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天真做人,世故做事 >

第9节

天真做人,世故做事-第9节

小说: 天真做人,世故做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男孩也想跟着姐姐跑,但他想起了父亲的话,于是闭上眼,颤抖地伸出手中的棍子在周围一通乱打,雄鹅终于害怕起来,大叫着回到一群鹅中间去了。
  这个小男孩后来成为德国著名的电器发明家,他的名字叫西门子。
  他在七十多年后的《西门子自传》中说:“因为童年的一点启示,而使我终生受用,不知不觉地给了我无数次的鼓励:遇到切身危险不要回避,要大胆迎上去,加以痛击。”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从零到一百万
  把“0”变成“1000000”,
  只需在后面再加五个“0”,
  “一”转念是前面的“1”。
  有一位农民,靠几亩薄田过着单调又贫困的生活,这几乎是这个偏僻乡村里的人们惟一的选择。
  他也曾梦想着到外面去创一番事业,但当他扛着铺盖到城里过了一段打工生涯后,现实破灭了他的梦想。他十分惆帐地回到了家乡。
  清明节的时候,他上山给祖先上坟。下山的时候,他在草丛中发现了一窝野鸡蛋。一数,共有12枚。
  12枚野鸡蛋如果把它煮熟,可以是一盘下酒菜,也可以填饱肚子。
  闪念之间,他觉得这些野鸡蛋对他有非比寻常的意义:他的梦想突然从这12枚野鸡蛋上找到了开始的方向。
  他把这些野鸡蛋进行了孵化,结果有8只雏鸡破壳而出。他又依靠其中的6只母鸡连续繁殖,一年下来,野鸡数量达到300多只。
  这些野鸡被一位香港商人看中,商人竟然开出了2万元的高价。
  他没有卖,并为此觉得欣喜万分,这说明野鸡有市场,他的判断没有错。
  于是,他从当地的猎户手中大量收购各种活野鸡,对它们进行杂交和繁殖,饲养规模不断扩大,野鸡成了周边地区的抢手货,并且远销到香港、广东、上海、北京等地,获利100多万元。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是江西省铜鼓县的一位农民。
  12只野鸡蛋创造了100多万元的财富,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在那个地区,谁都可以拥有12只野鸡蛋,但从这野鸡蛋上看到梦想的人却只有一个。 
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有知识的无知
  五花八门的理念,
  也可称为“知识”,
  也可叫做“知死”——
  满脑知识的白痴。
  芦花鸡总是丢蛋,母亲急着四下里寻找。
  大中午的时候,母亲斜着身子往隔壁的李成家瞄,李成家的鸡窝里有两只鸡卧着,样子静静的,但就是没有我们家的那只芦花鸡。母亲说,这鸡一定把蛋丢在别处了。
  母亲在牲口圈里转了一圈,又上场院的草垛边转了转。当母亲折身回来的时候,手里就握着一个温热的蛋。
  母亲说,这鸡丢蛋丢野了。
  第二天,母亲起了个大早,抓住那只芦花鸡,在它的后半身捣鼓了一阵子,以探知它今天是否有蛋,母亲把这种方式叫“揣蛋”。母亲说了声“有”,就把鸡放进了羊圈边的柴草筐里,又扣上了一个半破的筐。
  母亲说,看你还能野到哪儿去。末了,母亲在衣襟上擦了擦手,喊我,赶紧吃饭,别误了上学。
  过了两天,母亲在芦花鸡的肚子下放了一个鸡蛋。那个半破的筐,被母亲扔在了兔子的窝上。我说,不怕芦花鸡跑了?母亲说,有引蛋,它就不跑了。
  当时,我不懂。但这只鸡说不跑就真的不跑了。
  后来,母亲再放进去的,只是两半对接的蛋壳,也不用母亲费事,芦花鸡下蛋的时候径自就奔着那草筐去了。有一次,另一只鸡提前占了它的窝,芦花鸡安静地在旁边等了一会儿,直到那只鸡咯嗒叫着把蛋下出来,它才探头探脑地跳了上去。
  再后来,母亲干脆放进去一个半圆的土豆,那鸡也照样上去。那个土豆在草筐里整整呆了一个夏天。秋天的时候,已经干瘪得很小,又黑又蔫,但芦花鸡因为这个土豆,没有再丢过一个蛋。
  我当时想不明白,挺野的鸡,怎么后来会乖乖地听命于一个土豆呢?
  许多年之后,我看到一些人顽固地坚守着人生中的一个目标,或者习惯地奔赴着一个早已失去意义的方向,才明白了生活也在重复着芦花鸡和土豆的故事。
  看来,人的头脑中也容易藏着一枚看不见的“引蛋”,在岁月中,它迅速地长成了一块坚硬的石头,挡住了我们的眼睛,蒙蔽了我们的心灵,从而牵制了人的进步。 



C篇 倾听沉默
人性的悲哀

  人性的悲哀
  饱暖思淫欲,
  饥寒起盗心。
  这是人性的弱点,
  也是人性的悲哀。
  孟子三十多岁时的一年冬天,他的老师过生日,宴请自己的得意门生。
  宴罢,师徒们正聊得起劲,突然一个清点餐具的丫环嚷了起来,说是少了一只银匙。
  孟子的老师说:“不会吧,就餐时分明都很齐全,怎么会少了呢?”
  这时,那丫环又说:“一定是谁拿了,趁现在大家都还没散,是不是在每个人身上搜一搜?”
  孟子的老师连忙说:“不妥,不妥。”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弟子们都赞成搜一搜,有的已急不可待地解开了衣扣。
  这时,只有孟子坐在一边不吭不响,脸上红一阵青一阵。一个学生对老师耳语说:“恩师,您瞧孟轲的那副窘态,会不会是他拿了?”
  老师连忙摇头说:“不会,不会,切莫胡乱猜疑啊!”因为他对孟子的为人十分清楚,一向是十分信任他的。
  但看到孟子那十分不自然的表情,确也起了阵阵疑团。他想起孟子家境十分贫寒,小两口常常上顿不接下顿,他念书求学的钱,也是他娘子没日没夜纺纱织布挣来的。难道银匙真是他拿的?
  正在这时,一位洗碗的丫环从灶间跑出来说:“银匙找到了,银匙找到了!原来是洗刷时随脏水冲进阴沟里了。”
  弟子们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孟子也如释重负,那副窘态也消失了。
  老师很奇怪,就把孟子悄悄叫到一旁问原因。
  孟子不好意思地说:“恩师不知,今天天气奇寒,而我身上衣单,出门时,娘子怕我冻坏,就脱下她自己的衣服让我穿在里面。刚才大家一说搜身,我怕穿妇人衣服的事被大家发觉取笑,因而急得坐立不安。”
  老师听了,深感内疚,说:“真是眼见还有三分假呀,搜身固然我不会同意,不过,如果银匙找不到,莫说别人,连我也会对你产生疑心哪。”



C篇 倾听沉默
倾听沉默

  言辞是奔腾咆哮的江河,
  沉默是深邃静谧的大海。
  用耳倾听江河,用心倾听大海。
  不要被滔滔的泛滥江水所淹没,
  成了被河水淹死的鱼虾,
  被声音堵住耳朵的聋子。
  卧室的墙上,贴着一幅招贴,上面用毛笔写着大大的“反思!”三个字。每日晨昏起卧,一瞥即见。卧薪尝胆,心在滴血。
  这是我前段时间写成的《从农民到留学教父》一书的宣传招贴。书的内容是对新东方及其创始人俞敏洪的评传剖析,赞扬批判。
  初次接触俞敏洪,他曾对我说,你不要歌功颂德,要多写写我本人及新东方的缺点。
  在采访俞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他很多帮助;我一直心存感激,对他本人也相当敬重。三分之一出于职业的公正和良知,三分之一出于俞的明示,三分之一出于哗众取宠而迎合读者的猎奇口味,我不断在挑俞及新东方的毛病。
  当我把书稿拿给俞审阅后,他很客气和谦虚地说,你的知识广博,文笔优美;至于对我及新东方的评价,我不发表任何意见。并许诺,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和赠书活动中给予配合和支持。我当时为他的宽容和扶助钦佩激动不已。
  当把新闻发布会的场馆都定好了邀请他参加时,他忙得不可开交,不是这几天要去美国、加拿大,就是还要经董事会讨论后再定。送到新东方书店的书,也很快被退了回来。
  不久“非典”来了,美妙计划也彻底泡汤。
  想想看,我行程几千里,采访数十人,并辞去了原来的工作,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当我把心血的结晶呈上时,人家却是淡然的一瞥!
  我当时很愤怒,但后来一反思也理解了,释然了。
  曾跟新东方现任总裁胡敏谈及此事。我说,俞常给人家乱开空头支票,承诺而不兑现,这不是他人格上的缺陷,而是他性格上的缺陷。胡敏也欣然同意我的观点。现在看来,我俩都错了。
  我也与俞一样。虽然,对此事我能够而最终未在任何媒体采取任何措施予以炒作,但忘恩记怨,内心愤然而纠缠,同样暴露了我性格和人格上的双重缺陷。况且,“依靠军阀打军阀”,本身就说明我实力和能力的有限。
  就跟我底气不足而好在俞面前喋喋不休地争辩、炫耀一样,俞也如此。他和他的新东方现在不仅仅需要崇拜而盲目的掌声,也需要炫耀而热烈的掌声,更需要赞美和权威的掌声。
  俞敏洪比我更清楚,新东方在未经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授权的情况下,盗用了其全真试题及资料,这“不是孰是孰非的问题,而是新东方应赔付多少的问题”(《从农民到留学教父》一书的引语)。
  虽然这是一个可以预见的即将到来的事实,可他就是不愿别人把它捅破。一个绿林草莽摇身一变为威风赫赫的大将军,是不愿人家提及他昔日草上飞的经历的。
  而就在我撰写本文时,尘埃落定,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新东方赔付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1000万元。我的推测和判断已应验,另一些也将继续应验。
  但这事实似乎不重要。在中国,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定是半个政治家。他须用政客般高明的手腕和伎俩,在自己及其企业形象上隐恶扬善,这是当下流行的通病。
  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他也会丧失所有优点。成功者在某些方面确实超凡,在另一方面也不能脱俗。也就是说,人性中的弱点他亦有,甚至更卑劣。
  伟人同样也有恶习。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段屈辱的历史;每个成功者的秘诀中,都有永远不可告人的秘诀;在一切虚张声势的演讲中,都有一串沉默的语言。一切不可示人的甚至是精髓的东西都包藏在其最隐秘处。
  成功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或者说他想要观众看到的,是他光鲜亮丽的迷人外表。他只是在他辉煌的时刻,辉煌的舞台上,表演他辉煌的角色而已。台上高亢激昂的陈词,私下正襟危坐的畅谈,仅是他表演的一种形式。当聚光灯落下时,他便退到了隐蔽的阴暗角落。
  世界无边无际,有声语言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最美好和最丑恶的东西是无法用言辞来表达的。不能说、不愿说、不便说、不敢说的时候,语言就失去了声音,变成了沉默。
  光明是亮,黑暗也是亮;讲话是说,沉默也是说——不用舌头的说话。
  言辞是奔腾咆哮的江河,沉默是深邃静谧的大海。前者用耳便能感知,而后者,却要用心去倾听。
  言辞可以堆砌巍峨的高山,沉默一定造就幽深的狭谷。仰望高山我们或许了然他欲达到的理想高度,俯瞰深谷才可窥视他人性和道德的最低底线。
  倾听无声的语言——沉默!这是倾听的最高境界。
  挤破繁杂的有声语言的泡沫,洞悉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不要被夸夸其谈的泛滥河水所淹没。否则,我就再次成了被水淹死的鱼,被声音堵住了耳朵的聋子。


C篇 倾听沉默
出头高粱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人秀于群,群必毁之。
  
  一株高粱长得特别粗壮,比它的兄弟们足足高出一头,硕大的穗子在阳光下像一团火焰。
  不知为什么,满田的高粱都对它怒目而视,不时说上几句风凉话。
  这株出头高粱大惑不解,不知哪些地方得罪了弟兄们,便虚心请教。
  “你眼睛朝天,看不起我们!”右边的高粱说。
  “你高高在上,压制我们!”左边的高粱说。
  “你长得这么高,一定抢了我们的养料!”前边的高粱说。
  “你……你挡住了我们的阳光!”后边的高粱说。
  出头高粱听懂了,原来自己的过错,就在于自己长得太高大了。
  “弟兄们!”它恳切地说,“你们加油长呀,你们一定会跟上来的!”
  “跟上来——这是什么话?我们凭什么要跟在你后头?”
  “那……你们就慢慢长吧!”
  “慢慢长!你想永远高我们一头?”
  出头高粱明白了,无论自己说什么,做什么,弟兄们也不会谅解它,因为自己的存在,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