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与圆-第2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尚则是为了先学会将万物看空,知道用空空如也的心态对待人生,放弃执着,懂得享受心境的宁静祥和。
佛学不仅帮助我从父亲去世的痛苦中获得了解脱,还提高了我的人生境界,使我看穿了世间的虚幻,少了许多痛苦和烦恼,心境能保持宁静、祥和。
现在的世人身处各种欲望的漩流中,变得越来越浮躁,已看不到人们真正发自内心的宁静、祥和的微笑了。佛祖的捻花一笑,虽是静坐,祥和的神情,却已飞跃世间一切,那正是心灵修炼到最高境界的表现。因为他坐在了那个生命的根本之上,再也没有一丝的不和谐。
对于我而言,我崇尚佛学,也喜欢佛学,并从佛学中找到了心灵的平衡。但我天生就是一个生命力旺盛,喜欢享受,充满各种欲望的人,因此我无法出世,我始终只能像贾宝玉形容自己的那样,是一个“槛外人”。
记得雍政皇帝在临去世前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一生信佛。但父亲将这样的一副重担交给了我,我不得不杀一些人。——我没有佛缘啊!”历史形象中向来残暴的雍政大帝,临死前的忏悔竟然是这样的。
我想我的生命力太旺盛了,各种欲望太强烈了,我可以将万物看空,但无法将生命本身看空,我与佛教也是有缘无分了。
要点: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倒
有天逛书店,偶然看到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知道这是名著,于是买回家看看。那天我看得很激动。
书中根据真人真事,讲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
一位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老渔民,决心独自一人出远海捕大鱼。终于他钓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鱼实在太大,一时半会无法制服。钓索太紧了会被鱼拉断,太松了又无法让鱼疲于奔命,于是他与鱼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搏斗。
他用他的背部和左右手,轮换着拉住钓索,太紧了就放出去一些,松了就拉紧钓索,饿了、渴了,就吃生鱼、喝少量的水。他的背部和左右手都被钓索勒破了,他用海水清洗后,还是继续拉着;左手抽筋了,就用右手。就这样,他与大鱼搏斗了三天,大鱼才终于筋疲力尽浮上水面,被他杀死。
但鱼有18英尺,比他的小船还长,他只好将鱼绑在船的一边。可回航时,大鱼的血腥味,一再引来鲨鱼的袭击。于是,他用尽一切手段来反击。他用鱼叉叉,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小刀绑在桨把上乱扎,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丢掉了;他用舵把来打。
最终他的顽强意志却并没能得到好的结果,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可老人最后说:“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倒。”
这是一首颇具象征意义的英雄主义的赞歌。我看的时候并没有流泪,当坐下来静思的时候,我流泪了。人生为了一些目标顽强奋斗,克服了一重困难,会有新的困难等待着你,无论怎样努力,最终还是悲剧。
人生是一种痛苦,但这种痛苦是我们的选择。白痴是不会感到痛苦的,但你愿意像他们一样吗? 作为人,就必须有欲望,必须有为达成欲望的努力,不论要历经多少困难,我们也必须要想尽办法去战胜它。
记得崔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活得很痛苦,但这种痛苦是要向上走的痛苦。”
其实《老人与海》中的那位老人也知道自己犯了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常说的“我出海太远了”。因为出远海,才能钓大鱼,因为鱼过分大,才被它拖上三天,杀死后无法放在小船中,只能把它绑在一边,于是在长途归程中被鲨鱼嗅到了血腥味,向死鱼袭击,把鱼肉都咬掉,只剩下一副骨骼。这就是古典悲剧主人公所必然落得的结局。但老人的英勇正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这“正是我生来该干的行当”。
的确,作为人,我们有一些“生来该干的行当”,这就是要在生活中彰显我们生命的意志,表现我们的生命力。人活着不能仅是活着,要赋予生命一些意义,要有“出远海”的目标。也许目标最终并不能实现,也许我们会因此而历经磨难,但这正是生命所必须赋予的意义,是生命的本能。
真实的生命不过是一种信仰,不过是一种需要展现的力量。
要点: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倒。
人能面对死,就能面对任何困难
萨特认为,人生本无意义,但是怎样摆脱虚无却是有意义的。
许多人探讨生命的意义,有的说是追求快乐,摆脱痛苦;有的认为是人生成功;有的喜欢“平淡是真”。其实生命只是我们自我的一个载体,它本身是虚无的,它的意义全在于我们赋予它什么,它的意义只是我们的一种生活选择。
由于工作关系我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后来哥哥告诉了我父亲的临终遗言,只有两个字:“完了!”我突然感受到了巨大的震动,这两个字充分表现了我父亲的不甘和无奈。也许他还能做更多事,但生命已逝,一切都已完了。就像一个优秀的电影导演,在演绎完电影后,总会感觉到缺憾一样。父亲在生命将逝时,最不能使他忘怀的竟然是对生命的遗憾。
人的一生早已被判了死刑,只是我们不知道是哪一天,以什么方式。而也正是这种懵懂与乐观,激发了我们的生命力;同时,也正是这种积极的态度,使我们深刻感受到生命中每一刻的存在,让我们以开阔的心胸面对未来。
父亲去世对我的打击是巨大的,但当我从这打击中恢复过来,能坦然接受死亡的宿命时,我觉得自己变洒脱了。人生最难是死亡,既然每个人最终都会面对这最难,那还有什么困难是我们所不能面对的呢?大不了也就一死,反正人都是要死的,只是迟早问题。所以,我敢做我想做的任何事,敢尝试我想尝试的任何东西。从此我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生命是我的资源,是我快乐的资源,是我追求成功的资源,是我博取人生壮丽的资源。从此我尽量活得随心所欲,不委屈自己;最重要的,不委屈自己,就是不委屈自己的能力。因此我总是在奋斗,总是在与命运抗争,总是在生命中寻找新意;我不想平庸,因为平庸是对生命的浪费。当我这样生活时,我觉得坦然,即使现在出门被车撞死,我也不悔这三十几年的生命。如果有遗憾,那就是我还可以让生命更加快乐,还能在生命中创造出更多的新意……但我还活着啊!
生命短暂,死后一切皆空,这虽然是一个悲剧性的结论,但却能让我解除许多束缚。我以前做事,总会考虑这考虑那,顾虑重重,但当我想到人生就这一次,为什么不按自己的心愿、按自己喜爱的方式生活呢?我突然觉得自己变洒脱了。以前我会争名逐利,会为一些小事烦恼痛苦,当我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这些事时,我觉得自己很可笑,生命中惟一重要的是让生命快乐,让生命有意义。
生命是短暂的,但没有死又何以来生;没有死的威胁,就没有生的珍贵。我不想永远活下去,也不可能永远活下去,我只想在短暂的生命中充分展现自己,让生命亮丽。也许我们不能像恒星般永恒,但起码也要似流星,即使存在瞬间也要放出耀眼的光芒。
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是面对死亡的一种狂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更是对死亡的蔑视。
死是人的悲哀。但没有死,又何以来生?其实人如果永远不死,那倒是一件痛苦的事。活在永恒的世界中,没有死的威胁,生命又有什么价值,不是很乏味吗?况且人人都能永远活下去,那就无法新陈代谢,也就必然失去创造意识,人类就会归于平庸。
死,如果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春天带来了新的花朵,代替并掩埋了上个季节里的衰败的枯草,能使世界焕然新生;死,如果就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流转,就是永恒的回归。那么,我们怎能反对这个自然世界的律令?怎么反对新的春天的到来?而这一景象——万象更新的景象,不正是我们在自然的奇观里由衷地赞美与愉悦的吗?
如果我们已经陈旧、腐败了,那我们就应该成为沃土以催生新的种子……
要点:
人能面对死,就能面对任何困难。
这是非常奇怪的,人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却要尽力成为某个人。
第二章 认识自己
做自己
每个人都像是一本书。你必须用一双认真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阅读,方知这是否是值得你一生收藏的好书。千万不能因为书的外观破旧,或封面不起眼而不愿去翻阅。不主动去品味文章隽永的结果,你将可能错失一座宝矿。
古希腊巴那斯山入口处的巨石上,镌刻着这样几个大字: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类的最高智慧就是认识自己。
就像一个人为了爱他人而必须了解那个人和他的真正需要一样,人必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便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自我的价值和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并认识怎样才能实现这些需要。
记得有一个朋友曾问我:长江上有几条船?在我被弄得莫名其妙时,他得意地告诉我:长江上只有两条船:一条叫“名”,一条叫“利”。
人生真的就这么简单吗?你得到了“名”和“利”就快乐幸福了吗?还是只会使你陷于更大的空虚之中呢?
其实很多人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他们大都以社会的价值观为自己的价值观。大多数人会告诉你,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要成功,要赚很多的钱,要功成名就,幸福快乐。但你真正静下心来想过没有,这是你真心想要的吗?还是只是采用了别人的想法,活在了别人的模式里?或者只是深植在你脑海中的社会价值标准?
其实非常奇怪地是,人们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却要尽力成为某个人,在生活中不停地追寻。这不是盲人骑瞎马吗?
在你的生命中,最重要、最值得追寻的到底是什么?你有没有试着去寻找答案?
如果没有自己的价值观,不了解自己的本质,忽略对真我的认识,那么,心灵的迷失,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就是必然的后果,也就摆脱不了萧伯纳所说的这种循环论式的痛苦。太强的功利观,也许会造就一大群杰出的工程师、律师、医生、企业家和政治家,但却会让他们缺少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生命的热爱,终究导致对生命意义的怀疑。
人应该找回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生命。人生是一出戏,在自己生命的舞台上,我们是制片,是编剧,是导演,更是主角。我们是这出戏的中心,四周的人,充其量都只是配角而已。
卢梭说:对于整个世界我微不足道,但是我对于自己确是全部。
了解真我,能时时保持着这个真正的自己,才能完成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只有把“心”稳住了,在生命的汪洋大海里,才能平稳地驶往我们的目的地。
一、做自己
“我是谁?有什么证据来证明我是我自己?”
——意大利剧作家皮兰·得娄
“生命的可贵之处在于做你自己。”神学家坎伯在《坎伯生活美学》这本书里开宗明义说了这样一句触动人心的话。19世纪的浪漫主义代表,小说《金银岛》的作者罗勃·路易斯·史蒂文生也说:“做我们自己,并尽其所能地发挥自我,是生命惟一的目的。”
·自我的迷失
在古代,铝非常罕有,因此铝成了妇女们贵重的饰品。后来,当人们懂得从土中提炼铝,铝被大量生产后,铝也就不值钱了。钻石、黄金为什么贵重呢?不也因为它们罕有吗?所以凡是高贵的东西,都一定是罕有的、独特的。那么同样道理,你的高贵,也因为你的独特性,你的个性。如果你丧失了独特性,也就丧失了你的高贵。
现在保护珍稀动物很重要。如果一只大熊猫被人枪杀了,大家会感到愤怒,为了拯救濒临绝种动物,人们会捐款、捐助,表现爱心。有一句广告辞这样说:地球是生命的天堂,但生命并不是人类才拥有。媒体的宣传,动物保护者的亲身历行,使我们认识到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