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泽东指出,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3、执政党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针对党执政以后的新考验,毛泽东指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他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九、思想政治工作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1、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的报告中提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1955年9月,毛泽东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
2、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1958年,毛泽东指出:“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为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
1955年,毛泽东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⑴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
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⑶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
⑷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原则
⑸民主原则
十、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一)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45年5月,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给予了唯物而辩证的说明。“‘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2、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最基本内容。毛泽东指出:“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教条主义者把理论当作教条,割裂理论和实际的统一关系;经验主义者否定理论的指导,同样割裂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关系。这两者是主观主义。毛泽东指出“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是必须进行调查研究。
3、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毛泽东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把认识发展概括为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样两次能动飞跃的无限延续,亦即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发展。毛泽东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两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统一。“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4、以对立统一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共性个性、相对绝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共性即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之中并贯穿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矛盾的个性即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矛盾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矛盾的个性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因一定条件而存在,因而是相对的。鉴于把握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特点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尤其强调分析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因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认识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毛泽东还对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及其相互转化作了系统论述。
(二)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根本路线。
(三)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由自己来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主要依照本国人民的力量来进行革命和建设。
1、独立自主地领导革命和建设
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后来他又指出:“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来说,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由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共产国际的这些同志就不了解或者说很不了解中国社会,中国民族,中国革命。对于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我们自己在很长时间都认识不清楚,何况外国同志呢?”
2、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指导革命和建设要把立足点放在什么力量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结论是:放在本国人民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四)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统一
实事求是是三者统一的基础,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论。
第三部分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科学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和社会历史条件是:
⑴时代依据,主要有对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的科学判断;对时代特征——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正确认识;对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以及世界矛盾变化、力量消涨的正确把握
⑵历史依据,主要是“两个总结”,即对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
⑶现实依据,指对改革开放中不断涌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思想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
⑷思想依据,指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渊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强调邓小平理论是在对前人思想的坚持、继承、纠正和创新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产生、初步形成、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三个阶段。
⑴邓小平理论的产生(1978—198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逻辑起点。这次会议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定了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我们党逐步开始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大框架;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了正确的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论;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这一系列思想理论成果的取得,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产生。
⑵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1982—1987)
从党的十二大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改革和开放的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迅速在全国范围展开,全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逐步转向城市,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对外开放形成新的格局。这段时期,我们党在思想理论方面取得两大理论突破:一是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二是在十三大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基础上,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进行了归纳和概括,形成了12个科学的理论观点,初步构建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⑶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1987~1992)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国内发生了严重的“六四”政治风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联手对我国进行“制裁”;在国际上,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遭受重大挫折,执政多年的共产党纷纷下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严峻考验。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在南方考察时发表重要谈话,在思想理论方面取得三大理论突破: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三是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为检验我国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提供了根本的判断标准。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从9个方面作了系统的概括,使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形成了科学体系
一种理论是否形成了科学体系,最根本的是看它是否系统地回答了该理论研究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不必拘泥于它的具体表现形式。邓小平理论所以形成了科学体系,其根据就是在于:①该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②该理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哲学基础,各主要观点之间形成了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③该理论贯通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2、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在体系上分为三个层次:
①精髓和基础,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组成;②核心内容,由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理论,8个基本理论组成;③重要组成部分,由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理论,“一国两制”、和平实现祖国统一理论,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理论,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理论,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和执政党建设理论5个基本理论组成。这三个层次的理论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⑵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所谓“新阶段”,是指邓小平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集中表现为十五大概括的4个“新”:一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二是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