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27位中国名女人的赚钱智慧 作者:张亿 >

第10节

27位中国名女人的赚钱智慧 作者:张亿-第10节

小说: 27位中国名女人的赚钱智慧 作者:张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何一个地产项目都“费钱”,单纯意义上的地产项目可以“钱生钱”,而博物馆非但不挣钱还要无休止地往里贴补。 
  陈丽华并不指望这个博物馆能给她带来什么利润,也不奢望它赢利,她说:“亏损的博物馆不可能带来金钱上的回报,纯粹从经济上而言我的这个文化投资或许是不成功的,但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博物馆所蕴涵的巨大潜在价值,寸檀寸金,馆里的藏品个个都是无价之宝,保守地估计那些紫檀家具至少值2亿美元。我现在是用地产上赚来的钱料理这个博物馆。人们都把财富和高科技相提并论,我倒以为我的这些宫廷工艺的紫檀丝毫不比外国的高科技逊色!” 
  陈丽华对紫檀的喜好近乎“痴狂”,她每年都要携重金远赴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雨林地区,查访紫檀的生长环境和木质属性,并收集檀木基料。她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穿行于野兽出没、蟒蛇肆虐的原始森林,有一次突遭热带毒蜂袭击,被铺天盖地的蜂群追赶,幸亏及时找到掩体才避过灾难。 
  在紫檀博物馆里有一座按1∶5比例制作的高3米的紫檀故宫角楼,9梁18柱72脊榫卯密合,瓦光柱圆,精致无双,总重10多吨。紫檀名贵难求世人皆知,素有“百年寸檀、寸檀寸金”之说,陈丽华采买紫檀曾8进缅甸金三角等地,每吨价钱10多万元,而一个角楼耗材400吨!1999年5月,美国最大的私立艺术学院——萨凡那艺术设计学院,因为陈丽华在紫檀雕刻艺术上的非凡成就,授予她荣誉人文博士称号。萨凡拉市市长还向她授予金钥匙,宣布她为荣誉市民,并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陈丽华日”。 
  已过花甲的陈丽华没有住在儿子赵勇的长安俱乐部,也没有住在女儿赵莉的丽苑大厦,更没有为自己营造豪华别墅、公寓,她就住在紫檀博物馆里,和她的员工住在一起,和她魂牵梦萦的紫檀住在一起。此生此世,冥冥之中一切仿佛命中注定,陈丽华离不开紫檀。 
  20多年过去,富华家具厂精心炼就的千件紫檀家什都直接进了紫檀博物馆,从未卖过一件。海内外无数社会名流、商贾巨子参观过北京京通快速路旁的中国紫檀博物馆,无不为其美妙典雅的紫檀藏品赞不绝口,情愿出高价收买,都被陈丽华一口拒绝。 
  很多人评价陈丽华的紫檀博物馆复兴了民族文化,拯救了紫檀的传统艺术。但是也有人揣测这是陈丽华一项浩大的长线投资项目,她现在不卖,受益的或许是她的子孙后代。 
  只有了解陈丽华的人才明白:以她目前的身价,再多的钱财对她而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她只是想尽一点义务留给我们的后辈,让他们了解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了不起的。 
  从北京到香港,从香港回北京。她的年华可以老去,可是生命却早已融入了那些比生命更长久的紫檀艺术和爱之中。   
 
陈丽华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1.赚钱者首先应是一个目光长远者、胸襟宽广者。能容别人所不能,方能做成别人所不能之事。这,就是成功者的智慧。 
  2.一个人,能让全世界都为之感动的,不会是她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她能给周围的这个世界留下什么。 
  3.心中要有爱,对自己的爱,对他人的爱,对自己事业的爱。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才能一路阳光,快乐无阻。   
 
陶华碧 
   
  她曾经举过8磅锤;背过黄泥巴;背100斤赚3角钱。 
  她没有上过一天学;就连自己的名字;都是儿子成人后手把手教她写的。 
  她乐善好施;尽管自己的生活充满艰辛;但她却常常接济附近一所学校的一名贫困生;感激之下;这名贫困学生叫她“干妈”。久而久之;周围的人们也都亲切地叫她“老干妈”。 
  一个没上过一天学的农村妇女,白手起家,居然创办出了一家拥有2000多名员工;年产值8亿多元;2002年中国私营企业纳税排名第5名的私营大企业。她开发的产品;覆盖了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所有省份;远销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她的经历 
   
  1989年,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开了个简陋的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 
  1996年7月,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 
  1997年,“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工人增加到200多人。 
  2000年末,“老干妈”公司迅速壮大,发展到1200人,产值近3亿元,上缴国家税收4315万元。 
  2004年,“老干妈”公司产值超过8亿元;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 
  ……   
 
在苦难中拼出的未来 
   
  “吃苦耐劳累不死人;只要肯吃苦;没得办不成的事。”这是陶华碧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陶华碧,由于出生于偏僻的山村,加上家里贫穷,她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没有过多奢望、只想过着平凡人生活的陶华碧,没想到结婚没几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去打工和摆地摊。 
  陶华碧是从卖米豆腐开始自己的“经商”生涯的。那时候的她想法很简单;丈夫临终前嘱咐她“要自带饭碗”。而且;两个孩子要靠她拉扯大。 
  每天;陶华碧背着装满米豆腐的背篼;从家里坐车到龙洞堡;由于背篼占地方;中巴车经常不愿意让她上车。上车下车时;陶华碧还得请人家帮忙把背篼背上肩。晚上;陶华碧就在家里做米豆腐;由于常年接触做米豆腐的原料石灰;到现在;她的双手一到春天;还会脱皮。 
  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用四处拣来的砖头盖起了一间房子,开了个简陋的餐厅,取名“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当时,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酱,作为专门拌凉粉的一种调料,结果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早晨,陶华碧起床后感到头很晕,就没有去菜市场买辣椒。她想:反正拌凉粉的调料有好几种,缺少麻辣酱也不会耽误生意。谁知,顾客来吃饭时,一听说没有麻辣酱,居然都转身就走。她不禁感到十分困惑:怎么会这样?难道来我这里的顾客并不是喜欢吃凉粉,而是喜欢吃我做的麻辣酱?难道我这个小店生意兴隆,也是因为有这种麻辣酱的缘故不成? 
  这件事对陶华碧的触动很大。机敏的她一下子就看准了麻辣酱的潜力,从此潜心研究起来……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制作的麻辣酱风味更加独特了。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又掏出钱来买一点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到了后来,她的凉粉生意越来越差,可她做的麻辣酱却做多少都不够卖。她心里又纳闷了:麻辣酱充其量只是一种食品调料,这些人买这么多回去,吃得完吗? 
  有一天中午,她的麻辣酱卖完后,吃凉粉的客人就一个也没有了。她心里十分纳闷,就关上店门,想出去看看别人的生意怎样。她走了10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却发现人家的生意都非常红火。什么原因?天啊,原来就因为这些人做调料的麻辣酱都是从她那里买来的!顿时,她的肺都要气炸了。 
  我怎么用自己的东西喂肥了别人,反而坑了自己呢?第二天,她再也不单独卖麻辣酱了。结果,那些买不到麻辣酱的老板纷纷来求她,还半开玩笑地说:“你既然能做出这么好的麻辣酱,还卖什么凉粉?干脆开家麻辣酱工厂算了!”这话一下触动了陶华碧的灵感:是呀,有这么多人爱吃我的麻辣酱,我还卖什么凉粉?应当趁机开家工厂,那生意岂不是更大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陶华碧舍弃了苦心经营多年的餐厅,于1996年7月借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 
  创业初期是艰难而辛苦的。 
  这时,她的工厂规模简直就像一个家庭作坊。麻雀虽小,产供销等“五脏六腑”却必须俱全,几十个工人要管理不说,工商、税务、城管等很多对外事务都要应酬……大字不识一个的陶华碧觉得真是太难了!她有什么“绝招”管理好工人,经营好工厂呢?最初,她采取的是最“老实”的办法:自己身体力行,我这个老板怎么做,工人就怎么干!她从不对员工横加指责,只是对他们说:“我把你们当家里人,你们也把这里当成家。我怎么做,你们跟我怎么做就行了。” 
  当时的生产工序几乎都是手工操作,其中有一道工序是捣麻椒、切辣椒。这可不是好“玩”的,随着刀起刀落,溅起的飞沫把眼睛辣得不停的流泪,工人们谁也不愿去做这道工序。于是,陶华碧就亲手操刀,她一手握着一把菜刀,两臂一用力,两把菜刀上下翻飞,嘴里还不停地说:“我把辣椒当成苹果切,就一点也不辣眼睛了。”员工听了,都笑了起来,纷纷拿起了菜刀……那段时间,他们的工作很艰苦,陶华碧身先士卒地干,结果肩膀得了肩周炎,10个手指的指甲也因搅拌麻辣酱全部钙化了。 
  最让她发愁的是,办厂之初的产量虽然很低,可当地的凉粉店还是消化不了,余下的都要自己出去推销。于是,陶华碧亲自背着麻辣酱,送到各食品商店和各单位食堂进行试销。没想到,这种笨办法效果还真不错,不过一周的时间,那些试销商便纷纷打来电话,让她加倍送货。她派员工加倍送去,竟然很快又脱销了……陶华碧深感意外,却也因此吃了一颗定心丸。 
  1997年6月,“老干妈麻辣酱”经过市场的检验,在贵阳市稳稳地站住了脚,而且有杀出贵阳的势头。精明的陶华碧心想:水深水浅都试出来了,我“老干妈”还怕什么?老话不是说要“趁热打铁”吗?索性,我扩大规模,把工厂办成公司得了! 
  由于“香”;由于“香辣结合”;老干妈的产品一举改变了辣椒产品局限于嗜辣地区的传统。现在;在产品开发方面;陶华碧依然是公司的“技术总监”;为了保持灵敏的味觉和嗅觉,她既不喝茶,又不喝饮料。“不管什么产品;只要我一闻一尝;就晓得哪种配料没放对。”现在;依托挖掘富有贵州地方特色的“香辣调味品”资源;牛肉末辣椒酱、辣子鸡辣椒酱、风味腐乳、香辣菜、香辣酱,“老干妈”的新产品层出不穷。而且;所有的产品都能做到“一炮而红”。 
  吃苦;一直贯穿于陶华碧的创业历程中。今天;她已经是董事长;认识她的人说;老太太没有什么个人爱好;生活简朴得让人不敢相信;全部心思都在公司的发展上;就是晚上都在厂里睡。   
 
对员工进行“感情投资” 
   
  陶华碧赚钱智慧之一: 
  1997年8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工人一下子扩大到200多人。此时,对于陶华碧来说,最大的难题并不是来自生产方面,而是来自管理上的压力。 
  没有规矩哪能成方圆?没有文化怎么上“讲台”?望着越积越多的文件,陶华碧首先想到的是请能人。她按照自己朴素的感情,制定了唯一的择人标准: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能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能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可具体该请什么样的能人呢?她想来想去,把自己的长子当作了比较的标准。 
  陶华碧的长子李贵山是个转业军人,当时在206地质队汽车队工作,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但在当时的陶华碧眼里却已经是个不起的“秀才”。她想把儿子拖到自己这个民营公司来帮忙,却又不忍砸了他的铁饭碗。没想到,李贵山得知母亲的想法和顾虑后,却笑着说:“都什么年代了,哪还有铁饭碗!”于是,李贵山辞职来到了她的公司。 
  李贵山帮助母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文件,整章建制。李贵山读,陶华碧听。听到重要处,她会突然站起来,用手指着文件说:“这条很重要,用笔划下来,马上去办。”帮母亲“看”完了文件,李贵山便开始起草规章制度,然后再读给母亲听。陶华碧听得极为认真,听到有不妥的地方,她立即口述更正,然后再由李贵山修改……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满意,她才在材料的右上角画个圆圈。在长子李贵山的帮助下,陶华碧终于制定出了公司最原始的、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规章制度,宽严并济,奖惩分明。但是,只有长子帮忙,陶华碧还是深感人才不够。于是时隔不久,她又招聘了一个具有本科学历的青年。怎么培养这个人才,又怎么留住这个人才?没有文化的陶华碧却有她自己既朴素又独特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