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中庸处事智慧 作者:何者明-第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中庸处世精神的人,能够享受工作和娱乐,所以他们是最有效率的。如果需要,他们可能会大干一两个星期。然而,如果仅仅是例行公事的工作,他们可能懒得做,并引以为豪。在他们看来,人生的成功并不局限于工作。要做一个有着平衡生活方式的中庸者,就意味着得是工作在为你服务,而不是你为工作服务。有生活和工作计划顾问建议,要想有平衡的生活方式,必须满足生活中的6个领域。这6个领域是:智商,身体健康,家庭,社会福利,精神追求和经济状况。
心性偏激的人难以成功
躁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菜根谭》
一个性情急躁的人,他的言行如烈火一般炽热,仿佛所有跟他接触的人物都会被焚烧;一个刻薄寡恩无情无义的人,他的言行就好像冰雪一般冷酷,仿佛不论任何人物碰到他都会遭到残害;一个头脑顽固而呆板的人,既像一潭死水又像一棵朽木,已经完全断绝了生机,这都不是建大功立大业能为社会人类造福的人。
做任何事都不能心急,为了避免忙中出错,自己心里得先有个谱,例如你要赶赴一个约会,算计一下这个约会将持续多长时间,而你究竟需要多久才能赶到约会地点,把一切都计划好了,免得途中又发生什么耽误你的事。比方说,你跟人家约好了6点钟见面,从这儿到那儿4点45分出发没问题。可你偏偏在4点40分的时候还想着打个电话,结果事与愿违,你不该迟到反而迟到。所以嘛,做事前紧后松一点,等你到那里的时候还有5分钟的剩余,好好坐着休息一会儿,或者把在这次约会上要完成的事项过过脑子,想想怎么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这次会面。你也可以更早一点出发,从办公室或自己家慢慢踱步到约会地点去,如果你驾车的话可以悠悠闲闲地过去,用不着一路上风驰电掣地赶急,到头来还弄得自己紧张。
在赴约之前,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算计好路上用的时间,以及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情。比方说,交通堵塞啊,修路啊,坏天气啊,什么的,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使你迟到。如果不考虑这些事情,你难以把握自己的时间,本来做好的计划往往变成废纸一张。如果我你在3点钟有约会,并且肯定用30分钟就能赶到那儿,你一定要想办法提醒自己在两点半准时走。可别眼看要迟到了,自己急得就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心里七上八下的。计划好时间轻轻松松赴约有什么不好?想象一下你现在正开车急着往约会地方赶,忐忑不安的,哪还有心情欣赏一路风光,巴不得插翅飞过去。如果你百米冲刺速度赶过去结果还是迟到,肯定会觉得身心俱疲、垂头丧气,而且这个约会也难有一个好开头。所以,学会计划好时间,让你的每一步走得轻松自如。
有选择地安排各项任务、项目和约会,在做计划时多问问自己“这项工作必须现在就做吗?”甚至“我真的有必要做这件事吗?”你可以回顾上个月的工作,翻一下当月的时间表,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工作其实根本没必要做。节省时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合理的时间安排,对什么是当务之急,什么完全可以拖到日后再做有明智的选择。还有,要避免同一时间安排不同的事,你又没本事将自身一分为二,要是你既答应了这个又允诺了那个,看你到时候有多尴尬!
尽可能地避免那些烦人又无意义的公司会议,珍惜宝贵的时间与精力。你可以以一种有效的方式组织会议,比如说自由讨论,大家在会上各抒己见,提出有创意的观点,这样的会议才是有活力、有意义的。不过要在会议前提出一种合理的安排,实事求是地计划好时间与会议内容,在开会时要遵守已经定好的每一个主题的讨论时间。
不要把约会定得太早,免得自己一大早起来忙作一团,不要打破长期以来一贯遵循的早晨工作安排。如果有人对你下个月已经做好的计划提出新的要求,请你学会说“不”。一开始也许感到不好意思,情面上过不去,但久而久之,要是再碰上那些不合理的要求,你会当机立断给他来一个“不”:“不好意思,往后一两个月我不准备接手任何新的项目。”学会说“不”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你不用费神去想该不该答应。
对正在干的事情不可掉以轻心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
孟子对不明智的人很无奈,他打比方说,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也太少了。我一离开大王,那些“冻”他的奸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点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们冻杀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一暴十寒,或者如俗语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事情努力少,时间荒废多,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因此,成功者贵在坚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精神。
对一件事投入卖力地干,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往往能感动人,给你处世带来方便。1946年4月,土光敏夫被推举为石心岛芝浦透平公司总经理。当时,日本战败投降,百姓生计窘迫,许多企业纷纷倒闭,公司运营最大的困难就是筹措资金。即使是那些著名的大企业,资金也相当紧,更何况芝浦透平这种没有什么背景的小公司,就更没有哪家银行肯痛快地借钱给它了。土光担任总经理不久,生产资金的来源就搁浅了。为了筹措资金,土光不得不每天去走访银行。
一天,土光端着盒饭来到一家银行,与营业部部长谷川郎(后升为行长)商议贷款事项。土光一上来就摆出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长谷川则装出爱莫能助的样子。双方你来我往,谈了半天土光也没谈出满意的结果来。
但土光一直专注地谈着,他一看到疲倦的长谷有点像要溜走的样子,便慢条斯理地拿出了带来的饭盒,说:“让我们边吃边谈吧,谈到天亮也行。”长谷川被对方的毅力感动了,最终借给了他所希望的款项。
后来,为了使政府给机械制造业支付补助金,土光曾以同样的方式向政府开展申诉活动。一次次成功,说客土光的大名传开了。
土光的行为明显地表达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表面上是软磨硬泡的无理性,实际上是以真诚感动了对方。这是种持之以恒的务实精神,加上他讲话礼貌、合情理,所以顽强地迫使对方妥协了。
把握人生的每个阶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现在很流行“人生规划”、“职涯规划”。人要每一步都走好不容易,这一点孔子意识到了,既然“行中庸”,而要其达到理想的效果,得因人与年龄而设定行为方向和标准。孔子借对自己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进行描述,无非是教导人们也得要。
15岁,人开始步向成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修养逐步提高。我们在孔子的成长历程中也可以得到一些为人处世的启发。
孔子15岁志于学,学习知识技能,学习实践社会道德。这里要强调一点,孔子的学决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上学或者念书识字,而是对于理想信念的学习和实践。决不能理解成孔子到了15岁上才开始念书识字。这个年龄段的人属于青少年,对社会和人际关系,了解一点,但又不懂,所以在为人处世上要多向成人学习,但不能过于世故,因为青少年应该是充满朝气的。学习上要团结“学友”,不可以自己的成绩比别人好而傲人,也不可以自己的成绩不如人家而毁人。
三十而立,立于什么?《论语·泰伯篇》答道:“立于礼”。“三十而立”是说对于礼仪道德经过15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有了初步的成就,说明从书本知识的学习积累,有条件走向社会实践,之所以用“立”,是从儿童到成人的标志,标志着传播真理、教化天下事业的开始。这个年龄段的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前途充满信心,大有出人头地的想法,这是积极的,但要克服自负心理,不要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年龄的确是本钱,但这本钱一透支,就会成为“债台高筑”的人;知识也是资本,但时代发展,知识是不断更新的,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比你年轻有本事的人在不断涌现,所以谦虚比高傲更有益于你处世为人。
四十不惑,凭什么不惑?“知音不惑”,《论语·子罕篇》答道。“四十而不惑”,说明经过十年的传播和教化,在学中知不足,在教中知困;而且有不足就补充,有困惑就解决。10年之后,便可以教学相长,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自己在各方面都可以说服自己、说服别人,无所困惑的了。这个年龄段的人无论知识、能力还是生活经验都储备足够,可以应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受外界的诱惑,也不去诱惑别人,当是双向把握。这个年龄段的人有成熟之美,婚姻上走到了平淡之期,容易发生婚外恋情,所以当注意与异性接触,避免婚姻的危机。
五十何以知天命?人到50岁,阅历增多,以为许多事情是天意,非人力所能改变。“五十而知天命”,是说自己再经过10年没有困惑地教化传播,便知道天地自然的命运以及自然所赋予万物人类的命运,包括自己的命运。什么该兴,什么该亡;谁该发达,谁该失败,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只能去适应自然,顺其自然,没有办法逆天而动,谈不到什么改造自然,那就顺应天命。这个年龄段的人极容易迷信经验,所以在为人处世上,要克服以经验取代知识的想法,敢于接受新的知识,这样才能容纳接受后辈、尤其年轻人。世上许多事的确是人力难以改变的,但自己的“心象”由自己造,你如果迷信于某一点,就会走向偏见和极端,不利于自己的再发展,在工作和事业上就很难取得最后的辉煌。
六十耳顺什么?已入花甲之年,什么事情都听得进去,对什么事情都通情达理。“六十而耳顺”,是说再经过知道天命而作为的10年,从而使自己所听到的一切都觉得顺当了。人们往往听到的是怨言牢骚,所以耳朵常常不顺当。但当你明白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时候,即使是听了刺耳的声音也无能为力,生气只是徒增烦恼而已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执着什么了,耳朵也就顺了。但现在有个“59岁现象”,即有的人在退休前,贪污受贿,坏了自己的名声,甚至因此而暮年在监狱中度过。所以这个年龄段的人在为人处世上,得坚守住自己,有权者不能堕落,有钱者不能挥霍,有名者不可倚老卖老;无权无势者不能牢骚满腹……快进入人生的晚季,心理一定要保持平衡,要多一些淡泊,少一点世俗。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人到七十古来稀,世上的规矩,完全融入自己的心中,这是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崇高的境界。在耳顺而不生气,看淡了人间的一切,顺应了自然的规律行事的10年之后,人也成了自然的了。凡所行事言语,如同自然中的春夏秋冬一样,无善无恶,无人无我;没有规矩,也没有无规矩;自由自在,无不合乎规矩。这才是孔子或者说儒家所真正追求的人生境界。合乎规矩不是目的,而自由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目的。老人在交际中要自然放松,不能再计较什么了,该玩该乐,不要顾及太多,但也要保留晚节,不能自以老了,别人管不了、不敢管了而做出什么有损名声的事,给自己丢脸,给儿女丢脸。
孔子看到,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做人要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不能勉强行事。
不要停留于昨天,也不要忘记过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是能够在不忘用知识、温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善于学习的人,是一个可以为人师的人。
“温故而知新”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仍有不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