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5的好人系列6极端自我就是王简体中文-第3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淹�
终于习惯了
这三个阶段中,最长的就是「期待期」和「习惯期」,有些人的「期待期」是十多二十年,甚至一生人,而最短的肯定是「享受期」。
无论是「明爽」或「暗爽」,三个星期后,这种爽的感觉就会渐渐的消退,三个月后就可能完全消失了。
那时你理性上虽然知道自己高人一等,不过,感性上则没有甚么大的感受。
「习惯期」会一直维持到作的下一个「期待期」出现。这情况在男女关系上也常看到。
对惹火尤物可以视而不见的正常男人
我在餐厅用餐时,常看到一些夫妻或情侣,女的花容月貌、骚味十足,美到八十岁的老人家看到她,也会好像吃了十八颗伟哥(Viagra)般,但她的男友或老公,正眼也没看她一眼,只是留心阅读报纸,女方却还是很体贴细心的帮他斟茶递水。
我们这些旁观者心中会吶喊:「哇……暴殄天物!」
这么漂亮的尤物,相信在餐厅的诸位男士,如果是单身的,都会很乐意成为她的男友,就算已经是双身的,也不介意与她搞地下情。
但同一时候,我更相信,这尤物的伴侣在追求她的三个阶段,追到手「前」、得手「时」和成为情人之「后」,他有不同的想法和价值观。
男人的好色是……得不到时才最色
那些有经验的男士就知道你「成交」前想的,跟你「成交」后的经验,往往不能妥善的配合。例如:成交前你认为你喜欢她的理由是她有高贵的气质,成交后你心里可能就会嘀咕她怎么在床上的时候还要这么高贵。成交前你觉得她很性感,成交后你可能就觉得她是「电厂」—乱放电。
假如章子怡是我的梦中情人,最初期的「遥不可及」阶段,她在我心中是女神,全是幻想出来的完美。当我有机会追求她时,我可能会为她神魂颠倒。追到手的头三个星期,我肯定会有「明爽」和「暗爽」,甚至有很纯粹的「器官爽」。
不过,三个月后呢?
我可能就会想「范冰冰不知道怎样?不知道阿怡认不认识她?」
起码我们很坦白
所以,在得到前、得到时和得到后的三个阶段,所发表的意见、看法、想念皆不同,甚至前后矛盾也不出奇。同样地,一个人成功前、成功之时和成功后,所讲的话也未必能够前呼后应。
当一个成功过后的人说「要成功一定要知道自己要甚么!我之所以成功,中因为我知道自己要甚么。」这句话时,他会讲得振振有力,而且你若用测谎机来测试他,他也肯定是百分百在讲诚实的话。
但这些成功的人没有坦白问过自己,如果当时他所实行的「做对事、跟对人、看对前景」都失败了,他还敢讲「要成功一定要知道自己要甚么」吗?
我问过自己,如果我一直痴迷的研究演讲,也去演讲,不过,做了几年之后,还是做得很辛苦、没成绩,我还会夸口讲要做讲师做到八十岁吗?
我更坦诚的问自己,如果我们出版的书,销量只是马马虎虎,我今天还会讲要写作写到临死的那一刻吗?
不要以为我对演讲和写作没热诚,只是对钱有兴趣,我的那种痴迷和执着的程度,是普通人所做不到的。我记得科幻小说名家Isaac Asimov 曾在一本书中透露,他可以一天花十多个小时在写他的小说,当时我第一次看到这信息时,觉得很不可思议,但现在我明白了,因为我也能够做到。
人生方向的真相大揭秘
成功前的「知道我要甚么」其实是「我『猜』我知道我要甚么」。
成功过后的「知道我要甚么」则被扭曲成为「我『一直』都知道我要甚么」。
而成功过后的这个「我一直以来都知道我要甚么」,就是大家所追求的人生方向。
(他妈的,就是这么简单!但却要花了我们整本书的长度,才能写出这么简单的道理。)
「人生方向」在内心的主观世界是超真实的,不过,它落在客观世界中就好像《达文西密码》般—半真半假。
权谋法则
「人生方向」是从经验中扭曲出来的结晶,它不可以靠「想、问、看书、算命」等来决定。
人生方向就是靠「以果诠因」的事后分析法:即走一下、走一下,结果走出了一个人生的好方向,然后就继续的马后炮解释下去,相信这就是对的方向。
这时候,你就不会再问人生有甚么意义,因为都已经知道了,你也不关心自己了解不了解自己,因为由无始以来,就一直知道自己要甚么。这个时候,「不听人言」的个性也开始有火候了,因为你的「自我」已经成熟。
一旦到了这个「自我」的境界,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阻碍你人生继续要走的路、要爬的山、要过的海和要越过的云……
最后要问问你的一个问题
很多人在小时候可能跟自己说过:「When I grow up; I can do what I want。我长大后,我就可以做『我』喜欢的事情。」
不知道你还记得那时候你喜欢做甚么吗?
几年前我遇到一些中学的旧同学,他们才提起我在中学时的一些「创意反叛」行为。
闷中作乐的学校功课
原来,我在中学做造句功课时,因为写来写去都是同样的闷东西,所以我开始写一些「带色」的造句。因为我的华文老师是女的,可能是我想在思想上轻薄她吧,只是行动上不敢轻薄她而已。
例如功课中要做「因为……结果……」的造句,我就在作业簿上写:「因为他在河边大便被野兽咬伤,结果他就断了子孙根。」
当时还跟另外一个朋友比赛写「带色」造句,他的「既然……不如……」的造句就是:「既然你是个暴露狂,不如你去跳脱衣舞吧。」
结果我们两个都被老师当众扭耳朵。
小时候的市场差异化
我们中学时会写一些「我是一个脚踏车」或「我是一棵树」之类的作文,有一次马来文老师说给我们自由发挥,就写「我是一个XX」,XX是甚么都可以。哈哈,我就写了「我是一个云南大理石的马桶」,故事内容牵涉到我如何被人从云南挖了出来,弄成一个高级马桶,卖到一个富贵人家的房子,最后结局是个悲剧,就是当那个胖胖的富翁越来越重时,他有一天一坐在马桶上,我终于就崩溃了。
作业簿交了上去给老师改,老师也奈我不何,她应该是在做老师的生涯中,还没有见过一个学员写这个主题。她就在我的作业簿上写评语的地方写下了一个问题:「为甚么要写这样龌龊的东西?」
我再看回我十三岁时的校刊照片,我发现原来我拍照时就是喜欢跟别人不同,照片中每个人都站直,就只有我一个身体弯去一边,还扮了一个鬼脸。
我中学时的花名叫Monster(怪物),记得在中五时,有些不认识的学弟在学校附近见到我也会叫我Monster,当时我的样子很怪,头发不梳、戴极厚框的书呆子眼镜(当然我现在的样子也很怪),所以在中学时期我就已经做市场差异化的举动。
青春期定江山
我还在小学时期(大概九岁)的时候,就会带邻居的漂亮小女孩回我家(他妈的,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说服她们),而且是回到我家玩医生病人检查身体的游戏(即是我给你看我的,你给我看你的),现在长大了就在书中和课程中教人追女把妹之术。
我十多岁时看了两本有关催眠的书,其中一本叫做《催眠百大法》,里面的技巧是蛮粗糙的,只是胜在它真的记录很多种催眠的方法。当时看了书后就兴致勃勃,试过要催眠两个朋友,但不成功,所以放下。
后来就去了加拿大,本来父母是要我读会计的,却没读成。不过,我在一九九八年归国后,某天跟一个客人做催眠做到一半时,才记起原来我少年时已经试过催眠人,我竟然兜了一个大圈而回到原处!
这种青春期时候就隐藏着的人生轨道,不只是出现在我的身上。
爱因斯坦发表的「相对论」,其实就是他十多岁时就开始一直做的一个冥想。他想象自己骑在一道光上飞,自己手中拿着镜子,然后他问自己:「我还能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样子吗?因为要看到自己的样子,光要从自己的脸反射到镜子,再从镜子反射回自己的眼。但如果看到的话,这个光岂非快过光速?」
他一直不断的思考这个问题,在十多年后就有了一个很惊世骇俗的突破,写出了著名的「相对论」。
佛教的创办人,曾在孩童期于一棵树下,无意中开始注意自己的呼吸而入了很深的禅定境界(初禅)。后来,他决定要离家修行,用过各种不同的方法,都不能达到他要求的效果。最后他放弃他那六年的修行,在菩提树下用回他孩童期的静坐方式:注意自己的呼吸。
结果他就用这方法进入更深层的禅定,最后他得到开悟,进而开创佛教。同样地,他也是兜了一个大圈而回到原处。
由此可见,很多很重要的东西,其实一直都摆在你的眼前,但大部份的人没珍惜,所以没有好好的利用。同样地,我相信你虽然是今天看到这本书里面所描述到的一些很有道理或很有用的东西,其实很可能这些很重要的信息也一直都在你的眼前,只不过你是到了这一刻,才被我们这本书「点了睛」。
很多人在小时候,都恨不得快点长大,你在小时候还可能跟自己说过:「When I grow up; I can do what I want。我长大后,我就可以做『我』喜欢的事情。」
现在你长大了,你是做着「你」喜欢的事情?还是做着「人家」喜欢的事情?
后记
为甚么没有结论?
我们的文章曾被一些文字工作者(编辑和文人)看过,通常他们都问道:「为甚么你们要用这种写法?为甚么你们的文章这么混乱?为甚么你们一篇文章要写这么多不同的重点?」
有些则说:「写作就是要一个故事,就一个结论,这样才不会乱。你们很奇怪,有时写了好几个故事都还没有结论?」
为甚么还是没有结论?
李老师当年的怕事、软弱、沉迷象棋、被欺负、闯入销售界、制造销售奇迹、迷宗教、闭关修行、再被宗教打击、自己做生意、做讲师、在马来西亚的出版业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和创造出奇迹……
江老师小时候迷上说服心理学、气功、修炼、迷上宗教、研究各派宗教、看破宗教、追女失败多次、研究NLP和催眠、将传统神秘主义及宗教修炼口诀颠覆和创造出革命性式的理论……
当我们看回自己的时候,也看不出有甚么结论。后来我们俩结合、办课程、写书……有结论吗?
还是一切的经历都是伏笔?
直线式和平行式
一个故事、一个结论的文章,就好像我们小学时老师所教的,是一种直线式的发展:有A才有B,有了B才有C,然后,各位小朋友,有了C才能有D哦。
直线式的故事会是这样:大雄对小叮当诉苦,说小胖子要打他,小叮当叫大雄等他一小时,因为他将自己的百宝袋留在未来世界,所以先会回去拿,然后才可以帮到大雄。接着,小叮当就跳进时光机回去了……好!各位读者,直线式的故事发展到这里就要「停」,等待小叮当从未来世界回来了,这个故事才可以继续「动」,然后才会有故事的结论。
平行式的故事则有更大空间,如:小叮当跳进时光机后(我们称故事A),在他还未回来前,大雄这里可以同时发展多一个故事B,甚至小叮当回到未来世界时,他在那边又同时发展多另一个故事C,现在我们有三个还未有结论的故事了。
若想搞得更过瘾,我们最后可能发现大雄在这里的故事B原来和小叮当在未来世界发生的故事C,其实是有关连的……
直线式的故事比较单层次,而平行式则可以看到多层次。
脑海地图的信息组织法
在几十年前,就有一个人系统化了一个思考组织的方法,进而得到举世的公认,他就是「脑海地图法」(Mind Mapping)的创办人—Tony Buzan。
所谓「脑海地图法」,就是将一个主题写在纸的正中央,然后从中央延伸出旁支,如八爪鱼的触须般,在每一根触角上写上相关的信息。然后又于该触角上的信息再生出其他旁支……如此类推。
Tony Buzan说其「脑海地图法」是用着与脑细胞的神经联机相同的模式,他用的另一个比喻就是太阳系:一个太阳连接着九个行星,然后每一个行星又连接多少个卫星,而每个卫星又有多少个陨石围绕。
而较传统的思考组织法,就是用直线式的笔记:先有A,再有B,接下来是C。他宣称「脑海地图法」的写笔记方式不是直线式,而是水平式的,他还说这种思考组织法才比较像我们头脑的天然运作模式。
我当年上他的课时,都试过他的方法,但我觉得人脑不是用一种方法来思考的。
水平式的直线思考
以他的方式,虽然是多了很多条分支,不过,我还是觉得他的「脑海地图法」属于直线式思考。也就是说,若用回他的比喻,其直线是一定从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