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袭苏联 叶皮凡·马卡列夫-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来欢迎德国外长的字旗,最后还是在一家正在拍摄反纳粹电影的制片厂里找到了“道具”。广大党员也很难理解为什么竟然同法西斯签订友好协定。如果同伦敦和巴黎签订旨在制止法西斯侵略的协定,当然比同希特勒签署条约更会受到全体进步力量的欢迎,也更能为国内人民所理解。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可能和英法签订条约,英国法国对于谈判毫无诚意可言。而单独面对帝国主义列强是斯大林最不愿看到的情况。应该说是英法将苏联推到了法西斯德国的一边,英法为它们的阴谋诡计付出了代价。在签订条约的当天,里宾特洛甫对他的人说:“今天签署了不列颠帝国的死刑判决书,并使我们有可能填上执行判决的日期。”英法想将祸水东引,结果反而被斯大林把这道菜又布了回去。
各怀阴谋的握手(2)
各怀阴谋的握手
历史证明了斯大林的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1939年到1940年,希特勒用闪电般的速度摧垮了波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也在纳粹的刀锋前像麦子一样纷纷倒下。而拥有300 万军队、与德军势均力敌的法国竟然在30天之内就彻底崩溃了,只剩下了英国依靠海峡天险据守本土。而苏联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特别是“秘密协定”的掩护下在东欧窃取了大量 土地。惟一超出斯大林意料的就是德国竟然如此迅速地扫平了欧洲,它会不会也同样迅速地扫荡英伦三岛呢?还是英国迫于压力与之媾和?总之留给苏联准备战争的时间不多了。斯大林知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早晚有一天会被希特勒团起来丢进废纸篓的。战争只可能被暂时推迟,却无法避免。
嗨,希特勒(1)
1924年初春,慕尼黑以西80公里的莱茵河盆地上的小镇兰德斯堡的监狱里,囚禁着一个日后注定要给人类带来一场浩劫的人物,这就是德国纳粹党的领袖、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阿道夫·希特勒。此时,他因为发动了著名的“啤酒馆政变”,正作为一名囚徒,被关押在这里。监狱里的生活是枯燥的,可是希特勒却想到了消磨日子的方法——他开始向自己的信徒口授《我的奋斗》一书。这本书后来一经出版,立刻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希特勒在这本书中阐述了“生存空间”思想,发誓要为德意志民族的发展夺取足够的“生存空 间”,而其主要的矛头,就是德国东边的苏联。按人口比例,一个苏联人占有的土地面积是一个德国人的18倍,可是,在希特勒看来,斯拉夫这个“劣等民族”哪配占有这么多土地?因此,德国必须消灭苏联,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他说在称霸欧洲大陆之后“不管怎样,要继续向东突进……必须把俄国从欧洲大陆国家的名单中划掉……报复布尔什维主义。”
1940年至1941年的希特勒,正处在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巅峰。闪击波兰,平灭比利时,横扫欧洲大陆,号称陆军欧洲第一的法国,竟在他“谈笑间”,灰飞烟灭。英伦三岛虽然未被震慑,还摆出一副抗争到底的架势,但是希特勒相信那迟早也是他的盘中美餐。而苏联,早晚腾出手来就会收拾的。但是,这一切却没能让希特勒有一点满足感,因为他知道,他的事业是只要开始就不能停止的事业,一旦停止,就意味着彻底的毁灭,因为他对抗的几乎是整个世界。而且,这一点点胜利,对于他的庞大野心来说,也只能算是一个序幕而已。
希特勒在后人心目中,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恶魔,而不是正常的人。究竟是什么力量在驱动他为了一己的野心,不遗余力不计后果不顾亿万生灵,发动世界性的战争?在这里,我们不妨审视一番希特勒其人,借助一些历史学家的研究,了解他的一些侧面。
希特勒的疯狂扩张野心来源于哪里?有些学者认为希特勒的精神很不正常。雷德利克在《希特勒:对这位破坏王进行诊断》一书中表示,希特勒同时具有妄想狂、自恋、忧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另一些西方心理历史学学者认为,希特勒在对外扩张问题上表现出的贪婪疯狂和冷酷无情可能来源于他的幼年经历,是他幼时特别漫长的哺乳期造成了他这种变态性格。受乳经历是希特勒的本源经历,他逆源而行建立了所谓的“日耳曼给养地”理论。他说:“怎样才能喂饱整个民族?我们要么输出人口或者商品,要么力求调整领土格局,使其适应人口需要。大自然把这种可能性——自我保存本能—— 赋予一切生物的新生儿。当乳婴吸吮母亲乳汁时,他不会先问一声,这维系生命的乳汁是否正在经历磨难。饥饿和爱构成了健康本能。”这种心理历史学的分析,试图在希特勒的个性源头中发现促使他不断扩张领土的意识结构,但无论怎样证明,这种因果关系还是很不充分的。
有历史学家研究,希特勒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可能源于他的同性恋倾向,而他的暗恋对象竟然就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许多熟悉希特勒的人说,他爱穿女人衣服,据说,当年斯大林和英国首相丘吉尔,都常常取笑美国总统罗斯福,因为他自1932年起,便是希特勒迷恋的对象,他的家里贴满罗斯福的照片。不过,专门研究希特勒私生活的传记家伟菲尔德曾调查过希特勒的情妇,发现希特勒对女性肉体有强烈兴趣,认为同性恋的谣传是无稽的。
同时,严重的生理残障有可能是造成希特勒心理残暴无情、充满了变态进攻性的重要原因。据资料表示,在攻克柏林后解剖希特勒尸体时,竟然发现他只有右边一粒睾丸,而缺少了左边的。这造成的性功能障碍可能引发了他的心理上严重的缺失感。而同时,可以确信的是,希特勒患有“尿道下裂”疾病,令他随时会出现失禁,这使他差不多每隔一小时便要淋浴一次,这种带来肮脏感觉的疾病也可能引发心理不平衡。
美国历史学家德伯拉·海登女士搜集了大量有关希特勒生活及身体状况的内部资料。希特勒当年的病例显示,他的心脏一直有问题:经常心率不齐,或者说鼓膜有伴音,而那是由于梅毒感染伴发主动脉炎引起的。众所周知,希特勒晚年动辄癫狂暴怒,人们原先以为是他怪癖的性格使然,而现在终于找到了病根:原来是梅毒侵染了他的大脑,使他患上了脑炎,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希特勒常常被各种疾病困扰,如头晕目眩、胸闷气短、胸口疼痛、肠胃不适、颈部长满脓胞、胫骨受损导致小腿肿胀,有时甚至连皮靴都穿不上……而诸如此类的病症都是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而作用在精神上的反映就是狂躁不安,暴怒乖戾甚至暴力倾向,这可能正是希特勒不断发动疯狂战争的精神原因。海登将她的上述发现写成了一本书——《疱疹:关于天才、癫狂和梅毒的秘密》。海登在书中写道:“如果从梅毒这一特殊的切入点去审视希特勒的生命历程,你会发现他晚年时期的所有症状都是彼此相关的,从早期轻微的症状一直可推到晚期严重的症状,总之,他一生所得过的各种怪病都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梅毒感染。”
嗨,希特勒(2)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大学精神病学家波斯特经过长时间搜集资料及研究后披露,纳粹德国狂人希特勒之所以相信自己是命中决定的世界统治者,全因年轻时短暂失明后接受的催眠治疗而起。波斯特表示,希特勒在1918年10月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还是下士,他遭到芥子毒气袭击而双目失明,在帕瑟瓦尔克市军方医院接受催眠治疗后奇迹般地恢复了视力。波斯特还发现,希特勒其实是因医生的一番话而对自己拥有超能力深信不疑的。根据诊治纪录记载,精神病医生福斯特曾对希特勒说:“你可能拥有某种罕有的力量,这可能是千年难得出现 一次的奇迹,耶稣是其一,穆罕默德是其二……平常人如果像你这种情况应该会终身失明,但如果是有某种力量及意志的人则无可限量。你需要对自己有盲目的自信,那么你就不用再失明……你也知道德国需要有力量及盲目自信的人。”但是,这位医生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一番话竟令这个狂人从此走向政途,开始了他企图统治全世界的迷梦。
这些历史学者们虽然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但是都基于一个相似的理论出发点,就是:希特勒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他是人类中变态的个别分子,从这个角度出发,再去寻找他心理变态的原因。其实,我们不妨把希特勒看作一个正常人的个体来分析。他的自私和贪欲,他的阴险和残暴等等,可能并不是变态的人性,而是人类性格共同的阴暗面的反映。只不过希特勒集中了这些特点,并将它们发挥到极至,特别是他得到了一个机会,让他能在历史舞台上施展他的“魔法”,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人类自身的反思。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将他排除出人类之外,我们可能就忽视了他和我们的许多共同之处,忽视了我们身上潜在的“希特勒品质”,这事实上是一种逃避和推卸责任的做法。实际上,当我们考查很多历史上正邪参半的名人,甚至是一些被当作伟人的人物时,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一些侧面和希特勒是何其的相似。我们的历史应该把希特勒当成一个正常的人来书写。他的称霸迷梦不仅是他自己的,不仅是他的爪牙们的,甚至也是他的“东方对手”的梦想。
希特勒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苏联,对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他说:“这是同我们必须掐死的魔鬼订立的条约。”他常对他的部下讲:“条约只有在其符合目的时才会得到履行。”他企盼有朝一日将条约撕碎,然后挥戈东进,统率一支钢铁大军踏平共产主义苏联。东征是他一生最美丽的梦想,就像当年的亚历山大大帝和拿破仑(当然结果不能像他们)。然而在1941年,条件看起来还不成熟,就是因为英国,不仅坚定地拒绝和他合作,还在大西洋上和海峡上空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但他却从来没有像痛恨犹太人或斯拉夫人那样痛恨过英国人,希特勒一直认为同英国人合作才是上策,征服它只能算是中策。1941年7 月19日,他在柏林歌剧院里发言时对英国人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他说丘吉尔是一个政客,丝毫不关心英国人民的安全,是丘吉尔逼迫他去毁灭他“从来不想毁灭甚至不想伤害的伟大帝国”。
希特勒呼吁道:
现在,我觉得在良心上有责任再一次向英国和其他国家呼吁,请拿出理智和常识来。我认为我是有资格作这种呼吁的,因为我不是乞求恩惠的被征服者,而是以理智的名义说话的胜利者!
然而在希特勒的演讲发表之后不到一个小时,伦敦的英国广播公司就作出了反应,他们的回答是“不!”希特勒对于强硬的丘吉尔,仿佛是热脸贴上冷屁股,对于英国,他不得不死心了。
进攻苏联的“理由”(1)
1940年10月8 日,可以说是希特勒开战以来最为郁闷的一天,在柏林,他无奈地下达了无限期推迟“海狮”计划的命令。丘吉尔政府的顽强抵抗已经伤了希特勒的心,更让他感到难堪的是在执行“海狮”计划时,他的海军和空军在与英国皇家海军和空军的对抗中丝毫没有占得上风,反而是一系列的海空胜利包括对柏林的不断空袭鼓舞了英国人本已低落的士气。这并不奇怪,英国海军的兵力几乎是德国海军的三倍,而在美国的帮助下,英国空军的装备质量也超过了德国空军。在完全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的条件下发起渡海登陆作战,简直就是 让大量的士兵去送死。希特勒隐隐地感觉到,那道浅浅的海峡,对他来说变得越来越宽了。
英国强大的空军实在是他的心头之患。他私下曾对他的部下说过:“对英国作战只会把两个国家都变成焦土。”而且即使最终攻占了英国,也必然要使德军付出巨大的牺牲,那样的话可能近10年内德国都无法再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了。希特勒也认识到,德军即使登陆作战,成功打垮了大不列颠,但却无力去瓜分在全世界土崩瓦解的英国殖民地,这样德国人的鲜血只能为美国人和日本人换来渔翁之利,这是希特勒绝对不情愿的。横扫欧洲的德国钢铁之师不可能永远生龙活虎,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后就会变成疲惫之师,希特勒不愿把他的最后一颗子弹用在英国身上。
而苏联一直是希特勒心目中不共戴天的死敌。社会主义苏联是德国在意识形态上无法容忍的异类,消灭红色苏维埃是希特勒全盘计划中或早或晚的一步棋。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就成了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