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千年管理思想探源 >

第8节

千年管理思想探源-第8节

小说: 千年管理思想探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群体中个人的行为都是为了使群体生存下去,其行为的目的性是要求群体的一致性,即群体成员的行为、情绪和态度的统一。而群体成员在相互的影响中会产生一种类比的作用,即彼此接近、趋同,表现出顺从的结果,而自动地形成了群体的规范。 这种规范大多是非正式的规定,它往往比管理当局的官方制度更为有力。

146领导者品质理论一
美国行为科学家亨利,1949年,在对领导行为的研究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成功领导者应具备的12种品质。(1)成就需要强烈,把工作成就看成是最大的乐趣,置于金钱报酬和职位晋升之上,因此愿意完成艰巨的任务。(2)干劲大,工作积极努力,希望承担富有挑战性的新工作。(3)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上级,认为上级水平高,经验多,能帮助自己上进和提高,因而尊重上级,与上级关系较好。(4)组织能力强,能把混乱的事物组织得很有条理,能从资讯中预料事物发展的动向。

领导者品质理论二
(5)决断力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各种备择的方案加以权衡并做出选择。(6)自信心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对自己的目标坚信不移,不受外界干扰。(7)思维敏捷,富于进取。(8)竭力避免失败,并且不断接受新的任务,树立新的奋斗目标,驱使自己前进。(9)讲求实际,重视现实,不去关心不肯定的未来。(10)不能只对上级亲近,而对下级疏远。(11)对父母没有情感上的牵挂,而且一般不同父母在一起。(12)忠于组织,恪尽职守。

147行为学家鲍莫尔的思想
美国行为学家鲍莫尔认为,企业家除了掌握领导艺术、具备高效率的企业领导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1)能与人合作,用感化和说服的方法来赢得人心。(2)实事求是,高瞻远瞩。(3)善于授权,把适当的职权授予下级,而自己抓大政方针和重要的事项。(4)善于把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起来调动下级积极性。(5)灵活机智,权宜应变,不生硬僵化。(6)责任心强,对自己严格要求。(7)富于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力求创新。(8)勇于负责,敢担风险。(9)谦虚谨慎,尊重他人。(10)自持严格,受别人尊重。

148领导方式理论一
美国坦南鲍姆和施密特二人所提出的选择领导模式理论,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一个好的领导方式取决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任务的性质、职权的关系和团体的动力等。领导方式决策的基本变量,是经理运用职权程度与留给下属享有的自由度之间的比例。领导行为连续图谱从独断型到放任型共分为7个等级。

独断





放任经理做决策并宣布
经理推销政策
经理出主意并征询意见
经理出试探性题目以便大家修改
经理提出问题得到建议,做出决策
经理规定范围让群体做出决策
经理容许下属在经理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

领导方式理论二
二维领导模式。1945年,俄亥俄州大学企业研究局把领导的行为目的归并为两个方面。一为主动的结构,指以工作为中心;二为体谅的结构,指以人际关系为中心。根据他们的研究,同一位领导人可能这一方面的比重大,而另一方面比重小,所以他通常是两方面兼而有之的一个综合体。



领导方式理论三
二维领导模式:管理方格论。管理方格论的提出,仍然是要考虑情势因素的。在美国等许多国家都受到了管理学者和企业家的重视。

领导方式理论四
Z理论。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大内提出了一种比较流行的管理理论。他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就都离不开信任、敏感和亲密,因此他主张以坦白、开放和沟通作为基本的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他将日本的组织称之为Z型组织。其特点是:
第一,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使员工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第二,对员工实行长期考核和逐步提升的制度。
第三,培养适应各种工作环境的多专多能的人才。
第四,管理过程既运用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清晰鲜明的控制手段,又注重对人的经验和潜能进行细致而积极的启发诱导。
第五,采取集体研究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决策方式,即吸收有关人员共同讨论、协商、集思广益,最后由领导者做决策并承担责任。
第六,树立牢固的整体观念,员工之间平等对待。每个人对事物均可做出判断,并能独立工作,以自我指挥代替等级指挥。

149A到Z型组织转变步骤
(1)参与变革的人员学习领会Z理论的基本原理。(2)分析企业原有的管理指导思想和经营方针。(3)企业的领导者和各级管理人员共同研讨制定新的管理策略。(4)设置高效合作、协调的管理组织机构。(5)培养管理人员掌握弹性的人际关系技巧。(6)检查每个人对将要执行的Z型管理思想是否能充分地理解。(7)让工会参与变革。(8)确立稳定的雇佣制度。(9)制定长期的合理的考核和提升制度。(10)经常轮换工作,以培养人的多种才能,促进企业成为有机的合作系统。(11)认真做好第一线人员的发动工作,使改革能在基层顺利进行。(12)实行参与管理。(13)建立员工个人和组织的全面整体关系。

150现代管理理论形成的经济背景
现代管理理论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历史阶段中形成的西方管理理论。这一历史阶段的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新调整过程中所形成的。

151现代管理理论形成的科学技术背景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取得了几个方面的巨大突破,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原子能的应用;其次是计算机的诞生、应用及发展;再次是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应用;最后是人类的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应用与发展。这些发展将逐渐改变人类的生活,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

152垄断企业规模巨型化
企业规模的大小,是判断和衡量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和垄断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规模越来越大的垄断企业。大公司的不断增加,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逐渐集中于少数的大企业。生产和资本日趋集中是企业间竞争和兼并加剧的结果,是战后科技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153垄断企业混合化
资本主义国家大的垄断企业基本上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企业兼并或合并建立起来的。战后,各国的企业竞争更为激烈,出现了垄断企业混合化。首先,它适应了战后科技革命使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形势,便于把发展缓慢的工业资本逐渐转移到新型的工业部门中去,从而保证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其次,它适应了战后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能使资本逃避经济危机的打击。

154大中小企业协作化
为了使经济得到最快的增长,使战后经济得到尽快恢复,各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中小企业的优势。战后,中小企业发展在各个发达国家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样,在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大企业为了充分发挥企业经营多样化和专业化的优势,力求利用中小企业适应性强、灵活性大、劳动工资低的特点和中小企业合作使之变成为大企业的协作厂和附属厂,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相互补充、相互利用的经营格局。

155企业股份高度分散化
资本主义企业一方面向垄断的方向发展,一方面为了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游资,进一步缓和劳资矛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大企业发行了大量小面额股票分散股权,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有7000家公司的1000万名工人、雇员持有本公司的股票。

156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
由于企业不断扩大,企业国际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垄断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跨国公司,通过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从事跨国经营和销售。战后国际形势的这些变化,无疑给企业的管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由此而产生的跨国界、跨地区、跨文化的管理问题,也要求新的理论的指导。另外,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人的需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化趋势,对人的管理也随着人的多样化而需要不同的管理方法。

157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深层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管理理论呈现出流派纷呈的局面。其深层次的原因,除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外,以下几个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1)生产力导致生产方式变化,促进管理思想的发展。(2)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推动管理思想的发展。(3)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深化了对人的认识。(4)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强化了市场观念,导致内外协调的管理思想的产生。(5)自然科学思想对管理科学的渗透,导致了以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的管理思想的产生。

158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出现的方法论准备
随着管理对象的日益复杂化、多变性,对管理方法的要求也就越来越科学化、定量化,这就需要管理理论要有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要有科学工具来支持。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也是现代科学的基础理论,即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通常把前三者称为“老三论”, 把后三者称为“新三论”,这些都是最新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159系统论
系统论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一门新学科,是研究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系统论归纳了管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管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管理系统的构成及其规律是系统规律的具体化。管理人员具有的系统观念是管理主体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管理理论发展史中,系统论的广泛应用具有方法论的普遍意义。

160信息论
信息论也是现代科学理论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现代管理思想的重要的科学方法论之一。信息价值、信息量、信息反馈,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信息处理、信息传递等概念贯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始终,信息论与信息科学成为现代管理活动的命脉。

161控制论
控制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著名的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开创的。控制论思想描绘了管理形态和运动规律的多样性,有深刻的管理哲学意义。它不仅引导管理主体在管理科学研究中开拓新领域,而且促使他们对整个管理世界的认识产生新的飞跃。它揭示了管理过程中宏观的、微观的、客体的、主体的种种联系和控制过程的统一,使人们懂得上述这些截然不同的领域都存在着信息传递和反馈等共同特点,存在着交流和控制的共同规律。

162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是1969年比利时自由大学教授普利高津提出的。普利高津指出,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当其中某个变量达到一个临界值时,通过涨落发生突破即平衡突变,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耗散结构理论主要讨论一个系统从混沌走向有序的机理、条件和规律。

163协同论
哈肯等科学家以现代最先进的理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为基础,同时又采取了普遍性很强的统计学、动力学理论,通过类比,对各种从无序到有序的现象建立了一整套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从而把一门学科中所取得的成果很快推广到其他学科的类似现象上去。协同论是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规律的理论,揭示合作效应引起的系统的自组织作用。

164突变论
突变论是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于1968年始创,1972年在《结构稳定和形态发生学》中确立的理论。突变论研究的是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到另一种稳定的状态。突变论认为,系统所处的状态,可用一参数描述,即当系统参数处于稳定状态时,标志该系统状态的某个函数就取惟一值(如能量最小、熵取极大,等等),如当参数在某一范围内变化,该函数值有不止一个极值时,系统就处于不稳定状态。而当函数值从这些极值中取了另一极值时,系统就发生了突变。

165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产生的认识论基础
(1)语义上的混乱。(2)对管理和管理学的定义和所包含的范围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3)把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看成先验而加以抛弃。(4)曲解和抛弃前人提出的一些管理原则。(5)管理大师缺乏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