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未来接收器 >

第434节

未来接收器-第434节

小说: 未来接收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女知道兹事体大,不敢有丝毫的马虎,非常仔细认真地查看实验记录,又听取了银河海洋两个负责人做出的详细的汇报。和丁崇祥一样,郭倩蓉和杨诺婷也都犹豫了,她们也不敢批准银河海洋进行实质性的治理实验。

如果银河海洋的生物制剂,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应用范围严格限定在银河海洋的厂区内。不管生物制剂有什么严重的后果,多少还是能够控制的,大不了架口大锅,把银河海洋的所有海水全部烧干,把海水里面的所有生物制剂全部烧死,或者往里面丢石灰,也可以消灭掉生物制剂中蕴含的微生物。可是一旦在真正的海洋中形成了严重的后果,想消除,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齐鸿儒一见连郭倩蓉、杨诺婷这两个大老板的身边人都有不同意的趋势,顿时跳了起来,叫嚷着一定要见到刘士卿。两女无奈,只好先安抚住老头儿,然后把这件事告知了刘士卿。

说实话。刘士卿也有些犹豫。齐鸿儒率领的课题组研究出来的生物制剂,是一种脱离了历史轨道的产品,是他利用信号接收器,在未来世界搜索不到的东西。这种生物制剂有效性是肯定的,但是是否有副作用,有可能酿成严重的后果,没有人能够告诉刘士卿明确的答案。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亡国。刘士卿这会儿算是深刻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意思,他只是只要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都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或是造福于全社会。或者给海洋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

刘士卿也只好暂时先把“提取大气中二氧化碳”科研工程的事情放到一边,紧锁眉头,像只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在屋子里面转起圈来。

过了好半天,刘士卿想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就是把责任往外推。海洋治理,归根结底不是银河实业的事情,而是国家应该出面解决的问题,那就不如让当政者来下这个决定。

刘士卿亲自给毕泉水打电话,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告诉了这位国务院办公厅的秘书长。中央首长早就知道刘士卿再搞这个项目,毕泉水也没有直接下结论,只是让刘士卿把贝诗晨、齐鸿儒派过来,务必把相关的实验记录等物品带上。

刘士卿把毕泉水的安排,告诉了齐鸿儒。齐鸿儒一听有可能见到总理,当然是非常高兴,他也顾不上去跟刘士卿争取出海,进行实质性治理试验了,直接带着所有的资料,就去到约定的地点去见毕泉水。

不过让齐鸿儒失望的是总理没有见他,毕泉水甚至都没有把这件事汇报给总理,而是直接安排了国家海洋局的相关负责人,和银河海洋的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既然这是海洋的问题,就应该在国家海洋局的范畴内解决。

国家海洋局对银河海洋的科研成果,极为审慎,他们倒是不会蠢的去怀疑银河海洋是否真的有能力搞出来这样一种产品。银河实业已经有了很多个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产品,再多出来一个,也不奇怪。

国家海洋局的担心和丁崇祥等人的担心也是一样的,就是不能肯定银河海洋搞出来的生物制剂,没有任何副作用。于是,国家海洋局迅速的组织起了专家,对是否进行实质性海洋实验,进行讨论。讨论来讨论去,赤潮灭了一波,又在别的海域又冒出来一波,国家海洋局还是未能做出决定,唯一达成的比较统一的意见。就是去银河海洋进行一次实地考察。看看在实验室范围内,是否能够实现消灭赤潮的目的。

国家海洋局组织的考察团,在银河海洋常驻了一个星期时间,除了没有涉及到银河海洋的核心机密外,其他技术方面的情况,他们都摸清楚了。最后国家海洋局批准了银河海洋用人工培养出来的点砂虾对华夏领海爆发的赤潮,进行有限度的可控的实质性治理试验,但是对运用生物制剂进行实质性治理试验,很干脆的给出了一个“研究研究再说吧”的结论。

把齐鸿儒给气的一佛升天二佛涅槃,倘若要用点砂虾进行赤潮的治理,他又何苦颠颠地跑到燕京,来回折腾这么一大圈呀?直接就可以进行这种试验了。点砂虾是刘士卿从大海里面捞出来的,放回大海中之后,很难会酿成什么危害。但是采用点砂虾进行治理,速度实在是太慢了,把上千万尾点砂虾投入到某一片爆发赤潮的海域,不等点砂虾把该海域所有的形成赤潮的海藻吃光,那些海藻就会自然消亡了。说不定隔一段时间,或者明年,这里十有八九还会爆发赤潮。不像生物制剂,可以迅速的对那些海藻进行吞噬。达到根治赤潮的目的。大大的降低了该海域复发赤潮的可能性。

看到齐鸿儒这么郁闷,他的学生,也是他的助手温占豪给他出了个主意,“齐老,刘总他们不批准咱们进行实质性治理实验,主要是担心海洋受到不可控的损害。往细了说,其实是怕咱们国家的海域被咱们研究出来的生物制剂给破坏掉。当然,咱们都相信咱们研究出来的生物制剂没有问题。咱们也不去和他们争,让事实来证明这一切。”

“事实?屁的事实。咱们要是不进行实质性治理试验,不在广袤的海洋中,对爆发赤潮的海域,投放生物制剂的话,又从什么地方冒出来一个事实呀?难道去杜撰一个出来吗?”齐鸿儒憋了一肚子火,正愁找不到发泄的渠道。

“齐老,你先别急,听我把话说完。我刚才不是说了吗?刘总他们之所以不批准,其实是担心咱们国家的海域被破坏掉。既然咱们国家不能够进行相关的实验,那咱们何不把目光转移到国外呢?你可别忘了,领海问题存在赤潮危害的,可不仅仅是咱们华夏一家。咱们完全可以把别人家的领海,当成咱们的试验田呢。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是产生了什么不可以预料的后果,受损的也不是咱们,而是别人。”温占豪笑着说道。

“好啊,小子,连这么阴损的主意都能想出来。嘿嘿,不过我喜欢。既然不让咱们在国内搞实验,那就到国外去搞实验。美国人既然能够往咱们华夏出口各种各样的垃圾,咱们也可以学学美国人的这种厚脸皮的国际精神嘛。”齐鸿儒不是什么迂腐的人,温占豪的主意自然很合他的胃口。

到国外进行实验,齐鸿儒不可能瞒着所有人,至少也要跟刘士卿知会一声,要不然将来真要是出了问题,就没有兜着他,没人给他擦屁股了。

刘士卿从电话里面听到了齐鸿儒的想法后,沉吟半晌,问道:“你们准备去哪个国家搞这种实验?”

“印度尼西亚。”齐鸿儒和温占豪密谋了很长时间,才选定好哪个国家,“刘总,印尼的贪污风气,那也是全世界闻名的,而且印尼历史上给咱们华人造成的伤害,也不需要我重复了。印尼官员贪污,有利于咱们对他们进行收买,让咱们顺利地把实验进行下去。如果实验结果是良性的,那就算是白白便宜他们了,如果是恶性的,就让他们自认倒霉好了。”

第604章 赤子

“哦。我知道了。”刘士卿淡淡地应了一声。“齐老,自从你去年春节到银河海洋工作以来,似乎还没有好好的休息过。这样吧,我给你放一个长假,你呢到东南亚好好的转一转,顺便的考察一下东南亚的海洋资源,看看有没有适合搞近海养殖的地方。我会让总公司给你特批两百万美元,给你做考察经费的。对了,温占豪那个家伙,最近工作状态很不好,总是犯错误,让他随侍你左右,戴罪立功吧。”

“喂,刘总,刘总……”齐鸿儒没有得到预料中的答案,对着电话一顿喊,可是那头,刘士卿已经把电话给挂掉了。

“齐老,怎么回事?”齐鸿儒给刘士卿打电话的时候,温占豪就在旁边。

齐鸿儒就把刘士卿说的话,告诉了温占豪。温占豪听了哈哈一笑。“齐老,你是当局者迷呀。刘总不是不批准,而是默许咱们这么做了,要不然他为什么会让我陪着你一起去东南亚呢?他之所以不明着说同意,是为了把自己置身于事外,装作不知道此事,将来万一咱们俩要是捅了篓子,他才好出面捞咱们呀。你想想,他要是不同意,会让总公司特批给咱们两百万美元吗?这钱是用来干嘛的?不就是让咱们用来贿赂印尼当地的贪官污吏吗?”

齐鸿儒听了温占豪的分析,仔细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心马上变得火热起来。

没几天后,齐鸿儒和温占豪就去印尼“休假”去了。

一转眼,到了六月。六一那天,姜湫涵带着从银河学校小学部挑选出来的二十位小学生,赶到燕京,然后从燕京搭乘飞机,抵达陇西省金城市。下关村的银河小学的分校还在建设之中,不过学校已经买了大巴车了,姜湫涵他们就坐着这辆大巴车,抵达了下关村,和下关村的孩子们展开了联欢。

银河学校在青城县的建设,不仅仅局限在下关村,这里不过是个开始罢了。姜湫涵有志于把青城县作为银河学校在外面建立的第一个分校点,不仅仅要建小学部,还要建立中学部和职业教育部。

姜湫涵这次之所以带着这么多孩子。不远千里的来到下关村,就是要让在银河学校本部学习的孩子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让他们明白他们现在所具有的学习环境是多么的优越,让他们懂得珍惜。

而在燕京,“提取大气中二氧化碳”科研工程也在时间进入六月份之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工程所需的实验设备已经陆陆续续的准备好了,开始进入装配阶段,只好装配调试好了,就可以进行第一次实验了。当然,也仅仅是实验而已。就算是能够成功,也只能说明从大气中直接提取二氧化碳,是可行的。并不意味着能够实现工业化的目的。从实验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不过只要试验成功了,那么华夏就算是掌握了一门世界领先的技术,说话就有了依据,有了底气,在莫斯科世界气候大会上就能够争取到主动了。

刘士卿的忙碌依旧,不仅仅是他在忙,华夏科学院相当大一部分的院士、科研人员。都在围绕着“提取大气中二氧化碳”科研工程转圈,都在为这个科研工程忙的晕头转向的。另外杨诺婷奉命招募的那些大学生、搞科研的,也都在忙,不过他们大多只有打下手的份儿。

不过刘士卿忙归忙,每个星期,至少也会休息上半天时间,上一次郭倩蓉、杨诺婷她们费劲心思让他休息,刘士卿不想让她们为自己操心了。

这天赶到刘士卿休息,便陪着郭倩蓉到圆明园划船。等到他们划完船,从船上下来的时候,一头碰上了二爷爷郭仕达和二奶奶宣桂芳老两口。

“士卿,蓉蓉,你们怎么在这里?”郭仕达笑着说道,“相请不如偶遇呀,在这里碰到你们,还真是缘分。走吧,你们谁也别推辞了,去二爷爷家坐坐吧。”

郭仕达的家不像老大郭仕锴的家,安置在了国子监附近的四合院中,而是在圆明园附近的一个高档小区。这个小区里面住着的大部分都是文化人,不是大学教授,就是文坛名人,学术气息极重。

郭仕达邀请刘士卿和郭倩蓉去他们家做客,可不是一次两次了,这次碰上了,再拒绝,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刘士卿能做的,就是陪着郭倩蓉,带着杨诺婷、段丽怡等人。一起去叨扰一下二爷爷、二奶奶了。

郭仕达、宣桂芳老两口知道刘士卿情况特殊,走到哪里,都是带着一帮子人,不像他们,虽然都是院士,却没有什么人打他们的主意。所以对于杨诺婷、段丽怡等人一起去他们家做客,他们也没有说什么,相反还非常欢迎。人年纪大了,通常就会喜欢热闹。

郭仕达家是一套高档的商品房,在十二楼,面积超过了两百平方米,非常的宽敞亮堂,布置的也很有品位。不过呢,就是有一点不好,这么多一套房子,只有老两口住,实在是太冷清了。

郭仕达、宣桂芳都是搞科研的,刘士卿和郭倩蓉也都有这方面的潜质,他们之间的话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个上面。说着说着,就扯到了宣桂芳身上,又从宣桂芳身上,扯到了华夏农业科学院。

农科院创立于1957年,是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

宣桂芳回忆起来她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份辛苦真的是有点不堪回首。做科研最怕的就是没钱没经费,当时宣桂芳有不少想法,就差钱把这些想法变成事实,可是上面根本就不批,一方面是研究经费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宣桂芳当时名不见经传,年轻,农科院的领导根本就不相信她能够搞出什么名堂来。

宣桂芳在农科院熬了很多年,直到三十多岁,才获得了第一笔研究经费。而且还不多。当时宣桂芳把家里面的积蓄全都拿了出来,和这笔经费混合在一起,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