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在中国做事(全文阅读)-黄夏君 >

第1节

在中国做事(全文阅读)-黄夏君-第1节

小说: 在中国做事(全文阅读)-黄夏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在中国做事(全文阅读) … 黄夏君


      第1节:儒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1)       
        第一章 立人为成事之本   
        悠久的历史文明,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诸子百家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在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之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做人做事的特点。 
        
        1、儒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   
        孔子姓孔名丘,出生于公元前551年的鲁国。他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很有影响的教师,是创立私学的第一人。他的思想言论集《论语》,就是由他的学生们编纂而成的。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他以自己对道德的理解去诠释经书,并在个人与社会、人与天、与其他人的关系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见解。 
        
        关于政治,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关于品德,孔子强调仁和义,尤其是仁。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一个人对别人怀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作为人的使命。关于忠恕,孔子提出〃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尽己为人谓之忠,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忠〃和〃恕〃的做人原则也就是〃仁〃的原则,一个人按照〃忠〃和〃恕〃的原则去行事为人,也就是在〃仁〃的方面的实践。关于知命,孔子主张做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情,其价值也就在〃做〃之中,并不是为了要达到什么目的。如果做了应当做的,在道德上便已释然。能够做到这样,人就不会计较个人得失,〃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关于心灵修养,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正好印证了孔子本人心灵修养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他在人生最后阶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孔子学派取古代文明之精华,形成了一个文明传统,因此,他被后人尊崇为〃至圣先师〃。以上所言,在冯友兰先生所著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均有精辟的阐述。 
        
        《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经书,这四部书被称为〃四书〃。在儒家的〃四书〃中,诠释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即仁、义、礼、信、智。仁是做人的基础;义是做人的气节;礼是做人的文表;信是做人的支柱;智是做人的主导。 
        
        〃仁〃是做人的基础,人做得好与不好,首先要看他是否有〃仁〃。   
        有一天,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问孔子何为仁德,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论行动都合乎礼仪就是仁。一旦坚持做下去,天下的人都会推崇你为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颜回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答:〃不合礼制的事不看,不合礼制的话不听,不合礼制的话不说,不合礼制的事不做。〃颜回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但一定要把您刚才讲过的话当成座右铭。〃(先秦《论语?颜回》)关于仁德,孔子还对另一个名叫子张的弟子说过这样的话:〃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张问他哪五者,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先秦《论语?阳货》) 
        
        由此看来,孔子倡导的〃仁〃包含诸多方面,其中包括知廉耻、知善恶、自重自爱,有强烈的荣辱感,还包括为人真诚、博爱、宽厚待人等等。   
        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先秦《孟子?离娄下》)孟子的话,又对孔子关于仁的观点作了补充。 
        
        孔子十分强调做人要仁,并且严格区分〃义〃和〃利〃。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行义而不谋利,即〃推己及人〃。在中国,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一直传承到现在。人们普遍认定仁是做人的基础,也就是一个人的本质,一个人的所有的德性。仁与不仁,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修养优劣的象征。 
        
        〃义〃指的是做人的气节。义是一种绝对的道德观,也就是指道义以及符合道义的行为。〃义〃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所崇尚的一种精神。〃义〃的界限在于取不取不义之财;〃义〃的气节在于能不能主持公正;〃义〃的境界在于敢不敢为正义献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先秦《论语?述而》)孔子的意思是说,吃粗食,喝凉水,睡觉时弯着胳膊作枕头,也有不少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到的富和贵,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云。孔圣人对义的界限可谓分明。 
            
     
      第2节:儒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2)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手握重权,骄横跋扈,没有人不怕她的。然而,李元纮却不信这个邪。   
        李元纮,唐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性格刚毅,不畏权贵。他在担任雍州司户期间,太平公主和寺院里的和尚争夺磨石,打官司打到了李元纮那里,李元纮判决太平公主将磨石归还给寺院里的和尚。窦怀忠担任雍州长史,害怕太平公主的权势,故而催促李元纮改变判决。谁知,比芝麻官还小的雍州司户李元纮却在判词的后面用大字写道:〃南山可以移动,这个案件不可更改。〃他毫不畏惧主持公正的态度,便是义的气节。 
        
        忽必烈劝降文天祥失败,便下令杀害文天祥。文天祥死后,人们发现了他写的遗书,书中〃赞词〃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义〃是需要决断的。瞬间的取舍,是判断一个人道德高尚或道德沦丧的分水岭。   
        〃礼〃是做人的文表。   
        古人云:礼多人不怪。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的礼多到了让西方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传统中国的大〃礼〃蕴含在〃仁〃中,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祭神)祀(祀祖先),如葬仪、祭礼等。在古代,这些仪礼十分普遍,其中不乏迷信和神秘色彩,后经儒家的重新诠释,使之成为诗意的了。这在儒家经典《荀子》、《礼记》和《仪礼》中都可以看到。这些经典之作对祭祀做出了新的解释,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使它们成为一种诗歌和礼乐。在荀子所著的《乐论》中,有一段这样的话:〃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诅,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可见,荀子认为音乐是一种道德教育的工具,这种观点形成了儒家的一般看法:仪礼即是诗意的表现。 
        
        传统中国还有许多必须遵循的礼节,如君臣之礼、夫妻之礼、父子之礼、长幼之礼、待人接物之礼……等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的意思是说:后生小子,在父母面前要尽孝,出门在外要尊敬兄长,平时少说多干,真诚守信,对人有爱心,与有仁德的人交朋友。如果还有多余的力量,就去学文化。〃孔子的话,把做人的仁礼之道深入浅出地说了出来。 
        
        〃信〃是中国人做人的一个重要支柱。孔子曰:〃言必信,信必果。〃一个人言而有信,就能够得到人们的信任,信誉度高了,才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反之,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哄过一时一事,下次就没人买你的账,事情也就做到头了。道理谁都懂,却不一定都做得到,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能给人以信任的基础,做起事情来就方便得多,有时甚至是棘手的事,或者眼看就要陷入困境的事,说不定也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前些时侯,一部反映晋商文化的电视连续剧在央视火爆上映,剧中主人公乔致庸以诚经商、取信于民的做法和〃汇通天下〃的壮举令人感动。其实,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剧中的大部分内容,写的就是当时山西祁县富商、乔家的第三代大东家乔致庸。对于自己的经商之道,他曾经说过:〃一是守信,二是讲义,三才是取利。〃乔致庸诚信守义的故事很多,单讲清末年间,他家的复盛油坊从包头弄来一大批胡麻油,准备在山西做一笔好生意,谁知经手伙计心生邪念,竟在油中掺假以牟取暴利。这件事被掌柜发觉后,不但下令立即停止销售胡麻油,还将已经售出的胡麻油全部收回,为顾客调换正宗的好油。如此一来,从表面看乔家商号虽然吃了一些亏,但在无形中却提升了商业信誉,反使乔家的商业越发兴旺昌盛起来。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信是做人的基础。在中国,一个不讲信誉的人,想做成什么大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3节:道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1)       
        〃智〃,显而易见,说的是人的智慧。智慧是做人的主导,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一辈子休想有所建树。人并非单凭想象就能做成大事,做事里面有很多学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莫过于充分利用你的智慧。智慧不是天生的,必须不断地学习,获取知识的养料,才能成为有智慧的人。孔子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古代哲人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人如果停止学习,必然迟钝。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更体现出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娃娃抓起。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3岁丧父,他的母亲仉氏为了把孟子培养成有作为的人,连住处的选择都十分〃挑剔〃,生怕对儿子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以前,孟家紧挨墓地而居,孟子隔三差五就与孩子们钻到墓地里,做一些模仿堆坟、送葬之类的游戏,孟母看在眼里,忧在心里,便把家迁居到一个闹市附近,谁知,没过多久,孟子就活灵活现地模仿起商贩叫卖来。孟母意识到自己这一次迁家迁得不是地方,于是她再次迁居,把家搬到了一个学校的附近。这以后,孟子模仿的再也不是〃送葬〃、〃叫卖〃等没有品味的游戏,而是正儿八经地模仿起学校里传授的礼仪课程。孟母欣慰地笑了,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从此定居下来。〃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美谈。 
        
        古人刻苦学习的范例数不胜数,人人都知道的古人因刻苦学习而〃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故事,就足以说明一切了。知识升华为智慧,有一个学习的积累过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就是文化知识对人的影响。若要把人做好,就必须做到老,学到老。正如汉人刘向在他所著的《说苑?建本》中说的那样:〃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在今天,许许多多的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够出人头地,不惜重金、不辞劳苦地把孩子送到这样那样的学校里学习,或请人〃开小灶〃,期盼孩子能够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这或多或少都是受了传统思想的影响。 
        
        为什么中国人会如此看重学习?因为自古以来儒学灌输的就是人必须从学习中获取知识,人有了知识才能有智慧,而智慧是做人能否成功的根本。   
        自古以来,儒家学派中仁、义、礼、信、智的做人之道,被中国人奉为圣明,因此许多脍炙人口的、有关做人之道的好故事才会千百年来代代相传。   
        2、道家思想对做人的影响   
        道家是春秋时诸子学派中重要的一家,以老子与庄子为巨擘,是他们两人奠定了道家学派的思想基础。   
        道家思想的兴衰与儒家息息相关,两家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呈现出此起彼伏的特点。道家的思想起源很早,来源很杂。老子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他读了大量的书,从轩辕黄帝处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从《周易》里吸纳了辩证统一的思想,从西周史官处悟出了天地轮回、物极必反的思想。 
        
        老子在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