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范跑跑_词族的语言特征及其新闻传播-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汶川地震发生不久。接下来随着“范跑跑”影
响力度的加大;它出现的领域便广泛起来;如《砸
“范跑跑”饭碗;涉嫌权力的滥用》一文;涉及法律
的公正性;《指责“范跑跑”但别浪费范美忠》;关
涉到道德审判与人权、人才问题;《“问题官员”能
复出;“范跑跑”就不能吗》直指政治体制和官场;
还有体育界、教育界等等。
“范跑跑”词族中的其余成员;除郭跳跳、赵
光光、朱抢抢与范美忠及汶川地震关系比较直接
外;其他词语则都来自不同语境。如周逃逃是对
娱乐圈名星醉酒驾车撞人后逃跑的调侃;姚抄抄
和魏替替;一个抄袭一个替考;反映出教育界的潜
在危机;山丹丹来自著名主持人的讲座;洪溜溜和
躲猫猫则暴露了官场和司法机关的腐败;楼脆脆、
楼晃晃、楼薄薄;构成房产建设市场的症候群。
通过以上归纳发现;“范跑跑”词族的应用领
域十分广泛;实际对象呈现多元化;但它们所指代
的事件却具有相似性;除山丹丹之外;大多是丑闻
或社会负面信息;这些名称是网民对社会事件所
做的高度概括;讽喻、贬斥、非理性的意味可见一
斑。透过语言现象;从这些小小词语的突然诞生、
迅速流行、悄悄转变甚至瞬间蒸发;可窥见现代社
会变化的迅速和网络对人类思想的影响。
三、“范跑跑”词族的传播效应
所谓效应;泛指某个人物的言行或某种事物
的发生、发展在社会上所引起的反响和效果。“范
跑跑”词族的产生与流行;要归功于网络;而其独
特的构词模式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又推波助澜;使
自身的传播效果得以强化。
(一)娱乐与批判融合的戏谑性
日本学者水越伸在其著作《数字媒介社会》
中谈到;媒介诞生过程中必然掺杂进游戏要素。
这里的“游戏”概念打破了媒介与人类的旧有关
系;是异化了的、经过重新编组后的行为事物。在
当今媒介中;网络曾被称为是继报刊、广播、电视
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创建与游戏的纠葛;应
另当别论;但它的诞生确实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
娱乐化倾向。2005年后;在网民数量中;为消遣
娱乐而上网者所占比例已经上升为第一位。网络
媒体娱乐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网民结构的大众化;
网络初创时期少数技术精英的“游戏专利”已转
化为大众的消遣。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大众
与精英相比;更偏爱娱乐信息。⑦
“范跑跑”的叠字辞格是其娱乐特征的主要
表现。“跑跑”、“跳跳”、“抄抄”、“抢抢”等词语;
如单独使用;常出现在大人与孩童嬉戏交谈的言
语环境中;并且具有口语色彩;其消闲娱乐的属性
显而易见。然而;加上词首的姓氏或名词限定;其
言语背景就有了明确所指;“跳跳”形容的是电视
屏幕上面对大众情绪失控的嘉宾;“抄抄”说的是
文坛剽窃;“猫猫”、“溜溜”针对官场;“脆脆”、“薄
薄”等四个词语是指当下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住
房”。这些沉重严肃的言语背景;与闲散娱乐的词
语连在一起;不仅令人忍俊不禁;网民的复杂心态
也了然可见;有出自道德良心的讥讽与批判;有无
可奈何的玩世不恭与谐谑;有对传统媒体权力的
突破与挑战;也有网络舆论的浮夸与浅俗。凡此
51阅江学刊: 2010年第3期
种种;丰富的社会情态;都凝化在“N+VV”的词
语形式中;精确简洁;令人叹服!
(二)心理效应的融合性
社会传播与社会心理关系密切;从心理学视
阈审视社会流行语;有益于挖掘其广泛流行背后
的深层心理机制。热生于网络的“范跑跑”词族;
凸显的是传播主体的接近性特征;也透视出传播
过程中的定势效应;是多重心理效应的融合。
1。接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
心理学认为;当人们在某些方面特征相似时
就容易产生认知共识和情感共鸣。“范跑跑”词
族的产生;与中国网民主体结构有关。中国互联
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次网络发展研究报告显
示;十几年来;中国网民群体迅速壮大;但35岁以
下青年人是绝对主力。他们生命活跃;感知敏锐;
想象丰富;创造力强;加上强烈的表现欲和叛逆性
格;是网络流行语最重要的缔造者和使用者。作
为流行语群的一批族员;“范跑跑”词族新异简
洁、讽喻戏谑、颠覆传统等特质正是当下青年热衷
参与、追求新变、游戏心理和渴望认同的折射。
2。定势效应(set effect)
“定势”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G。 E。缪勒
和舒曼在1889年提出;原来指对某一特定知觉的
直接准备性;现在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
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即人们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去反映现实;从而表
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也称“心向”。⑧
“范跑跑”词族的传播定势是由“范跑跑”一词确
立的。范美忠在汶川地震那一刻的表现;奠定了
“范跑跑”一词的原初意义;而事件本身对社会灰
暗面的暴露;以及大众的讽刺态度;则构成这一词
族的传播心向。当“郭跳跳”、“姚抄抄”等其它结
构相似的词语随即出现时;就好像为这些事件贴
上“阴晦”的标签;而人们因听惯正面宣传所引起
的求异心理;或因经验与理论冲突所形成的困惑
心理就会活跃起来;从而对事件格外关注。
(三)传播结果的溢散性
溢散效果(spill…over effect)即媒介议题由边
缘媒体(如网络媒体)向主流媒体(所谓的意见领
袖媒介)流溢的现象。这一见解是由学者Mathes
和Pfetsh证明的;他们研究了反公娼、抑制国民IC
卡等反对性议题(counter…issue);发现它们在由公
众议题到媒介议题再到政策议题的全过程可分为
五个时段:潜伏期、预备期、上升期、高峰期和衰退
期;当高峰期到来之前;主流媒体便开始参与反对
性议题的报道。⑨
“范跑跑”词族大都揭示了社会的丑闻与阴
暗;属于负面新闻信息的较多。“范跑跑”词族诞
生于网络;并且首先热传于网络;紧接着在主流媒
体的报道中纷至沓来;具有溢散特征。但是;这些
词语由网络媒体向报纸、电视等主流媒体流溢的
过程却异常短暂;尤其是传统主流媒体网络版推
出以后;网络传播与主流传播形成共存互动关系;
很难绝然分开。然而;在它们由主流舆论向政策
舆论发展的过程中;主流媒体舆论对网络舆论的
引导与规避却表现得格外明显。
与网络舆论的调侃、谐谑、嘲讽不同;主流媒
体的理性色彩十分明显;虽然采用“范跑跑”词族
作为由头或标题;但主要是对相应事件进行客观
报道;夹带或隐或现的批判;如楼房事件、“躲猫
猫”事件等;而央视媒体的校正倾向比较明确。以
“范跑跑”事件为例;《中国日报》2008年6月18
日发表了题为《警惕伪精英们的说教》的署名评
论;声称对“范跑跑”的批评并非“道德绑架”。随
后;《解放日报》刊出题为《别小看“范跑跑”之类
“跑调”行为》一文;指责“‘范跑跑’的言行;虽没
违法;却冲击了我们的道德底线”;并引用康德的
观点强调生活中百分之九十九的事件;都得靠道
德自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2008年6月26日
转载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文章《新规定:教师必
须保护学生》;正面报道行政机关从制度层面对破
损的社会道德的修补措施。而《扬子晚报》充分
发挥它晚报的优势;先后刊发的11篇稿子;并没
有揪住范美忠不放;而是透过事件本身直指深层
的社会问题;如《砸“范跑跑”饭碗;涉嫌权力的滥
用》、《指责“范跑跑”但别浪费范美忠》等;站在
52贾学鸿:“范跑跑”词族的语言特征及其新闻传播效应
更广泛的大众立场喊出了更高更深的批判声音;
表现出独特的批判与监督意识。
主流媒体的积极回应;不仅对非理性的网络
舆论起到了规范和引导作用;降低了负面效应;同
时也促进了相应事件的迅速解决。就拿“躲猫
猫”事件来说;从2009年2月12日到2月28日;
短短半个月时间就使真相大白于天下。《扬子晚
报》2009年3月18日一篇《一则新闻引发网络
“躲猫猫”之战》的整版深度报道;讲述了“网友调
查团”与传统媒体鼎力合作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
详细经过。媒体取得的丰硕成绩;与“范跑跑”等
网络流行词汇的舆论影响是分不开的;它们凭借
自身的语言魅力扩大传播效应;把更多的网友、公
众吸引到敏感的社会问题上来;进而跻身学术讨
论的研究领域;堪称一场由词语引发的“文化地
震”。
注释:
①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169。
② 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2: 395。
③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6。
④ 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214。
⑤ 东方。汶川地震后“姓+VV”式造词模现象分析'J'。大众文
艺(理论); 2009(12)。
⑥ '日'水越伸。数字媒介社会'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29。
⑦ 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131。
⑧ 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
出版社; 2001: 63。
⑨ 尹明。网络舆论与社会舆论的互动形式'J'。青年记者; 2009
(2)。
Linguistic Features and Dissem inated Impact of
the“FAN Paopao”W ord Fam ily
JIA Xue…hong
(School ofJournalism andMedia;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225002;China)
Abstract:In“the top ten popular words of China popular newspapers”;“Fan Paopao”and“Duo
Maomao”both born in network arewidely disseminated in various network and traditionalmedia。 Derived from
them; series ofwords having a similar structure formed aword family。 They are popularnotonly because of its
own linguistic features and internal factors; but also external municatingmechanism。 The unique Chinese
word formation and reduplicative rhetorical structure constitute the popularity of thisword family。 The psycho…
logical proximity of disseminators and the“set effect”of the munication process strengthen the effect of
public opinion derived from thisword family。 Spreading from the network to the public;“FAN Paopao”word
familywith itswide range of social influence proved the value ofpublic opinion in the presentmedia。
Key words:“Fan paopao”; linguistic feature; reduplication; rhetoricalmode; disseminated impact
〔责任编辑:李海中〕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