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每天学点经济学] >

第26节

[每天学点经济学]-第26节

小说: [每天学点经济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享受老年人福利了。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相当狭窄的。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并初步搭建了一个基本的老年福利政策框架,包括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绝不仅仅是养老金这一项内容。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如果在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就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老龄化趋势,我国也已经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各个国家都把老年福利作为福利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推行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以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为例,它们的老年人福利是在全民福利的模式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上完全由政府开支。老年人除了可以享受公民的一切福利待遇以外,还可以享受社会提供给老年入的特有福利。美国、德国、瑞典、英国等都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指导以及饮食配送。在瑞典,老年人乘坐公交车、上剧院、看电影、参观博物馆等都享受半价优惠。在对老年人尤为重要的医疗保健方面,美国提供住院和疗养性服务,德国、法国提供护理扶助,日本则有临终关怀医院等。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老年人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服务已成为衡量老年人福利水准的重要标志。老年人福利还包括精神文化生活,在这方面,许多国家对老年人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法国由国家创办了多所老年大学,其开支均列入政府预算。瑞典国内所有的大学都对老年人开放。在巴西,大约有150所公立和私立大学招收老年大学生,规定60岁以上老人不必高考就可以直接入校,当然,课程安排也相应与常规不同;
  与上述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老年人福利差距立刻就显现出来了。近期有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城市老人中,有98%的老人还在依靠自我养老,只有不到2%的老人由社区福利机构照顾。我国现有的老年人福利设施严重不足,社会福利机构的总床位数还不到老年人总数的1%,无法满足养老需要,而且与发达国家3%…5%的比例相比,差距是相当大的。而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农村老人生活困难、缺医少药的现象还很普遍。我国存在着诸多欠缺,做得还远远不够。
  那么,为什么在有着“尊老爱幼”悠久传统的中国,国家的老年人福利会有着这么巨大的差距呢?归根结底,还要从我国的国情说起,它可以用四个字来表达,即“未富先老”。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加,人均值却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此同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5亿,根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l4%。到了21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左右,占据总人口的20%以上。面对这么多的老年人口,国家财政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一方面是老年人福利建设资金不足,另一方面是全社会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在迅速增长,这一矛盾显得尤其突出。
  面对这种形势,推广“老年人福利社会化”,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而不是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主要依靠国家财政将势在必行。“社会化养老”主要包括:一是投资渠道要多元化,形成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的多渠道投资,发展多种所有制养老机构;二是服务对象要扩大,福利机构不能只是面对“三无”老人、“五保”老人,要面对全社会的老年人;三是采用多种服务形式,过去基本上是“供养”,现在要通过各种社区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福利提供支持。只有将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国际的先进经验接轨后,中国的老年人福利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才会建立起真正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助”的和谐社会,才能让老年人真正生活在如《桃花源记》所描述的美好生活之中。
  
从此不再怕看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三国时代,名将张飞,手持丈八蛇矛,纵横捭阖,自认天不怕地不怕,在诸葛亮面前也拍胸脯。诸葛亮微笑着问:“你真的什么都不怕吗?我看,你必有一怕。”张飞眼睛瞪圆,大声答道:“我什么也不怕!”于是,诸葛亮在自己手心上写了一个字,悄悄递给张飞。张飞一看,顿时没了脾气,连连说:“我怕!我怕!”
  这位猛将怕的是什么?很简单,那个字是“病”。张将军百战穿金甲,唯独怕病;无独有偶,一位国君也很怕病,但他怕得不一样。春秋战国时期,蔡桓公让名医扁鹊给他诊断,扁鹊认为他有病,“不治将恐深”,然而这位国君讳疾忌医,想当然认为自己没病。扁鹊诊断了三回,第三回一见蔡桓公扭头便跑。原来国君已经到了病人膏肓的地步。结果,抱病而终。
  是人都怕病。不过,无论怎么说,张飞和蔡桓公得了病,毕竟都有条件医治。至于要不要治,那是自己的事。病一旦到了老百姓身上,也怕,但这怕和将军与国君又不太一样,普通人怕的是有了病,却没钱医治。这种心态,在我国8亿多农民那里尤为强烈。
  “辛辛苦苦十几年,一病回到改革前”。这句口头禅曾在农村中广为流行,说的是“因病返贫”。在缺乏医疗保障的情况下,这一现象在农村时常可以见到。两年前,黑龙江省富裕县和依安县的两位农民差不多同时患病,正是遇上了百姓最怕的事,然而,接下来,他们两家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正月十六,春节过完,农户开始盘算起春耕大事。然而,富裕县的老周一家却怎么也打不起精神——老周得了大病,一家之主,正当壮年,却让这个四口之家背上了数万元债务。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时间往前推上3年,老周一家在村里算得上数得着的富裕户:车、牛、地、存款,什么都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多前,老周一时浑身乏力,到医院一检查,肺癌。为了治病,家中几万元的存款不到半年就空了。该借的借遍了,该卖的卖没了。如今老周只好硬挺,要不是县里扶贫干部春节前送来米、肉,周家这个年都不知道怎么过。这就是农民最怕的事情:因病返贫,一人得病撂倒一家。
  然而,几乎与此同时,在不过百里之遥的依安县,农民汪女士也得了一场出血热病,但结果恰恰相反,一场大病并没怎么着。她家为看病花了1。6万多元,村里按规定给汪女士报销了80%的医疗费。算下来,汪家仅付了三千多元。原来,他们有村级合作医疗托着。这个村每年都从集体积累中拿出20多万元扶持村卫生所。村民们小病不出村,得了大病“公”家管。这正是“得了大病心不慌,合作医疗帮大忙”,如果没有合作医疗,汪女士一家迟早得“沉”下去。多年来,该村的合作医疗始终没停“摆”。农民得病,公家报80%医药费,家属有了病也享受报销一半医药费的待遇。该村的合作医疗由于村集体年年投入,规模、设备也一年比一年好。村卫生所现有两个病房8张病床,还有X光机、B超机等检查设备,能做一般的小手术。由于设备好、药品全、价格低,连外乡村的患者都来这儿就诊。这些年,该村340户农民没有一家因病返贫。
  周、刘两相对比,一家没有医疗保障,一家有医疗保障,在大病面前的命运有着天壤之别,令人欷歙叹息。汪女士享受的医疗,是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项制度是由我国政府在2002年10月作出的,并明确到2010年,基本覆盖全国的农村居民。几年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得到了扎实、积极的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试点阶段转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并覆盖了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的农民。
  在普及的过程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在2008年,其制度的基本规定如下:自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按每人每年20元缴纳合作医疗资金,同各级财政每年每人补助的40元一起形成合作医疗基金,储存在县(市)国家商业银行的合作医疗专用储户内,并制定统筹补偿方案,合理使用基金,不断地改善广大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曾几何时,“看病贵”一直是老百姓的心病,在收入普遍偏低的农民那里,对疾病的恐惧更为严重。据说,农民工外出打工时,最怕的一件事就是生病,因为价格不菲的医药费会将辛苦挣来的工资大把耗掉。由此可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是一件为中国八亿多农民造福的大好事。在2008年1月份,国家卫生部宣布将改革医保制度,并确定了具体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既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职业病防治,也包括急慢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服务。
  中国在宣布深化医保制度改革的同时,也着重强调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卫生发展道路”。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是公益性质,而非赢利性质,强调“以人为本,为人民健康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个有着8亿农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我国医保体制改革面临的最大国情。农村,恰恰是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要实现医保体制改革的目标,重中之重便是解决农民的医疗卫生。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基本思路与这种特殊国情是完全吻合的。政府和农民共同筹资,对农民的医疗费用进行补贴,当这种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所有农村的那一天,当8亿农民切实得到医疗保障的那一天到来时,可以说,那便是我国医保体制改革的成功之日。
  
安得广厦千万间——保障性住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是杜甫的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公元759年暮冬,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天,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诗人十分喜悦,在这里先后居住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不料,最终在一个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杜甫长夜难眠,遂写下了这一名作。诗人潦倒至极,然而在诗中,依然表现出身处窘困却心念黎民的胸怀。
  “民以食为天,家以居为先”。住房,是生活的一项基本需求。时至今日,住房问题依然是中国百姓普遍关心的一个严峻话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对于房产的改革,越来越关注,到了街头巷尾无不议论的程度。
  “赶上分房的末班车了吗?”——这是1997年时,绝大多数中国人热议的一个话题。当年,中国的住房改革正式上路。国务院提出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由此终结了推行几十年的福利分房。紧接着,众多工厂职工掏钱购买自己租住的单位房屋。中国由此飞速进入了“住宅私有化”的时代。大致在200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市场化、民营化”的阶段,而房价也踏上了飞速上涨的历程。然而此时,保障性住房并未按照国务院当年的要求,成为城镇住房市场的主体。这导致低收入和高房价的矛盾越来越深,太多的普通百姓陷入到只能看,不能买的境地。
  近些年来,房地产业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同时也是一个高利润产业。在以市场化为主的指导思路下,房地产商大多追求高利润,从而导致房地产畸形发展,让太多的老百姓望而生畏。其主要问题表现为:少数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就是,在虚热的房产市场中,商品房价格节节攀升,已建好楼盘和在建楼盘层出不穷,然而,几乎个个追求暴利,真正适合老百姓住的楼盘却没有几套。
  高昂的房价,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最简单、最直观的一个现象就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是,有多少爱情死于房价?虽然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什么时候,结婚总得有住的地方。中国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老百姓都讲“盖房子娶媳妇”,在现代化的城市里,这演变成“想结婚买房子”。然而,一套房子的价格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称得上一个天文数字。再者,人们的生活除了住房之外,还有孩子的上学和老人的健康,这两者都需要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