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第35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最先靠近的是太原三连城的西城,高大的西城在望,隔着河水暴涨的汾水。
一座巨大的铁索桥横架在汾水河上,铁桥很大,两岸各建有一座巨大的桥头堡,以守卫河桥的同时,兼用做铁索的固定,桥头堡内建有两只万斤铁牛耸立,十几根粗大的铁索自桥头堡墙内拉进堡内。系在大铁牛之上。桥头堡周围一里,堡高六丈,用大青石垒就,只开两门。两门上都建有六层的箭楼,每层有十八个箭窗,整个箭楼前后两面各有一百零八箭窗以守卫堡门。堡门巨大。门上还钉着一百零八个大铜钉。一遇战事之时,可以直接在门上大铜钉之间涂上厚厚的烂泥。以防火攻,增强防御。
太原城不愧为军事要塞。太原城外河上的铁索桥桥头堡就如此雄伟坚固,可谓坚不可催。而更让人称奇的是太原城有三座这样的铁索桥。出现这种情况,首先不得不说是太原城的选址上以及那条汾河与晋河还有后来开挖的那条晋渠。
太原三连城东西相连,中间是一座中城紧密的把东西两座城给联结起来。而那座南北贯通河东的汾河,却正正好的自中城的中间穿过。而晋河在太原城的西侧流过,太原从这条西侧的晋河里又开挖了一条引水渠供三城使用,这条渠道从西向东,将太原三城贯穿,与南北贯穿中城的汾河,正好十字交叉。
汾河与晋渠形成十字交叉,然后又与晋河一起形成了一个三角。
太原中原的汾河与晋渠的十字交叉上,修建了一座座落于中城之中,联通两岸的城中桥。
而在太原城西侧南面的晋渠之上,则修建了一座豫让桥,在太原城南面的汾河上,又有一座汾河桥。
“这铁索桥和桥头堡都是由晋王坐镇并州之时修建,原来只有一座浮桥,很不方便,一遇冬季结冰或者暴雨冰凌等时候,就无法过河。杨广筹集款项,修建了这座坚固的十八索道大桥,从此保证了西城与汾河西岸的畅通。后来又修了另外两座”杨雄见易风不停的打量着这座城池,笑着向他介绍。
“便民还是其次,有此两座桥头堡在,这大铁桥根本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对于太原西城的防御,也有相当大的保护作用。”易风点评称赞,杨广这家伙还真蛮喜欢修这些东西的,在天门关修了杨广栈道,没想到在太原还又修了这么彪悍的桥头堡和铁索桥。可以说,太原城外这两河一渠,把太原城和城外的土地切割成了七八块,使得整个太原城的防御更加复杂起来。强大了进攻的难度,增强了守卫的能力。而杨广在这河流上修建的这三座大桥也相当有用。不仅仅是方便过河,特别是他选的位置,一座桥在三城的正中间,是在城中城的中城里面。这就使得太原城东西两城相连,免于被敌军分开切割进攻,他们跨河却做到防御一体。随时可以互通有无,相互快速支援。而另外的两座桥,则都修建在太原城的南面,一在西南,晋渠与晋水的河口不远。因为晋渠是从西横穿三城,因此这条渠道实际上把西城的南部给包起来了,成了一条更大的护城河。有这条晋渠,就使得西城只有一半暴露在敌人的进攻范围之内,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太原西城的防御力。
甚至因为太原三城连接,东西直抵两侧山下,这也使得当敌人进攻太原的时候,基本上只有北面处于敌人的攻击范围之内。要想攻击南面,得从两侧翻山。而晋水和晋渠组成了一个丫形,又添了一道阻拦,这时西南面的这座豫让桥就是到绕到南面进攻的重中之中,必经之桥了。
而过了豫让桥也只能攻击到西城的南面而已,因为还有一条汾河南北贯穿而过呢,要想攻击到东城的南部,还得再越过太原城南面汾河上的汾河桥。
可以说,太原城真是建筑的太利于防守了。本身堵在太原盆地的北端,用三连城联接起来直接顶到东西两边山下,把整个大通道给堵住了。然后汾河从中穿过,使得太原城北面就分割成了两大块。又通过晋水和晋渠又切了几刀,再加上南面的两座河桥选择的位置,更使得整个太原城形成了立体防御圈。就如太原连城的布局一样,那是城连城、城套城,就算敌人攻进来,可也会郁闷的发现,他们只是攻破了第一层而已,还有一层又一层的关卡防御等着击破。而这种带有相连而又能独立性质的布局,则使得在攻防战时,就算破了一个口子也没事,还有第二道甚至是第三道防御保护着。
就有如那些带有水密舱的船只一样,船舱设计成相互不通的一个个舱区,就算一个漏水,也影响不到其它的舱,大大提升安全性。太原的这种防御风也是如此,通过河流、铁桥、还有一个个的城区把整个太原分割成了好几层以及最内一层好多块的这种纵深防御体系,可以让守军战斗到最后一刻,最大限制的加强防御力,最大限度的提升进攻的难度。
“也只有蒲州黄河上联通河东与关中的蒲津大桥,比这大桥更雄伟。”杨雄也是很赞叹。易风点了点头,他这次回来的时候就是过的蒲津大桥。蒲津大桥比起这座桥规模更大,更长,那也是座铁索桥,桥两岸也是用大铁牛系住大铁索,上面铺设木板。但蒲津大桥跨度更长,而且蒲津大桥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桥在河中心有一座沙洲,然后在那里建筑了一座桥中堡,一座比这两座桥头堡更坚固险要的河中之堡,把守着蒲津大桥。建在桥中央的河中心沙洲上,自然比起建在两头的桥头堡更险固。
太原城开有二十四个门,不过却没有从北面进入。因为太原城三连城,中城最小,只是连接东西二城。而西城最繁华热闹,总管府也设在西城。西城内也有三城,但却不是东西相连而是成品字形,或者说是倒品字形,北面是仓城和新城,那条东西横穿而过的晋渠南面才是大明城,也就是太原府的核心所在,总管府就在大明城内。
易风一行自北南下,从西侧那条狭长的通道到达晋渠前,经豫让桥过河绕到太原城南面,然后进入西城,再进入西城三内城之一的南面内城太明城。
进入豫让桥西桥头堡后,易风还特别要求登上城门上那高高的箭楼上眺望对岸的正对面的西城西南角。站的高,看的远,易风登高远眺欣赏着汾河与西城的美景,而李密刘文静等则都在努力的观察着西城里的一些细致之外,打量有没有什么异常,比如兵马埋伏之类的。(未完待续。。)
第417章 一眼看上了
杨雄却并不知道这些,还以为太孙殿下也好赏些景致。他虽然是东路军副帅,又亲自统领着一万皇帝调派的精兵,包括一千重骑。不过昨天晚上天门关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他并不清楚。当时易风让他留在城外统领军队,他也没在意,一个小小天门关的宴会没什么值得期待参加的,再说殿下也只是要去查验天门关镇戍兵剿拿的黑山贼而已。因此,当今天易风说要返回太原,改道的时候,杨雄真没有想到其它。因此此时,他是真正的不知道,易风现在重返太原,其实是要来干仗的,他也不知道,在对面的另一边桥头堡里,王頍等一众杨谅心腹,也已经在猜疑不决的等待着一面也在秘密调动兵马,无形有杀机在弥漫。
“郡王对于太原城很是了解嘛。”易风笑道。
“谁又能不了解太原呢,这可是我大隋天下第二城,魏晋以来,一度曾是北方甚至整个天下的最重要之所在。就说这并州府太原城,实际上有东西中三座城,而其中又以殿下面前的这座紧邻汾水的西城最为庞大。这里曾是晋阳古城,最古老的历史能追溯到春秋时代,相传为董安于所建。《史记》中说:“伯攻赵襄子于晋阳,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即是指此。”一谈起这座北方重镇名城,杨雄可谓是如数家珍,当年他为大隋征战沙场的时候,也曾经在太原驻守过,因此重新回到这里。对于已经在京师清闲多年的他来说,意义很大。这里有他的年轻,有他的激昂。有他的热血战场。
他神情兴奋,“秦汉魏晋时期的太原,基本上是保持了晋阳古城初建时的规模,但在战火中遭到多次破坏。北齐之时,文宣帝在董安于所建晋阳古城上建造了大明宫,后扩建为城,因称之为大明城。城高四丈,周回四里。后来又在大明城北新建一城,东魏孝静帝于此置晋阳宫。后来将之扩为晋阳城,陛下即位后,改为新城,并将晋阳宫城加以扩建,达到周回七里墙高四丈的规模。十六年,又建有一座仓城,东面与新城相连,此仓城高四丈,周围八里。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三连环城,并且汉王就任并州总管后,又于三城外增筑外城墙,将三城包入其中。称为并州府城,百姓也将此称为西城。”
这么三座连城合筑之后,还只是太原的西城而已。并非就是太原三连城。事实上,太原三连城指的是西城中城东城三连城。而眼前的这三连城。只是西城内的三连城。
易风感叹连连,比起长安城那种方方正正、里坊分明的都城。太原城这种环套城的连环城,无疑在军事防御上更加上乘。
太原的中、东二城,也是在隋立国之后修建,东城是在立国不久后,为应对突厥的威胁,当时晋王为并州总管,而实际上卫王杨爽代理总管,期间,卫王杨爽于开皇二年在晋河西岸增筑东城,第二年即将太原县衙移于此。开皇十三年,秦王杨俊坐镇并州时期,又因汾东地多碱卤并不堪食,而特架汾引晋水入东城引甘民食,称为晋渠。然后到了后来杨广再次任并州总管时,跨汾筑中城,连接东西二城。至此,太原西东中三城结为一体的建筑格局形成。
如今整个太原城的建筑规模,汾河当中,汾河西为西城,东岸为东城,中间就建在汾河上,跨河而建,然后将东西二城联结起来。整个太原城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三千一百二十一步,周万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其高四丈。如果换算一下,则太原城南北九里,东西十二里,周长近五十里。其中,西城规模最大,其中有大明城、晋阳城也就是新城以及仓城,另外大明城内还有一座大明宫,新城内还有一座晋阳宫,基本上都保持完好。西城的这三座城中之城,呈品字形,踞于西城之中。
太原三城形成一线,两端直抵东西两山,横亘于太原盆地北端,龙盘虎踞,当太原盆地以北到晋中平原的要冲。
真是个好地方啊,龙盘虎踞一点也没有错。易风是真看越喜欢,甚至升出一股浓烈的占有**。尼玛,老子要是直接占了这里,比起怀荒,比起幽州,那不强千倍百倍啊。
豫让桥两座桥头堡分居汾河两岸,犹如镜面倒映成双,湍急的河水从桥下流过,远远看去,那座城中套城,城连城的太原城,还都在城外挖了护城河,直接引入了汾河活水。护城河又宽且深,让太原城仿佛是一座坐落于湖河环绕中的群岛。
“二哥、六郎,你们要小心点,让弟兄们加强戒备,小心谨慎,一旦发现有情况,立即动手不要犹豫。”易风将秦叔宝和来六郎叫到身边仔细交待。在看到太原城如此大纵深的整体防御网后,易风在路上时的那点轻敌大意已经全都抛弃远弃了。这样的太原城,简直就是一座专为战争而建的要塞,是一座杀人的机器。孙子兵法里面”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大致意思就是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敌人,一倍于敌人就进行战斗,兵力与敌人势均力敌就分散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进行防守,兵力比敌人的兵力差就避免作战。
现在易风带着一万一千余兵马,而按情报所知,太原城内光是杨谅的私军就有两万余,另外还有城防守军也有不少。此外,太原外围,同样驻有诸多兵马。太原城是并州大总管府的驻牙,兵马众多,而且并州兵向来号称劲旅强兵。现在易风的兵力明显是要劣于太原城的,特别太原城还是这样一座战争机器级的要塞,真要强攻硬打,根本毫无希望。如果按兵法所说,他这种情况就要避免作战了。
当然,事情也没有坏到那种地步。
太原城里并不一定就知道了天关门的事情,他们也更不可能知道易风这个回马枪杀回来的真正目的。此外,杨谅根本不在并州,因此太原城里的将领兵马也不可能都是自己的敌人。
现在要注意的是避免发生直接交战,要不然会对他们很不利。最好的办法,是来个擒贼擒王,把并州府杨谅的心腹大将们给一举拿下,然后以皇太孙的名义公布天门关谋刺之事,以此为理由定王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