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金融]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 >

第29节

[金融]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第29节

小说: [金融]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融常识水平有关。这个短处无需掩饰。那些专家读者们纷纷认为,尽管中国经济的宏大进程一直振奋人心,但对于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尤其是金融业的风险,国人无论多么警醒,都不过分。因为,狙击中国金融,必然会成为国际金融巨头将要发动的下一场战争。        
维护货币主权        
8月份以来,在北京参与《货币战争》一书宣传的过程中,宋鸿兵和许多高层经济官员见了面,“维护货币主权”是他反复坚持的观点。        
“货币主权是任何一个国家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之一,它赋予了主权国家根据自身国情制订货币发行政策的职责。”宋鸿兵认为,货币主权理应高于一切外来因素,包括所有的国际惯例和国际协议,以及外来政治压力。货币专权应服务于本国的根本利益。        
但是,中国在目前已经面临困境:在货币主权与货币稳定之间只能二选一。维护人民币的主权就面临升值的后果,而追求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就会丧失货币主权。“中国现在的政策是为了经济发展不得不追求货币稳定而放弃货币主权。问题的要害是,美联储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国的货币供应量。” 由于中国的强制结汇制度,美国可以通过增加对中国的贸易赤字来迫使中国央行增发基础货币,而这些货币经过商业银行放大,会产生若干倍的增发效应,造成流动性泛滥,推高股市和房地产泡沫,极大地恶化中国金融生态环境。很不幸,这些问题已经发生了。             
宋鸿兵认为,要维护中国的货币主权,走向开放的中国金融业应该实现对等开放。“国际惯例”这个词很时髦,但它恰恰是国际银行家的一个进攻利器。因为国际惯例完全在他们的操控之下。他们完全可能为中国量身定做一套全面封杀中国银行业生存壮大的“国际惯例”。        
“当年成功打垮日本金融业扩张势头的老巴塞尔协议,已经改头换面地升级为2004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它同样可能被用在中国银行系统头上。”        
一些发达国家认为,所有该国境内的外国银行分支机构必须符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才能继续运作,这还不算,连着这些外国银行所在国也必须符合该协议的要求,否则可能存在“监管漏洞”。这样一来,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分支机构的运作成本将会大大提高,存在被欧美国家“改制甚至关闭”的危险。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宋鸿兵认为,中国的对策应该是,如法炮制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业规定,限制乃至关闭国外银行在中国的运作。同时,中国银行也与其在本土和国际接轨,不如实施外线作战,去直接收购欧美银行或者扩张分行,建立中国自己的国际银行网络。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另一方面,面对美元的长期贬值的趋势,宋鸿兵力主藏金于民。他说:“藏金于民比藏汇于民更安全。因为,任何外汇从长期来看都会贬值,只是贬值速度不同而已。”要想将中国已经创造的财富实现购买力保值,唯有变外汇储备为黄金白银储备。在他看来,许多学者提出的藏汇于民,以分摊国家外汇储备损失风险的措施并非万全之策。因为,如果中国放弃强制结汇制度,企业直接控制外汇,虽然分摊了国家外汇储备的贬值风险,并减轻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但是却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国家对外汇流动的监控能力,因而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        
中国金融业脆弱性显而易见,在效率、产品创新和服务水平上与欧美银行均有很大差距,由此,中国经济这艘巨型航母已经开始了险峻航程。但在自身竞争力提升上,中国银行业还是应该更有信心一些,“凭借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积淀,完全可以创造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产品。”宋鸿兵说。             
大银行家才是金融海啸的赢家           
《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近日又语出惊人,放言更深的危机还在后面,明年4…9月将有第二波危机爆发,还有第三波、第四波蓄势以待。那么对于近期中国资本市场,宋鸿兵如何看待?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陷阱如何避免?对这次金融海啸该如何认识?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在北京对他进行了专访。        
金融信息控制下的不胜之战        
南方都市报(下简称“南都”):您在《货币战争》中写道,“中国金融全面开放,国际银行家将大举深入中国金融腹地”,现在看来狼确实来了。最近爆出的一些企业在与外国投行的对赌中失利,损失惨重,是否证实了你警告的危险?        
宋鸿兵(下简称“宋”):实际上现在最大的风险还不是他们低价收购我们的资产,而是金融信息的问题。金融信息的控制权现在完全不在我们手中。比如,世界上所有的转账都要经过欧洲和美国两个清算中心,也就是说他们拥有所有的转账记录。而清算中心的性质却是私人的,他们背后的大银行家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以及雄厚的实力操纵市场,左右价格,中方企业早已立于不胜之地了。        
南都:可是我们知道大型金融机构应该会用一道“防火墙”来分隔开可能有利益冲突的业务,保证客户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        
宋:是的,他们公开宣称的是这样。但是具体这道墙是不是真的按照规定执行?利益当前,银行家是否会信守承诺?我个人表示怀疑。中国人对国外机构缺少应有的警惕性,大家都相信国际惯例,但这些国际惯例实质是为制定者服务的,我们在制定这些规则时没份,进入国际金融市场总会掉进设好的陷阱里。        
明年还会爆发金融海啸第二波        
南都:此前你在书中提议收购海外银行网络,在国际金融界不再客场作战,那么这次金融海啸是不是正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宋:时机还没到。就像我以前提到过的,现在只是金融危机的第一波,从现在到明年2季度算是短暂的退潮,看起来比较平静。不过明年4到9月可以期待海啸的第二波爆发,信用掉期市场会发生违约危机。而接下来还会有第三波,第四波,我们将会看到美国排名前五的大银行倒下,比起来先前倒下的华互根本算不上什么。不少中资银行卷入外汇套期中,前景很危险。利率掉期市场的规模高达600万亿美元,等到这第三波的利率火山爆发时,情况可想而知。        
大银行家才是金融海啸的赢家        
南都:现在看起来金融海啸之下所有的人都是输家,海外投行和对冲基金也没有例外,那么最后的赢家是谁?钱到底去了哪里?        
宋:首先要弄清楚,海外大银行和大银行家不是一回事。现在不是说影子银行吧?依我看来拿走钱的是大银行家和对冲基金。确实很多对冲基金赔了,不过对冲基金和对冲基金也不一样,可能还有10%是赚了吧?我宋鸿兵当时凭很简单的逻辑都能预见到次贷危机,那些大银行家又怎么会看不到?钱应该是早转到了开曼群岛这些离岸银行,但那里是监管的黑洞,所以说我们以后必须争取获取金融信息的权利。这一次单说金融方面,中国当然是输家。   
信用违约掉期的惊险梦游      
2008年6、7、8月以来,美国金融市场风云突变,形势急转直下,全球股票市场出现了罕见的集体暴跌行情。笔者曾在6月16日《次贷危机没有过去警惕美国金融风险升级》(《第一财经日报》)中明确指出,“美联储完全清楚问题的严重性,一场巨大的金融海啸已不可避免,发生的时间段就是2008年6月到2009年夏,但直到目前为止,美联储完全没有向世界投资者发出任何预警。在毫无警觉和预防的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的广大投资人势必遭受重创。”        
7月12日,历经11天银行挤兑,美国第二大房贷银行IndyMac轰然倒塌,这是美国历史上破产的最大存贷银行及第二大被关闭的金融机构。        
9月7日,房利美、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托管,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拯救行动。        
9月16日,美国第四大投行,拥有158年历史,资产高达6000亿美元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美国股市当日狂泻504点,创下美国2001年911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同日,已有94年历史,资产高达9000亿美元的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 & Co。),周日晚间同意以大约440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出售给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至此,华尔街五大投行高盛、摩根士坦利、美林、雷曼兄弟、贝尔斯登中,三家已经灰飞烟灭,仅剩高盛与摩根士坦利尚在风雨中飘摇。        
2008年以来,美国已倒闭了11家银行,另有117家可能破产的银行正被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严密监控,其中最有可能很快破产或被兼并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包括:华盛顿互惠银行(WaMu)、Wachovia、AIG等。当美国最大的存贷银行WaMu级别的银行再倒闭2-3家时,FDIC自身也将陷入资不抵债的窘境,这个仅有452亿美元自有资产的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竟然为比自身资产总量大101倍的全美银行储蓄保着险,当它出现危机时,如果美国财政部不紧急救援,必将导致整个美国银行业的挤兑风潮。        
很显然,美国的整个金融体系面临着严峻的危机时刻。        
实际上,真正令美国政府和华尔街极度恐惧的并不是银行破产本身,而是这些机构所创造出的高达600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可能发生崩盘,这一世界金融史上规模空前的超级“堰塞湖”正在发生危险的溃决,特别是其中62万亿美元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已构成了对全球金融市场稳定的迫在眉睫的重大威胁。这正是贝尔斯登在72小时之内被吞并、美林在48小时被收购、两房被政府突然接管的真正原因。这一至关重要的信息被美国的媒体有意地“忽略”了。        
美林和贝尔斯登都是CDS的超级玩家,其中贝尔斯登就是高达13万亿美元CDS的风险对家,9月8日两房更面临高达1.4万亿美元CDS合约的清算,美国政府接管两房的本质就是以美国政府的国债违约赌博来置换两房无可避免的债券违约所造成的高达1万亿美元的即时违约支付,这样规模的即时偿付金额将毫无悬念地摧毁华尔街几乎全部的金融机构。如果没有财政部的立刻介入,美国金融体系在9天前就已完全崩溃了。        
什么是信用违约掉期(CDS)        
信用违约掉期是1995年由摩根大通首创的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金融资产的违约保险。长久以来,持有金融资产的机构始终面临一种潜在的危险,这就是债务方可能出于种种原因不能按期支付债务的利息,如此一来,持有债权的机构就会发现自己所持的金融资产价格贬值。如何“剥离”和“转让”这种违约风险一直是美国金融界的一大挑战。        
信用违约掉期的出现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作为一种高度标准化的合约,信用违约掉期使持有金融资产的机构能够找到愿意为这些资产承担违约风险的担保人,其中,购买信用违约保险的一方被称为买家,承担风险的一方被称为卖家。双方约定如果金融资产没有出现违约情况,则买家向卖家定期支付“保险费”,而一旦发生违约,则卖方承担买方的资产损失。承担损失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实物交割”,一旦违约事件发生,卖保险的一方承诺按票面价值全额购买买家的违约金融资产。第二种方式是“现金交割”,违约发生时,卖保险的一方以现金补齐买家的资产损失。信用违约事件是双方均事先认可的事件,其中包括:金融资产的债务方破产清偿、债务方无法按期支付利息、债务方违规招致的债权方要求召回债务本金和要求提前还款、债务重组。一般而言,买保险的主要是大量持有金融资产的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而卖信用违约保险的是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也包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合约持有双方都可以自由转让这种保险合约。        
从表面上看,信用违约掉期这种信用衍生品满足了持有金融资产方对违约风险的担心,同时也为愿意和有能力承担这种风险的保险公司或对冲基金提供了一个新的利润来源。事实上,信用违约掉期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热烈追捧,其规模从2000年的1万亿美元,暴涨到2008年3月的62万亿美元。其中,这一数字只包括了商业银行向美联储报告的数据,并未涵盖投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