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与人交流:史上最强的沟通-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话要说得圆润
当我们为了某个目的与他人谈话时,话就要说的圆润一些,话说得太直,会激恼对方,即便是理在己方。说的圆润一点,能给我们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从容地达到我们谈话的目的。
第35节:第三章 掌握分寸,人际才能和谐(10)
某家宾馆的服务员,发现客人马先生,在结账后仍然住在房间,而这位马先生又是经理的亲戚,怎么办呢?如果直接去问马先生何时起程,就显得不礼貌,但如果不问,又怕马先生赖账。于是一位善于谈话的公关部小姐敲开了马先生的房门,“您好!您是马先生吗?”“是啊!您是?”马先生回答说。“我是公关部的,您来几天了,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来看您,真是不好意思。听说您前几天身上不舒服,现在好点了吗?”“谢谢您的关心,好多了。”“听说您昨天已经结账,今天没有走成,这几天,天气不好,是不是飞机取消了?您看我们能为做点什么!”“非常感谢!昨晚结账是因为我的表哥今天要返回,我不想帐积得太多,先结一次也好,大夫说,我的病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马先生,您不要客气,有什么事只管吩咐好了。”“谢谢!有事我一定找你们。”
我们看,这位公关小姐去找客人谈话,目的是要弄清楚,到底是走还是不走?如果不走,就能清楚原因。但这个问题不好开口,弄不好既得罪客人又得罪经理。她的话说的非常圆润,先是寒暄一下然后又问客人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一副非常关心的表情,而使客人深受感动,不知不觉中就说明了原因。她的话语技巧就很高超,回旋的余地很大。
人们常说“话不要说满,事不要做绝”当然是有道理的。事情做绝,不留余地,不给别人机会,不宽容别人,处理事情下狠手都是不理智的行为。无论矛盾有多深,最好都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否则日后万一有合作的机会,一定左右为难,尴尬万分。时时处处留有余地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进可攻,退可守,这才是成功的做人之道。
言语太啰唆,折磨人耳朵
“哎呀,悟空你也真调皮呀,我叫你不要乱扔东西呀!哎,乱扔东西是不对的……哎呀,我还没把话说完,你怎么把棍子也给扔掉了?月光宝盒是宝物,乱扔它会污染环境。嗳,砸到小朋友怎么办?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嘛!”
看到唐僧这段经典的话,你可能会忍俊不禁。唐僧的话是虚构出来的,但事实上还真有人堪与唐僧媲美:
2003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获得了英国“推广简洁英语运动”组织向他颁发的年度“不知所云”奖。因为他曾经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伊拉克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说了一段流传很广的“名言”:“我一向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的有关报道感兴趣,因为就像我们都知道的那样,有一些众所周知的事情;我们知道一些我们知道的事情。我们不知道很明显未知的事情;那就是说,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我们不知道。但也没有人知道未知的事情——也就是我们不知道的未知的事情。”
这位部长简直比唐僧还厉害,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作为笑话或者新闻看起来挺不错,但如果现在有这样一位活宝在你耳边不停地碎碎念,相信滋味一定不太好受。
一位从小在一块长大的朋友,多年不见,说要来看玛丽,玛丽高兴之余,力邀其到家里住。刚开始朋友不愿意,说怕打扰玛丽和家人的生活,玛丽说家里有客房,没关系。于是,朋友来了,还带来了一位玛丽不认识的朋友小红。
小红很喜欢说话,而且说的话至少可以重复五遍。那样的重复不是口语化的重复,而是怕你听不懂或她已经忘记她说过了的重复。
第36节:第三章 掌握分寸,人际才能和谐(11)
刚开始,出于礼貌,玛丽还能不厌其烦地坚持听她一次次地重复、一遍遍地叙述,到了后来,玛丽的听觉神经终于再也承受不住,只要她一重复叙述,玛丽就赶紧躲到一边去。可她说话的声音不仅大,而且穿透力特强,躲到书房里关起门来还能听到她的声音。她在玛丽们家的两天时间里,玛丽家的每个角落几乎都充满了她的声音。
因为小红喜欢说话,所以她的电话也就特别多,而且每个电话至少都要说上十分钟。
有一次,她给她的一个朋友电话,电话足足打了近四十分钟,可来来去去就是那么几句话,重重复复地就是那么一件事。
当她放下电话之时,朋友终于忍不住,说:“小红,我感觉你有点啰唆,你还没到更年期呢。”
听罢朋友的话,小红说:“不是我啰唆,是她们不理解我的意思,我必须要说清楚。”于是,她便也就这样一遍遍地跟玛丽和朋友解释,说她不是啰唆……真是烦人之极!
她在玛丽家的两天时间里,玛丽已经被她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折腾得筋疲力尽。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玛丽非崩溃不可!好在第三天朋友把她带走了。
就在她走出玛丽们家的刹那,玛丽整个人一下就轻松起来,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是不是觉得玛丽很可怜?小红很讨厌?那么就自己引以为戒吧。
罗哩啰唆的人的确让人头疼。可是生活中就是有这样的人,明明一句话能讲完的事非要长篇大论,废话连篇,毫无重点,让人听着摸不着头脑。而当事人还根本对自己的毛病毫无察觉,自顾自享受表达的乐趣,全然不顾听众是多么如坐针毡。
清代小说《镜花缘》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林之洋、唐敖几个人在一家酒楼喝酒,酒保错把一壶醋给了他们,林之洋喝了一口,忙喊:“酒保,错了,把醋拿来了。”这时旁座的一个老儒连连摆手,示意他不要喊,接着说道:“今以酒醋论之,酒价贱之,醋价贵之。因何贱之?为何贵之?其所分之,在其味之。酒味淡之,故尔贱之;醋味厚之,所以贵之。人皆买之,谁不知之。他今错之,必无心之。先生得之,乐和如之!——弟既饮之,不该言之。不独言之,而谓误之。他若闻之,岂无语之?苟如语之,价必增之。先生增之,乃自讨之,你自增之,谁来管之。但你饮之,即我饮之;饮既类之,增应同之。向你讨之,必我讨之;你既增之,我安免之?苟亦增之,岂非累之?既要累之,你替与之。你不与之,他安肯之?既不肯之,必寻我之。我纵辩之,他岂听之?他不听之,势必闹之。倘闹急之,我唯跑之——跑之,跑之,看你怎么了之!”
不知道你看了是什么感觉,这种滥用“之”字且废话连篇的行径,简直就是在折磨别人。
有一个人去听一位牧师的演讲,开始的时候,他被深深地感动了,拿出很多钱准备捐款。一个小时过去了,这个人认为牧师的演讲估计该结束了,但牧师仍在继续,他有点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算了。两个小时过去了,牧师还在滔滔不绝,这个人开始反感,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三个小时过去了,牧师还在翻来覆去地讲同一个道理,这个人烦透了。好不容易挨到牧师演讲结束,开始时准备捐钱的这个人,不但一分钱没捐,还趁人不注意从捐款钵里拿走了一些钱。
第37节:第三章 掌握分寸,人际才能和谐(12)
在生活中,你是否经常会看到类似的现象:一位妈妈三番五次地对孩子说“你要把你的屋子收拾干净”,可孩子将妈妈的话当作耳旁风,屋子杂乱依旧;妻子不知疲倦地提醒丈夫“你该戒烟了”,可丈夫依然吞云吐雾……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刺激过多、过强、过久,超过了合理的限度,引起了人们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情绪,使事物朝相反方向发展。心理学上将这一行为称作“超限效应”。
由此可见,我们如果希望自己说的话能够在别人身上起作用,就不能采取简单的重复,而是能换个角度、换种说法,将对方的厌烦心理、逆反心理减到最低,到那时,你也许能真正体验到“一语千金”的威力。
托尔斯泰说过:“人的智慧越是深奥,其表达想法的语言就越简单。” 其实真正打动人心的语言往往不是长篇大论,而是那些简洁有力的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希特勒的进攻,英国节节败退,人心彷徨,士兵士气低沉。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觉得有必要做一场演讲,来激励士兵的士气,挽救国家的命运。
丘吉尔拄着拐杖,戴着草帽,慢步走向讲台,先把草帽放在讲台,然后从左到右横扫了整个军营,说:“永不放弃!”然后又从左到右横扫了整个军营,说:“永不放弃!”当时整个军营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可以听到。然后他又从左到右横扫了一次整个军营,加大声量说:“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整个军营都兴奋起来,欢呼声和拥抱淹没了整个军营。此后英国连连打败了德国希特勒的进攻。
这就是丘吉尔最著名的演讲,世界上最震撼的演讲,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短的演讲。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吗?在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不要用你的长篇大论来浪费彼此的时间,折磨别人的耳朵了,简洁明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即便有身份,也别出狂言
我们先来看两位口出狂言的古人。文人相轻,古今皆然。但像下面这两位狂妄到到人皆不放在眼里的骚人墨客并不多见:
杜审言,唐初著名诗人,‘诗圣’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和崔融、李峤、苏味道一起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世称“崔、李、苏、杜”。然他狂妄不羁,傲气凌人。有一次,他对别人讲:“苏味道必死无疑!”弄得人家大吃一惊,赶紧问他是什么原因。他满有把握地说:“苏味道看了我的诗文,必将羞死。”
他经常夸口说:“我的文章超过屈原、宋玉,我的书法胜过王羲之。”直到病危,快要死了,杜审言还对前来看望他的宋之问、武平一等人说:“我活在世上,长久地压着你们;如今我即将死去,使你们有了出头之日,固然感到很大的欣慰,只恨没有能够看到接替我的人!”
汪容甫,清代扬州人,年少狂妄,经常拿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去故意难住别人,以此取乐。当时扬州的学者程晋芳、任大椿、顾九苞三人都在文坛享有盛名。可是,汪容甫却时时当众扬言:“扬州一府,‘通者’三人,‘不通者’三人。”别人问他“通者”哪三人?“不通者”哪三人?他说:“通者是我自己和王念孙、刘台拱三人;不通者是程晋芳、任大椿、顾九苞三人。”
有人曾经请他对自己进行品评,汪容甫很认真地说:“您不在‘不通者’之列。”那人听了,大喜过望。他又慢条斯理地说:“您再读三十年书,有望达到‘不通者’的水平!”
第38节:第三章 掌握分寸,人际才能和谐(13)
这两个家伙的狂妄可谓登峰造极了。他们在当时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可现在,除了研究历史、文学的人,又有谁知道他们两位呢?
不仅中国古代的文人这样,外国也同样如此。喜欢篮球的朋友们还记得皮蓬吗?
“蝙蝠侠”斯科特?皮蓬一直以来给人们的印象总是谦逊、和蔼、比较低调,但是2006年5月,他在美国ABA电视台做嘉宾评论解说季后赛时,却突然口出狂言,声称:“我认为不仅仅是勒布朗(詹姆斯)比他(乔丹)优秀,我相信我同样要比迈克尔强!(I believe I was better than Michael)”顿时一片哗然,此言引了起轩然大波,许多人给皮蓬送上了嘘声,事后ABA电视台立即中止了和皮蓬的转播合同,同时ESPN电视台也禁止播放有关皮蓬的电视节目。
某位农家子弟,根据从老辈人口中听来的种种传说,写了两篇乡村社会题材的小说,在人物刻画、环境描写、情节安排等方面都很出色,所以作品寄出去后,经过编辑的加工润色,很快就发表了。虽然只是一份不起眼的地方刊物,但是在当地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于是这位农家子弟就受到了周围很多业余文学爱好者的艳羡,大伙众星捧月般跟他套近乎,请教写作技巧。
不料,这个小小的作家当了“月亮”不久,还真被捧出了毛病,作品虽然不多,吃瘾和话瘾却越来越大,凡是有他的场合,就不可无酒无肉;凡是他说话的时候,别人就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不论别人是否有时间有食欲,只要他一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