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活来 it精英故事13_txt-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馈绷薖C操作系统老大的座位。
虽然盖茨本人有很多的过人之处,然而让盖茨显示出更大力量的原因在于他会吸收很多天才身上的力量,这也恰恰是他极聪明之处。就连盖茨自己也常常感慨:“和一帮天才们在一起工作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情啊!”
然而,盖茨又是如何管理那些天才的?其实与其说盖茨对这些天才们进行“管理”,不如说盖茨只对这些天才们做一些“讨好”工作。巴特告诉我说,数据库和事务处理方面的天才詹姆士·贵(James Gray)早在巴特半年之前就加入了微软,当时詹姆士·贵还没有拿到图灵奖,盖茨安排他到位于波士顿的微软研究院工作,但詹姆士·贵不愿意离开硅谷,盖茨索性在硅谷盖起了一个很别致的小楼,专门在硅谷成立了一个小型的微软研究中心。“这完全是因为詹姆士·贵而设立的”(巴特语),詹姆士·贵后来在数据传输、大型数据库方面为微软做出了很大贡献,并发明了一种可以处理卫星图像的服务器系统。到1998年,詹姆士·贵因在数据库和事务处理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图灵奖。
盖茨给他的天才们开出来的薪水虽不算高得不得了,但给出的股票却很可观,巴特说:“我到微软后工资反而比原来下降了,但微软给我的股票却很可观,我在微软四年中,微软的股票上涨了9倍,这样算来,我的收入在整体上比原来高出了很多。”
盖茨与身边的天才们的关系其实极为简单,盖茨的一个聪明之处在于,该管的一定管到位,不该管的绝不乱插手。“盖茨对研究人员的管理方法很独特,他常常让这些人去研究一些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盖茨对不同的人施以不同的管理方式。”(巴特语)
如对那些功高盖世的天才们而言,他从来就不去管,也不让微软的其他人去管,盖茨只是动用微软的庞大力量去关照他们和他们的成果,而盖茨本人当遇到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才会来向这些天才们讨教,巴特在微软呆了四年感觉依然甚好,这不能不说是盖茨在管理上的成功。
巴特本人对跳槽有一套独到的见解,他说他是主动来微软的,并不是通过别人介绍过来的,他说:“被人介绍不是一件好事情,当我们跳槽去另一家公司时,我考虑问题的逻辑不是问自己为什么去这家公司,而是问自己为什么不去这家公司。作为一名工程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这家公司能否提供一些很有兴趣的问题来供他们进行研究;是否能提供很好的环境使他们的研究能得以顺利地进行;研究出来的成果能否得到很快的应用,而不是被浪费掉。如果这几声、做不到的话,很多工程师就会离开这家公司,而跑到另外一家公司,或是自己创办公司。”
一家公司是否真正地兴旺,真正地有实力,其实只要看一看该公司有多少真正的人才就可以得到答案。微软真正厉害的不在于它今天视窗的垄断地位,也不在于它在资金上的雄厚,而在于它聚集了一大批各种各样的高手,并让这些高手充分发挥出各自的能量。
在微软之前,巴特曾在全球第二大计算机厂商的DEC和全球最大的复印机厂商施乐公司分别工作过。他在DEC时,为DEC在Alpha整体架构、高速网络、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等方面做出过卓越贡献;在施乐公司时,他曾参与了多项重大的发明和设计工作,如SDS940分时系统、Afto个人分布式计算系统、施乐9700激光打印机、图形用户界面、商业鼠标、第一台个人计算机等方面都做出过巨大贡献。
巴特的离去对那两家公司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有意思的是,巴特走后,这两家公司一个被收购、一个正在走向衰微。可谓:顺人才者昌、逆人才者亡。
盖茨在其周围能集纳一大批人才,这本身就说明了盖茨的能量,除了三位图灵奖得主外,微软还有一大批各种各样的人才,如中国微软研究院的李开复先生原来是SGI的副总裁,也来到了微软,而李开复来到微软后又招纳了一大批教授和博士,为未来的前沿研究做贡献。如果有一位企业家想和盖茨较量,最好先拿镜子照一照,看看自己身边有多少位高质量的人才。
帮你解决一切难题包括企业和个人一切的一切 blog。sina/zhubrajie 现在免费注册(用你的姓名抢注)享受会员功能极力推荐。补充一下信息实名认证要用到身份证相片用手机照下来然后上传上去就行了,实名认证是对用户资料的真实性进行验证审核。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