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大衰退 >

第11节

大衰退-第11节

小说: 大衰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48%35,政府税收收入增长了100%(图3…7)。也就是说,税收收入增长要比经济增长快了大约两倍。虽然在此期间,罗斯福总统数次调高了税率,但是,经济活动能够从1933年的低迷状态中复苏,才是政府税收收入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图3…6 1929年后的美国与1997年后的日本货币关联指标的相似性
    图3…7 罗斯福新政在没有增加财政赤字的情况下将财政支出扩大了两倍
    从1932年起,美国所有年收入超过2 500美元的已婚夫妇,以及年收入超过1 000美元的单身人士必须申报个人所得税。从1933年至1939年,由于经济增长,导致更多个人的收入超过了最低申报额,使得个人所得税申报人从389万上升到772万,增加了约一倍。同期个人所得税收入也从3。7亿美元增长到9。3亿美元,增长了150%(图3…8)36,而年均物价上升率仅为1。2%37,这显示了实际收入的增长和低通胀。美国政府实行的经济刺激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以及随之而来的个人收入增长。政府税收收入也因此水涨船高,并得以进一步将预算赤字控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之内(图3…7)。
    图3…8 个人所得税申报额在罗斯福新政时期出现激增
    尽管特敏贬低了财政刺激政策对于1933年之后美国经济复苏的贡献,但是如果不是由于政府支出增加了125%,很难想象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能够扩大48%。到1936年,美国的政府税收收入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终于恢复到了1929年的水平,但是这也使得1936年的政府支出规模比1929年增长了2。6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银行在1936年对私营部门的放贷额依旧只有1929年的51%。从1933年到1936年,美国政府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从6。9%增至10。5%,上升了52%。尽管同期政府预算赤字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保持稳定,但是政府支出在美国经济中所占份额52%的增长显然意味着,政府在1936年间对美国经济的支持要大于1933年,更不用说1929年了。
    事实上,充分就业赤字(Full…employment Deficit)这个概念应该已经提醒了特敏和罗默,当经济处于急速复苏阶段时,稳定的预算赤字(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并不能说明财政政策的无效。充分就业赤字的前提就是当经济向着充分就业状态恢复时,税收收入将会增加,而预算赤字则会缩小,经济状况越接近充分就业,预算赤字就越小。
    但是尽管税收收入由于经济的迅速复苏而增长了100%,美国的预算赤字却依然没有缩小。这并不表示财政刺激政策没有产生效果,而是说明经济复苏本身是主要依靠财政刺激政策才得以实现的。在此期间,美国联邦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增长了52%就足以说明问题。1937年美国政府削减经费,结果造成经济整体滑坡,也再次印证了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的复苏对政府财政支出的依赖性。

◎二、作为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美国大萧条(9)

    在这段时间里,政府财政支出共在全美各地协助修建了651 087英里公路、124 031座桥梁、125 100栋公共建筑、8 182个公园以及852个飞机场。此外还在公共场所新增了2 400幅壁画、108 000幅绘画和18 000座雕塑。并且还种植了30多万亿棵树木,开垦了8 440万英亩良田。仅美国公共工程署( Public Works Administration;PWA)就动用40亿美元资金修建了诸如华盛顿州的大库利水库、纽约市的林肯隧道和三区大桥这样的大型工程,美国工作进步总署( 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WPA)则直接雇用了800万人参加公共工程建设。据最终推算,所有这些公共建设一共提供了2 500万个直接或间接的工作机会。38那些认为这些支出对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毫无影响的观点显然是荒谬透顶的。
    因此,对于当时美国经济状况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政府支出125%的扩大导致了国民生产总值48%的增长,从而使得曾经极其低落的税收收入翻了一番。这就是预算赤字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没有出现显著上升的原因所在。
    特敏(1994)和若田部(若田部昌澄,日本经济学家、早稻田大学教授——译者注)都引用美国预算赤字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比率增长缓慢的实例,来支持他们关于政府支出对经济复苏贡献不彰的论点。实际上,他们是想说,即使政府无所作为,经济照样能够按照同样的速度增长下去。假如事实果真如此,那么美国税收收入在没有政府经济刺激措施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翻番,美国政府理应在1936年就拥有高额财政盈余。如果按照他们的主张进行推理,那么就将得出结论,即使美国政府实行严格的财政紧缩政策,经济增长依然不会受影响。
    预算赤字比率之所以没有增长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政府支出和税收收入都没有发生大幅变化,要么是二者的变化同步。前一种情况是收入和税收没有明显变化,也就是说政府对于经济的增长影响甚微。而后一种情况则显示,由于巨额财政支出推动税收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同时显著增长,使得政府财政支出与这二者相比显得变化不大。20世纪30年代税收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幅上升显示,当时的美国经济正是后一种情况。
    国民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同时也表现出财政刺激政策强大的乘数效应。事实表明,罗斯福政府似乎偏好将大型工程作为新政的一部分,这是因为政府官员们注意到了,最初的财政刺激可以诱发经济剧烈的上升和税收收入急速的增长。随着政府支出的不断扩大,经济复苏的潮流最终也就变得势不可当。
    9。过早的财政整顿导致了高失业率的持续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失业率一直都高于14%,一些人将这作为罗斯福新政没能带来经济复苏的证据。39但是持续的高失业率应该归咎于1937年实行的财政整顿,它将在那之前一直在持续好转的失业率重又拖回谷底(图3…7)。1937年政府削减财政支出的举措导致了经济的再次低迷,工业生产总值下滑了33%,股价暴跌了几乎50%,这就再次证明美国经济依旧处于资产负债表衰退之中,经济增长完全是由政府的财政刺激来支撑。
    通过与同期德国经济的比较,美国政府在1937年财政政策改变的草率更加凸显。从1933年至1938年,德国稳步扩大的财政支出将失业率从26。3%降低到了2。1%(图3…9),同期工业生产总值增长89%,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8%。虽然政府预算赤字也升至国民生产总值的10%,但是当失业率降至2。1%时,很少有人会为此感到不满。图3…7和图3…9的对比显示,假如不是因为美国政府在1937年和1938年间削减了财政支出,美国的失业率本来也有可能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降低到一位数以下。
    图3…9 德国的财政政策极大降低了失业率
    10。财政刺激政策结束了经济衰退,化解了银行危机
    特敏和罗默都忽略了,实际上正是美国政府的借贷支持了1933年之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他们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净预算赤字,而不是政府支出和税收收入上,因此也就忽略了政府借贷所造成的大规模财政支出的影响力。

◎二、作为资产负债表衰退的美国大萧条(10)

    因此我们或许可以大胆地说,刨除公式(4)所表示的,政府行为对于通货紧缩循环的阻碍,美国大萧条不仅是一场资产负债表衰退,而且还是这种衰退最纯粹的形式。经济泡沫时期积累了巨额债务的私营企业,在1929年10月之后同时开始进行债务偿还,这就造成了货币政策效力的弱化,最终将经济送入恶性循环通货紧缩之中。这也就解释了美联储在1929年到1933年之间为何“无所作为”,答案并不是美联储不作为,而是在私营部门资金需求大幅缩减的情况下,美联储的选择有限。
    今天的经济学家们认为,大萧条时美国货币供应和经济活动双双萎缩的根源在于银行系统流动性不足导致的资金匮乏。
    但是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只有13。6%的企业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有可能正陷于经营不善的困境。换句话说,即便美联储注入足够的流动性,这些企业也会因为收益不佳、财务状况恶劣等原因而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
    从弗里德曼一直延续到伯南克的主张,也就是认为美国大萧条本来可以通过更有技巧的货币政策得以避免。这种观点或许只适用于身处恶性循环通货紧缩泥沼中的美国经济的一小部分。而对于另外86。4%的美国经济来说,任何货币政策都难以奏效。
    当经济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困境,将众多借贷方(以及它们的放贷方)推至破产的边缘时,只有两种应对政策可以产生作用。一种是政府向这些濒临破产的企业和银行注入资金,将它们拖出负资产的困境,这同时也就意味着私营企业的国有化。另一种就是由政府出面向这些企业发放大量订单,以改善这些企业的收益状况,使它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偿还债务。
    美国政府于1933年开始实行的新政同时包括了以上这两种政策。首先,政府以通过复兴银行公司(the Reconstruction Finance Corporation)收购银行股票的方式向银行系统注资超过10亿美元。此外,政府进行了前面提到过的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相当于当时美国所有银行自有资本总和1/3的10亿美元政府注资40改善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增强了它们应对风险的能力。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增加了企业收益,为数以百万计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进而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这两项政策最终制伏了大萧条所产生的恶性循环通货紧缩,为经济的最终复苏铺平了道路。并且,这两项政策都是与政府支出直接相关的财政政策,同弗里德曼和伯南克主张的注入流动性的货币政策性质完全不同。
    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看到,是财政政策而非货币政策帮助美国和德国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中摆脱出来。并且,对于私营部门的偿债风潮,货币政策能够起到的作用有限,这一点在70年后的日本得到了再现。

◎三、经济衰退的类型不止一种

    两种类型的经济衰退
    迄今为止,经济学家们都认为经济衰退的类型只有一种,美国大萧条则是这种类型经济衰退的一个极端表现。并且这种衰退是由于资金供应方受到冲击,从而使得企业融资发生困难而导致的。因为这些经济学家假定所有企业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所以他们相信只有在企业无法募集到所需资金时才会发生经济衰退。但是本章已经证明,经济衰退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由于经济周期造成的衰退和由于企业资产负债表问题造成的衰退。对于前一种衰退,就如众多研究已经表明的,身陷其中的企业基本上还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货币政策正是应对此类衰退的最佳工具。但是当发生后一类衰退时,企业的首要目标已经从利润最大化转移到负债最小化,这时就需要利用财政政策作为应对措施。
    伯南克(2000)说,经济学对于美国大萧条成因的解释依然并不充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学理论对于能够造成大萧条这种悲剧发生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尚无明确认识。尤其是一般观点都将大萧条视为经济衰退的一种极端表现,这就表明了主流观点对于普通衰退和大萧条之间差别的见解只局限于规模不同而已。由于假定企业即使在经济长期衰退时依然重视将来,致力于利润最大化,所以作为当今经济学界主流的新凯恩斯学派(New Keynesian school)倚重各种价格“粘性(Stickiness)”来解释经济衰退。这个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调配成本和工资的下降“刚性(Rigidity)”阻止了物资和劳动力市场向均衡水平的回归。但是,即便价格的粘性和刚性可以用来解释短期失业率和经济衰退,对于长期衰退却依然缺乏说服力。这是因为在长期范围内,价格的变化都是依照市场力量的改变而进行的。
    在一场资产负债表衰退当中,由于众多企业都在同时进行债务偿还,从而引发了总需求的持续下降[公式(4)],这与价格刚性或粘性并无多大关联。而总需求的恶化会一直持续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得到最终修复之时,或者整个私营部门(包括企业)都陷入无钱储蓄的困境为止。
    经济衰退存在至少两种不同形式的见解,对于经济学家们来说充满了嘲讽意味,因为正是美国大萧条导致了今日宏观经济学的诞生。然而,尽管是由于大萧条的冲击才使得宏观经济学作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