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穿越艺术 >

第3节

穿越艺术-第3节

小说: 穿越艺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例如,一提到巴洛克时期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亨德尔(16851759),就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英国皇室和他应英国乔治一世之邀创作的《水上音乐》。乔治一世曾给予亨德尔丰厚的待遇,以至于1726年,42岁的亨德尔乐不思蜀,成为英国公民。即使在乔治一世驾崩以后,亨德尔仍不断得到皇家的支持,使他能继续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    
    又如交响乐之父约瑟夫?海顿(17321809)。自从1759年,27岁的海顿结识了匈牙利贵族保罗?埃斯特哈齐亲王后,他就受到优待。此后的三十多年里,他一直为亲王兄弟俩工作,从最初的保罗直至继任的尼古拉斯公爵。优厚的待遇和稳定的创作环境使他创作出了一生中的绝大部分音乐作品。后人一提起埃斯特哈齐兄弟,无不赞赏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支持,尤其称赞他们鼓励海顿大胆地进行创作革新。    
    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就是“乐圣”贝多芬(17701827)对待自己艺术赞助人的高傲态度。有一次他在写给李希诺夫斯基亲王的信中说:“你之所以成为亲王是由于你出身的门第,而我之所以能成为贝多芬,全靠我自己,亲王们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贝多芬如此桀骜不驯,亲王却一如既往。在贝多芬1802年写的著名的海林根施塔特遗言中,他留给两个兄弟最珍贵的遗产就是4把意大利名家制作的珍贵提琴,而这些珍贵的礼品正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赠送给他的。可见当时贵族对艺术家的尊崇和屈就。    
    以上我随便举了几个例子,尽管不能排除仍有艺术家生前穷困潦倒、身后才得到认可的情况,但应该承认的是,在西方,崇尚艺术确实是一种社会风尚。西方历史给予这些艺术赞助人很高的赞誉,并且在这些音乐大师的作品扉页上永远地留下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功绩随着不朽的作品传颂千秋万代。    
    相比之下,对李隆基的评价就颇有偏见。尽管既是创作者又是组织者的李隆基对艺术的贡献绝不亚于上述权贵,而且早于他们许多年。李隆基生活的时代是公元七八世纪,比亨德尔的巴洛克音乐时期早了将近一千年,那时的欧洲还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阶段,社会精神禁锢,神权至上,比起开元年间中国的盛唐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李隆基正是在物质富足、政治开明、社会风气开放的环境下,放下帝王的架子,身体力行地实践艺术,推动艺术的发展,这难道不值得后人称颂和纪念吗?    
    回顾一下历史,我们的老祖宗对艺术曾经尊崇有加,并且积极倡导。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孔子就把“乐”尊为六艺之一,作为教化人民、稳定社会的一门必修课,使臣民知书达礼,使社会健康有序。而他所痛斥的最坏的社会境况就是“礼崩乐坏”的乱世。    
    英雄所见略同。艺术兴衰,反映了社会风尚,而社会风气又代表国家面貌,音乐的功能一直被先哲所关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前428—前348)也充分肯定音乐对人的积极影响及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认为好的音乐能教化人的灵魂,音乐应该以道德和正义为目标,对人应该产生增强自信、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社会道义等影响,而不应该用夸张的音响表现,追求效果或仅仅用来享乐,更不能使人堕落和昏聩。柏拉图对音乐教化作用的注重,与孔子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事实证明,音乐及其相关的艺术门类在改变社会风气、教化人格品性和提高民众修养上的作用远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有效、更长久,“传染性更强”。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必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那样富有哲理性和战斗精神,也不必像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乐那样伤感和深刻,它也许就是一首小歌。十年浩劫中人们私下传唱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那遥远的地方》……都因曲调的优美深情而感动心扉。与恶劣环境比照,那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旋律使大家相信苦难与光明同在;而一曲《献给艾丽丝》和一曲《梁祝》,传递着不朽的爱的精神,使多少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给多少灰暗的心境带来希望的曙光……    
    音乐,就是这样与人类休戚与共,伴随着人类前行的脚步吟唱着、流淌着!


《穿越艺术》 漫话音乐超越时空的音乐语言(1)

    音乐有一种神奇的功效:既可以语言般地传情达意,又可以用超越语言的表现方式抒发情感,有言道“言之不竭则咏之,咏之不竭则手舞足蹈”。即使洠в惺芄裁醋ㄒ笛盗罚踔镣耆挥醒肮衾种叮死嘁不岜灸艿卮右衾种辛煳虻狡浔泶锏囊饩常热绶崾章喙牡幕犊旌拖苍茫蛔诮桃衾值纳袷ィ簧ピ嵋衾值陌说取A唏僦械挠ざ蔡枚杪柰ü±呵锍龅陌R蚨衾种鸾コ晌嗣谴锓岣幌改迩楦行畔⒌脑靥搴拖嗷ス低ǖ耐揪丁H绻盗贰⒒砗蜕衾旨寄芑虮泶锸址ù锏搅艘欢ǖ母呱罹辰纾蔷托枰袅恕4呵锸逼冢幸晃灰衾旨医杏岵溃那僖辗浅>浚芴那拥娜瞬欢唷S岵烙龅揭晃唤兄幼悠诘娜耍愕岵赖僦驹诟呱剑幼悠谠唬骸吧圃眨攵胭馊籼┥健!庇岵赖僦驹诹魉幼悠谠唬骸吧圃眨笱筚馊袅魉!备呱搅魉鲋簦饺擞谑浅晌乐弧:罄粗幼悠诠嗜ィ岵酪闳凰で傩恢簦庖咽侵谌私灾牡涔省!   �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在情感的表达和沟通上,音乐似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文学作品或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欧洲骑士们表达爱情的经典模式是,月夜里站在心上人的窗下弹着吉它,唱着缠绵的爱情歌曲,倾诉心声。而中国人从                                     远古时期,就懂得用音乐传递爱情,有《诗经》为证。人们比较熟悉的是《国风?周南》中的《关雎》的第一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实后面的内容更精彩:“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讲的是这位文静而美丽的姑娘害得“君子”得了相思病,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无法入睡。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如何向她表达自己的思念来赢得芳心呢?接下去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用琴瑟和钟鼓之音来表达“君子”的心声,打动姑娘心扉。看来君子还挺有音乐修养,弦乐、打击乐都能演奏,而且用这种含蓄的方式表达爱情效果不错,很受姑娘青睐,如此一来君子追上“淑女”是大有希望的。可见音乐语言在两千多年前就显示出她超出口头表达的独特优势。    
    音乐不仅能够表达感情,还可以“描绘”情景。旋律可以像画笔那样描绘出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画面,有时甚至比画面还生动感人。俄罗斯“强力集团”重要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中的图画》,就生动地用音乐勾勒出了10幅生动的画面:蹒跚的侏儒;古城堡;图伊勒里宫花园;波兰牛车;未出壳小鸡的舞蹈……经常有音乐爱好者问我如何去欣赏这支曲子,我让他们牢记每段的标题,不要弄错,然后比照去想像,去聆听。其中一些段落,例如第四、五、六段,听众们听着听着会露出会意的笑容,因为音乐描绘得太形象太逼真了,好像自己身历其境。还有很多乐曲形象地表现出自然界中的生动景象,像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斯美塔纳的爱国主义交响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曲《沃尔塔瓦河》,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鲜活的画面:长笛和黑管所描绘的涓涓细流分别由两个源头流淌而出,汇成河流;猎人吹响了狩猎的号角;热闹的婚礼中人们跳起欢快的波尔卡舞;在迷人而安谧的月夜里,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宛如仙境的优美旋律,水仙女们在翩翩起舞;木管奏出潺潺流水,竖琴的琶音溅起一串串水珠……弦乐律动出的水流越来越湍急,铜管乐大奏,加上短笛的尖哨、大军鼓和大镲的鼓噪,奏出全曲的最高潮:惊涛骇浪撞击着悬崖峭壁,卷起千堆雪,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沃尔塔瓦河势不可挡地穿越圣?约翰峡谷险滩,奔涌的河水汹涌澎湃地向远方流去……随着音乐的起伏跌宕,不仅勾画出一幅惊心动魄、蔚为壮观的大自然旖旎风光,同时鸣响着爱国主义豪情,令倾听者无不热血沸腾。    
    想要很好地驾驭音乐语言,就要了解和运用好音乐的两大基本要素:节奏和旋律。    
    正如德国音乐家彪罗(18301894)所言:“万事之初先有节奏”。即便简单的节奏也能充分表达人的感情。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说过:“人的本性就是政治性的动物”,人们以群体的形式存在于现世。现实社会中的人既不是生活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也不是生活在鲁宾逊居住的孤岛上,而是每天面对现实中的具体生存问题。远古的先祖们在面对艰辛的生活时,需要彼此帮助,协同劳动,靠集体的力量去战胜自然界的艰难险阻,所以以节奏为主的劳动号子应运而生。尽管没有表达丰富的感情,却是大家的共同需求,是用以协调步伐,形成合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节奏形同管理,简单易行,具有口令的作用。鲁迅曾说过:“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这是音乐节奏的开源。    
    直到现在,世界上有很多地区的音乐仍保留着以节奏为主的形式,它简单、鲜明,易于掌握传播,适合群体表演。比如非洲以鼓为主的音乐及舞蹈;澳洲土著人以打击乐为主要乐器的简单歌舞伴奏;我国源自湖南、云南等地的一些原始傩戏,这些戏中许多地方也是以锣鼓为主要伴奏乐器。甚至现代音乐中标榜个性的摇滚以及Rap说唱形式,节奏的运用在其宣泄情绪、渲染气氛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穿越艺术》 漫话音乐超越时空的音乐语言(2)

    谈到旋律,其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就更加丰富了。即便没有歌词的辅助,纯粹的旋律所带来的感染力,也能够让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不约而同地陷入同一种思绪,体会到相通的感受。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华彦君(瞎子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及管子独奏曲《江河水》便是典型的例子。我曾与外国指挥探讨过他们对这两首作品改编版的感受,尽管我个人认为改成弦乐队及其他乐器独奏的版本,在感染力上较原来民族乐器的演奏有所衰减,但这些欧美的指挥一听就脱口而出,说“这是一首人类的悲歌……”而另一些外国作品,如德沃夏克著名的第九交响乐《自新大陆》第二乐章,由英国管吹出的那段脍炙人口的旋律,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由于它的感人至深后来还被填上歌词,改编成歌曲《念故乡》,更充分地诠释出乐曲的内涵。再比如舒曼的钢琴曲《梦幻》,整个曲子只有短短的一页,非常凝练,但旋律那如梦如幻的感觉,勾起多少人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引起多少共鸣……    
    音乐在题材上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地广泛。据记载,远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有了表达爱情主题的歌曲,而在《吕氏春秋?季夏纪?音纪》里记载了民歌的起源:涂山氏“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南音。”这段话说的是,(由于大禹与涂山氏姑娘女娇结婚后又去治水)涂山氏令侍女在涂山之南等待禹归来,其女唱的歌是“南音”,即南方民谣的开端。同样的题材在《诗经》中体现得更加细腻,“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是一首描写恋人互赠信物的情歌,姑娘赠“木桃”,小伙儿回赠佩玉。而青主为宋代词人李之仪所作《卜算子》谱的曲子《我住长江头》更是家喻户晓。这首曲子于1930年发表后,很快便传遍大江南北。演唱者以委婉含蓄的曲调唱道:“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情此意谁不为之动容?那首闻名遐迩的意大利著名歌曲《我的太阳》更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心上人比作太阳,在最高音域唱出“还有个太阳,那就是你……”高亢热烈,荡气回肠,将意大利民族浪漫豪放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今享誉世界。    
    除了爱情,亲情也是咏诵的主题。各个民族都有献给妈妈的歌,都懂得用最美的旋律,最诚挚的声音来赞颂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