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内幕-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知,大幕背后别人看不到而我们能看到的东西。
天才在流动中诞生,真理在辩论中分明,规律在事变中狂奔。这些年,看到了太多企业的兴衰成败,接触了太多企业家的悲欢离合。观察愈多,感触愈深,笔头愈疾。我们有一种激动: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蒙牛。我们有一种冲动:让蒙牛模式给更多的人以启迪。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品质”到“中国品牌”,这中间的跨跃,靠硬件也靠软件,靠技术也靠文化。人才是最大的软件,人气是最大的文化,人心是最大的生产力。
几年前,几个草原汉子,租了一间破旧的民宅,摆了几张掉漆的桌子,侃了几天几夜,弄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蒙牛”……6年后,中国人所饮用的每4袋牛奶中,至少有1袋是这个企业生产的;2005年,它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牛奶生产商。
它是谁——黄牛?猛牛?狂牛?
为什么有人要出600万元诽谤它、不惜代价搞死它?为什么它短短6年跨跃的历程比许多企业几十年所走过的路还要险、还要长?
它为谁——为自己?为国家?为民族?
为什么“牛魔王”辛辛苦苦挣下,又大大方方献出,成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全球捐股第一人”?为什么在这个企业里,请客、送礼、拜年都有与众不同的规矩,只准向下“经营人心”,不准向上“经营人心”?
它做谁——蒙牛?中国牛?世界牛?
为什么摩根来了又走了?为什么海外上市时会有206倍的超额认购率?为什么利乐CEO称其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乳制品企业”?它向何处去?
6年,接触了太多的猜疑,遭受了太多的打击。
6年,引爆了太多的潜能,透支了太多的心血。
6年,承载了太多的责任,领受了太多的光荣。
今天的中国乳业,刀光剑影,群雄逐鹿:“三大国牌”龙腾虎跃,“五大洋牌”隐形渗透,地方品牌浴血奋战,不品不牌瞒天过海……十字路口车最密,“战争”场上“计”最稠。一日之计,一年之计,百年大计。计中有术,术中有道。一切竞争、斗争、战争,其最高境界在于“道胜”:无争之争,无战之战,视线超越地平线,利益超越你我他……牛根生从有关西点军校的记述中,找到了在他看来准确描述蒙牛超常规发展的格言:“超乎常人想像的关怀,是明智;超乎常人想像的冒险,是安全;超乎常人想像的梦想,是务实;超乎常人想像的期望,是可能!”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六个写”:写速度,写斗争,写内幕,写谜团,写思想,写感悟。
在写作中,我们有意增加了案例的比重。案例一只脚踩在实践边上,一只脚踩在理论边上,是两者的“混血儿”;它让我们在情境模拟、直觉顿悟中达到“没有实践胜似实践”的效果:用别人的成功,引爆自己的胜利;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
我们带着“思考的笔”写成了这本书,愿读者诸君也带着“思考的手”翻完这本书。
写蒙牛不是目的,通过这个载体写出规律才是目的;读蒙牛不是目的,通过这个载体读出智慧才是目的。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也许本书的某一个观点、某一个事件、某一个案例,正好就能作为你的“支点”,为你撬开一扇智慧灵窗,让你牵出一根事业线头,创造出一百万、一千万的收益,甚至起死回生的契机!
“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那么,“企业家的较量”又在于什么呢?有“生存说”、“决策说”、“创新说”,也有“文化论”、“点睛论”、“整合论”。不管哪一说哪一论,放出智慧灵光,寻找事业突破口,是企业家的天职。我们希望现在的企业家及未来可能成为企业家的人们,带着这样的思维、这样的态度来读这本书。
有形的东西,越分越少;无形的东西,越分越多。我们不奢望100%的吞下,但期望1%的消化。虽然鸿鹄和燕雀各有自己飞翔的高度,但没有一只鸿鹄不是从地面起飞的。卓越从手头开始。棋子虽小,走一步胜负攸关;开关虽小,掀一下乾坤逆转。
羚羊要是跑不过最快的狮子,就会被吃掉;狮子如果跑不过最慢的羚羊,就只能饿死。比赛只有一次,绝无重赛的机会!
孙先红 张治国
2005年7月
引 论
——“蒙牛速度”,中国企业的一面旗帜
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中国中央电视台评牛根生及“蒙牛速度”
一、“草原旋风”
速度,从来都是草原的主旋律。
狼吃黄羊,鹰叼兔子。对于食草动物来说,没有足够的速度,就会成为他人的战利品,绝无重赛的机会!而对于食肉动物来说,没有足够的速度,同样只能望“羊”兴叹,沦为饿殍!
世纪之交,地处中国北疆的内蒙古发生了三件轰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大事:一是“沙尘暴”,弥天漫地,席卷“半壁江山”;二是“草原兵团”,异军突起,掀起“健康革命”;三是“载人航天”,一鸣惊人,谱写“零的突破”。
这三件事,或明或暗都与一种环境有关——草原。
这三件事,或利或害都让一家企业抓住了契机——蒙牛。
13世纪,当成吉思汗的剽悍铁骑掠过多瑙河畔的时候,欧洲人惊呼:“黄祸来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孕育这些“黄祸”超人体能的,正是草原上的牛和羊。传说蒙古军西征时,以“三快”闻名——行军快、作战快、后勤保障快,前面是快马、长刀、利箭,后面是成群的牛和羊,战士们饿了吃肉,渴了饮奶——在这个传说中,欧洲人喝奶都是蒙古人教会的。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不是宣扬宿命论,但没有十月怀胎,的确不会有婴儿诞生;不满76年,哈雷彗星的确难得一见……自然现象有周期轮回,社会现象也有周期轮回,只是在时间上更具弹性罢了。
果然,在酝酿了七八百年后,这块古老的草原又一次演绎出“火山爆发”般的人文奇观:在世纪交替的隆隆裂变声中,“草原兵团”横空出世!
先有“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再有“南征北战”的保健品大军,后有“健康每个人”的蒙牛、伊利——今天,“蒙奶”在全国纯牛奶市场中的份额超过47%!据国际权威调查机构AC尼尔森调查数据显示,仅蒙牛的市场占有率2005年3月就达254%,在中国乳业中位列第一。
牛根生说:不要小看我们小地方,小地方的人不想则已,一想便是着眼全国的大事!上海有一千多万人,上海的企业只要占领上海,就能做中国的老大老二;北京也有一千多万人,北京的企业只要占领北京,也能做个全国前几名;而我们呼和浩特才一百多万人,只有像鄂尔多斯广告语所说的那样——“温暖全世界”,才能在全国排上座次。
二、5年增长200倍
1999年,在一片荒地里埋下一块奠基石,在一张白纸上画下一幅行军图,在一杯牛奶前许下一个百年愿,蒙牛起航了……背着弯弯的牛角,我们闯进深圳,问鼎北京,启动上海,挥师港澳……(摘自蒙牛答谢卡《成长了,真诚地道声谢谢》)
在中国企业界,“蒙牛速度”是这几年最吸引眼球的经济名词之一。
1999年刚创立时,蒙牛一文不名,名列中国乳业的第1116位——说白了,就是“尾巴尖上最后一根毛”。何以数年之后,就跻身中国乳业两强,成为“脑袋顶上最尖一只角”?仔细算起来,在最初三年的1000余天里,蒙牛“平均一天超越一个同类企业”!
1999年,实现销售收入037亿元,同业排名第119位;
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247亿元,同业排名第11位;
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724亿元,同业排名第5位;
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1668亿元,同业排名第4位;
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4071亿元,同业排名第3位;
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7214亿元,同业排名第2位;
2005年,预计销售收入超百亿。
5年增长200倍!6年销售200亿!投资收益率大于5000%!
难怪,蒙牛成为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
2003…2004年,蒙牛液态奶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销量第一;2005年一季度,蒙牛液态奶市场占有率四分天下有其一(超过25%),居中国乳业第一名。
2004年,蒙牛冰淇淋也夺得全国销量第一。
2005年,蒙牛有望摘得新“双冠”:液态奶销量全球冠军,冰淇淋销量全国冠军。
许多人在问:蒙牛为什么发展这么快?
如果说这是中国乳业方兴未艾的缘故,也对,但这肯定不是全部理由,否则,为什么连续5年保持三位数增长的独独只有“蒙牛”,而不是“京牛”、“沪牛”或“粤牛”?
如果说这是依托内蒙古大草原的缘故,也不充分,同处内蒙古的伊利,在6年时间内,与蒙牛的销售收入比例就由1999年的“伊利∶蒙牛》30∶1”缩小为2004年的“伊利∶蒙牛≈12∶1”。况且,如上所述,蒙牛液态奶的市场占有率早在2003年就超过伊利,跃居全国第一位。
如果说这是蒙牛管理团队从事乳业年限较长的缘故,也不能令人满意,牛根生也曾说“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肯定比三年做东、五年做西的人更容易成功”,虽然牛根生从事乳业27年,父子两代人合起来从事乳业的时间长达65年,但时间只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不会也不可能成为充分条件。
正因为这些“如果”都不成立,所以,作为蒙牛成长的见证者,我们觉得有责任对蒙牛的成败得失作一次彻底的总结梳理,使之由模糊变清晰,由混沌变“透明”。
三、十项全能创“全国纪录”
一个目标确立后,实现它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许多人的做法是,遇到困难就修改目标,因为改动目标最简单。殊不知,目标一动,整个系统都被打乱了。蒙牛的特点是,不修改目标,只修改手段。因为一旦目标坚决,“导弹…目标”的自动伺服机制就使手段自然跟上,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包括人的思维和情感,都向这一目标“自动伺服”。
2003年初,北京大学何志毅教授曾问牛根生:“想当老大吗?”牛答:“老大谁都想当。不过,我的‘标杆’都是国际企业,没有国内的……想尝尝世界冠军的滋味。”
时隔不久,在瑞士召开的“利乐全球乳业年会”上,利乐公司CEO蔡尔柏指着身边的牛根生,对全球乳业的巨头们介绍说: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乳制品公司,是他领导的中国蒙牛。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根据这一原理,治国1999年曾经自以为是地提出一个“半数定律”:立志100,成功50;立志50,成功25;立志25,成功125……
然而,到了蒙牛之后才知道,“半数定律”在这里根本没有市场,牛根生奉行的是所谓“只修改手段,不修改目标”的“导弹…目标”自动伺服机制。
在蒙牛,对目标的追求近乎偏执。
开会迟到了,哪怕前一分钟你是在接待贵宾,照罚不误,理由是开会安排在先,接待发生在后,不能让众人等一人,不能让临时事务乱了定规。
你领来的客人踩了绿地,你须代他向希望工程捐款50元,理由是,客人不知道企业的规矩,但你不是不知。如果你没有向客人及时告知,责任在你;告知了客人没执行到位,还是等于你没执行到位。
2004年,蒙牛举行了一次全员考试,除督考的总裁、书记两人外,要求参考率100%(分批分次进行)。总裁秘书当天必须出差,请求免试,不允,最后在离出差地最近的考点参加了考试。有位应回总部呼和浩特参加E卷考试的驻京干部,因事务缠身误了当晚的火车,请求就地参加A卷考试,不准,只得赶第二天的早班机,下了飞机又打车50公里,终于在开考前一刻钟冲进考场……
把制度执行到位,有时是需要支付额外成本的,有时还显得不近人情;然而,破坏制度、漠视规则带来的成本更大。蒙牛正是靠这种苛求的态度,实践着它的理念:“与自己较劲”。
牛根生是这样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