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一课经济学 >

第21节

一课经济学-第21节

小说: 一课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不愿持有可能贬值的商品,也可以说他们想要持有可能升值的货币。 

同样,把这种紧缩消费与紧缩投资的行为归入到“储蓄”名下,也是不对的。它
的动机与一般的储蓄有所不同。将这种“储蓄”说成是经济萧条的起因,更是大错特
错。恰恰相反,它是经济萧条的后果。 

这种紧缩支出行为确实可能加深和延长经济萧条。有些时候,政府对企业的干
预反复无常,企业不知道政府政策下一步又变成什么样子,企业对未来做出预期的
不确定性就会增加。于是,企业和个人不愿冒险将利润进行再投资,他们的银行存
款余额因此越积越高。他们宁可保有更多的准备金,以防万一。蓄藏现金的这种行
为,看起来像是经济不景气的起因;但是真正的起因,是政府政策不稳定所制造出
前景不明的经营环境。企业和个人保有更多的现金,只是从那种不明确状况产生的
一连串结果的一个环节而已。把经济不景气怪罪到“过度储蓄”上,就像苹果价格下
跌,不去怪苹果丰收,却怪人们不肯出更高的价格买苹果一样。 


一旦有人存心要贬低某种做法或机制的时候,任何帮腔的言论,不论多么不合
逻辑,他么都会为之叫好。有人帮腔说,各种消费品工业,是预期有某种需求存在
而建立起来的,如果人们只知道把钱存起来,这种预期就会落空,并且引发经济萧
条。我们已经知道这种说法的谬误所在——它忘了人们存起来的这部分钱,被银行
直接或间接投在了其他具有有效需求的生产资料上面,这种“储蓄”(节约)并不一
定意味着总支出的缩减。他们惟一说对的一点是:突然发生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
人们的不安。如果消费者的需求,突然之间从某种消费品转移到另一种,同样会引
发经济动荡。要是以前的储蓄者,需求突然从生产资料转为生活资料,会引发更大
的震荡。 

反对储蓄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把钱存起来不用是一种愚蠢的做法。他们嘲讽
19世纪人们被反复灌输着储蓄的观念,说结果是,蛋糕越做越大,却没人去吃。
这样的想法显得幼稚无知。戳穿这种不实之说的最好办法,是用贴近现实的假设,
把实际发生的事情呈现出来。 

假设有一个国家,每年的储蓄占总生产的20%左右。这个数字已远远超过美
国历年来的净储蓄记录,我们取个偏大的整数,一来便于计算,二来好让那些指责
“储蓄过度”的人服气。 

由于每年的储蓄和投资,这个国家的总生产年年增加。(为了单独讨论这个问
题,我们忽略影响增长不均衡的所有因素。)假设生产每年增加2。5个百分点(为
了简化计算,我们用百分点,不用百分率)。我们选用11年期样本,并用指数的
形式来表现经济增长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年 

总生产 

生活资料生产 

生产资料生产 

第1年 

100 

80 

20 

第2年 

102。5 

82 

20。5 

第3年 

105 

84 

21 

第4年 

107。5 

86 

21。5 


第5年 

110 

88 

22 

第6年 

112。5 

90 

22。5 

第7年 

115 

92 

23 

第8年 

117。5 

94 

23。5 

第9年 

120 

96 

24 

第10年 

122。5 

98 

24。5 

第11年 

125 

100 

25 

 

首先请注意,每年总生产的增长是由于储蓄所引起的,没有储蓄就没有总生产
的增长。(你也可以想象,不花什么钱,单靠改良和新发明去提高生产力的情况,
但是这方面的增幅非常小;真要靠新工艺新设备,还得要有足够的投资才行。)这
种储蓄年复一年被用于增加现有机器的数量和改进其品质,从而提高全国的产品产
量。“蛋糕”确实会越做越大(这一点正是有人站出来反对储蓄的理由);每一年做
出来的蛋糕,的确不会全部吃掉。但是这里面并没有违背理性或者频繁的自我克
制。其实,每年吃掉的蛋糕越来越大块;到了第11年底,该年单单消费者吃掉的
蛋糕,就等于第一年消费者吃掉的蛋糕和生产者吃掉的蛋糕的总合。此外,用来生
产产品的资本设备,也比第一年多25%。 

让我们看看其他方面。每年有20%的国民收入用于储蓄,并没有扰乱消费品
工业的运行。如果它们在第一年生产的产品只卖出80个点(假设未获满足的需求
并未使价格上涨),它们在拟定第二年生产计划的时候,当然不会笨到假设能够卖
出100个点。换句话说,消费品工业已经习惯假设过去的储蓄率会持续下去。只
有储蓄出于预料突然大增,才会扰乱它们的运行,使它们的产品卖不出去。 

我们已经谈过,储蓄突然大减,就会扰乱生产资料工业的运行。要是存在银行
的钱,全部被取出来购买消费品,就业不会增加,只会使消费品的价格升高,使生
产资料的价格下跌。其总体影响首先会迫使就业发生移转,短期内会使生产资料工
业相关行业的就业缩减。长期的影响将是使整个社会的生产低于本来可以达到的水
平。 


 3 

 对储蓄的抨击还不止这些。他们首先对“储蓄”和“投资”进行正确区分,但当
他们进行分析时,却好像二者是独立的变数,进而认为它们彼此相等是纯属偶然。
这些经济作者勾勒出一幅令人不安的画面。一方面,储蓄者会自动、无缘无故、愚
蠢地闷头存钱;另一方面,有限的“投资机会”没办法吸纳这些储蓄。结果呢?是经
济迟滞不前。他们宣称,惟一的解决方法,是由政府出面征用这些愚蠢和有害的储
蓄,投资到公共工程上,哪怕拿去搞些作用不大的面子工程,总之要将钱花掉以扩
大就业。 

以上观点及其“解决方案”包含太多的错误,这里我们只能选其主要错误加以指
正。储蓄大于投资的部分,只相当于被真正蓄藏的现金。但在当今现代化的工业社
会中,极少人会把硬币和钞票藏在袜子里面或床垫底下。就算这种可能性极小事情
真的发生,它也已经反映在企业的生产计划和价格水平上。它甚至不具备累积性效
果——行为古怪的隐居者生前蓄藏的现金被人找到,拿出来花光用光;总体上看,
被耗用掉的旧蓄藏甚至可以多过被人蓄藏的新现金。事实上,这方面的总金额对企
业活动影响可说微不足道。 

我们已经知道,把钱放在储蓄银行或商业银行里,银行会急着把钱借出去或者
拿去投资。因为资金闲置会让银行牺牲利息收入。惟有当人们担心产品的价格下
跌、当银行担心投资风险太大时,人们才会增加持有现金,银行宁可牺牲利息而让
资金闲置。但这种迹象表明经济衰退已经显现,才造成蓄藏现金的行为,而不是蓄
藏现金的行为引发经济衰退。 

忽略这种微不足道的现金蓄藏(即使是这种例外情形,也可以视为直接“投资”
于金钱本身),储蓄和投资会趋于彼此均衡,就像任何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会趋于均
衡那样。我们可以认为储蓄和投资分别构成了新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其他任何商品
的供给和需求,在价格的作用下会达成均衡,资本的供应和需求也一样,在利率的
作用下会达成均衡。利率只是资本借贷价格的特殊名称,它与其他价格没有两样。 


利率这个主题,在近年来被复杂的诡辩、被糟烂的政府政策搞得令人困惑,让
人觉得人们是不是已经丧失了常识和清醒的头脑。人们病态地害怕利率“过高”。人
们认为如果利率太高,产业界借钱来投资新厂房和机器,会赚不到钱。这种观点极
具影响力,近几十年来各国政府都以人为的力量,实施“廉价资金”政策。但是相关
的论调只注意了提高资本需求,却忽视这些政策对资本供给的影响。只看政策对某
个群体的影响,忘掉另一个群体所受到的影响,这样的谬论,又多了一个实例。 

如果相对于风险,利率被刻意压得太低,储蓄和借贷都会减少。廉价资金政策
的支持者认为,不管利率是高是低,储蓄都会自动进行,因为人们钱多了也只有存
进银行。但他们并没有说清楚,何种收入水平的人才会不管利率高低,不管自己直
接借钱给别人的风险高低,而总是往银行里存一个固定的最低金额。 

尽管富豪的储蓄额受利率的影响要比一般富裕的人小得多,但事实上每个人的
储蓄额都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我们用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明。有人声称,实质
储蓄额不会因为利率大幅下降而减少。这就好比是在说,糖的总产量,不会因为价
格大幅下跌而减少,理由是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者会继续生产。这种观点忽略了
边际储蓄者,甚至忽略了绝大部分的储蓄者。 

将利率人为压低所造成的影响,其实与把商品价格压低到自然市场水平以下所
产生的影响相同:需求会增加,供应会减少。压低利率会导致资本的需求增加,而
实质资本的供给减少。它会造成经济扭曲。人为压低利率,的确会鼓励借款增加。
实际上则是鼓励那些不降低利率就不能生存的高度投机性项目。从供给面来说,人
为压低利率,会抑制正常的节约、储蓄和投资行为。它会减低资本的累积、减缓生
产能力的提高、减缓“经济的增长”以及减息政策热切想要促进的“进步”。 

要想人为压低资金利率,只有靠持续不断注入新资金、不断扩张银行信贷,以
替代实质储蓄。这会制造资本供给增加的假象(或者说掩盖了实质资本供给减少的
真相),就像多掺点水,会让人觉得牛奶增多一样。但这是一种追求持续通货膨胀
的政策。这个过程带来的危险,显然具有累积的效果。通货膨胀一旦被遏制,或者
只要通货膨胀暂停,甚至膨胀速度放慢,资金利率就会上涨,危机也会爆发。 


有一点需要指出,新注入的货币或银行信贷,虽然能在开始带来短期的利率降
低,但持续注水最终将使利率上升。因为注水会让货币贬值,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
降。放贷者开始意识到,今天借出去的钱,等到一年后还回来时,能买到的东西会
减少。为了弥补这种预期货币购买力的损失,他们会在正常贷款利率上再加上一笔
溢价。这个溢价可以很高,它取决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高低。由于这个原因,
1976年英国国库券的年利率上升到14%;1977年意大利政府公债的殖利率高达
16%;1974年智利中央银行的重点贴现率激升到75%。总之,廉价资金政策所
造成的经济动荡,远比那些补救性或防止性的政策剧烈。 

如果没有通货膨胀性政府政策去干扰资金利率,那么不断增加的储蓄也会为自
己找出路,通过利率的降低来提高需求。也就是说,更多的储蓄供给要寻求投资机
会,就会迫使储蓄者接受较低的利率。较低的利率同时意味着更多的企业能负担贷
款利息。因为,贷款购置新机器或厂房带来的的预期利润,更有可能超过必须支付
的贷款利息。 

 4 

 我们现在来谈和储蓄有关的最后一个谬论。经常有人认为,能够被吸纳的新
资本数量,有一定的上限,或甚至已经达到了资本扩张的上限。这样的观点从孤陋
寡闻的人嘴里说出来还可以想象,连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也持有相同的见解,简直
令人匪夷所思。现代社会几乎全部的财富,也就是17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几乎每
一样东西,都是由它累积的资本构成的。 

这种资本一部分是由许多称之为耐用消费品的东西组成,例如汽车、冰箱、家
具、中学、大学、教堂、图书馆、医院,以及所有私人住宅。世界历史上,这些东
西从来没有充足过。就算住宅的数量够多,可以改善和想要改善的居住品质却是无
限的,也就是兴建更好的房屋,永远没有上限。 

这种资本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可以称之为资本本体(capital proper),它由
生产工具组成,包括最原始的斧头、刀、犁,到最精密的机床、最大的发电机或粒


子回旋加速器,或者设备最先进的工厂。在这方面,可以扩增和想要扩增的数量,
尤其是品质,也同样没有上限。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有“过剩”的资本,除非最落后
国家的技术装备赶上最先进国家;除非美国效率最差的工厂赶上设备最新、最好的
工厂;除非最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已经达到人类智力的极限,再也无法改进。只要
这些尚未实现,就有对资本的无限需求。 

如何“吸纳”新增资本呢?如何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