玮娓道来-第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祖国的花朵儿(二)(1)
前篇文章谈到了著名艺术家张筠英老师,如果提到她的丈夫瞿弦和,大家肯定更熟悉。
他的形象总是出现在大型晚会现场和电视屏幕中,或主持、或表演、或做嘉宾。他主持过“同一首歌”、“心连心”、“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奖”等大型文艺活动,主演的话剧《高山巨人》获32届意大利皮兰德娄戏剧节“艺术大奖”。
他的声音经常播放在广播里,朗诵诗词、演播小说、人物配音、表演广播剧。连续两次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全国听众最喜爱的十大演播艺术家之一。
他不仅在艺术领域造诣颇高,还长期担任行政职务——中国煤矿文工团团长。
认识瞿老师比张老师还早。我很喜欢古典诗词,还有朗诵艺术,但我反感那种晚会庆典中言辞空洞、感情虚假、故作腔调的喊口号式朗诵或演讲,不仅得不到美的享受反而叫全身起鸡皮疙瘩。我喜欢的是优质声音、真挚情感、自然状态三合一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人性化诠释,一种现代又传统的艺术形式,轻雅而厚重的艺术境界。国内很多演员都涉足过朗诵,但真正功力精湛的却没有几个,就个人欣赏倾向而言,我认为瞿老师是一位大家。悠悠然绵长的韵味附着在他磁性的声音中,演绎作品以中音平铺,用高音提拔,偶然低音点两墨凸现作品的底色,处理细腻精当,火候拿捏得准确到位。功夫深又作品真,作品真又心地诚,心地诚则表现灵,这份“灵”正是艺术的“向心力”,受众往往听几句就容易入境,都变成了他充沛情感的附着点。
所以,只要遇到瞿老师的朗诵节目,我则是十二分的留意。
上大学前的那个暑假,在电视中见瞿老师上一个专题节目,才知道他原来连续两届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听众最喜爱的演播艺术家”,节目性质为十大演播艺术家聚首,从中我又认识了其他九位,也包括他的妻子张筠英。节目中他们不仅与观众分享了自己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奇闻趣事,还各自展示了独门看家绝活。对我这个声音艺术痴迷者来讲,无疑是饕餮大宴,自然对这些高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有意思的是,现在他们中的百分之八十都成了我的老师或朋友。我后来举办的一台名为《聆听经典,向往崇高》音乐朗诵会,他们大部分都到会捧场。
上大学到了北京,一个偶然机会,得到瞿弦和老师的手机号码,却一直没有打过。因为他系名人,根本不认识我,没有特别的事情冷不丁地给他拨电话属于骚扰,是不尊重的表现,对方也会挺气愤的。如果硬要没话找话拉拉家常、表示表示崇拜,他肯定是大忙人,不见得有功夫陪我呢!于是,这个号码一直睡在我的通讯录里没有发挥作用。
直到五一节,我们系举行文艺汇演,系里要求我上一个节目,那就来咱最拿手的——朗诵!不过选题报上去,我心里又有隐隐的忧虑,现在的校园文艺丰富多彩,眩目迷离,弹唱、歌舞、话剧、乐器、魔术等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占优势,况且大学生的欣赏品味日渐提高,审美眼光还比较挑剔。朗诵,能被年轻人认可吗?其实朗诵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它的形象似乎已被损坏,诸多主客观因素作用,朗诵一直被当作宣传说教的工具使用,也难怪众人理解为:朗诵形式陈腐,内容空洞,缺乏互动,是喊口号,是拿腔拿调。
其实,朗诵艺术是文学最直接最畅顺的传输渠道,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我一直相信它魅力是无限的。看样子,这次文艺汇演还必须把朗诵进行到底!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一种新的具有现代意识的能进入年轻人心灵的人性化朗诵,与生活贴近,与音乐结合,与时尚同步。
邀请我们班文娱委员同我搭档,一男一女,一步一步进行着我理想中的设计,但在排练过程中老找不到默契,总欠缺三分感觉。我们都对自己很不满意,又说不出问题在哪,因此自信心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彩排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祖国的花朵儿(二)(2)
这个时候,我下意识想到了瞿弦和老师,真希望得到他的亲自指教。带着这种想法,我试着拨了瞿老师的电话,当时脑子里全是晚会、晚会、晚会,已经被逼急了,也就没有那么的多顾虑。
“喂,是瞿弦和老师吗?”
“是的,您哪位?”
“您不认识我的,我是您的粉丝。”
“呵呵,我不像那些小年轻,我可没有粉丝喔!”
确定了是他本人,我激动得双手稍稍颤抖地握着手机,声音微弱,语流轻缓,起初真的比较紧张,毕竟第一次同名人交谈。可瞿老师比较平易,态度挺温和,当我做完自我介绍,说自己是一名大学生并一直喜欢他的朗诵后,他显得挺高兴、挺热情,我也慢慢卸除了心理负担,跟他轻松地聊了起来。我谈到学校这次文艺汇演,谈到自己最近的苦恼,并悄悄流露出希望他能点拨一下的暗示,没料到瞿老师豪爽地一语道破:“我可以稍稍辅导辅导你,但我工作太忙了,连续三天电视台都有录像,要不你三天后到煤矿文工团来,我抽点时间。”
大名鼎鼎的艺术家的办公室逼仄、凌乱,摆放了很多奖杯奖牌,挂着一幅幅演出剧照。这间办公室是由一间大办公室隔成的,瞿团长和办公室的其他人只隔着半截玻璃墙。办公室人来人往,说话声、电话声此起彼伏,说实话更像一个自由市场。
他请我坐下,把自己总结的一套舞台表演理念粗略地跟我讲了讲,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办公桌上的电话和手机频繁响起,我们的交谈不时被打断,不光是电话,一会儿,办公室的人来请示什么事;一会儿,有演员来访;一会儿,团里下基层演出的负责人汇报工作……每接完一个电话或接待完一个来人,他总是充满歉意地冲我笑笑:“真对不起,每天都这样。”
我却没有感到任何别扭,心里对他反而越来越尊敬了。作为领导,他应对各项忙碌,处理繁杂事务显得游刃有余;作为艺术家,在忙碌的空隙还挤出时间对我这个无名大学生进行指导,甚至还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面前认真地介绍我。大家都很热情,又是切水果又是递饮料,一位阿姨微笑着问我:“你应该怎么称呼瞿团长呢?看你的年龄比较小……”正当她若有所思的时候,突然被瞿老师抢去话茬子:“叫爷爷。”引得众人大笑,他就是那么幽默,完全没有团长的架子。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瞿老师接完一个电话后对我说:“小家伙,十分对不住,刚才接到紧急演出任务,车马上就要来接我到外地去,不能再多陪你。这样吧,把刚刚出版的一套我同夫人张筠英的朗诵专辑送给你,你可以多听听、多看看、仔细揣摩、有问题就给我打电话,咱们后会有期。”在我要求下,他叫秘书拿来签字笔,在五张光盘的封面都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最后还送给我一句话:章玮小朋友,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临走前,瞿老师突发奇想地说,咱们合个影作纪念吧。于是在他办公室的剧照前,定格了我们俩的微笑。这张照片,我至今珍藏!
回到学校,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还回忆着几个小时前的点点滴滴。得到大师指点,还怕什么呢?同搭档认真地研究专辑中这对夫妻档的精彩表演,然后挑选了他们合作过《相信未来》。我们观摩着录像,体会着两位老师的语言、身段、台风、处理方法,细细琢磨,排练渐入佳境。我们又重新找回了自信,而且做好了充分准备,就等着全系师生的最后检阅了。
《相信未来》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压轴。舞台华灯照耀,身后又有百人大合唱队伴诵,我们底气更足,在舞台上尽情发挥,感觉双方的配合比平时任何一次彩排都默契,观众情绪也异常高涨,鼓掌声达十五次之多。最后,整台晚会在我们对场下一个华丽的鞠躬后落下帷幕,大获成功。
散场了,一个也是朗诵爱好者的同学跑过来,悄悄对我耳语:“哥们儿,我说你的朗诵啊,还真有点瞿弦和的味道,真的,不骗你。”我没有回答,但心里偷着乐呢!
祖国的花朵儿(二)(3)
一直与瞿弦和老师保持着联系。两年前,我个人运作了一台云集二十个国家级演员的音乐朗诵会《聆听经典,向往崇高》,自然也向他发出了邀请,但当时正是煤矿文工团安全会议的召开期,瞿老师走不开。不过,令我兴奋的是,他的夫人张筠英老师带病来给我捧场,并捎来了瞿老师对晚会的祝贺和对观众的问候。他们两夫妇的支持鼓励,我将永远铭刻在心!
通过努力我在新浪网UC频道策划并主持了一档“名流访谈”节目,为表示对两位老师的感激之情,我试图在演播室为他们策划一台夫妻专场朗诵会,对几十万网友现场直播。但由于他们实在太忙碌了,两个人的档期很难对得上,也就一直未能变成现实。
还有一个小小遗憾,那次同瞿老师道别时,我歉意地说:“瞿老师,来拜访您却得到意外收获,我都没有给您准备礼物,真不好意思。”他慈祥的脸孔顿时变得严肃起来:“千万别,就算你准备了礼物我也决不会收的,你现在就是一学生,还不是花父母的钱吗?”然后又开玩笑地拍了拍肚皮,笑嘻嘻地对我说:“以后来玩不收礼,收礼只收好吃的,我就爱吃,嘴馋。”我后来得知,瞿老师的铃铛收藏是艺术界出了名的,他家中已经有一个房间的三面墙挂满了铃铛,分别来自世界四大洲105个国家,足有一千一百多个。我突然从中得到灵感,等以后有机会,天时地利人和,干脆送瞿老师一个与众不同的铃铛吧!
上一篇文章,我提到1953年张老师给毛主席献过花。两年后,瞿老师也幸运地得到了给毛主席献花的机会,那是1955年,地点在中山堂前。可能是缘分吧,他们夫妻间有诸多共同点:两人都获得过北京市教育局颁发的银制奖章,都是北京第一批少年艺术团的成员,高考时第一志愿都填写了中国科技大学,结果都被中央戏剧学院提前录取。再到后来,他俩又学了相同的专业,一同在电台录节目,一同上台演话剧,一同参加朗诵会,一同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听众最喜爱的演播艺术家”,甚至连名字都那么巧合,瞿弦和的名字倒过来念谐音恰是‘和弦曲’,而张筠英的‘筠’字,就是来奏此曲的琴器,的确妙不可言啊!
他们都是那个年代“祖国的花朵”,如今也都年过花甲了。但他们依然精力充沛,激情无限,快乐无忧,童心未泯。依然在艺术的王国展翅遨游,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最后,祝二位老师永远年轻。
“狗剩媳妇”与我,对手变朋友(1)
认识杜宁林老师是通过一次大赛。
2004年央视举办第一届“CCTV全国青年电视朗诵大奖赛”,这是由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部李瑞英、罗京发起,由“沃尔沃汽车公司”赞助的首届朗诵大赛,配合“2004全国推广普通话年”的宣传,类似于之前的“CCTV青年歌手大赛”、“CCTV服装设计暨模特大赛”。因为第一次尝试,没有所谓的专业组、业余组之分,参赛者都站在同一平台上展开角逐。
我爱好朗诵,还没参加过此类国家级大型赛事,于是向组委会送去了简历和五分钟录像,正式报名。这意味着将与全国各地的参赛者PK,其中不乏专业文艺团体的专业人才、名嘴、名演员。我当时却没有丝毫紧张,我向来在任何挑战来临前对自己的实力有一个虚拟预设,并快乐地陶醉其中。这有什么?众在掺和!关键是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把自己全方位地展示在全国观众面前,没准还能沾沾其他名角的“星光”——他等得道,吾辈飞升!何况,我是年龄最小的选手,那会儿才18岁,评委应该会给点鼓励分、可爱分、勇气分吧!
结果,第一轮初赛过后,我就被刷下了。果不其然,顺利晋级者都是实力强悍的专业选手,有播音员、地方台主持人、话剧演员、影视演员等,只有极少数特别突出的业余参赛者艰难地挤进下一轮。
实话实说,我心服口服,革命尚未成功,小玮仍需努力。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虽然现在不得不挥一挥衣袖,却带走一片经验的“云彩”,我还会回来的。
抱着学习和欣赏的态度,我到现场观摩复赛。两小时后,又将有一半人出局,所以气氛异常紧张。当主持人管彤念到“杜宁林”这个名字时,舞台上,我看到了一张似曾相识的脸。仔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