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的好人系列6极端自我就是王简体中文-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假如有人叫你去参加一些心灵课程,特别是这些课程的主题是围绕着这类找寻人生意义或人生方向的话,你都要特别小心。这类寻找意义的心灵课程所追求的是一种「喜悦」,但如果在生活上活得很喜悦,它会大大减低你在「财」、「色」、「权」上的竞争力和竞争欲。
权谋法则
「喜悦」会让你满足于现况,变得不想竞争。
「喜悦」是种静态之乐,在身体上会激发较多的女性荷尔蒙—催产素(Oxytocin)。「兴奋」是种动态之乐,会激发较多的男性荷尔蒙—睪酮素(Testosterone),特别是在竞争、征服的状态时,人类的身体就会激发睪酮素。
在性行为之前,男方「兴奋」的时候,身体会涌现睪酮素。那么在搞到高潮后,催产素就马上来了,一种满足的「喜悦」就会涌现。如果是以饱餐美食为例,你看到想吃很久,但是都没得吃的美食,你会觉得「兴奋」,一旦吃饱了以后,就会「喜悦」、很满足了。
普通人的经验,「喜悦」是欲望满足后的感觉。另外能够达到「喜悦」的管道,就是心灵成长的思想学派、宗教学派或神秘主义学派。
犹太神秘教的实际智慧
犹太教有个神秘主义支派,叫作卡巴拉(Kaballah),这个教派教导各种让人有神秘体验的技巧(包括静坐、灵魂脱体等),甚至最终极的天人合一。不过,在古代最正规的做法,你想入门的话,要在四十岁以上、结了婚和有孩子,才能被师父考虑接受。
设下这些条件的其中理由是:四十岁以上就不再是血气方刚;结婚后对性的幻想就不如青春期般不受控制;生了孩子会让你更脚踏实地的赚钱养家。这样子你就会是个比较「实际」的人。
这些方法会启动心灵中的各种不同的境界,心智不稳定的人可能会引起偏差,更甚者会疯掉,而「实际」的人就比较难走火入魔。同时,他们不要一个正常人修炼了这些方法后,觉得「很有灵性」,但对家庭社会完全失去兴趣。
换言之,再讲得白一点:这教派不要其信徒放弃对世间的「财」、「色」、「权」之追求。我觉得这教派比较人性化。
只重佛性不重人性的后果
反之,卡巴拉和西藏佛教对比起来就大大不同,两派虽然都是有很重的神秘主义,但西藏人普遍的信仰认为钱财不重要,只有心灵才是最重要。
所以西藏有三分之一人口都是出家人,人民普遍上会大大的赞扬那些能放下一切、不管明天能否有资源活下去的修行人。
换句话说,西藏的佛教,普遍上鼓励信徒们放弃「财」、「色」、「权」的追求。这导致大部份人民处于中下阶级或位于贫穷线,而西藏人的生财技能也很粗糙,大部份人只是徘徊在仅仅糊口的状况,只有「庙」才是最有钱的。
不管一个人有多重的宗教意识,人……始终还是人,会有欲望。我接触过西藏人,观察到他们是很机械式的接受了这宗教的思想,每个人几乎可以朗朗上口的讲「做人要利他人为先,利自己就不好」,他们对这种「无私」的迷信程度,比那些迷信儒家思想的华人更为深,而这思想也和他们的个人欲望有所冲突。
记念文:
我写上一段文字时,身在北印度Dehra Dun一间佛教图书馆,也就是畅销书《我就是这样的活佛》的作者以前修学的地方。他放弃活佛身份而重归红尘,我则是混入佛地的红尘间谍,很他妈的讽刺和过瘾,特书此为念。(Dec13;2008)
但如果一个人不是机械式,而是真的是领悟到心灵上的富足和喜悦,会有怎样的结局呢?
心灵富足、明白人生意义的后遗症
在美国,我的其中一位NLP导师,曾在很多年前于一家公司作内部培训。公司老板要求他多做一件额外的事:公司里面有位最顶尖的销售员有酗酒问题,有时影响到其工作效率,老板想请这NLP导师帮个忙。
当时这导师刚出道不久,很多NLP疗法的尝试他都蠢蠢欲动。后来,他不但帮这位仁兄解决酗酒问题,同时将更多的问题都一齐解决。结果这销售员的心灵充实得很,还辞掉销售员工作,说他开始明白自己的人生意义云云。
后来他去了搞灵修,就像不食人间烟火般的知足常乐。当然你可以说这个人的心灵十分富足,这是没有对错的。
不过,我这位老师最后的结论是:不要将人(特别是生意人或业务员)的全部心灵问题都解决掉,不然这个人就真的变得无求,而无求的人就是要当隐士避世去。
他还说一个厉害的销售员或生意人,最好保留一点心结、阴影,这样才有动力去不断的证明自己,甚至证明给别人看。
善意的教你做畜生
根据英国上百位百万富翁的调查,有不愉快的童年和阴影的富翁,多为当中的顶尖者,这点我们可在李老师身上看到。
李老师有不愉快童年兼被欺负的经验,而他今天的大改变,不是因为他原谅他人和放下心结,而是被仇恨的力量推动。
仇恨有分成熟和幼稚两种。幼稚的就是去伤害、破坏你的敌人,而成熟的是推动自己比敌人活得更好、赚更多钱。李老师的仇恨属后者,所以他有不断证明自己的欲望。
权谋法则
原谅、放下和知足常乐只会令你失去战斗力,甚至竞争力。
而且,知足常乐这概念也被宗教界、心灵成长团体,以及儒家思想的人们过度宣扬。教你知足常乐的话,其实就是叫你做「畜生」。
知足常乐的就不是人
所有动物都是知足常乐的,就如老虎在吃饱后,就算看到你在附近走(只要你没攻击性),牠也懒得理你,因为动物的猎杀动机多数是为了吃饱,而人类则与动物相反。
人的猎杀不是为单纯的吃饱,只有人才不能知足常乐。举例,我们捕猎到动物,刚刚吃饱以后,如果见到另一只动物经过,就会想:「咦?又一只鹿?」然后马上再猎杀,把食物储起,等待之后再吃。
动物的猎杀是为了「需要」,人类则除了需要吃,还有「喜欢」、「要」、「爱」和「上瘾」的念头,这样就是人性。
权谋法则
接受自己的「人性」,忘掉知足常乐。
除非你想超越「财色名权欲」,追求那种无上的喜悦,你才去想「人生有甚么意义」的问题。
问「有甚么意义」的后果
试想一下,当你在追求着你的事业时,却问自己「我每天这样做,有甚么意义」,这样子会有甚么后果?
告诉你,你会对自己的决定越来越质疑,觉得越来越没有意义。通常一直都没做到成绩的人,才会问这种「有甚么意义」的问题,而你的头脑或许已经铺排着怎样转换路线。
如果做出成绩还问这种无聊的哲学问题的话,就是「男性监狱里吃伟哥」了。
当你一问「有甚么意义」时,所谓的意义就已经开始没落。
权谋法则
想「有甚么意义」的问题,就会将自己抽离而成为旁观者。
试想想,如果一个女生跟男友相处的节目也离不开看戏、吃饭、聊天、上夜店、见朋友,而且每个礼拜、每个月皆是如此。若你有办法让她很认真的去想:「又是看戏、吃饭、聊天、上夜店,有甚么意义?」,会有甚么后果?
或者是一个家庭主妇忙于家务,照顾顽皮不听话的孩子,还要跟老公骂架,骂完架还要在床上「交功课」,又疲倦又有压力时,如果她很认真的问自己:「这样辛苦,有甚么意义?」,她就会觉得人生越来越没意思。一个能够活下去的家庭主妇,通常不会对这个问题作深入探讨。
权谋法则
不快乐时,不要问「有甚么意义」,要不然你会连解决问题的欲望都没有。
有意义的人不问没意义的问题
就算一个人很快乐的时候,也不要问他:「你快乐吗?」不要叫他解释他怎样快乐和为甚么快乐。他只要一想这些问题,其快乐度就会削减。
你想一下与情人约会时,大家擦出火花,玩得不亦几爱,在嘻嘻哈哈时,忽然间你问:「你快乐吗?」
「我快乐!你呢?你快乐吗?」
后果会是甚么?别傻啦!
权谋法则
正在快乐着的人没有时间问自己快不快乐,很有意识的「想」要得到快乐,反而追求不到。
你看到小孩子天真活泼的玩着,你去问他人生有甚么意义。他不知道,也讲不出,但他们恰恰就是活出了意义。
当你追寻「人生的意义是甚么」或「人生有没有意义」时,所谓的意义就开始瓦解。
只要你一天还追求人生意义的话,你就永远得不到人生意义。你越想了解自己,你就会发现你越不了解自己。
为甚么你不需要了解人生意义?
我只可以告诉你,如果你还有时间和空闲去想「甚么是人生意义」的话,你的方向就已经有偏差。
这个人生意义就是不能透过「想」而明白。
我还要讲你听,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不是真的,但你一到达那个境界时,你的感受却是超真实、超实在,而且你还会对自己有种宗教式的信仰。
一旦到了这境界时,这个世界上将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阻碍你接下来的发展。
所以,达到这境界的人就会被形容为很「自我」。
甚至是「极端自我」。
第二章 极端自我就是王
不听他人意见的成功法则
你要不要提拔这个人?
想象一下你是一家国际大企业的老板,现在你公司的其中一个负责上亿元业绩的部门,缺了一个主管。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给你看了其中一份主管候选人W先生的分析报告,报告中大部份都是讲着他的缺点。
这报告最后给你的建议是:「这个人不合适胜任这职位。」
好!你看了以上分析后,你知道人力资源部没有夸大这个人的缺点,身为老板的你会听人力资源部的建议吗?
应该听人讲吗?
世界上的好心人或有心人士,往往都喜欢给人建议、意见,有时是在你没有要求之下,他们都会不断的给你意见。
我相信大家的亲友圈子当中,最起码有两三个人一见面就会给你很多提议。说真的,你喜欢见到这些人吗?
老前辈们对你讲他吃盐多过你吃饭,告诉你做人的道理就是要听人家的意见,而一般人要批评你时(特别是你的伴侣或家人),都是说:「你这个人就是不听人讲,所以才会失败。」
请问真的听人讲就能成功吗?
人人都是顾问
我在还未出道做讲师前,一个讲师界前辈曾建议过:「你刚从加拿大回来,不应马上自己出来做公开课程的讲师,因为目前根本没有人认识你。你应该先到一家培训公司受聘,先做企业界的内部培训讲师,等你有了人脉网络、知名度后,再出来办公开课程也不迟啊……」
当我们的书快要计划销到国外时,身边朋友也开始给我们很多建议。有的讲台湾很注重学位,没硕士博士等名衔,很难会有说服力。或者说国外(港台)读者群胃口比马来西亚读者挑剔,我们这种马来西亚写作方式未必会被接受。
我有时候到朋友家拜访,当他们知道我是写作人和讲师后,都会很善意的给建议,包括叫我应多点去大企业办培训,提醒我写些甚么题材的书可以赚钱。
另外有位不常见面的朋友,他则是一见面就问我近况,我也照实回答我们出了多少本书、书题、销量。他问我用甚么营销策略,由于他不是我们的竞争者,所以我也照答无误。但答了以后我就忽然间又多了位顾问。
没资格的人如何给永远不会错的建议?
这位「顾问」会针对我们目前的状况,加上其观察过的例子,开始给我营销建议。当中包括书名设计、市场定位等。而最过瘾的是这些人都没写过书,没有从事过出版行业,也不是开书局的,但却告诉我们这本已经是畅销书,应该要怎样做,才能够变得更好。
通常朋友自动献身做我的顾问时,我的反应通常是既不认同亦不否定,听了就算。比方说:如果对方说我们书中有些字眼要修饰得更专业,这就适合企业性质,而字眼太麻辣,可能难登大雅之堂。这建议我不能说他错,也不能说他对。
权谋法则
采用A计划而取得成功,并不代表B计划差;采用A计划而失败,也不代表A计划会更加好。
因为我也可对《蓝海策略》的作家讲:「我觉得你写《蓝海策略》只是用大企业的例子,但普通人像家庭主妇或学生们,就不一定能感同身受。如果你写得更大众化,就能够获得更大的读者群。」
请问我有讲错吗?
其实我的建议非对非错,因为我是讲着还未有机会发生的事,我要怎讲都可,而你也没一个百分之百的办法证明我错。
「做顾问」和「骂人笨」只是一线之差
所以,这类建议我听了以后,最好、最公道的反应就是—不否定亦不肯定,只要给些模棱两可的回应就好。
无可否认,这些尝试做「顾问」的朋友,的确是真的为我们好。这也很可能是他们在朋友间表示关心的一种方法,或者说也不过是应酬式的关心而已。
我发现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