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读者 精华版之二 >

第38节

读者 精华版之二-第38节

小说: 读者 精华版之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会儿工夫,山民的老婆就把做好的饭端上来了。山民抱歉地说,家里实在没有什么菜,所以就用剩下的一包方便面的作料冲了一碗汤。
  我的朋友太饿了,接过饭碗,二话没说,风卷残云不到五分钟就给吃完了。那天晚上他住在山民的家中,热乎乎的炕头让他睡得很安稳。
  早晨起来,望着正在劈柴的山民,他想起昨天晚上的孩子来,就问那孩子得了什么病,看情况好像很严重!
  山民长长地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斧子,蹲在地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半晌没有说一句话。
  他老婆眼泪汪汪地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告诉他,这孩子得的是脑癌,已经没有几天日子了。
  他问没有去北京的医院看吗?
  “看了,但医生说已经是晚期了,回去给孩子该吃点什么就吃点什么吧选我们山里人的日子过得本来不宽裕,给孩子看病花去很多的钱,还欠了别人好多债。没有钱给他买点什么好吃的了,昨天晚上给你冲汤的那包方便面作料,是我想给孩子早晨冲的一碗汤,给他补充一下营养用的。”
  还没等她说完,山民就怒气冲天地对他老婆大吼起来,埋怨她不应该说这些事儿。他老婆吓得赶紧跑回了屋里不敢言语。
  我朋友听到这里,脑袋嗡的一下就大了。他没有想到一包小小的方便面作料,居然是一个重病孩子的营养品,这个城里人现在不爱吃的东西,在这里却是那样的稀罕!他恨得直想抽自己几个耳光。
  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一个劲儿地往山民手中塞,让他去给孩子买点想吃的东西。
  “你这是干啥啊?不就是一碗饭吗,你把我们山里人看成啥了?”山民硬是把钱还给了他,他怎么劝说,山民死活就是不接受。
  我的朋友讲到这里,再也讲不下去了,一个七尺高的汉子竟然抹起了眼泪……
  听完这个故事,我在想:世间最伟大的爱,除去亲情之爱,还有一种爱就是别人帮助你的时候,你感觉不到他在期待你的回报。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4期 
 

 
 

 
 
  
大学生,你为什么要父母养活? 
  作者:葛红兵
  我希望我们的贫困生不要自卑,不要等待,要自强自立。我们社会、学校、家长、老师、企业,要鼓励、帮助大学生工读自立。国家能给贫困学生免费读书的机会。连续看到贫困大学生生活、学习困难的报道,一女生数年捡馒头度日,许多学生没有路费回家过年,贫困地区三个劳动力收入才能养活一个大学生,等等。心里非常酸楚。
  想到当初我自己读书的时候。我读的是师范学校、师范学院,国家给生活补贴,基本可以饱饭度日,自己打一点工,可以买书、牙膏、毛巾等用品。那个时候,打过很多种工,开始是在古玩市场,因为喜欢书法,帮一个老版装裱字画,学学手艺,后来是在一个司机老大哥的家里做家教,再后来,受同学之邀做过袜子推销,等等。扬州地方小,那个时候又没有什么私营经济,大学生找不到什么活,常常会有朝不保夕的忧虑。所以,基本的用度是非常节俭的。好在,我的学习很好,每年都能拿到一等奖学金,有300、400元的,可以用作回家看望父母、兄嫂的路费,还可以带一点礼物回家。不过,偶尔也有支用不妥的时候,那种时候,常常是在一家小书店蹭书度过,帮助整理图书、搬运货物,可得免费午餐,后来和那家书店的老版倒是因此成了朋友。他的父亲是我们校医院的医生,很慈善,后来总是给我开一点好药,因为他的恩慈,我的胃病不那么折磨我了。后来我读研究生,拖家带口了,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补贴爱人孩子的支用,每个月200元的国家研究生补贴是完全不够的了。更加要打工了。做过很多事情,写作卖文、做英文代课教师、给留学生做学术辅导等等,甚至我还以3000元起家炒过股票。
  现在,想来,说出这些,我并不感到羞耻,我自己养活了自己,还补贴了家人。这不是羞耻的事。
  不过,我没有因为贫穷而放弃学业,贫穷让我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更加刻苦。我可以毫不羞愧地说,我是我们同学中最用功的一个,研究生期间,我的写作量,可能是师兄弟们中间创纪录的吧。我的工作量,连我的导师都觉得匪夷所思,他老人家不相信我一天能连续读书、工作16个小时,可以没日没夜地连轴转地读书、写作。
  现在,想想,当时我的生活是非常拮据的,但是,也就这样过来了,有的时候,我甚至想,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一些时光,许多书是那个时候开始读的,许多对世界的想法都是那个时候有的,许多朋友是那个时候开始交的。总的说,大学生活是美好而温暖的。
  关键是,我终于支撑过来了。
  现在,我们的经济水平比上个世纪80年代好多了,为什么上不起大学的学生反而多了?为什么上了大学而被迫失学的反而多了?
  我们的大学收费体制要改。要给贫困学生免费读书的机会,比如,师范、农科、军事等专业,可以实行完全的免费就读。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经济水平还没有今天这么好,那个时候,我们贫困生还有免费的大学可上,为什么今天反而没有了呢?社会救助。经过我们数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积攒了很大的财富,我们也产生了很多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我们拿出一点钱来,救助大学生,就救助了我们国家的未来。即使是从投资的角度讲,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什么比投资一个人,让他成才,走上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更伟大,更有效益的事情了。最近看巴菲特传,深深地为他感动,他非常富有,但是,他很简朴,自己很俭省,他的钱大多用在捐助上,将来他的钱也不准备留给自己的孩子,而是要捐助给巴菲特基金会。
  但是,这些还不是我要说的。我要说的是:大学生,你为什么还要父母养呢?西方国家,父母即使很富有的,抚养孩子也只是到高中结束,孩子上大学,就是成年人了,要自己出钱,半工半读。
  自食其力,独立生活是人的美德啊。我在新加坡工作的时候,我的几个外国同事,他们几乎都是自己打工读大学的。有的是高中毕业后工作几年,攒下钱再读大学;有的是半工半读。我在巴黎住的时候,房东的女儿就很典型,她上大学了,就搬出了家,自己独立生活了,不要家里的钱。房东因为女儿搬出去了,才把她的房间出租,我住的就是她的房间。其实,房东很有钱,他太太是医生,他自己是工程师(他曾经来中国,在三峡工地工作过,家里有很多中国工艺品),他们的收入在法国应当是很高的。但是,她的女儿还是独立出去了,她不要父母的钱上大学。她自己贷款,然后是一边读书一边打工。他们把独立自强看得很重要。
  反观我们的大学生呢?他们愿意打工的有多少?学校、社会给他们打工又提供了多少便利和支持呢?
  我们的贫困家庭来的大学生,应该自强啊,不要等社会救助,不要向父母伸手。父母养我们到18岁已经很不容易,我们上大学了,已经是成人了,我们该学会自己独立生活,自己对自己负责了。
  我的这个想法老实说,不是单单针对那些贫穷学生的,我认为富裕家庭的学生也应该尽量地自食其力。打工读书,并不丑陋,相反很光荣。任何时候,独立、自强、自我负责都是美德。上个世纪初,我们的很多先贤组织工学团,提倡工读,一百年后,难道我们反而做不到了吗?
  我相信,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愿意自食其力的。都是愿意在打工中锻炼自己、养活自己的。
  我担心的是我们的家长、学校、社会,他们对打工的学生怎么看,有没有支持?
  我们有些家长,总觉得让孩子打工是丢脸的事儿,不让孩子去打工。这就助长了一种风气:大学里一些靠打工谋生读书的学生反而被看不起,那些养尊处优,拿父母钱大手大脚过日子的阔学生倒反而沾沾自喜。
  我们还有一些大学老师,很反感学生出校门打工,觉得学生打工会沾染铜臭,是不学好。有些研究生导师,甚至把不打工作为招生条件。这种观念很错误啊。这恰恰是把那些愿意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在贫穷中坚持要求学上进的贫困孩子挡在了门外。
  我们的学校,总觉得学生出校门打工不安全,总觉得打工会影响学习,影响校风,这些都是老观念。学生不和社会接触就安全了吗?书呆子将来走上社会就有出息了吗?西方的学生采取弹性学制,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程量,这个阶段我要集中精力,多挣钱,就可以少选一点课,以打工为主,一段时间,我的钱多了,可以多选课,以学习为主,或者钱不够了,我还可以休学,工作一两年,再回来拿学位。我们的学校呢?
  我们的一些企业、机构在招工、雇工的时候,也有偏见,总是要招有工作经验的,对在读大学生往往很冷漠,甚至故意盘剥他们。西方的社会呢?他们的许多企业把学生假期接受学生打工当作社会义务,他们的许多企业都对在读学生敞开大门的。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要学的东西。
  写这些,我是希望:1、我们的贫困生不要自卑,不要等待,要自强自立。2、我们社会、学校、家长、老师、企业,要鼓励、帮助大学生工读自立。3、国家能给贫困学生免费读书的机会。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14期 
 

 
 

 
 
  
父爱 
  田祥玉 编译
  我第3次见到那小女孩时,她依然穿着那套虽然陈旧却干净的牛仔服。她弓着身子,拿着一块深灰色的抹布擦洗着我的车轮,蹲在地上的她显得瘦小单薄。我拍拍她的短发,她惊恐地站起来,将双手反背在身后,红着脸说:“您好!莫伦先生,我叫莎丽尔。”我一边打开车门,一边掏钱打算付给莎丽尔小费,但是莎丽尔却紧张地摇头说:“对不起,莫伦先生,我并不是想要您的钱。”我将刚打开的门重新关上,看着紧张而羞怯的莎丽尔开玩笑说:“难道你是想跟我交朋友?”她“咯咯”地笑:“因为您跟我爸长得很像!”
  看得出,莎丽尔说这话的时候积攒了很大的勇气,而且一提到“爸爸”,她的眼泪几乎就要掉下来。我突然萌生出一种无以言表的情愫,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的感情,于是我对她说:“我开车带你兜兜风好吗?”她睁大眼睛,有些不相信地看看我,然后突然雀跃着鉆进车里。
  很快,这个10多岁的孩子消除了对我的陌生感,打开了话匣。她说她父亲是个非常英俊幽默的男人,在她两岁的时候离家去阿姆斯特丹做生意,赚了钱就会开着红色跑车回来接妻子和女儿,还要为她们建一个牛羊成群的大农场呢……莎丽尔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我已明白了她的意思,她的母亲快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莎丽尔希望找到一个长相和她爸爸相似,而且有着鲜艳跑车和大农场的男人,让妈妈“等到”心爱的男人,了无遗憾地离去。很显然,她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到阿姆斯特丹后没有发达,或者已经爱上了另外的女人。
  如果莎丽尔需要的仅仅是钱,我或许还能帮助她,可是……莎丽尔突然提高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她眼睛里迸出光亮,还一个劲地向我道谢:“莫伦先生,我在半年内找了许多叔叔,可是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愿意听我的故事,您是最好的!”说完,她跳下车去,一边跑一边说:“我明天再来找您。”
  第二天早上,这个小姑娘竟然一路找到我家里!这一次她带来了一张照片——她父亲15年前的照片,一个英俊年轻的小伙子,但并不像莎丽尔说的那样和我非常神似。莎丽尔是要我扮演她的“爸爸”,也就是她母亲的丈夫。
  莎丽尔满脸笑容,眼神中映射着无比澄澈的温暖,我无法拒绝这样一个小女孩如此善良的要求。
  一个阳光普照的下午,空气中透着淡淡的茉莉香味。我载着莎丽尔向霍华德大街的“南茜精神病院”出发了。我们到达医院的时候莎丽尔的妈妈正在熟睡,这个被思念和病魔折磨得不成人样的女人,被小小的女儿拾掇得异常整洁。
  没想到,莎丽尔的母亲醒来后,突然扑倒在我怀里号啕大哭,她真的把我当成了她苦苦等待的丈夫!看着一旁兴奋激动的莎丽尔,我突然觉得自己的生命在那一刻无比澄澈温馨。
  莎丽尔似乎不相信眼前的一切,她好几次悄悄掐自己的手背,然后露出得意的笑容。我朝她努努嘴:“怎么不叫爸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