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

第6节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第6节

小说: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差不多40年前,摩尔定律提出之后,每18个月芯片的集成度增加一倍,技术快速地老化。世界以光速向前发展。在过去漫长的一千年中,社会的变化并不大。现在十年的变化抵得过以前的一百年。    
    美国麦迪逊大街炙手可热的一位资询公司老总最近写了一本关于未来发展的60个趋势的书,其中一章形容了现代人交流的“繁忙”:普通人每天要打8个电话,是10年前的两倍。97%的学龄人识字,其中每5个人中有一个每天都买报纸。平均每天我们花4小时看电视。而且(数字)电视已经逐渐在成为有几百个频道,可以在电视和互联网之间来回切换,可以点播,互动的交流媒介了。是的,现代生活的确繁忙。很多时候关掉手机、不看新闻被描述为一种真正的放松,一种愉悦的逃离。但是我认为大多数人其实很习惯于这种繁忙,依赖于现在各种能方便地获取新闻的技术和途径,实际上我们很享受这一切。电脑综合症、现代病、压力等等被以创造夺目标题为己任的传媒过于夸大了。我们“小吃小睡”(吃快餐、在飞机上或车程中睡觉,取代以前大块的、精心安排的正餐和睡觉时间),而且过得还不错。    
    有人担忧目前年轻人是难以伺候的MTV一族,越来越远离报纸的现象,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只是人们对新闻需求的口味不同了。《芝加哥论坛报》新发行了针对18到34岁的年轻人阅读的《红眼》杂志,《芝加哥太阳时报》也诞生了针对年轻一代读者的《红色条纹》报纸。新媒体应该是一份清淡的新闻套餐,以短小精悍的新闻为主,再加些体育和娱乐做调料。    
    《红眼》主编在谈到创刊定位时说:“年轻人对新闻仍然有浓厚的兴趣,但他们的阅读经验和生活节奏决定了他们对于短小明快的新闻更感兴趣,而对于以往报纸的重头戏长篇社论已经越来越没什么兴趣了,他们根本不会花那么多时间阅读报纸。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并不意味着不做严肃新闻。相反,统计数据表明,年轻人并不想要一份看上去矫揉造作过于卖弄调侃的新闻。他们并不想看到在一张报纸的头版放上一个三流明星的秘闻。他们需要的是简洁干净、有独特见解的短新闻。”    
    保持感动的心    
    有人说:不关心世界变化的人,恐怕也不真正关心自己将去向何方。天天有两口小酒喝、打打小麻将,呆在家里日子容易过。    
    我想每天看新闻会让一个人保持真正的感动之心,那些鲜活的人物和事件会触动你。马加爵杀人案震惊一时,这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杀害了自己的四个同学后逃亡。事件发生后,一位女同学回忆说事发前几天,马加爵都没有去上课,因为他的鞋子坏了,而且没有钱买一双新的,所以不好意思去课堂,后来助学金下来了才买了一双拖鞋穿着,之后就变得异常沉默。她说当时如果有人关心他一下,给马加爵买双鞋,是不是就可能不会发生后来的事情。还有一位记者去采访贫困大学生,两个女生只是哭,另外一个倔强的女孩子对记者说:“我可不可以选择不说。”后来记者才了解到这个女生家里太穷,每天她都是等别人都吃过饭之后去食堂舔盘子。女孩子可能只是会哭诉,而男孩子难以想象会选择怎样的发泄方式。在农村高中呆过的人说那种氛围太容易导致学生心理不正常,超负荷地学习、考上大学是唯一的希望、太压抑。能考上大学的孩子我们认为他们是有知识的,可是他们的父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旦他们有了心理问题根本没办法和父母交流,很难得到解决。看过这样的新闻再去北京的东方广场里边吃饭,那里是比国贸更加喧闹和年轻的白领聚集地,你会觉得最新款的春装和一些无谓的比较并不重要。    
    一些大的灾难出现,例如飞机失事,我知道我的很多朋友都会含着眼泪看完新浪上的几十条新闻链接。为那个临时改签了航班而逃过一劫的人庆幸。看到那些失去了亲人的痛苦——失去独生女儿的父母、失去了新婚妻子的年轻男人、本来是度假回家高高兴兴的一家子,却出了事,会跟着他们掉眼泪。晚上回家后你会主动停止几天来的冷战,对你的亲人更好一点。不再争无谓的意气,人才是最重要的。    
    日常生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律过程,平凡日子过久了你就会忽略很多珍贵的东西,而为一些浮面的东西争来争去。看新闻有时会带来一个醍醐贯顶的过程。就像有人提倡有时间应该去陌生的地方旅行一样,去到一个全新的地方,让自己的全部感观都调动起来,问路、找方向,可能还会体验恐惧和无助,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这样能让自己在熟悉、舒适环境里呆久了而退化的生存能力重新焕发。    
    屏蔽消极信息    
    香港是一个人均报纸消费量仅次于日本的,传媒极其发达的地区。有一位香港同学说:“如果不看报、不听新闻,会觉得我们的生活还是安全的。因为报纸、电视上充满了死人、塌楼,各种不好的事情。”媒体发达的同时的确在走向另一个极端,“语不惊人死不休”。香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苹果和东方,甚至被曝把车祸现场照片上的血迹人为加深,以达到震惊读者的效果。狗崽队、媒体花钱雇人制造耸人听闻的假新闻等各种恶劣事件也时有发生,这是一个全球现象。    
    所以新闻消费者们需要自己屏蔽掉各种消极信息,不要让自己的生活被新闻里的绝望、恐怖和颓废信息打倒。    
    新闻总是在警告我们能源即将耗尽,石油在几十年内就会被用光,老实说刚开始听的时候还真是有些恐慌的。有一次跟一位精通汽车知识的朋友聊天,他告诉我不用担心,我们可以用新能源。十年前已经有汽车公司研究出来用水里提炼的液态氢作汽车能源,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了,只是因为考虑保护现在的汽车产业而没有用。这些家伙!或者可以用电动的汽车。我们又被告知一节废弃的电池如果被塞在垃圾袋中随便丢弃,就会污染一平方米的土地和水。这也让我担忧了好几天。有一段时间,办公室里很多人把电池集中在一个纸箱子里,然后定期送到麦当劳的电池回收处去。但是后来新闻里又说事实并没有这么恐怖,日常用的五号干电池在技术上已经处理得很好,不会污染环境。我才放下心来,这么大的事情政府总会想办法解决的。果然,麦当劳里的电池回收处现在也看不见了。从小我们被教导菠菜含铁量非常高,是营养蔬菜;现在我们又被告知得出这个结果那是因为一个小数点算错了,菠菜并不是特别地富含铁质。911、西班牙爆炸案,据说法国人也十分担心艾菲尔铁塔会遭到恐怖袭击,世界真是越来越不安全。可是去到贩毒横行、不吵架直接拔出手枪的南美某国,十个人有八个还是生活得好好的。    
    所以,Take it easy(放轻松)!


第一部分 生活方式篇不要挤占7小时睡眠

    经过了拥挤的交通、繁忙的工作、琐碎的家务、以及舍不得不玩的娱乐、必须的梳洗之后,终于,可以把自己扔倒在柔软的床上。这时候通常会忍不住舒服地叹息一声吧,四肢百骸都松懈了下来。    
    睡觉是一件人人必须的事情。可是日常生活一旦忙乱起来,时间不够用,我们总是首先想到牺牲睡眠时间。晚上要赶报告,OK,晚睡3小时;朋友聚会,好的,晚睡4小时;决定从明天开始吃健康的早餐,所以早起半小时来准备;结婚了、有了小孩,再早起半小时做更丰盛的早餐……很多人不断地挤占睡眠时间,好不容易盼来的周末夜晚更是舍不得睡觉,玩到后半夜,觉得反正有周六、周日的时间可以睡到中午,可以把缺乏的睡眠补回来。    
    不睡不时髦    
    需要警惕的是:熬夜,减少睡眠时间用于工作或者娱乐现在常常被形容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许多媒体文章的言下之意似乎在说只有小公务员、小老百姓才会按时按点上下班,买菜做饭,过着乏味的生活。拿高薪的外企白领们总是要加班,或者在各地四处乱飞地做项目;小资们在泡吧,喝红酒——在馥郁的夜里,每家酒吧喝两杯,然后去下一家酒吧,沿着一条街一直喝下去。此种行为艺术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人喜欢。记得大学时曾参加一个校际交流活动,香港的同学一般凌晨两点才睡觉,同屋Maggie说自己那么晚睡觉,还可以早上六点半去做Part…time(小时工),九点半再回来上课。美国来的同学说他们试过在大考或打工期间,每天只睡十分钟、一个小时。我们这些北京去的傻孩子觉得简直不可思议,自己天天都渴睡得很。多姿多彩的生活也会让人觉得疲惫。日日如此逍遥,不生黑眼圈和皱纹就该念佛了。    
    一个普通人一生中有1/3的时间花在睡眠上,每天8小时,与标准的工作时间一样多。各人体质不一样,渴睡一点的人一天要睡9…10个小时都是正常的。一般认为,成年人每天睡7个小时就足够了。    
    小时候我们受的教育说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睡觉上面。最新的科学研究却说“健康来自睡眠”,鼓励成年人享受睡眠,而不是强调控制过多的睡眠时间。长期睡眠不足、失眠会带来一系列的机体损害,包括思考能力减退、警觉力与判断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紊乱等。而拥有良好睡眠的人会在日常生活压力面前可表现出更强的自信、自尊和独立能力。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健康生活的三个鼎足,渴望健康,就必须重新估价睡眠对健康的意义,重视睡眠管理。而在健康理念中,人们往往只注重饮食和运动,却忽略了睡眠这个重要因素。    
    说起睡觉问题,我们马上还会想到做梦。有人说做梦是人生乐趣之一,很新颖的论调吧。唐代有“南柯一梦”的故事:广陵郡人淳于棼,一日在屋南大槐树下和宾朋饮酒作乐,这棵大槐树树荫就有数亩地大。醉酒后的淳于棼坐在走廊上,梦入“大槐安国”,娶了金枝公主,官任南柯太守,20年间享尽了荣华富贵。我们还有“黄粱梦”的故事,进京赶考的书生,在客栈里让店主给他煮一碗黄梁米饭,自己朦胧睡去,梦中考中了状元,封妻荫子,极尽人间繁华。每个人每天晚上都在做梦,有时候梦的内容精彩得像电影,不过只有当你在这时候醒来才会记得自己的梦。科学的说法是,当人入睡后,理智的大脑也沉睡了,那些思维的碎片却还在闪光。那是现实生活之外的另外一个神秘世界。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研究苯分子结构的时候,一天倦极了在马车里昏昏入睡了。睡梦中,苯分子好像都活动起来,在他眼前翩翩起舞,结成一条长链。长链像蛇一样扭动着,突然一口咬住了自己的尾巴,盘成了一个圆圈。这时凯库勒从梦中惊醒,忽有所悟:“答案是——苯分子是一个环状结构。”这个故事跟中国传说中的“神笔马良”画画、以及诗人们梦中得诗很类似。    
    克服入睡障碍    
    目前“国际睡眠日”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倡导克服睡眠障碍,因为比例很高的成年人都存在睡眠问题,主要表现为失眠、晚上久久难以入睡。各种因素引起的失眠已成为威胁健康的原因,也是临床常见的病症。    
    一个人长期习惯晚睡,就会造成早睡时睡不着。而第二天早上的上班时间是固定的,你必须早起,所以睡眠不足。这种情况最常发生在星期一。经过周末的“放纵”之后,周一早上要按时起床简直要命。想到又要开始无聊的工作,以及任务目标带来的巨大压力,很多人盼望能逃避,头疼腹痛等毛病也来了。这被称为“星期一综合症”。    
    如果不是自己开公司,或者可以随心所欲地创意工作的话,还是习惯按时早睡的好,早上早起,精神状态会好得多。一周连续熬夜,并不是周末多睡两个半天就能真的补回来的。    
    有一些方法可以使你入睡更容易些。例如晚上喝杯牛奶,能使人心绪平稳,而少喝刺激性的茶和咖啡。不要在睡前看恐怖、或者怪异的实验性电影。睡房布置使用温和的颜色;经常清洗被褥枕套,温暖舒适的棉布床单能催人入睡。最影响入睡的还是情绪问题,如果一直思考兴奋或焦虑的事情,那么当然很难入睡。“冥思”时间是每天都应该留给自己的。晚上留出十分钟考虑一下今天的事情、明天的计划,已经一些需要做决定的事情,也是让自己头脑清醒的过程。躺到床上后就不要再想当天没干好的事。有的人在睡房里熏香、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也是催眠的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