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悬案-第3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儿至京,诸王贝勒大臣奏请于二月举行大婚礼时,顺治帝却断然不准,竟说此事不可遽议!
众里觅她千百度(2)
碰了一个钉子的未婚妻,只好暂住她的姑妈皇太后宫中,受皇太后监护和教养。
对福临说来,这也是个难题,投鼠忌器,他不能因此伤了母亲的面子;为江山社稷着想,也不敢贸然在亲密的满蒙关系中制造裂痕;在每日往母亲处问安时,也常见到这位表姐,她的秀丽聪慧和高贵气度,也多少软化了福临的心。福临让步了,承认了这门亲事,终于在推延半年之后不无委屈地当了新郎官。
帝后关系不融洽,原在意料之中。如果福临仅是追求性的满足,在皇后那里得不到的可以在众多妃嫔处得到。福临对自己的配偶正妻却非常重视,于是,便有了福临所独有的惊世骇俗之举。
大婚后的第三年,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八月二十四日,皇上突然命内院查检历代废除皇后的事例向他回奏。这立刻在内院引起轩然大波,大学士们纷纷上奏谏阻,请皇上深思详虑,慎重举动。
顺治帝给了大学士们一顿斥责,他传旨说:“皇后乃六宫之主,关系后宫法度,正位非轻,所以要废掉无能之人。你们身为大臣,反于无益之处上奏以沽名钓誉,甚属不合,着严饬行!”
大臣们不敢吭声了。福临紧接着在八月二十六日下旨礼部说:“现在的皇后是睿亲王在朕幼年时因亲戚关系而定婚的,未经朕自己选择。从册立之日起,就与朕志意不相协和,宫参商已历三载。此人事上御下,都难以期望有淑贤善良之心,实不足以仰承宗庙之重。所以,已于八月二十五日奏闻皇太后,降其为静妃,改居侧宫。”
明朝的大臣,向来以气节相尚,对争正统、争大礼等皇家事务非常起劲,虽受杖责、流放的羞辱却仍以为荣。清朝的汉大臣们,也想承袭这一传统,正像福临斥责的那样,沽名钓誉,想要博得直谏名臣的声望。况且,福临废后已既成事实,才来补告众臣,也使他们大不痛快。所以,八月二十七日,礼部尚书再次上奏谏劝,还提出应由诸王贝勒大臣会议,并禀告天地宗庙。
其中最起劲的是一个叫孔允樾的礼部员外郎,他奏言说:“皇后正位三年,未闻显有失德之处,仅以无能二字定废谪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何以服天下后世之心?”他并提议:“如果皇后实在不合圣意,可以效法旧制,选立东西二宫,共理内治。”言外之意是皇后万万不能废!
在这些大臣们眼中,感情不合和无能,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婚姻破裂的原因,只有失德,才能休妻废后。所谓失德,必须是谋弑夫君、秽乱宫廷乃至里通外朝等类祸国殃民的大罪。孔允樾一带头,朝臣们争先恐后地想要出风头。于是,八月二十九日,在福临已经同意礼部的提议,谕命议政诸王贝勒大臣及内三院、九卿、詹事科道各官会议具奏的情况下,宗敦一等十多名御史又合疏上奏说:“皇后未闻失德,忽尔见废,非所以昭示风化也。伏乞皇上收回成命。”
福临大为恼火,下旨斥责说:“宗敦一等人明知朕已有旨令诸王众官会议,仍然渎奏沽名,着下有司议处!”
朝廷里沸沸扬扬,直闹到九月初一日,诸王贝勒大臣等遵旨会议后,提出一个折中方案:请福临仍以皇后正位中宫,再另立东西两宫。
这个折中,福临不接受,再传旨说:“朕自纳后以来,因志意不协,另居侧宫已经三载。古来因废后而遭后世议论,朕也熟知,但势难容忍,故有此举。”因为会议结果基本上是孔允樾的意见,福临又把矛头对准了他。先责备规谏的诸汉官说:“进谏者必须真闻确见,事果可行,朕自然听从;若全无闻见,以必不可从之事揣摩进奏,欲朕必从”,不但无理,也不是为臣之道。然后指说孔允樾奏本中有“不知母(指皇后)过何事”等语,如果你孔允樾知道皇后的无过失之处,就指实了再奏上来!
孔允樾吓坏了,不敢再充直臣,赶紧在九月初四日奉旨回奏说:“皇后居深宫之中,其有过无过,非惟人臣不及知,亦人臣不敢知。”并再三表白说,上次奏疏中提到不知母过的话,不过是“仰冀君父动悔悟之机、开慈母一迁善之路”而已,如今,他低头认罪,“圣主在上,臣复何言?惟有席藁待罪,静听处分”。
九月初五日,郑亲王济尔哈朗主持诸王贝勒大臣会议废后大事。终究满洲亲贵对此事看得开一些,郑亲王对福临又始终忠心耿耿,终于认可了废后之举,上了一个“所奉圣旨甚明,臣等亦以为是,无庸更议”的奏本,为此事画了个句号。
于是,朝廷的诸王贝勒大小臣子们,看到了平时雍容大度、颇有天子气象的十六岁年轻皇帝的另一面——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顺治帝为什么要废掉他的皇后呢?
七年后,顺治帝在感叹自己伉俪之缘殊为不偶的时候,才把个中详情说了出来。
在福临看来,他的这位皇后,容貌举止都足称佳丽,为人也十分灵巧秀慧。但是她有出身高贵门第的女子所具有的通病——癖好奢侈豪华:服饰用品,非珠玉绮绣不可;吃饭时只要有一件膳具不是金器就怫然不悦。特别是她生性妒忌刻薄,凡见到年轻貌美的宫妃宫女,就生憎恶之心,恨不得置于死地而后快。出于这种心理,她对福临的一举一动无不猜疑,无不防备。说实在话,一个女人,嫉妒和守住自己丈夫,是应该的、合情合理的。错就错在这一女人的常理不能用在皇后的身上,尤其不能用在顺治帝的皇后身上。可以想见,有这样一位皇后守在身边,福临那享受与众多妃嫔同欢的皇帝特权必然受到限制。如果说不能满足欲望只不过使福临不快的话,那么特权受到侵犯就使自尊心极强的他不能容忍了!所以,奢华和忌刻只是皇后过错的表面文章而已。
众里觅她千百度(3)
猜忌、防备,就是在普通夫妻之间也会造成嫌隙导致破裂,何况个性极强的福临!他对这位与自己在思想、感情、性格、爱好方面都格格不入的正妻,采取了断然措施:自己另居别宫,再不与皇后见面。
面对母后的责难,他非但不回头,反而提出废后的要求。无论从满蒙亲善关系,还是从维护嫡亲侄女的立场,皇太后都不能答应。福临于是郁郁不乐,直到愤懑成疾,日渐消瘦憔悴。权衡轻重,当然保住皇帝是最重要的,皇太后拗不过儿子,终于同意了福临的要求。于是才有了八月二十六日谕礼部告以既成事实。
从此,这位可怜的静妃就永居冷宫,再无出头之日了。甚至在孝陵和孝东陵安葬的后妃中,也没有静妃的名号。
吴梅村有古意诗六首,似为顺治帝的废后所作,现录其中的三首:
争传婺女嫁天孙,才过银河拭泪痕,
但得大家千万岁,此生那得恨长门。
豆蔻梢头二月红,十三初入万年宫,
可怜同望西陵哭,不在分香卖履中。
玉颜憔悴几经秋,薄命无言只泪流,
手把定情金合子,九原相见尚低头。
福临处理此事,在固执与刚愎自用之外,人们还能看出一些别的东西。
福临对与他具有敌体之礼的配偶的要求,并不仅仅是美貌,也不在于血统的高贵,他期望的是志意相协,情投意合。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以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另外,要具有与他这个皇帝相配的才干。这带有个性解放色彩的婚姻观念,实在是超越了他所处的历史时代,也超越了他的皇帝地位身份给他规定的道德范围。这就难怪他会因此而四处碰壁了。
当然,作为天子的福临,比任何人都有条件寻求他所中意的女子。在废去皇后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不管出于什么动机,是寻觅爱侣还是好色纵欲,福临显然有一段乱爱的过程,乱爱愈演愈烈,乱爱对象竟然发展到了臣下之妻,致使皇太后不得不亲自出面干预,并急急忙忙地为他物色了第二位皇后。
清朝早年有一项制度:凡受皇封有品级的命妇,必须轮流进宫侍奉皇太后和皇后,还须进各王府轮番侍奉亲王贝勒贝子公的福晋和夫人,以表示奴臣对皇家主子的忠心。这些命妇中的年轻美貌、有才有艺者,自然就会成为福临猎取的对象。
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春季里,出了这样一件怪事:太常寺卿某人之妻入宫侍奉皇太后,等到出宫回家,丈夫一看,衣服首饰依旧而面目全非,妻子已被掉包儿换走了!太常寺卿惊了一身冷汗:敢做出这样事情的,除了那位多情好色的风流天子之外还能是谁?就连这换人的手段也像是十五六岁的半大男孩子的伎俩。他哪里敢声张,只能打脱牙齿往肚里咽。
可是这样的奇闻怎能瞒得住,京师里顿时满城风雨,很快传入宫中。皇太后和皇帝母子间想必有过一次严肃的对话;汤若望的那次令福临恼羞成怒的谏正,或许就因此而发。于是四月初五日,顺治奉皇太后命,谕知礼部,停了命妇入侍后妃之旧例。原因是此例为历代所无,停了此例可以严上下之体,以杜绝嫌疑。
“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可谓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这件事还造成另一个后果:皇太后迫不及待地为福临挑选了第二位皇后。
为了满蒙亲情,为了使后宫始终维持科尔沁蒙古博尔济锦氏的优势,皇太后选中了她娘家的一对姐妹花——她的另一个哥哥满珠习礼的两个孙女儿,也就是被废皇后的堂侄女,皇太后自己的侄孙女。从庄太后这位母亲的角度来说,这次的选择已经充分考虑了前次失败婚姻的教训:被定为皇后的姐姐生性淳朴、忠厚,论辈分比福临低,是他的表侄女,论年龄也比他小三岁。再加上一个更稚气的、如依人小鸟一般的定为妃子的妹妹,儿子总该满意了吧?
二次大婚,在这一年的六月举行。六月十八日,顺治帝以大婚礼成,行庆贺礼,颁诏全国。朝廷上下,皇宫内外都松了口气,这脱缰野马般的皇帝终于可以安分守己了。
人们又想错了。
福临对新皇后仍然不满意。此时的福临已经读了许多书,处理过许多棘手的朝政而以才子明君自居了,看不上新皇后忠厚有余、才具不足。他已经十六岁,对异性的追求正在由单纯的欲向复杂的情过渡,追寻更加富于女性味道、温柔成熟、富有丰厚甜美情感的爱侣。十二三岁的小女孩,纵然有后妃的身份地位,却不可能满足福临的情感需要;再说,幼辈小姑娘对表舅姑父这样的长辈总有几分敬畏,新皇后新妃子在性情暴烈的皇帝面前,想必小心翼翼甚至战战兢兢,何以享受夫妻之爱、闺房之乐。
就在第二次大婚前半个月,在桂林殉国的定南王孔有德的灵柩送回京师,朝廷里和硕亲王以下、三品官以上的文武大臣都奉命郊迎。守着灵柩的一位披麻戴孝的白衣白裙小女孩儿十分令人注目,她就是定南王劫后余生的女儿孔四贞。朝廷赐给孔四贞白银万两以营葬其父,她本人也被皇太后接进宫去,收为义女,百般怜爱。不久,就封她为和硕公主,享受公主的俸禄和护卫、仪驾。
孔四贞容貌俊美,有王女的华贵气度,又有将门之后的飒爽英风,大婚后仍然闷闷不乐的福临,经常在母后宫中见到这个小姑娘,生出几分倾慕之心也是有的。但皇家家法、祖宗制度,宫中不蓄汉女。何况皇太后优待这个干女儿的用意,福临最清楚不过:定南王虽死,其部下尚存,实力仍然雄厚,用孔四贞来维系忠于孔有德的定南王旧部,是一着妙棋。他不去打孔四贞的主意,还因为这小女孩儿与他心目中追寻的人还是大有距离。
众里觅她千百度(4)
福临又陷入苦恼之中。
以他所认定的那些超越时代、超越环境的观念,本应该在实际生活中大碰钉子,直碰得头破血流而依然一无所获,抱憾终生了事。但是,命运可能被他的执著感动了,决定给他一次满足,于是,一个非凡的女子,以独特的方式走进了他的生活,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卷起了拍天狂涛!
这是福临的最大幸运,又是福临的最大不幸。
这个非凡的女子,就是后来被追赠为端敬皇后的董鄂妃。
有人论证说一见钟情是感情误区,是不可能的,但在色彩缤纷的人生历程中,它确实存在。当然,一见钟情是有条件的,相互的强烈吸引力决不是平白无故就能产生。
福临与董鄂氏的第一次见面,就在彼此的心灵上引起强烈的震撼。
董鄂氏无疑长得很美,无疑也有满洲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