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第2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劝曹操:“袁术无能为也。逼之急则死战,迫之缓则必走,走而后击之,亡无日矣。闻孙策已向广陵,若广陵有失,徐州危殆,不如往救广陵。”
于是曹操暂释合肥之围,东救广陵,可是还没到呢,就听说孙策已经退回去了。原来孙权年轻。急欲立功,不待其兄赶到便先期渡江。结果陈登亲守江都城,先偃旗息鼓,示之以弱,候孙军半渡时突然杀出,孙权大败,仅以身免。孙策得报,即驻军曲阿,暂停北上。
曹操来到广陵,召见陈登,握着他的手说:“是宏辅前荐卿为无双国士,卿在徐方,江东小儿安得遽渡?言真不虚也。”即解身着绨袍相赐,说:“江岸风大,观卿面白,不可过劳,须知养生也。”
南线的战事就此告一段落,曹操给陈登增加了两千兵马,然后即率部返回许都。这时候徐州北部的战斗也彻底结束了,因为官渡之败,袁谭被迫撤了开阳之围,退回青州,臧霸率军收复了整个琅邪郡——刘备就算回来,他也没地儿呆了。
所以曹操回到许都以后,就琢磨着等秋收完了,应该派臧霸去攻青州,派曹仁去攻并州,从两翼袭扰袁氏,同时自己前往收复酸枣等河南诸县。就在这种情况下,他统一了西线的军令,让是勋把兵权移交给曹仁。
是勋自到河东,已经整整一年了,此前诸事繁冗,还要忙着练兵、打仗,空虚的心灵可以被各种懊糟事填满,如今只专注于“教化”,时间变得规律起来,于是长夜漫漫,便难免无心睡眠。他在仔细权衡之后,干脆给曹淼写了一封书信,用相当文艺的语气倾诉了自己的寂寞之情。
在他想来,以曹淼的性子,倘若孤身一人,是肯定会立刻跳上马背,疾驰到河东来跟自己相会的,但可惜雪儿年幼,无法脱身——这要是在两千年后,抱着孩子千里探亲算多大的事儿?这年月可还不成,小儿才满三岁(虚岁),谁放心让她长途跋涉啊。是复倒是四岁了,或许能堪远行,但曹淼就未必会愿意管巳跑来陪伴自己。
所以呢,曹淼或者让甘氏过来,或者为自己另择一妾,都足以排遣寂寞。反正是大妇下的指令,管巳也不好多说什么。
信递出去了,然后也便抛诸脑后。身为士人之大妇,曹淼自然不会直接拒绝丈夫的要求,但她可以拖啊,拖一天算一天,自己要是痴痴地干等,那是平白找罪受。
他现在一天处理公务、备课,一天前往学宫讲经,空闲的时间不少,闲下来除了深切地感受到下半身不幸福以外,就琢磨咱再发明点儿啥东西好呢?是勋既不是实务官僚,也当不成技术官僚,无论火箭、造纸还是印刷,他都只能给出个研究方向而已,一旦东西发明出来了,该怎样革新,怎样进步,那便完全使不上劲儿啦,也不可能成天跑去督着,只好寄希望于李才哥之类的工匠。
要不然,试着研究活字印刷?
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产生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曾经记载过,有个叫毕昇的发明过泥活字。那段话是勋大致还能背得下来:“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
有个相关印刷术的成语叫“灾梨祸枣”,那甭问啦,直白地告诉了大家伙儿,印板可用梨木或枣木刻成。可是毕昇用的“胶泥”又是啥成分?怎么配制?“薄如钱唇”的玩意儿手工得多精细?松脂、腊和纸灰的填料怎么配比?这些问题是勋想起来就头大。
要么用木活字?沈括那段后面还写:“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可见毕昇是尝试过木活字的,但最终放弃了。是勋知道,元代或者明代确实出现了比较实用的木活字,但相关记载都没有《梦溪笔谈》来得有名,他读都没读到过,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毕昇遭遇到的“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等问题该怎么解决?自己若不能给出个基本实验方向来,就现在李才哥那伙匠人的知识和头脑,肯定摸索起来跟瞎子一样啊!
唉,为啥别人穿越了就能造枪造炮,十年间统一中国,三十年征服世界,偏偏自己……为啥前世不知难而上,去学理工科呢?文科生穿来此世,确实有某些天然的优势,但也就抄点儿诗文歌赋而已。想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真是难上加难啊。算了。还是搞点儿咱文科生能干的吧。
是勋曾经一度想要“发明”标点符号——这在穿越文里常见啊——然而此世的口语其实和书面语言还并没有拉开足够的距离,语音也较两千年后的普通话要复杂得多,汉语天生有一种音乐感,再配合各种语助词、语气词,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必标点,也不产生太大歧义,标点符号作用真没有后人想的那么大。顶多也就逗号和句号有用吧,可是点逗……古人早就会啊。
再说了,是勋如今想要歪曲经义,某些情况下还必须推翻旧有的断句,好方便曲解,所以……标点符号那是绝对不能发明的!
对了,既然想到语音问题,音韵学前一世还是多少学过一些的呀。是勋想到这里,赶紧去架阁上搜寻,很快便抽出了一套服虔所注的《汉书》,翻了半天,果然被他找到了——
魏晋之前,标注语音的方式很简单,基本上就是用一个音近的字去指代,所以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同一本书里可能出现类似于“财,读若裁;裁,读若财”的可笑情况。魏晋以后,反切兴起,据说源头就是服虔,然后从孙炎著《尔雅音译》开始,逐渐风行。简而言之,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字,取上字的声母,再取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用来标注一个新字的读音。
比起后世的拼音来说,反切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上、下字都含有一定多余成分,拼合时易产生障碍;其次,没有标准,同样表示声母f,可以用风也可以用丰可以用伏可以用发……第三,某些窄韵找不到可以标注的字。
古人为此一代又一代地做了不懈的研究,想出了各种解决的办法,然而在是勋看来——都不需要啥音韵学知识,只要懂得汉语拼音——那都不叫事儿啊。首先,部分文字,韵母天然接近声母的发音通道,从中很容易析分出纯声母来,比方说“夫”代f、“丝”代s、“特”代t,等等。还有部分零声母的字,最适合用来标注反切下字,比方说微、盎、埃,等等。
只要挑出这些字来,从其中寻找笔画最少或者最常见的,固定作为声、韵母的标记,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是勋还并不打算发明啥拼音字母(不管是用拉丁字母、注音字符还是用日文假名),因为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新概念可以抛,新符号则不易为士人所普遍接受。然而是勋相信,只要此方案能够大行于天下,过些年草书风行了,自然会有人给俭省成一种简单符号。
在此前提下,是勋还必须专门著文指出这年月还没几个人意识到的零声母问题、辅音语尾问题。再加上不以下字标准声调,而单列平上去入,一个字的新反切最多需要声、韵、尾、调四个文字或符号标注,虽然长了一点儿,但准确性大大提高。
这样一来,拼写障碍和统一标准问题就都解决了。剩下的窄韵、僻字……等先发现了再找办法补救吧。终究就连后世的汉语拼音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比方说“儿”、“二”这两个字,标音都是er,其实发音并不全然相同。
啊哈,这可是个大工程——不可能照抄汉语拼音,终究这年月的语音跟后世相差十万八千里——够我消磨时间,又足以流芳百世,不干白不干。当然啦,是勋不可能一个人干,反正他手底下一大票僚属呢,身为长官,老规矩,他只要把握个大致方向,细致活儿可以全扔给底下人去完成……完了辑成一书,书名干脆就叫——《汉语拼音》!
ps:音韵学已经扔下很久了,而且真要写复杂了估计也没几个人能看得懂吧……所以我只对是勋改革反切进行简单的说明,真要有方家读到,千万别太较真儿,谢谢。
第六章、反攻序曲
就在是勋孜孜不倦地歪曲经典和改进反切的同时,十月份,河南尹、都督河东、河内、河南三郡军事曹仁曹子孝,终于开始动手了。
河内郡紧邻着太行山脉,著名的“太行八陉”,三在郡界:最西面是轵关陉,自河内轵县而抵河东绛邑县,以箕关控扼险要,算是内线;中部有太行陉,南出野王北,北抵上党郡高都县,以天井关控扼险要——前日郭援即妄图出此而侵入河内;北部有白陉,自共县而至上党郡泫氏东。
曹仁初入河内的时候,谨慎为先,在太行陉和白陉出口处连筑十二寨,未虑攻而先虑守。因为他考虑得很清楚,陉道难行,千军而往,一夫可塞,在郭援把主力调走之前,是休想轻松突破的——当然啦,他如果不先调走河内的主力,凭郭援单独之力,也不敢自太行陉南下,而先要等待高幹的援军。
如今曹仁是从官渡回到河内郡治怀县了,而是勋返回安邑,高幹回到晋阳,郭援退归长子,一切又复归原点,那么老规矩,他和郭援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先攻者必败,后攻者乃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即便曹仁再让河东军北出去牵制并州军,胜算也未必到得了五成。
所以他的目光,前移到了太行山从北数第五陉的滏口陉。
滏口陉并不在河内界上,更要往北,东接赵国邯郸,西连上党潞县,若能掌控此陉,即可切断冀、并两州南部的交通。袁绍、高幹即便派兵传令。都必须跑北方四百里外的井陉不可——但问题是。井陉如今并不在袁家手上,公孙瓒、张燕还牢牢把着那条通路呢。
可以说,若控滏口陉,即可将袁家的疆域纵向一切为二。
当然啦,袁绍对此肯定不敢置之不理,邺城即在邯郸南面,与河内北境之间并无什么险阻,他要么西进堵截曹仁。要么南下以断曹仁的退路。而且高幹、郭援也不会傻瞧着。也就是说,北上滏口陉,必然会遭受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向心阻击——这就是曹仁从前不敢这么干的主要原因。
但是曹仁如今敢这么干了,因为他不是孤立发兵的,而是曹操沿黄河、太行一系列总体布局中的一枚棋子。曹操首先使臧霸、徐晃北攻青州,牵制袁谭,他本人则率军前往酸枣,驱逐沮授,威胁河北黎阳,加上曹仁。三路并出。河东郡当然也不可能闲着,曹仁绕过是勋。直接下令给夏侯兰,命其统属呼厨泉、曹性、郭缊等部,原路前攻界休,以羁绊高幹。
这四路之中,河东兵因为上党郡的阻隔,与其它战线的配合度、呼应度最差,故而只是疑兵而已。曹仁疑不疑的,一方面要看袁绍的应对,另方面要看公孙瓒、张燕敢不敢突出井陉,或挠袁绍之背,或者南下会师。曹操中路,那是肯定不会放过沮授的,臧霸、徐晃的东路,也以实攻为主。
袁谭在青州,民政搞得相当糟糕,史书上说他“信用群小,好受近言,肆志奢淫,不知稼穑之艰难”,乃至“邑有万户者,著籍不盈数百,收赋纳税,三分不入一”,加上此前南攻徐州,钱粮损耗殆尽,州内人心思变,已经有多家大族跟曹操暗通款曲了。故而欲取青州,不难也。
曹操此番四路大出兵的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就是要收复黄河以南的失地,其次要在青州站稳脚跟,第三是曹仁切断滏口陉。其实只要能够顺利完成第一目标,他就可以退兵了——终究南边的事儿还没完呢——第二、第三,那是添头。最主要的,他不能让袁绍有机会在邺城踏踏实实地舔舐伤口,恢复实力。
相关战略规划,也通知到了是勋——一则是勋终究为曹操的心腹和姻亲,关系非同一般,二则这回四路出兵完全是阳谋,没什么需要保密的。是勋召集几位知兵的僚属,包括司马懿、张既、郭淮等人前来商议,司马懿一针见血地指出:“大战将兴,只在河内!”
曹操虽然四路出兵,因为实力、兵数的限制,也因为山川、地形的影响,不可能全都是浩浩荡荡一路平推,肯定有主有次,有实有虚——当然啦,兵法虚实相辅、奇正相生,具体运用时还可能转换。同理,袁绍初逢大败,无论兵力还是士气,全都难以支撑四路抵挡,或者另外开辟新的战线,袁军同样会有实有虚,有稳步后撤,有原地固守,甚至某一路还有可能硬打对攻。
根据司马懿的分析,哪怕沮授再智计无双,河南地也终究是守不住的,他肯定会撤回黄河北岸,然后利用大河天险来阻扼曹军主力。至于东路,袁谭那就是个渣,即便有能力独扛臧霸、徐晃,东中郎将程昱还可能突出其后,曹操在黄河岸边受阻后