和雷

目 录

中文版序 IX

专家推荐 XIII

前言 XVII
 
1白手起家 1

在高盛的历史上,特定的收益或损失总是能引导合伙人作出新的战略决策。既然被排挤在主要铁路债市场之外,亨利·戈德曼选择了开展当时并不被看好的工业融资业务。


2深陷泥潭:高盛交易公司的失败 17

沃尔特·萨克斯接任了高盛交易公司的总裁一职,毋庸置疑,他不得不面对一群又一群愤怒的股东,还得伤精费神地在法庭上应对股东的起诉。卡钦斯得到了一笔25万美元的买断费,他的资金账户亏空由其他所有合伙人一起填平。

 
3回归路漫漫 31

温伯格早年被人称为“天才少年”,到了晚年的时候被人们尊称为“华尔街先生”(Mr。 Wall Street)。他曾经很不在意地说:“我只不过是一个来自公立十三小学的辍学者而恰好又结识了很多生意人。”

4福特:最大一单首次公开发行 55

论身材,温伯格确实可能是华尔街上最不起眼的人,但是这一点无关紧要,因为他的个人权力和业内地位都达到了顶峰。高盛或许还只能算做一家二流小公司,在联合承销的操作方面还欠缺经验,但是这些也无关紧要,因为这是由西德尼·温伯格领导的公司。


5过渡时期 65

高盛于1969年庆祝公司百年诞辰。在经过一番计划之后,公司将庆典的地点由合伙人开办年度圣诞派对的“21”俱乐部挪到了一个更宽敞的地点,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合伙人偕夫人参加,这也是高盛有史以来第一次邀请夫人们参加聚会。


6格斯·利维 75

一位大宗交易的竞争对手说:“70年代大多数公司的上班时间是早上9点,很多公司也可能在8点半上班,只有一小部分会在8点就开始工作。唯独高盛,所有人都会在7点早早到岗,因为他们是真正想做事的人。这也使得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公司的自我认同感,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与众不同。格斯的标准就是要确保在每天最早上班的人当中有自己的身影。”


7收拾宾州中铁破产残局 99

约翰·怀特黑德后来承认:“宾州中铁真的伤害了我们,对高盛的名声危害甚深。毋庸置疑,我们加强了内控来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同时将信用评估和客户服务两个领域清晰地划分开来。”


8销售渐入佳境 121

创建高效的销售队伍不仅是高盛为了更贴近客户而采取的一个战略措施,也是为了向客户说明高盛积极的业务态度,更是一个向客户展示高盛业务能力的绝佳渠道。


9大宗交易:气势磅礴的风险业务 139

大宗交易中,时间就是金钱。如果公司A不能快速完成交易,公司B或公司C或D会赶超它们。高额的佣金是按照固定比率提取的,所以总额十分诱人。


10投行业务的变革 159

由于将关系管理从观念上提升到与执行交易同一高度,怀特黑德能够招聘到业务能力强的员工,以有效地寻找业务机会和分销新产品的思路。这给了高盛超越华尔街其他投行的决定性竞争优势,同时还带来了日益增长的在企业界和客户群中的强大能力和专注的好名声。


11业务原则 187

“我们究竟怎样才能把信息传递给所有新加入高盛的员工,使得他们理解并接受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让公司的价值观成为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从而体现在他们每天做的每件事情当中呢?”怀特黑德曾为这一难题绞尽脑汁。


12同名双雄 197

高盛拥有相对扁平的组织架构,几乎没有什么层级制度。公司非常强调团队协作、互动以及迅速广泛的部门间交流沟通。给新入职员工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告诉大家如何“发布”消息。


13债券业务:起始时期 219

弗里德曼和鲁宾都坚信高盛可以在债券市场上赚大钱,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方式就是以公司自己的户头进行自营交易,而且投入一定要可观,这些观念都与迅速变化的债券市场相互印证。


14建立私人客户服务业务 237

一旦一个城市里的某些有钱人尝试过高盛一流的服务,并且获得了稳定的投资回报,他们就会非常乐意将高盛介绍给他们有钱的朋友们。这给了高盛一个建立个人投资者业务的大好机会。有些新客户又成为高盛其他业务的客户,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15丑小鸭杰润 255

还不到一年,杰润的高利润就缩减了一半,一年之后,就出现了亏损。随着高盛合伙人上千万美元的资本冻结在这一桩收购里,在公司高赢利的自营业务中不能使用这笔钱而增加的机会成本每年超过3000万美元。


16收购防御:一条魔毯 273

弗里德曼给他们打电话问:“我能帮忙吗?”“我们不需要帮忙,谢谢。我们自己可以办。”一天之后他再打电话:“需要帮忙吗?”“不用了,谢谢。”再等一天他再打。在被告知“不用,谢谢”20次之后,回答变为“好吧,过来吧”。


17善用与滥用 285

高盛自己培养分析师的成功使得高盛成为那些希望招聘具有丰富经验的分析师的公司挖人的目标。在90 年代,整个行业出现一个重大的问题:最高效的分析师开始转向对冲基金。对冲基金的待遇高不少,将分析师个人从庞大的机构中解脱出来,而且更重要的是不再需要花大量时间出差和应付客户。


18约翰·温伯格 297

约翰·温伯格一向刻意低调行事。他开着一辆旧福特汽车,穿着短袜,以便能很轻松地挠到他的小腿,夏天则穿着短袖衬衫。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他说道:“我不让自我挡道。”


中文版序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明

2008年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一年,先是贝尔斯登倒闭,随后雷曼兄弟破产,大批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高盛也在当年转型为银行控股金融公司。当时,从美国来的朋友给我带了一本书,这就是在华尔街刚一问世就十分抢手的《The Partnership》。我拿起书随手一翻,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欲罢不能。

当听说公司的几个年轻人决定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时,我非常高兴,也非常支持他们的决定。在该书中文版出版之前,他们邀请我为这本中文名为《高盛帝国》的翻译版写序,我很愿意谈谈自己的看法。

投行业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业务。与我国的投资银行不同,国外的投资银行现在面对着比较宽松的监管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其对赢利点的关注也从传统的经纪业务逐渐淡出,商品交易、房地产、衍生品交易、大宗交易、并购咨询、资产管理等创新产品和业务逐渐成为投行赢利的主业。华尔街独立投资银行业发展的历程并不算很长,但其发展的速度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而近几十年来,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在全球一直处于霸主地位。研究全球的投资银行业,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研究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华尔街五大投行中最引人注目的可以说是将合伙人制度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并坚持到最后才上市的高盛。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上市融资往往被各企业,包括投行当做最终的目标。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企业存在的各种组织形式在其发展的历史时期都有其合理性,而这些形态各异的组织形式对于各种企业发展的促进效果不见得就比上市运作要差。即使是在现代,欧美发达国家中仍然存在不少家族式公司,不论是全球闻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还是法律行业神奇圈(Magic Circle)的几大律所(富而德、高伟绅等)都仍然采用合伙制。而作为投行的领军者,高盛的合伙人制度也同样对该公司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书是继《高盛文化》一书之后对高盛的合伙人历程进行细致描写的又一部佳作。作为金融业知名咨询公司 格林尼治公司的创始合伙人,作者埃利斯对于高盛的发展可谓了如指掌,而他的叙述也使得高盛的合伙人形象跃然纸上:精明而又积极进取的萨克斯家族成员、圆滑而又左右逢源的约翰·温伯格、态度强硬和狂热并且不知疲倦地工作的格斯·利维、谦逊随和而又按照既定计划坚持前进的乔恩·科尔津 而埃利斯通过对高盛不同业务线发展历程的梳理,使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出其发展的脉络:为公司带来大量赢利的私人服务、为公司带来大量客户和良好声誉的并购业务、让公司陷入困境的研究业务等。

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埃利斯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娓娓道来,使得书中提及的投资银行专业业务不再枯燥,复杂的项目运作变得简单易懂。本书中讲述了多个具体的事例,例如高盛在收购商品交易商杰润的过程中涉及的各国储备的金条借用业务、牵涉诸多参与方的并购抵御业务等。这对我国投资银行的高管、前台人员、后台人员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作者由于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与高盛数十年的合作往来,写出来的故事个个都引人入胜,从管理角度、业务操作角度翔实地记录了高盛由一个小票据商行发展成为投行巨擘的过程。书中也穿插描述了合伙人之间的冲突、斗争、家庭故事,甚至牵涉到了谋杀、情报机构等,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对与同行业的竞争、与监管机构的磨合、与客户的周旋等的描述,都使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个投行巨人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

需要指出的是,在20世纪70年代,高盛仍然是以经营美国本土业务为主的投行,但是在合伙人的正确决策和带领之下,高盛抓住了英国大变革的契机,在欧洲建立了坚实的业务基础,并且在与老牌投行,例如摩根士丹利、所罗门兄弟以及华宝的斗法中屡占上风。同时,随着其国际化业务的发展,高盛在商品业务、并购业务、资产管理等各项投行业务中都独领风骚,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就发展成为全球金融行业的领军者。这对于我国尚处于成长阶段的投资银行而言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合伙人制度究竟对高盛意味着什么?是合伙人制度与生俱来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集体凝聚力?还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融合之后带来的强大动力?抑或是合伙体制带来的灵活应变及低调务实的态度?读完这本书之后,相信每个人对于这些问题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尽管华尔街独立投行已经不复存在,但这并不能说明投资银行这个行业走到了末路。我认为这只能被看做华尔街投行或者美国式监管制度的自我调适和自我纠正。高盛的转型的确发人深省。不过,应当看到,高盛的发家史中也有过多次大起大落,它一次次地度过了诸如滥用研究报告、马克斯韦尔危机、宾州中铁破产等令人心惊胆战的阶段,越战越强,越战越勇,这都为这家百年公司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也磨炼出高盛强大的自我提升能力。谁能预言今天的高盛经过自身的调整之后不会再站上投行业务的制高点,甚至将其模式进行复制并在金融控股集团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当然,在领会高盛成功秘诀的同时也一定要对其经验去芜存菁。高盛的合伙人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而且由于不同时期的董事合伙人对于业务的兴趣点不同、对风险的理解和承受能力不同,以及个人素质和魅力存在差异,都直接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